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162章

作者:三月啦

  不过反正是顺路打包的,陈胜吴广那是喊出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物,用来辅助自己执行迁贵令肯定是够用了。

  “大秦一国才多少个两千石,你不会指望你随手捡一个就是两千石吧?”李斯对赵泗的凡尔赛表示不满。

  在李斯看来,陈胜吴广真的算是良才了,天底下那么多官吏,能有几个能得到他这样的评价?

  “起码也得要三公九卿一般的人物嘛……”赵泗挠了挠头。

  “哪能随便一找,就找出来一个王佐之才?”李斯叹了一口气。

  若是真像赵泗说的有那么多王佐之才,那么多国士,大秦早就长治久安,哪会像如今一样遍地荆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都说了我擅识人也……”赵泗挑了挑眉毛。

  “如今大秦是荐官制度,多少良才,沉沙蒙珠。”赵泗发出感慨。

  “只是届时,少不得麻烦李相,代我教导。”

  “你若是能找来王佐之才,便皆付于我,我只怕你找不来。”李斯笑了一下。

  开什么玩笑,他才不怕人才太多,他只怕能用的人太少太少。

  教导王佐之才,并不是麻烦,而是一种享受。

  “好,那便如此说定了!”赵泗拍手。

  有李相的应承,也不担心找到人才无处安置了。

  李斯可是大秦左相,实权三公,只要有能力,能够胜任职务,李斯就能提供工作岗位。

  ……

  驾撵,又在阳城停泊了许久。

  阳城的治安还是不错的,起码没有遇到刺杀。

  这边倒是没有什么大贵族,毕竟只是一县之地,故而这里的政令推行的还算不错,最起码表面文章做的过去。

  至于细究……也没办法细究,天底下都是这个鸟样,移国易,移人心难。

  不过这里毕竟是中原大地的交通枢纽之一,故而本地的坐地虎佘家很荣幸的被赵泗用小本本记上。

  有了黑冰台就是好,顿弱每至一地都会派人刺访当地贵胄。

  这就为李斯和赵泗分辨需要执行迁贵令的贵族减少了很多麻烦。

  顿弱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黑冰台还是一个新成立的机构,他也需要展示自己的能力,才能够让始皇帝对这个新部门有所重视。

  最起码,不再是用完就丢。

  迁贵令是大巡天下以后的重大国事,顿弱知道,故而他查探起来也就更加用心。

  有些贵族,只是名头很响,实则已经落寞,有些虽然爵位不高,但是实际上却把控了当地的生态经济,这些都需要仔细分辨。

  毕竟秦王一统六国,本就是一场贵族之间的大洗牌,若是固执的按照旧有的各地望姓执行迁贵令,肯定会出现很多纰漏,有很多漏网之鱼。

  在阳城停留数日以后,始皇帝的驾撵终于动了,直奔阳武而去。

  “阳武啊……又要get两个五马分尸的小伙伴咯。”赵泗看着行进舆图,发出痴笑。

  陈平,张苍,这两个,可是不折不扣的王佐之才啊。

  “话说李相知道张苍么?”赵泗轻笑着开口。

  “自然知晓,他曾经和我一同于荀子门下学习,后来入秦担任御史,因私自抄录藏书事泄逃亡……如今已经不知去向。”李斯点了点头。

  张苍,李斯自然清楚。

  二者是师兄弟,后来还在朝堂之中共事,这货怎么说呢,小毛病很多,但是不折不扣的是王佐之才。

  后来因错逃亡,却让李斯有些想不通。

  私自抄录皇室藏书,这个罪责不小,但是他李斯可是大秦左相,李斯是有这个能力帮张苍抗下来的,但是谁知道,张苍居然一声不吭的跑了……

  不过碍于李斯,虽然张苍逃亡,但是秦国也并未海捕通缉,李斯算是实实在在的被师弟摆了一道,毕竟张苍还是他举荐的人才,要不然也不至于初至秦就能担任御史……

  因为张苍的突然出逃,李斯也被始皇帝约谈过。

  “阳武,不就是张苍的籍贯所在么?李相不去拜访一下?”赵泗笑着问道。

  “他犯错逃亡,怎么可能呆在老家……”李斯摇头笑了笑。

  “那可就说不定咯……”赵泗失笑。

  历史上,张苍犯事以后,还真就没过多久就跑回了老家。

  从这一点上来看,就可以知道大秦的地方吏治确实不怎么样。

  吏治但凡好点,张苍也不敢往老家跑……

第四十二章 秦国的变化,陈平的改观。

  阳武……

  张苍端坐于宅院之中,陈平于之对坐。

  二者都是阳武县人,张苍很早就声名在外,毕竟在秦国做过御史,放在阳武地方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名人。

