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732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呵呵,”屠基达被刘业楼表扬,人有点飘,“刘司令员,这个,嗯,歼教-1和伊尔-10我们都研究过,伊尔-10还是比较专业的强击机,就是用的螺旋桨推进,动力有点过时了。歼教-1呢,就是航程高,伊尔-10作战半径500公里,飞过缅甸飞到印度境内就得返航了,我们能有八九百公里。”

“第一,拿着歼教-1,开始搞我们的下一代强击机,”刘业楼说,“第二,有些地方可以学伊尔-10,但是,航程两千公里以上这一条不许变;第三,你们那个能替代伊尔-28的飞机,现在怎么样了?”

屠基达:“制作出了第一架原型机,正在做静力试验。发动机也是成都自己研制的,还在地面测试,总之我们现在忙这个忙得不行。”

刘业楼:“这东西航程能超过伊尔-28吗?”

“绝对超过伊尔-28,挂载三个副油箱、两枚反舰导弹,作战半径1200公里。”

……

西安。

“我要那种,就是一架大飞机能伸出两个加油管来,让战斗机强击机咬住油管加油的飞机。”

“空中加油机,唐部长说过这个项目可能在将来很有价值。”

刘业楼:“……”

巧了,这空中加油机也是唐华跟我说的。

刘业楼:“那你们西飞有什么解决的方案吗?”

“我们能拿到的有苏联的翼尖对翼尖加油系统,以及导管-套笼系统。翼尖对翼尖的空中机动动作复杂,只能一对一加油,不能同时对两、三架飞机加油,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导管-圆锥套筒。”

刘业楼:“那就立刻去把这给落实了。”

……

上海。

“我要那种,就是一艘船的架子上可以搭两根油管,一左一右,可以同时给两艘军舰加油的那种补给舰。再加上尾巴拖着的那根加油软管,一共同时给3艘军舰加油。”

圆满完成太平洋试射弹道导弹任务,海军也钻到船厂里要新玩具了。

编队1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重庆舰的续航力还算凑合,但4艘驱逐舰的就得经常加油。临时补给舰只有一条纵向加油加水的管子,补给速度特别慢,而且不能补充干货。这说明补给舰得要专业的才行。

程旺:“横向补给系统,这个东西美国和苏联都有,最早二战时就开始在用了。萧司令员,我们几个月之内就可以给补给舰装一套,但是,最好还是新建造一艘,现在这艘是货轮临时改出来的,油、水、干货弹药补给品装载量不多,而且不太好搬运。”

萧晋光:“新造一艘?比这还要大的?”

“是,我们现在能造三万吨的货轮了,补给舰可以拿出一个两万吨以上的设计来,足可以在远海保障6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航行和作战。”

第十三章,中美香港回合

“远洋综合补给舰,海军将来会越来越需要的。算算时间,钱学森明年就能把11000公里射程的洲际导弹弄出来;62、63年的某个时候,大概就要进行全程弹道试射。到那时候海军要是没有综合补给舰,可怎么玩。”

上海,唐华、周璇、程旺在去公墓的路上。

过几天就是清明节,趁着人少,给自己的老爸唐熊,啊不,老巡,扫扫墓。

唐华没想到的是程旺和唐熊居然也有过交集。

程旺1934年考上同济大学,1938年奔去苏北参加新四军,在同济大学念书的时候程旺不但读过唐熊的杂志,还见过一次唐熊——当然是唐熊去同济大学搞活动的时候。

程旺在同济就参加了学生组织,到新四军后,又是共青团员又是知识分子,抗战结束时已当上了新四军第一师军工部部长,后来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1950年起,调任船舶工业局局长。

不过,唐熊搞的活动是给名下的电影公司的新片宣发……他可不像唐华那样搞什么军事技术沙龙。作为老板兼制片,左手女一号,右手女二号前呼后拥上台,就是这画风。

“是啊,我听说11000公里的射程之后,还特地在地球仪上量了量,这导弹一下就得窜到南太平洋,大概得飞到斐济岛南边的地方。这次5500公里的导弹试射,海军靠巴生港和雅加达补了两次,去南太平洋,怕是就没得友好港口了。”

