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18章

作者:三月啦

  光是池子都直接开出了六个十丈的方形池子。

  关中虽然不是重要盐产地,但是你早说这种人不能吃的卤盐矿,也不在少数。

  王离又派遣人手去开凿卤盐运回来……

  待池子开好,天色已经黑了下来。

  赵泗白天的时候看过天色,近些日子如无意外应该皆是晴朗。

  晒盐法得天气好,不然下了雨可就坏大事。

  至于煮盐之法,早在战国时期齐地就已经盛行。

  东临大海的齐人很早就知道煮海成盐的道理。

  不过赵泗需要水分缓慢蒸发自然析出的结晶,而且晒盐法也更加节省,无非是比较看天罢了。

  “不过大规模制盐恐怕不管是晒盐法和煮盐法都得齐头并进,否则太靠天吃饭,至于煮盐,蜂窝煤好像可以代替木柴木炭!”赵泗心中暗想。

  古代对于煤炭利用率极低,偏偏古代对于煤炭开采不多,尤其是先秦时代,露天富矿更是不在少数,制成蜂窝煤煮盐远比使用木柴木炭成本更低。

  现代知识产生了微妙的联动!

  “看样子蜂窝煤也得提上日程。”赵泗开口讲到。

  这个时代露天富矿海了去了,煤炭成本十分廉价,蜂窝煤以及煤炭使用普及以后,势必会取代木柴木炭。

  至于空气污染?我都穿越了你还跟我讲环境保护?

  因为制造饮水池并不是一个小工程,而且还要夯土,故而短时间内不能完成。

  夯土一次都未必够,估计得来回夯好几次,再用水浸润,然后继续夯。

  不夯土水倒进去一会就变成烂泥坑了,还晒个锤子的盐。

  池子要大,还要浅,尽量保证最大的日照面积,这样晒盐才快。

  转眼天色已经黑了,几个水池子才刚刚挖好夯了一遍土。

  后面还得来回夯几次,这玩意急不来,晒干,浸水,夯土,再晒干,再浸水,再接着夯。

  没办法,不夯土盐水全浸下去了。

  “要不说沿海地区适合晒盐法……”赵泗挠了挠头。

  他忽略掉了一个问题,沿海地区经过千百年海水浸润,本来盐碱地都很多。

  有些地方太阳一晒地一干上面结出来板盐都是正常情况。

  关中地区的土地还是比较肥沃的,这盐水浸下去上不来,过程中损耗就会变得非常多。

  不过好在是做实验,损耗多一点无所谓。

  夜色渐晚,也没办法继续施工,赵泗也困的早,早早打道回府睡觉。

  倒是王离心中对于赵泗制盐有些思索,有心想要问问父亲王贲,又怕一句不合就挨骂,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连夜回去问一下大父王翦。

  现在王翦早已经不居住在咸阳了,随着王翦伐楚功成以后,极度接近功成隐退状态,随着最近身子骨大不如前,也辞去了身上的官职。

  总之王翦也不想干了干不下去了,始皇帝估摸着也不想留了。

  哥俩客套一下,王翦也就回乡下养老去了。

  好在,蓝田大营本就不在咸阳城中,王离一路拍马赶路倒也比较快。

  经过路途中重重身份查验以后,王离回到家中,由家中奴仆引着来到王翦的屋子里面。

  王翦正抱着一个小黑狗靠在炭炉前烤火。

  因为身体原因,王翦十分怕冷,哪怕现在已经开春许久,天气已经算不上寒冷,但是王翦晚上也还是喜欢烤烤炭火再睡。

  “这天气还冷么?”王离揪着小黑狗的脖子扔到地上,然后跪坐在一旁隔着兽皮给王翦的小腿按摩。

  “人老咯,身子热的慢。”王翦眯着眼睛慢悠悠的说道。

  王翦是坐在玉质的胡凳之上。

  这是王翦众多战利品之一,以往不曾正眼看过的东西,现在却整天陪在王翦身边。

  王翦的腿不好,跪坐已经跪坐不下去了。

  跪坐作为这个时代的正式坐姿,其实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情。

  《韩子》有提过。

  晋平公与唐彦坐而出,叔向入,公曳一足。叔向问之,公曰:‘吾待唐子,腓痛足痹而不敢伸。’

  可见正坐十分累人。

  而辅助跪坐的坐具也就自然而然的诞生。

  坐具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隐入屁股下面的小马扎。

  另一种是凭几,双腿隐入凭几之下,双肘或手支撑发力,进一步减少双腿压力。

  而王翦的双腿,哪怕跪坐的时候用上坐具也不长久。

  现在只能蹲坐在胡凳之上,或者躺在床上。

  王翦拍了拍跪坐在一旁的王离的脑袋眯着眼睛缓缓开口。

  “何故星夜而返?”