  而陈平,算是阳武县户牖乡的破落户。

  本来二者并不会有太多交集。

  二者家世都区别甚大,更不用说张苍很早以前就拜师荀子,在李斯的引荐之下前往咸阳,而彼时的陈平还在游学。

  说是游学其实不妥,准确点来说应该是不得恩师。

  陈平的兄长全力供养陈平,甚至因为妻子对陈平的恶语相向而愤然休妻,但是陈平迄今为止,终究是没做出来事业,依旧在家中白吃白喝。

  后来陈平所学颇深以后,就留在了家中,一边帮助哥哥陈伯耕种的同时,一边温故所学。

  赶上张苍逃亡咸阳回到老家,陈平在县城置买货物之时遇上了张苍。

  二者寥寥几语,隐姓埋名的张苍就发现了陈平的不凡,而陈平没有名师教导,心中满腔疑惑,得遇张苍,如得窥见天日一般豁然开朗。

  二者便因此有了交集。

  如此,二人算得上是亦师亦友,时至如今,陈平已经完全将自己游学所得的知识消化完毕,在学问方面,张苍认为陈平已经不弱于自己,如今只是缺少实践,故而陈平满腔抱负,正欲一展所学。

  “我观秦,一统天下虽只有二十余年,然秦王不立储,上下升疑,用人办事,看似兼听大臣,实则一意孤行,外表看似宽容,实则内心残暴,如今已有亡国之相,这并非一个好去处。”张苍开口说道。

  “我之前也是如此想的……故而一身学问而不知去何处,如今秦国的境象和您所说的或许不一样了。”陈平笑了一下开口道。

  “前段时间,始皇帝派遣出海寻仙的队伍已经回来了,虽然没有带回来仙药,可是却带回来了亩产千斤的红薯土豆玉米三种粮食,如今已经分发地方。”陈平开口。

  “这些我自然知道,可是秦国之患并非在于粮。”张苍因为是逃亡归来,所以需要掩人耳目,在家一直困居,出外也要遮掩,故而最新消息大多需要陈平帮助才能够得知。

  “不止呢,不久之前,秦国又种出来了亩产四石开外的稻、黍、稷、菽。我估计麦的产量也不会少。”陈平开口。

  “以前亦有人能种出来四石开外的粮食。”张苍摇了摇头。

  “不,这些粮食秦王已经下令普及地方了,您应该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陈平沉声。

  张苍心中一震,普及地方……

  那就说明不是偶然现象,那就说明,以目前的耕种技术和条件,普天之下都能高产。

  这……意义可就不一样了啊。

  不过仔细一想,张苍又摇了摇头。

  他为何放着好好的御史不做知法犯法?

  为何甚至不让自己的师兄李斯帮自己求情就跑路?

  说白了,他的御史是李斯举荐的,在一段时间的相处过后,张苍就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诺大的帝国乱相频发,根源不在于别人,而正在于始皇帝。

  倒也不能说始皇帝是个昏君,可是始皇帝的野心太大了,作为臣子,张苍自认为难以符合始皇帝的野心,甚至大秦也会因为始皇帝的野心而覆灭。

  最要命的是,始皇帝看似兼听,能够保留不同的意见,能够容忍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这是一个十分一意孤行的人。

  张苍短暂的相处只觉得头上有一层厚重的阴影。

  他好像看穿了你的一切想法和行为,这个君王,所谓的能够容忍不同的意见,本质上就是他已经决定好的事情拿出来再跟你们讨论一遍。

  他甚至在讨论之前就知道群臣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说辞,他也做好了所有的预案。

  类似的事情很多,他手下的文武百官不像臣子,而像是被他驯服的兽。

  这让张苍感受到了深深地不尊重和恐惧。

  这样的人,一旦有所差错,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他的。

  最要命的是,在张苍看来,秦国已经朝着亡国的路上一路狂奔了。

  他无法面对举荐自己的师兄李斯,索性直接故意犯错不告而别。

  秦国的忧患,又怎么在于粮食呢?

