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穿越的流浪星球 第574章

作者:穿越地球

当然,其作用还不仅如此,许多人都注意到了,在地球长达45亿年的远古记忆当中,曾经有过不止一次的外星文明到访。

甚至是在生命诞生之前,就有来自外太空的造物掉落下来,只是深深地掩埋在岩层当中,想要找到无异于大海捞针。

这并不是什么偶然,既然已经证明了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独。这么多散落在太空中的外星造物,在长达45亿年的时间里,哪怕只是凤毛麟角,多少会有些落在地球上。

原本想要找到这些东西,在无法确定当初落点的情况下,是几乎不可能的。

并且在几亿甚至十几亿年前落在地球上的东西,如今都不知道埋在多深的岩层之下。

不是地球隧道这样的超级工程,根本不会挖到这么深的地方,所以偶然挖出来的几率也接近于零。

可是现在有了地球意志的指引,这一切就都不成问题。联合政府马上发动起人员,前往曾经有陨石落下的地点,把这些在地球上埋藏了数亿年的宝藏,重新给挖掘出来。

这无疑是地球意志给予人类的一笔宝贵的财产,拥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地球,所积累的财富是人类难以想象的。

很快,一件又一件外星造物如同化石般出土。这些都是在几十亿年间流落到地球上的东西,如今都是不知多么久远的文物了。

大部分东西都已经损坏到无法辨认,如果不是有地球意志作为担保,可能都不知道其实来自于外太空。

从里面其实读取不到多少信息,因为越是精密的东西就越容易损坏,例如现代的量子存储器,只用一粒米的大小就可以放下一座大型图书馆的资料,里面的信息最多只能保存两千年左右,两千年后因为内部的材料衰变什么都不能读取了。

落后一点的U盘和硬盘,这些存储器如果质量好,可以把信息保存五千年左右。特别是老式的光盘,如果用特殊金属材料制造,能可靠地保存信息十万年。

不过这些都不如印刷品,质量好的印刷品,用特殊的合成纸张和油墨,二十万年后仍能阅读。但这就到头了,更长时间实在无法保障。

所以这些东西或许曾经都是先进的外星科技造物,但是埋藏了几亿年后,如今都成为了化石,很难找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在这些古老的文物之中,唯独有一件是彻头彻尾的文物。

那是一座黑色的方碑,从造型上就没有一点来自外太空的气息,说它就是地球本土的文物,都没有任何违和感。

可是从地质学年份来讲,这座方碑大概是在三十亿年前落在地球上的,那个时候连恐龙都尚未诞生,更不要说是人类留下的文物。

更加离奇的是,在清理掉方碑上面的尘土,还原出其最初的模样时,考察者用普通尺子量方碑的三道边,其长度比例是1:3:9。

以后,不管用什么更精确的方式测量,穷尽了地球上测量技术的最高精度,方碑三边的比例仍是精确的1:3:9,没有任何误差。

这足以证明这座黑色方碑的特殊,绝不是什么能够随便制造出来的东西,以流浪地球如今的技术可能都还有点困难。

至于其保存信息长达上亿年的方式,既充满着原始却又是人类目前已知唯一可行的方法,那就是——

把字刻在石头上!

第七百一十七章 黄金比例与十进制

中央科学院马上对这块黑色方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虽然上面的语言并不是现存的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但在结构逻辑上却与象形文字有诸多相似之处。

不少语言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感觉就像是在解读文言文一样,简短的句子中就包含着庞大的信息量,但最终解读出来的还是充满艺术感的诗词,所以本质上还是一件历史文物。

其中最具体的信息,就只有人类的生物学信息,具体到可以根据数据来培育出一个人类胚胎。

可是这座方碑落在地球上时,可还是生命诞生之初,人类要在三十亿年之后方才出现,这座方碑是怎么样记录人类的生物学信息的?

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匪夷所思,这座黑色方碑到底是哪里来的?

