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764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我们没有提前一两天来,现在火箭已经在加注燃料,6个小时后就要发射,大家就不要去发射场遛弯了。”

钱学森提醒航天办公室这边的成员。

唐华:“去年10月,苏联拜科努尔发生的事故已经在航天系统全部单位通发,而且至少学习过两次,大家可不要把这个教训不当回事啊。”

现在一行人在距离发射架2公里外的钢混建筑里面远眺正在加注燃料的长征-3运载火箭。

直径3.4米,高35.5米,起飞全重205吨,第一级发动机总推力304吨。

长征-3的第一级发动机终于不能再用一台发动机搞定了,而是装了4台推力76吨的发动机,四泵四喷口。第一级和第二级的燃料都是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

火箭的个头虽然比长征-1和长征-2大了很多,但有些结构却变简单了,总共就两级发动机,两级就直接把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不过在风云二号A卫星上还携带了火箭发动机和一些燃料,以让卫星准确泊入倾角98度的极地轨道。

倾角98度的意思,就是如果按赤道投影的坐标来算,它是和地球的自转方向反着飞的。

1月11日晚8时。

“要准备发射了。”

“点火了。”

天已全黑,远处的发射架的亮度突然增大起来,原先用来照亮发射架和火箭的探照灯一下都变得黯然失色。长征-3号喷出橘红色的尾焰,涂着五星红旗和三色东德国旗的火箭很快离开探照灯的范围,箭体隐在黑暗中,远处看就只有一把火焰在渐渐上升。

升上高空之后火箭转向,和“六分仪”系列卫星一样,风云二号也是大倾角轨道,火箭第一次转向就奔着正南而去,慢慢消失不见。

控制室里大部分人已经不那么激动了,这已经是中国的第11次航天发射、应该是第10次发射成功。但是第一次来到太原看火箭发射的贝尔·丢勒可高兴得不得了。

“噢噢噢!噢噢噢!”贝尔·丢勒一蹦老高,嘴里一边喊着,一边和控制室里的十几个人挨个击掌庆祝。要是现场有一瓶香槟,丢勒可能会拿起来撬开,喷自己一头一脸。

“台州测控站遥测信号正常。”“鸡冠山测控站遥测信号正常。”

好了,长征-3号飞出了中国遥测站范围,要等90分钟后它绕地球一周,出现在新疆上空时候的信号了。

“61年长征-3的任务,发射四枚风云二号,ABCD星,一枚高分一号,一枚低轨通信卫星试验星,一枚电子侦察卫星试验星,”在等风云二号重返的这段时间,钱学森在纸上写着今年的航天计划,“风云二号的备份星你准备了几枚?造五枚会不会有点少,但六枚好像又有点多。”

唐华:“第一批生产了三枚,如果前三枚全部发射成功,那么第二批就只生产两枚;如果前三枚有失败的,第二批就制造三枚。”

钱学森:“今年7枚卫星入轨的任务,不多不多。还可以安排两次东风-5的试射。”

唐华:……

每年入轨7枚卫星,这可是90年代中国才有的发射频率呢。

不过现在是冷战年代,也是太空竞赛的年代,看苏联和美国往天上打的火箭、弹道导弹的数量,中国这只算是个小头。

“长三捆可以在12个月内首发吗?”唐华问。

“最快明年1月11日首发。”

长三捆,有长征-3K4和长征-3K2两种构型,分别捆绑四个助推器和两个助推器。

本历史位面的助推器劲儿更大,用的是长征-2/东风-3的第一级,每个助推器一台一泵四喷的120吨推力火箭发动机,长征-3K4的起飞总推力是784吨,最大起飞重量可以做到接近600吨,可以把14吨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在长征-3K4的第二级上边再加一级氢氧发动机是长征-4K4,三级推进可以把4~5吨的载荷送入35800公里的地球同步/静止轨道。

所以按照唐华的计划,长征-3K4和长征-4K4应该都要在1962年拿出来,反正这两种火箭大部分结构是相通的。

……

沈阳,北陵机场。

“这下可好了,大雪下了一天都不停,赶不上1月11号了。”

