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744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假设赫鲁晓夫同志一定要你办到,否则就送你到西伯利亚挖土豆。”

科罗廖夫:“那我去挖土豆。”

第二十一章,第二轮核试验

1980年登月……

不只是科罗廖夫,库兹涅佐夫也是这样认为的。苏联部长会议里面,和航天、导弹有关的部长们也是这么觉得的:不但苏联,美国差不多也得在1980年才能把人送到月球。

谁能想到一年之后,肯尼迪这个二愣子被加加林上太空一刺激,就向国会提交正式报告:“美国要在这个10年结束前,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

苏联这边呢,头几年,苏联一直觉得美国这是在搞战略忽悠。

肯尼迪向国会提交报告,苏联觉得国会必定阳奉阴违做做样子。

第二年肯尼迪公开发表那篇著名的演讲“我们选择登月”,苏联不信,觉得他这是在忽悠苏联也跟进搞登月竞赛,耗费竞争对手的钱粮。

等到1965年,土星5号的大壳子渐渐成型,苏联高层这才一阵“卧槽”“卧槽”。

“科罗廖夫同志,”唐华说,“虽然现在的技术要把人送上月球很勉强,但是,如果完全不吝惜金钱地进行冲刺,可能登月成功的时间会比我们原来料想的要早。”

科罗廖夫:“可是苏联的金钱并不是无限的。去年还好些,今年,就在上个月,赫鲁晓夫主席非常震怒,要我们加快洲际导弹的生产,运载火箭的产量就随之降低了。而美国也会遇到与我们类似的情况,他们也要扩军备战。”

……

算了算了,不和科罗廖夫抬杠,现在杠来杠去也没个理论依据,说服不了他。

NK-15发动机才比较有意思。

这发动机是今年立项研制的,打算1964年搞出来。既然科罗廖夫和库兹涅佐夫直接披露了NK-15/11D51计划的存在,那就是中苏一起搞。

这正合唐华的意思,钱学森那边的小组派一两个人,再加上电子和控制系统的小组,1964年不但把NK-15搞出来,而且争取让这发动机更完善。

唯一的问题是,从科罗廖夫和库兹涅佐夫的口风看,对于NK-15发动机以后用来做什么火箭,苏联现在还没有确定的想法,似乎有两三种方案正在争吵。

中国这边就没那么多纠结,早就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长三捆绑四个助推器的CZ-3K4,大约可以把14吨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这已经把长三的潜力挖掘得差不多了,”钱学森说,“CZ-3K2是8到10吨。我现在设想了两个火箭,一级四台11D51的长征-4;一级七台11D51的长征-5。”

唐华:“长征-4起飞推力600吨多点,和长征-3系列有点重合,是打算淘汰四氧化二氮-肼类火箭发动机的长征-3吗?”

“有点这个想法。长征-5就比较厉害了,这也是我一直想要的火箭,起飞推力1060吨,而且11D51的性能,如果能按照计划研制出来的话,比肼类发动机强大得多。长征-5的近地运力可以达到20~25吨。然后,如果有必要的话,长征-5还可以采用捆绑助推器的办法来扩展运力。”

唐华:“这就有意思了。除了一箭多星快速布设卫星系统之外,你知道这玩意儿还能干什么吗?”

钱学森:“我知道,它可以发送一个小型探测器在月球软着陆,虽然很小不能载宇航员,但是可以载……你说的那种,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或者智能月球车吧,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唐华说,“其实我还有一个构想,因为还不太成熟,这两天都没跟科罗廖夫说。在近地轨道运行的空间实验室,我打算叫它空间站。”

……

空间站,宇宙观测和科学试验的工具。

去掉为了航天本身而做的科研项目不谈,从和平号到国际空间站,这几十年在空间站上完成的科学突破有:

在空间站生成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物质的第五种状态;

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1和阿尔法磁谱仪-2,搜寻反物质和暗物质;