说实话,在看到这座方碑的瞬间,乔律就已经大概猜到了这件文物的来历。毋庸置疑就是系统管理员所提到的,李白文明所收藏的那一件人类文物。

至于其到底是如何最终流落到地球上来的,也许是系统做的好事,就像流浪地球的穿越一样。

不过精神世界回来之后,系统就再也没有了响应,就像完全消失了一样。

所以乔律也无从知晓这座黑色方碑要如何解读,仅仅只知道来历还是没有什么大用。

科学家们自然是对这座黑色方碑充满兴趣,别的不说,方碑三边的比例是绝对精确的1:3:9,这一点已经让人遐想万千,更不要说上面诗词的含义了。

丁仪对其当然是十分狂热的,他知道所谓的绝对精度有多么困难,所以他知道这不是普通的文物,其科技含量不是一块石头这么简单。

方碑的材质也都令人惊讶,一般无论什么东西在地底下埋个几十亿年,早就被侵蚀得不成模样了,上面刻的字也该被磨平。

可是这座黑色方碑不但上面的字都还清晰可见,甚至就连三条边的比例都还保持着绝对精确,这样的技术就让人望而生畏了。

这么看似普通的一块石碑,蕴含着难以想象的鬼斧神工,丁仪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丁仪的学生兼助手的李一一,也在一旁帮忙进行各项测试。他对于这座方碑就没有这么热衷,认为这是考古学家该干的事。

眼下最大的着眼点,就是黑色方碑三条边的比例,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功夫,做成绝对精确的1:3:9?

一般情况下,要求绝对精度的东西都是有特殊含义的。比如说国际千克原器,就是利用一个铂铱合金打造的圆柱体砝码,来定义一千克的标准重量。哪怕只是少了几微克,都不能再算是标准。

那么这座黑色方碑的三条边比例,要维持这样精度又是为了什么呢?

“会不会是艺术上的黄金比例?例如黄金矩形什么的。”李一一提出道。

艺术上确实有黄金比例的说法,具体上是(√5-1)/2的无理数,可以约等于0.618:1,就像圆周率一般取3.14一样。

这一比例被认为是最具有美感的,所以被大量应用于艺术中。一个长方形的两边比例为0.618:1,就会被称为黄金矩形,许多建筑师都会按照这一比例来进行设计。

考虑到这座黑色方碑的正面也是一个矩形,上面刻着的又是充满艺术感的诗词,由此联想到黄金比例可谓是理所当然。

毕竟0.618:1只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比例,谁也说不准某个外星文明的黄金比例会不会是1:3:9,审美这种东西是很难说的。

丁仪却摇摇头说道:“那你知道黄金比例是怎么来的吗?”

“黄金分割呀,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例与其倒数是一样的,1.618的倒数是0.618,而1.618:1与1:0.618是一样的。”

李一一的基础知识还是非常扎实的,这点问题当然难不倒他。

丁仪教训道:“所以说你啊,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既然你都知道了黄金比例与数学有关,又怎么会觉得这就只是一个审美问题?”

黄金比例虽然普遍应用于艺术上,但在根源上还是一个数学方法。

它的出现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例如十等分、五等分圆周、求18度、36度角的正弦、余弦值等等,绝不是单纯的审美问题。

“所谓的美感都必然遵循着某种规律,艺术与数学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否则为什么每个学画画的人都必须要学几何,你难道连这都不懂吗?”

李一一被丁仪教训得抬不起头来,他还是漫不经心地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那么老师你认为,这座方碑是为了传递某种信息,才把比例做得如此精确的吗?”李一一问道。

丁仪抬头说道:“最直接的猜测就是,它想告诉我们某些东西的比例是1:3:9,可能会是某种公式,这样可就意味着太多了。”

例如从衰变的铀到裂变式原子弹,再到太阳的核聚变,再到物质和反物质的湮灭,都遵循着一条简短的公式:E=mc2。

假如这真是某种公式,其作用可能大到难以想象。正如上面所说的黄金比例在数学上有多种用途一样,简单的比例也有可能成为改变一切的契机。

此时,负责解读方碑上诗歌的语言学家也获得了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但凡涉及到数字,诗歌所使用的都是十进制。

可不要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人类普遍使用十进制,只不过是绝大多数人生来就有10根手指,这样一个生物学事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