  秦国的忧患在于那个君王的野心太大,大到大部分人看来都是无异于痴人说梦,始皇帝想做的是什么?张苍也说不明白,但是他能够意识到,他正在尝试着,把几百年的路,在十几年之内走完。

  “秦国之患并非在此。”张苍摇了摇头。

  实际上,张苍非常赞同和认可秦国的制度,汉朝一统天下以后,也是张苍主持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不仅如此,张苍还吹奏律管,调整乐调,使其合于五声八音,以此推类其它,来制定律令。并且由此制定出各种器物的度量标准,以作为天下百工的规范。

  张苍是秦国的御史,负责掌管皇室藏书珍本,而张苍本人也是李斯的师弟,同样师承荀子,对于秦国的制度,李斯的执政理念最为了解,客观来说,所谓的汉承秦制,张苍其实是最重要的一个人。

  没有张苍,根本没有人能够完美复原秦国那么多律法制度,也没有人能够弄清楚始皇帝所做之事的意义,要知道,那个时候亡秦已经是政治正确,若不是张苍力排众议,很多秦律和制度都要因此而取消或者被改的面目全非。

  不但如此,张苍还修正了一些太过于仓促的事情,做出了汉朝一统的百年大计,并没有像师兄那样操之过急,这也才成就了秦汉之后,人心彻底归一的局面。

  张苍早早看出了秦国的亡国之相,这不是一样两样粮食能够拯救的,最要命的是坐在最上面的君王,他的野心太大,天下都无法承受,在张苍看来,始皇帝就是那种典型的我全都要的君王。

  太过于霸道反而做不出取舍,又没有臣子能够规劝他,一旦涉及这种核心问题,你说你的,始皇帝干自己的,压根不听。

  始皇帝所谓的兼听,就是允许你说,但是我就是不用。

  ……

  “还有一件事呢……”陈平笑了笑。

  “秦国的官盐盐价降了。”

  “我自然也知道,可是陈平,你难道不清楚么?秦国的忧患也不在于盐价,如果把秦国看作一辆马车的话,秦王就是驾车之人,军功爵贵族是推着马车前行的人,马车太快,就会颠簸,甚至有颠覆的风险,倘若想要让他平稳行进,就要放慢速度,可是秦王是又想让马车平稳行进,又不停的举起马鞭催促战马嫌他们跑的不够快。

  原本应该有人规劝秦王,告诉他马车跑的太快就会太颠簸,让他把速度放慢下来,可是秦王并不会听从这些意见,你在他身边吵嚷,他只会说你说得对,然后继续挥动马鞭。

  久而久之,出任秦国的官员要干的事情就不是正确的事情了,他们要考虑怎么样在秦王不断挥鞭的情况下让战车跑的更稳。

  可是陈平,这是人力不能办到的事情。

  师兄清楚不能规劝秦王,就一味顺着秦王的心意,这难道是让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么?

  我师兄又真的能够做到让秦王满意的情况下又让马车平稳前进么?

  最起码我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因此而逃亡。

  秦国现在就像一辆失控的马车,秦王麾下的文武百官也一味地顺应上意催动马车继续加速,就算有人规劝,也没有人能够劝的动秦王,这样的国家,有甚么长久可言呢?”说到这里,张苍胸中满是愤慨。

  毫无疑问,他就是那个劝始皇帝开车不要太快的人。

  得到的回应只有急驰而过的风声,还有一句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师兄为了权势去迎合始皇帝的想法,却从未想过秦国这辆战车是不是有失控的风险,又没有人能够劝的动始皇帝,让始皇帝勒紧缰绳减速。

  这,难道是粮食增产和降低盐价能够改变的么?

  不,粮食增产降低盐价充其量只不过是让战车行驶的道路更加平坦罢了,战车失控,依旧是预料中的。

  “可是要是有能够劝的住陛下的人,甚至让陛下的驾撵停下来的人呢?”陈平笑了一下。

  “之前陛下在东郡遭遇了刺杀,随侍侍郎赵泗护卫王驾身受重伤,秦王驾撵停留东郡一月,秦王更是因此大开杀戒,东郡伏尸上千,血流成河。”陈平一脸八卦的笑道。

  ……

  “怎么你也信了这种无稽之谈?秦王并不是会因为私情而泄愤的人,他之所以大开杀戒,也只是因为需要大开杀戒……

  况且,我说的停车,也不是这个意思。”

  “也不差嘛……盐价降价就是赵泗提的。您的师兄李相是反对降低盐价的……”

  陈平道出原委。

  张苍很清楚自己的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