  王离一边给爷爷揉腿一边说道:“心中有惑,友人让我回家问一问大父。”

  王翦沉默,许久之后才示意王离继续讲下去。

  王离赶紧将今日之事仔细向王翦一一叙说。

  从赵泗炮制各种各样的工具,直到点石成金一般一样把不能吃的卤盐变成上等的青盐。

  到赵泗猜出王离想法,让王离问一问家中大父。

  王翦老神自在的眯着眼睛,连眼皮子都没有睁开。

  “不能碰,不能碰……”

  王翦拍了拍王离的脑袋。

  “咱们家不缺钱。”

第三十章 王家需要朋友

  “回去告诉你父亲,将此事上书一封,急奏陛下。”王翦开口说道。

  制盐之事事关重大,王翦人老成精,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相比较之下,大巡天下反而可以暂且放下。

  当然,王翦也可以选择置之不理,按部就班的上奏朝廷,经由朝廷自行度量是否急奏始皇帝驾撵。

  王翦选择卖赵泗一个好。

  王翦虽然人在老家,但是消息灵通,对于赵泗也略有耳闻,而且王离中间还宴请过几次赵泗,提出过要将家中舞姬赠于赵泗,不过被赵泗回绝。

  王翦能够看得出来,如果不出什么特殊情况,赵泗未来的进步空间很大。

  和自家孙子同龄的赵泗,太过于根正苗红。

  先是孩童时期信奉王命出海寻仙。

  尔后被徐福哄骗海外意图自立,赵泗毅然夺船出海不负王命归秦。

  大义加身,就算赵泗没有什么功劳,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很大。

  也就是赵泗籍贯不清,要是籍贯再是土生土长的老秦人,那未来可以说是不可限量。

  王家,到了如今的地步已经不需要什么功劳了。

  王家也不需要第二个王翦,王翦年轻的时候得罪了很多人,和始皇帝的关系也一度僵硬。

  如今,王家需要的是朋友。

  “大父腿还痛么?”既然王翦已经决策,王离也就不再多想。

  王翦动了动自己的腿,小腿麻木,动弹起来十分吃力,稍有不对刺痛感便会袭来,只得摇了摇头。

  “还成……”王翦低头看向自己麻木的裹在兽皮下的小腿。

  昔年征战天下,为王先驱,何等意气风发,如今天气稍有不对,连站立行走都颇为艰难。

  “我给大父泡脚,暖一暖身子!”跪坐在一旁的王离抬起头,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这会才想起来?”王翦哼了一声,王离挠了挠头屁颠屁颠的去给王翦打水。

  看着自家孙子呆头呆脑的背影,蹲坐在胡凳上的王翦露出了慈爱的笑容。

  王离这孩子,确实天性愚钝。

  但是为人不争,不怒,憨厚,纯善,相比较于王贲少了几分脾性,但是却是难得能守家的孩子。

  王贲,不止王离一个孩子。

  王离也不是唯一的嫡子。

  王离在所有嫡子里面也绝不是最出色的那个。

  只不过王离年龄最长,是嫡长子,虽然王贲不喜,但是有王翦压着,王离地位固若金汤。

  王贲不喜王离,王翦却极爱王离。

  王离这孩子听话,憨厚,老实,也无甚大志。

  王贲有一定天资又如何?比不上蒙恬蒙毅两兄弟在王前亲近,关系又势同水火。

  王贲又做不到力压群雄独一无二!

  更何况王家也不需要第二个能力压群雄之人。

  王贲总是骂王离不争气,却不知道王翦已经不知道给王贲擦了多少次屁股,若不是王翦老成持重,多次退让,主动修复关系,王贲早就在群臣之中被孤立开来。

  王离屁颠屁颠的打好热水,过来为王翦脱去鞋子袜子,将王翦的脚放在水盆之中。

  王翦看着面前一幕忽而感伤。

  许多年前,蹲在这给自己洗脚的王离还是个小毛孩子,如今却已经成了能够持家的大小伙。

  “王家,以后还得靠你啊……”王翦声音意味而又悠长。

  “啊?”

  “不是还有我爹嘛……”

  夜色之中,爷孙的声音若隐若现……

  翌日……

  关内

  下邺乡,彻林里。

  此地和邺下只不过颠倒了一个顺序,不过距离却相差甚远。

  下邺是关内一乡,此地临华山之天险,原来此地是一处军所,后来因为天下一统,军所位置转移至往东一百多里之外,此地新迁民户,又成一乡。

  这也跟始皇帝平定天下以后无地可封有一定的关系。

  秦朝的军功爵赏罚严明,有功赏,有过罚。

  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秦人受功者比比皆是。

  而往前至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就开始实行军功爵制度,直至平定天下,有功之士不知凡几,故而秦国本土之地,封到最后几乎已经封无可封。

  始皇帝虽然享受了先人遗泽,同时也得到了前人留下的沉重的包袱。

  始皇帝在分田的时候只能想法设法化解矛盾。

  关中没有好地了,但是还有一些荒地,还有山地,洼地,凑合凑合也能封赏。

  关外新征服的六国之地大把,也可以封赏。

  下邺乡就是这种情况,此地军所废弃之后,连这般山地也拿出来封赏士卒。

  没办法,关内剩的地是真的不多,只能挤,愿意去关外的老秦人始皇帝还是很大方的。去的地方越偏远,给的田地奴仆钱财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