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637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安徽六安,空军防空雷达站。

“发现空中目标!”值班的雷达兵在屏幕上突然发现一个亮点,不由得一激灵。

“距离……35公里?”雷达兵迷惑不解的说道。

北京,全国空防司令部。

“现在不明侦察机已经脱离了六安雷达站的探测范围,飞行高度达到24000~25000米,从离开时的航迹推断,它还在向内陆挺进。”

参谋向在空防司令部的执班主官李忠权少将报告情况。

“现在空防系统出了两个纰漏情况,首先是沿海的第一线防空雷达漏过了这架U2,无论是上海、宁波、台州还是温州雷达站都丝毫没有反应。其次是第二线的六安雷达站报告他们首次发现U-2时的距离只有35公里,而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雷达应该在80到100公里的距离发现空中大型目标。”

“根据此前的情报,再结合现在的状况,我们判定飞来的是美军U-2高空侦察机。”

李忠权:“情报部门和国防工业部门提醒过,U-2侦察机可能会具有一些对抗地面雷达探测的功能。”

参谋:“如果对U-2的探测距离只有35公里,那我们的防空预警网就出很多漏洞了。”

现在沿海拉出的雷达预警线,每部防空雷达之间的距离是100~110公里,本来是无缝连接的。现在U-2能钻进来了。

还有个麻烦事儿就是:现在防空雷达的最大上射角是45度,这意味着一架在25000米高度飞行的飞机,和雷达站的投影距离小于25公里的时候,防空雷达就抓瞎了,脖子仰不了这么高。

所以雷达能有效探测U-2的范围只有外径35公里、内径25公里的一个圆圈。

美国人前几年肯定熟记了中国沿海预警雷达站的位置,U-2入侵的时候大可绕着雷达站飞。这些预警雷达站是大型固定建筑,一般情况下是没法移动的。六安那个预警雷达站,是建于1957年8月,可能没被标记在美国的雷达地图上。

李忠权:“这就很不好办了,美国人知道我们固定雷达站的位置,U-2绕着雷达站飞。如果估计得没错,接下来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的雷达站都不会有反应。”

李忠权和空防司令部的参谋、工作人员静静等待。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按U-2的速度推算,这时候该到包头附近了。

“恩格贝雷达站发现目标,距离34,敌机高度24200。”

“目标进入恩格贝雷达站盲区。”

这可就太夸张了,U-2直接过顶。

“美军侦察机这是一定要飞往指定的区域拍照,所以无视我们的预警雷达站,”参谋说,“过了黄河,U-2就要从包头的2756厂区西侧15公里处掠过了。”

李忠权:“离这条线最近的防空导弹有多远?”

“20公里,打不到。”

第198章,月球二号B

1958年11月底,包头周边被U-2拍了一圈。

这种绰号蛟龙夫人的高空侦察机按理说是让空军丢了不少面子,但U-2事件过后,空军和航空工业局的心情,兴奋多于沮丧。

“这飞机能飞两万四千米,这真有意思了,空军的同志们,想想办法搞下来一架,回头我们也照样子生产这种高空侦察机,到时候你们飞日本飞南朝鲜都随便。”

这是航空工业口的人说的。

“苏联那边,也发现过几次U-2,但都没有办法击落它。苏联同志说在搞一种高空截击机,还有比S75更高的防空导弹。如果我们先击落一架U-2,那可就长面子了。”

空军这边也同样心情激动。

王炳章中将:“各位还是冷静下来,我们先想想看击落U-2都有什么可行的手段。”

李忠权:“现在的难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是雷达发现它的距离比较短,按航空口的同志的话说,采用了初等的雷达隐身设计。第二是它的高度实在太高了。但两个难点并不是完全不可克服的,关键看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战术。”

王炳章:“说说空参现在都想出了什么法子。”

……

内蒙古,白云鄂博。

两个红旗-3导弹营利用包头到白云鄂博矿区的铁路运输到这里,各种车辆从车皮卸下,又消失在茫茫雪原中。防空导弹营随车携带了简易的预制板用于建造营房,但此时的内蒙古是滴水成冰的季节,单薄的房板也就挡个风,简易营房内部温度怕都是在零度以下,睡觉肯定舒服不到哪去。