现在自媒体炒来炒去的脉冲星和黑洞,很大一部分研究成果也来自于空间站的研究;

对了,哮喘的很多致病机理也是90年代以后,在空间站长期观察才发现的。

别的不说,在这个时代搞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肯定能刷一个炸药奖,到时候实验仪器唐华来弄,朗道负责列方程推公式就可以。

到60年代后期,中国这边用于航天和基础科研的经费,应该会稍微多一些,美国和苏联争抢登月第一不可开交的时候,中国在后面偷偷摸摸搞载人飞船、空间站、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想想都刺激。

“说到最后,原来你也是支持搞载人航天的。”钱学森说,“而且规模也不小。”

唐华:“规模不小,但是会推后几年,而且与美国和苏联的目的不同。现在苏联和美国都把另外一颗星球作为目的,第一个目标是踏上月球,接下来可能是火星,可能是别的什么星,总觉得一定要踏上某个星球才算征服了宇宙。其实不一定需要抵达哪里,太空本身,就可以是人类的目的。”

……

北京,国家气象局。

风云一号又一次掠过中国上空,拍摄的卫星云图即时传递到地面,涂长旺不等数据刻印还原成底片,就先趴在计算机显示器前看图像。

“虽然说是颗试验星,但这些图像信息已经有使用价值了,”涂长旺指着屏幕,“就两个小时前的图像,一下子收了半个中国陆地的云图,包括两种光谱的图,有了这个还想要啥啊。”

叶笃正:“我觉得也是。就可惜现在轨道上只有一颗卫星,转两圈就跑外国上空去了。就该再打三颗这种试验星上去先用着,天上有四颗风云一号,我们几乎就能绘制动态云图了。”

“唐部长说一定要那个目标星,”黄培昌说。“没达到他认为的完美性能,唐部长是不会罢休的。”

涂长旺:“然后他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拿出来的东西都能把我们吓傻。”

两年前,天河一号计算机虽然表面上是“被竺可桢的算法逼出来”的,但就连竺可桢在内,一开始也对24小时内解算出天气预报不抱什么希望,只是想纯粹做一个理论研究。

没想到的是唐华居然说等两三年,我会给你一台能算出中长期天气预报的计算机?

“今年原子弹和氢弹不但把我们吓傻,全世界都大吃一惊吧。”黄培昌补充了一句。

涂长旺:“对了,原子弹和氢弹我还真不太熟悉,为什么我们2月份已经爆炸成功了一颗氢弹,上周又进行了一次原子弹试验呢?”

……

“1960年7月7日上午,中国在新疆罗布泊成功进行了一次原子弹试验。”

“此次试验不针对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为了打破核讹诈和核威胁,防止核战争,最终消灭核武器。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次核试验,核弹代号“饕餮”。

这是一枚内爆式钚弹。

饕餮仍旧采用百米塔爆的方式引爆,现在罗布泊基地的指战员对蘑菇云已经比较熟悉了,闪光过后,都在耐心算着距离与时间,估测冲击波到来。冲击波过后,就该干嘛干嘛。

“饕餮当量是15000吨,你们先前的计算相当的精确,简直太精确了,”张蕴钰说,“接下来的试验,是要在两个月以后?”

“一两个月吧,”王淦昌说,“代号蛊雕,这可是一个大家伙。”

房山,中科院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饕餮在罗布泊爆炸后第6个小时,房山的计算机开始陆续接收数据。

过去六个月,终于把网线从乌鲁木齐扯到了罗布泊,乌鲁木齐的光纤线路也没多早,1960年1月才修通的。在民用和政务的主干线之外,还并行了一条物理隔绝的国防专线,罗布泊和房山的计算机服务器就靠这条线连接起来。

核试验场的各种仪器度数整理所需时间长短不一,最快的6个小时后就能发送,最慢的要5天之后才整理出来。邓稼先和于敏上班时间都守在上网机前,有邮件提示就马上打开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