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786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唐华在和米高扬谈中国航天员培训的细项事宜,但欧洲的事情闹得这么大,米高扬也止不住聊这件事。

“那你就放心吧,蔡司-耶拿现在的运营状况十分良好,没有一个车间是闲置的,”米高扬说,“薪酬和人员队伍都稳定,况且涉及航天光学器件研制的人员还有特殊津贴和保密管理。”

唐华:“骨干人员不会出问题,那中国就没有什么要关心的了。如果一切正常,美国和苏联的对峙会持续好几个月,除非发生一些意外情况。”

米高扬:“什么意外情况?”

唐华:“……反正是一些可能对苏联不太有利的意外情况。”

……

两大帮会对峙,各自的老大——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玩看谁先眨眼的游戏,就在这剑拔弩张的当口,赫鲁晓夫这边猥琐地走出来一个伙计,定睛一看,是东德。

这名小弟走到对峙人群中间,把饭桌上的大哥大顺走了,还拿出个打包盒把桌上的毛豆也顺走了。

赫鲁晓夫:噗……

肯尼迪:噗……

这就是修建柏林墙这件事,在第三次柏林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早两年前,乌布利希就向赫鲁晓夫叫苦,说民德好多人才从西柏林逃到西德去了,得修道隔离墙。赫鲁晓夫一直没答应,因为隔离墙不符合战后盟军的柏林分割条款,而且隔离墙名声很不好。

但乌布利希和民德政府这两年都想不出别的招法制止人才外流。

经互会的体制下,苏联给东德规定了国家发展方向,重点搞现代工业中的一两个分支产业就可以了。但东德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很全面的,这就导致很多高学历的东德中青年无所事事或者干着和自己大学专业完全无关的事情。

另一方面,乌布利希政府搞经济也不太行,工业农业都比较混乱,而西柏林是西方的样板建设城,比西德其他地方还要发达,这一对比就更让东德人心理不平衡了。

怎么办?还是得修墙。赫鲁晓夫之前没答应修,现在美国和苏联闹僵,大战一触即发,我修柏林墙应该就不算啥事儿了吧,可能还算是打辅助,帮赫鲁晓夫给美国多施加点压力?

错了,施加压力是不存在的,丢脸倒是存在。

……

“航天员建议从有较长飞行经验的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年龄不超过35岁,但也不小于25岁,身体素质出众,性格沉稳,尤其是要有处变不惊的素质。学历底线是高中、中专,如果是本科或专科学历则最好不过。”

米高扬说航天员的选拔标准。

唐华:“几个月前,根据你们上次大致划定的标准,我们已经在飞行员队伍中进行选拔了。”

米高扬:“那就没有太多要说明的事项了。飞行员送到这里,我们训练,我们考核,三年之后完成,如果语言天赋强的飞行员可能还可以快几个月。不过我想问一句,中国就不打算用你们自己的运载火箭送航天员上太空吗?你们再向前一步,就可以制造东方号这么大的火箭了。”

唐华:“长征-3号现在的运载能力略小于东方号,不过钱学森主任确实在设计更大的火箭,大致在明年会完成首次飞行。但飞船从设计到三阶段的无人验证飞行再到载人飞行,需要时间,也需要发射很多枚火箭。中国要优先发射卫星,无人验证飞船不会在1965年以前发射。”

米高扬:“那就是1966到1967年你们的飞船才能载人飞上太空。……看来1964年你们的航天员得在拜科努尔升空。不过,这正好赶上‘日出计划’。”

东方计划和日出计划都是发射载人飞船,不过东方号飞船只能搭载1名宇航员,日出号飞船要大一号,可以搭载2到3人,可以支持宇航员太空行走。

过几年日出计划实施、两个宇航员同时上太空,其中一名苏联人一名中国人,这场面还是很带劲的。

“另外,我可能得说日出计划之后的下一阶段,可能要合作的事务,”米高扬说,“就是联盟飞船,以及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中相互靠近,然后对接的技术。这需要一套高精度的太空工作的控制计算机。”

日出计划之后是联盟计划,联盟系列飞船一直用到2021年,而且看样子还会继续用下去。

唐华其实不需要米高扬向他解释太空对接技术,这项技术最初是打算用在地月飞船上的,后来地月飞船没用上,被空间站用了。

“太空对接?这应该是一套集成了多模传感器、计算机以及由计算机控制的小型姿态调整火箭发动机的系统。”唐华说。

米高扬:“其中最好还是允许人力直接介入,也就是计算机控制与人操的混合模式。”

……

“火星探测计划,火星-1B看来是彻底失联了?”