唐华:“现在是所谓的冷战,它和热战的区别就在这儿。如果中国和美国大打出手,我们军舰一出家门口就要和美国海军死拼一场。可现在中国和美国,苏联和美国,明面上都是和平状态。海军想去远洋,直接去就行——就是美国军舰会贴在你旁边。”

程旺:“是啊,这首先一条就是海军自己能撑起来,别跑到半路,军舰趴窝了,美国人不打你,可美国人会笑话你。”

……

在唐熊墓前,三人打扫打扫,放上花束。

“唐伯是个很厉害的人,”程旺说,“《世界军事画报》的开篇时评,短短几句,就直击事情的核心本质。就是唐伯不是每期都写。你们一家人都是多才多艺……可能真的是遗传呢。”

唐华:“我爸……他当然是这样。从某种方面来说,他和我一样厉害。”

“虽然唐伯基本都在上海和重庆活动,不过间接地还是给了新四军和八路军不少帮助。其实如果唐伯直接去根据地,可能帮助会更大。”

唐华:“可能是吧。不过,无论我爸做什么选择,都是他自己在选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都不会质疑。”

就当是老巡在这个时空,补上自己穿越前没能享受到的退休生活吧。

……

在三月份,总理去了波兰,又从波兰回来。

中印的谈判只持续了三天,包括第一天的开场声明和第三天的联合记者招待会。

小插曲是格但斯克会议召开前,有个波兰人在街头涂鸦并嚷嚷“反对中印格但斯克和会!反对瓜分波兰的阴谋!”

抓起来送精神病院去了。

尼赫鲁全场冷漠脸,话都很少,很多要讲的东西都是他打手势让参与谈判的秘书帮读的。

尼赫鲁此刻内心的想法,如果他懂中国的成语的话,大概可以形容为“卧薪尝胆”或者“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他要稳固自己的内阁,推进印度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印度的军事实力,尼赫鲁甚至想研制核武器。等到这一切都建设完成,他就会和中国摊牌。

但是摊牌这种事情当然不能明着说出来,所以在会谈的时候,他只有全程冷漠脸。

依据之前一个多月中印两国外交人员互相沟通的结果,中印停战和军事互信协议很快成文了:

双方在边界附近,以各自驻军所在的位置为控制区域,正式停战。双方的驻军部队撤离到15公里的安全距离,——这现在不用撤离,一个月前印军就已经按15公里拉开距离了。

东线,印度东部地区,印军通报自己的部队成规模调动情况和驻军增减情况。西线,印度通报控制区100公里以内的情况。中国这边,通报西藏和新疆南部的驻军增减情况。

双方驻军部队相隔的这15公里,民政控制线原则上按中线划分,双方各拿7.5公里,如果中线分切了某个村庄,则具体问题具体协商。

至于争议地区生活的普通民众,则发放边民证,允许凭证往来、短途活动,以方便民众生活。

……

对印自卫反击战最后停战的态势,变化主要在东线的藏南地区,中国一共有三根刺戳进了藏南。

第一根刺是达旺-德让宗-邦迪拉-巴鲁克旁,一直戳到原先西藏传统势力边界,也就是戳到了平原边缘。

第二根刺是从墨脱、那玉、塔马顿戳出去,一直戳到巴昔卡,也抵达了传统势力边界,平原边缘。而且,巴昔卡靠着雅鲁藏布江。

第三根刺是瓦弄方向,这根刺比较短,而且没有戳到平原边缘。

收复的领土大约是1.7万平方公里,而藏南地区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现在印度还占据着绝大部分。

中印总理签署的这份停战协定并不是和平协定,没有对国界达成一致,因此现在中国还是主张对整个藏南拥有主权,印度也同样主张对整个喜马拉雅山南麓拥有主权。格但斯克会议只是两国决定停战,用其他的办法解决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