“三营就在矿区部署,四营辛苦一点,在阿都朝鲁苏木,要沿公路机动40多公里,你们到那里后先保证人能住下,其次是尽快建立通信联络。”

空军地空导弹二旅旅长蔡勇亲自带这两个防空导弹营转移阵地。

U-2飞越包头,脱离了雷达探测一段时间,一个小时后,U-2被恩格贝西边的呼和沙拉雷达站探测到。这时候的U-2已经掉头返航了,而且,虽然被呼和沙拉雷达站探测到了半分钟,但并没有闯进红旗-3导弹的射程。

呼和沙拉雷达站探测到U-2揭示了两大秘密:

第一,根据U-2离开恩格贝雷达站的时间到进入呼和沙拉雷达站的时间差,空军防空部队推算出了U-2是在哪里转弯的:应该是从白云鄂博到阿都朝鲁苏木这一片宽度50~60公里的区域,肯定不会再往西,因为再西边就是乌梁素海导弹试验基地,地面雷达密密麻麻的。

第二,呼和沙拉雷达站首次扫到U-2时,它的飞行高度不是24000~25000米,而是23000米左右,而且显然是在竭力爬高。当脱离雷达站扫描范围时,高度23500米。

“飞到两万四以上的高度,对U-2飞机也接近极限了,它要竭尽全力才能维持在这个高度,只要转向,就会剧烈掉高度。从呼和沙拉雷达站的数据推测,它完成180度转向时,高度会降低到两万一、两万二的样子,这是我们打下它来的好机会。”

在三营、四营连以上主官会议上,蔡勇说的这一套,就是空参和航空工业局一起开会讨论出来的应对U-2的办法。

“美国也意识到了U-2转弯掉高度的问题,很清楚转向阶段是U-2飞机最薄弱的飞行段,所以他们每次转弯的区域可能都不相同,我们就要猜它下一次的转弯区域。”

“我们现在部署的这两个位置,就是空军参谋部预估的U-2下一次侦察可能的两个转弯区域,但是,如果下一次拦击没能抓住U-2,那时候我们就要第二次转移阵地。”

……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

12月7日,第三枚月球号运载火箭在车间组装完毕。

1、2、3级火箭拼接好之后,月球二号A卫星被固定在第三级的尖端。它的大小和月球一号A/B/C卫星差不多,基本上是用钢条焊在一起的五个球。顶上那个球是真正的卫星,下面四个球是燃料罐和氧化剂罐。燃料罐再下面有几个小型火箭发动机的喷管。

前3级火箭能把月球二号A卫星加速到接近第二宇宙速度,接下来的进一步加速、瞄准目标,就靠卫星本体接收地面控制信号,然后操纵那几台发动机加速或者转向。

屠善澄和3名西安长风仪器厂的工程师在拜科努尔的车间,负责盯着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把卫星装上火箭。火箭整体安装好之后,还要再做一次全面检查,确定火箭的主要机构工作正常,才能拉出车间。

“从天津直接空运到拜科努尔,这一路颠簸,卫星控制电路居然没发生任何故障。”屠善澄说。

第二次检查电路通过,表示卫星这边检测过关。

“卫星过关了,可火箭千万可别出毛病。”和涂善澄一起工作的长风工程师说了一句。

“火箭那就超出我们的工作范围了。不过上一发火箭是顺利完成了任务的,这说明第一枚火箭的故障,科罗廖夫同志已经克服了。

嘿!伊万!第一级检查通过了吗?”

发射中心的苏联工程师伊万·鲍里斯回道:“有一点小毛病,但是很快就能检查通过!”

话说完,伊万从腰袋掏出一个锤子,朝火箭第一级大助推器壳体的根部狠狠敲了一下。“铛~~~~~~”,巨大的声音在组装车间回荡,其余的苏联同志见怪不怪,都没几个回头的。

伊万敲了一锤,再拿出仪器测量,这回显示接缝正确了。

屠善澄和3名长风的工程师立定在原地目瞪口呆。

“我说,咱们做的第二套,月球二号B用的,已经准备好了吧?”涂善澄问。

“运过来之后就和卫星本体组合在一起了,状态一流。月球二号B、月球二号C都在二号仓库里,灌上燃料就能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