第一架组装生产的歼-6战斗机本来已经准备妥当,但茫茫大雪阻断了歼-6首飞的计划。

1月11日中午,沈阳的雪稍微小了一点,沈飞赶紧把歼-6从机库里拖出来,同时清扫跑道。但飞机拖出来没多久,雪又变大了。地勤人员只好把歼-6又拖回了机库。

“刘部长,1月11日是个什么日子,是不是有些讲究?”黄志千问道,“早两个月前就通知大家准备在1月11日搞个大事情。”

“也不是必须1月11日这天,左右两天时间都可以。”说话的是机械工业部部长刘鼐,“两个月前还不能告诉大家原因,不过现在可以说了。1月11号左右,我们航天部门要发射一个大火箭,把一个大卫星送上天。所以机械工业部门也凑凑热闹,各研究所各局,把自己搞的高精尖玩意差不多也在这段时间放出来,就等于是扎堆报喜吧。”

第三十六章,F-104:从引进到放弃

沈飞被大雪耽误的歼-6终于在1月12日下午完成了首飞,1961年的“1.11装备节”收官。

这个歼-6是中国仿制的米格-21而不是米格-19……

首架歼-6是来料组装的,主要零件、图纸、工艺流程都由苏联提供,因此第一批组装的3架歼-6在全套地面测试后会挨个进行首飞,如果首飞发现有组装差错就回来调整,调整完了是可以交付部队使用的。

歼-6的总装线主要利用苏联零件试运行,但机身蒙皮的铝合金、铆钉已经是沈阳自己生产了,当然这些零件数量少技术含量也不算高。

稍微重要一点的设备有:座舱仪表原本就有两个是国产的,其余苏联仪表国内在陆续组织生产;机身结构、机翼结构已冶炼出合金正在试着加工;座舱玻璃制造中;机炮制造中;可调进气锥制造中。

最核心的设备:R-13,带加力的涡喷发动机,沈发在1960年8月分析完一遍图纸,刚交给发动机厂试制,大约在1961年7月生产出第一台用于地面试车的样机。

大约在两年后,1963年1月,沈飞生产的歼-6能用上国发,全机零件的国产化率会瞬间提高到80%以上(发动机本身不算一个单个的零件,而是算数百个零件)。到那时候,基本可以说米格-21沈飞是仿制成功了。

但1963年1月仿制成功,不意味着沈阳飞机设计所现在没事儿干。空军已经把下一代战机的性能概要整理出了一份报告,送到了沈飞。

“下一代战机决定分为截击机和制空战斗机两型。”

“霹雳-3在苏联图-28截击机上试飞,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导弹载机在15000米高度发射导弹,霹雳-3可打击35000米高度的目标,完全可覆盖美国现役的和在研的侦察机、轰炸机。”

“因此下一代截击机的最大飞行高度不再做苛刻要求,基本要求是可挂弹在15000米飞行;裸机最大升限18000~20000米。最大飞行速度大于2倍音速。最大战斗航程大于2000公里。”

“截击机必须在机头安装大型雷达以使用霹雳-3导弹。因此截击机的头锥要能安装直径70厘米、重620公斤的机载雷达。”

“截击机主要用于在内线作战拦截敌方侦察机和轰炸机,兼顾一定的夺取制空权的能力;制空战斗机主要用于在未来内线或外线空战中夺取制空权、兼顾对地支援功能。”

“制空战斗机要求能使用机炮、霹雳-1、霹雳-2导弹进行空战,机头要能安装直径60厘米、重550公斤的机载雷达。”

“最大转场航程2500~3000公里,高-高-高作战半径不小于10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不小于1.6倍音速,最大飞行高度不小于15000米。”

……

空军对下一代截击机和战斗机的要求不算复杂,但有的性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黄志千和设计所的研究小组看完要求,每个人都在努力开动脑筋想问题。

“这上面的有一些性能,是不是不太合理?”

“不太合理我们也只能先和空军交流提出疑问,如果空军坚持,那么我们还是要把它做出来。”

“有些性能做出来还是费点劲。”

……

黄志千:“你们讨论得差不多了吧,现在这个情况,和去年空军的初版要求相比已经降低了不少,这也多亏霹雳-2和霹雳-3导弹陆续有了眉目,否则让你们搞飞行高度25000米的截击机,我看你们晕不晕。”

“我有个问题,咱这个截击机在15000米,真能打到25000米的U-2吗?两个飞机就不在一个平面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