再次访问OKB-1设计局,唐华问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摸摸鼻子:“火星-1B自飞离地-月系统之后就与地面失去了通信联系,我们当然期待过奇迹的诞生,但火星-1B始终没有苏醒。”

苏联是去年开始火星探测计划的。

火星-1A发射升空,运载火箭前两级把探测器送到了近地轨道,第三级本来应该把火星-1A送往火星的,然而第三级始终没有点火。现在火星-1A和打不着火的第三级火箭还在地球头上绕圈圈。

火星-1B就好一些,火箭一到四级发动机工作都很正常,然而探测器飞出去1000万公里之后失联。现在只知道探测器的太阳能帆板是打开了的,探测器在飞行1000万公里以前一直和地面有通信,再然后通信联络就断了。

“或许应该发射火星-1C了。”唐华说。

科罗廖夫:“按道理应该是这样。不过根据公开信息,以及我们的情报系统也印证了,美国的火星探测器现在还处在概念设计阶段,最早也要1964年才会发射升空。因此火星-1C的发射时间并没有那么紧急,我们1962年10月底发射火星-1C,火星-1D就再晚两年吧。”

“科罗廖夫同志,”唐华说,“其实我一直觉得火星-1系列探测器的尺寸和重量太小,这可能会影响它的可靠性,因为要严格控制重量,分系统的备份冗余减少了很多。”

火星-1A/B/C是同一个型号,苏联的初代火星探测器。重量大约是650公斤,基本上就是一个高2米的圆柱体,升上太空后太阳能电池板子展开,在圆柱体两侧像是一对苍蝇翅膀。圆柱体的头部可以展开一个2.33米的高增益网状天线。

苏联不打算用火星-1探测器直接砸火星,而是把火星-1飞过去,之后被火星引力捕获,成为火星的卫星,向地球持续回传信息。

在1961年,人类对火星的面貌其实还搞不太清楚。如果唐华开口就说“火星没有磁场,没有辐射带,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0.7%,除了少部分地区有一点点过饱和盐溶液之外全球无水,也没有火星人”,听众绝对会一脸的问号“唐老师,您怎么知道的啊?”

现在的火星还是科幻作品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尤其是高倍天文望远镜观察到了火星上的河流状痕迹,这可不得了,绝对是火星人。

虽然这两年人类会用光谱仪来观察火星了,没有观察到地表有大量水分子的光谱,说明火星上那些痕迹可能不是河流,但接着又有更离谱的科幻设定,有的说这是干涸的河流(这还真不一定错),有的说这是火星人为了保护水资源,把地上河改成了地下河……

直到1965年以后,各种火星探测器开始陆续成功抵达火星进行观测,这才知道火星的真正面目,失望,这地方住不了人。 到21世纪,对火星的探测又更加仔细了一点,发现之前的判断有误,火星真的有液态水,虽然就一点点。当然这是后话了。

……

科罗廖夫听唐华说火星-1太小,他点点头:“六百多公斤的重量已经是7K8系列火箭目前的上限了,要加速到摆脱地月系统的引力,整个火箭已经包含了四级发动机,这还使得系统特别复杂。”

唐华:“下一阶段的火星探测应该不再用7K8系列火箭了吧。”

“我正在说服领导层支持将火星车送上火星车的计划,而且初步规划了一种重型行星际飞船,以及配套的超重型运载火箭。这是比登月难度更高、耗资更大的工程,计划已经送上去一年了,但还没有回应。”

嗯……超重型运载火箭。

这后来发展成了N1火箭。这种被苏联拿来赌博载人登月的超重型火箭,本来是科罗廖夫设计来送飞船在火星上着陆的。

注:科罗廖夫想往火星上送的是载人飞船!

载人飞船在火星着陆,50年代末科罗廖夫制定过概略的设计方案,1970年和71年,苏联又非常认真地考虑过一次。——玛德,载人登月被美国抢先了,我看看载人登陆火星能不能搞。

因为飞往火星要飞大半年时间,每年10月或11月发射飞船,在太空飞半年多的时间,到了来年7月刚好进入火星轨道。这是无人探测器还好,载人飞船就得考虑如何让宇航员在飞船里生存至少14个月。

所以科罗廖夫给这艘飞船设计了生命支持系统,舱内要有氧气再生循环,甚至可能还需要微型生态系统维持,充足的粮食供应,要能屏蔽太阳耀斑和宇宙辐射的屏蔽层,甚至还要解决长期航行时宇航员在飞船上的心理问题。

唐华:“科罗廖夫同志,我们还是回到无人探测器的话题上来吧……既然火星系列探测器可靠性不高,不如每个窗口周期发射的频率加倍,一直持续,60年10月、1962年10月,都发射两枚探测器而不是一枚,说不定其中某一次就成功了呢。”

第五十二章,6626基地

唐华上火车,专列顺着西伯利亚铁路往回走。

不过现在唐华并不是回国,这才刚到8月,在苏联还有个挺耗时间的日程安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