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629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米里设计局最近说服了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在米-4的基础上,把活塞式发动机换成涡轮轴发动机,这个报告你们都看到了吧?”

马真:“我们了解到了。我们的直升机肯定也要继续发展,活塞发动机又重功率又小,向涡轮轴进化是很自然的。”

唐华:“米哈伊尔·米尔同志是个很厉害的直升机设计师,我们不但要学会制造他设计的直升机,还要学会他设计直升机的思路和方法。我记得哈飞派了4个人去苏联培训和实习,两个在米里,两个在卡莫夫。”

总工程师兼设计部主任徐迪行:“他们去苏联做为期两年的培训,已经过完大半了,明年3月份就回来。”

唐华点点头:“等他们回来以后,就把你也派过去。”

徐迪行:……

所谓的米-4直升机发动机涡轮轴化,这里面的道道可多了。米哈伊尔·米尔同志是个绝顶狡猾的家伙,当时苏联军方用米-4用得很爽,觉得故障率比那些雏形直升机低多了,很好用。至于速度慢载重小的毛病,因为没有可参照的对象,苏军并不觉得差。

总之就是苏军不想换米-4,米哈伊尔就托词要把米-4的发动机改一改,苏联部长会议同意了。

过了几年,“涡轮轴化的米-4”一出来,大家发现除了座椅和米-4一样,其他就没有一样的地方。

这就是米-8。米-8的改进型是米-17、米-171,到现在还在生产,世界产量最高的直升机。

唐华:“米里设计局的涡轮轴版新直升机可能就要首飞了,到你去米里设计局实习的时候,应该能看到他们正在试飞的原型机。所以选这个时间点送你去实习交流,回来的时候就把这个直升机给带回来。”

马真:“那么现在的米-4、直-2还是继续生产吗?”

唐华:“就维持现在的三个月6架的速度吧,一些特殊部队需要用,但确实使用量不是太大。”

……

现在军委给直升机找的四个使用场合:西北导弹实验基地找弹头;大军区级特种部队的特种作战;港口附近的海域,出现海难时实施搜救;58型驱逐舰上的反潜/海上搜索舰载机。

其实现在只有三个场合。第四个,58型驱逐舰如果搭载米-4/直-2,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就当做给海军使用舰载直升机积累经验吧。

至于陆航空中突击部队和武装直升机这些概念,唐华就没在给军委的报告里明写,只说了直升机还有更广泛的使用前景。

空突战术和武装直升机,得有某场战争或者冲突做为实例,那时候才好说这两种运用前景有多广泛。

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哈飞尽快发育,把米-8引进吃透之后一顿改:稍微压扁一点当驱逐舰的反潜直升机;不压扁只是把尾梁搞成可折叠的,就是舰载运输直升机;那两台发动机安在一个筋肉型小机体上就是武装直升机——实际上米-24它就是这么来的;把发动机吃透了一路改进增强性能,那米-17和171慢慢也就出来啦。

……

北京。

“钱主任,RD-107的技术资料我们初步研究了一遍,好像这发动机……也一般啊?”

任新民把整理出来的几页RD-107性能参数摆在桌上。

钱学森之前也看过RD-107的资料,见任新民这么说,他回道:“不要忘了这是液氧煤油发动机,它首先得解决燃烧室积碳问题,偏二甲肼的积碳问题就没那么严重……况且这个RD-107的秒比冲已经很接近我们东风-3用的那个120吨发动机了。”

任新民:“此外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发动机还有个优势,它的燃料和氧化剂都是常温储存的,而RD-107的液氧罐必须是低温舱。”

钱学森:“所以我这几天也一直在考虑,我们下下一代火箭发动机到底该怎么搞。其实我也不觉得全抄RD-107是个好主意。”

“一泵四喷感觉已经快到极限了,120吨发动机工作起来,燃料泵消耗的功率巨大,就它把燃料泵入燃烧室的动量,都能提供不少运载火箭的推力了。东风-5的四台发动机格局就好得多,等于是四泵四喷。”

任新民说的东风-5是射程12000公里的洲际导弹,往前推,东风-4是固体推进剂的2000公里中导,东风-3是5500公里射程的远导,已经在制造样弹,年底就要做分段试飞了。

钱学森:“现在纠结的是东风-5的四台发动机推力70多吨到底合不合适。作为洲际导弹,总推力300吨,导弹重量180到200吨,已经完全足够了。但作为运载火箭,总推力300吨总觉得还嫌不够。”

任新民:“像科罗廖夫的8K71系列火箭那样,搞四个捆绑助推器,总推力就600吨了,足可以推动自重450吨左右的运载火箭上天。”

钱学森:“我想的是在捆绑构型的时候总推力达到800吨……”

……

钱学森在考虑重新调整最初版的东风-5/长征-3发动机方案,他这一调整,富拉尔基特钢和本钢都动了起来。

无论是用偏二甲肼还是煤油发动机,燃烧室和尾喷管材料越强,火箭发动机性能越好。发动机最核心的器件——燃料泵和氧化剂泵,那就更讲究了,不但有极高的材料要求,还得考加工精度和设计水平。

“固溶强化型合金,作为火箭发动机燃烧室材料,要求最高使用温度1320摄氏度,在温度1000摄氏度时抗拉伸强度仍然不小于140MPa,在室温下抗拉伸强度850MPa。”

“时效强化型合金,使用温度零下253摄氏度到零上950摄氏度,作为发动机主泵的涡轮盘材料,要求在温度900摄氏度时最高屈服强度不小于650MPa,零下250摄氏度时不小于490MPa……”

本溪钢铁公司特钢厂的技术科,看到这些材料性能要求表,各人脸上都是一片沉痛的表情。

“又是高温合金啊。”“比去年提出的要求还要苛刻。”

“钢铁工业局给了概略的技术资料和路线图。”“你以为那个路线图照着做就能成啊,还要自己琢磨的。”

特钢厂总工:“各位同志,请安静。我想再强调一件事。这次的特种钢材,我们拿到的不是订货书,而是标书。”

工程师们:??

总工:“参加竞标的是我们本钢、富拉尔基、武钢三家,谁赢谁上。谁输……没活干。”

……

拜科努尔。

1958年9月1日。

第一枚月球号运载火箭三天前在车间组装完毕,运输到了发射架下起竖。在气象预报确认今天是航天发射窗口之后,火箭在凌晨开始加注燃料。

现在苏联不管什么运载火箭,第一级长得都基本一样:四个头尖尖的助推器,不是中心对称,而是偏向一边,捆绑在主箭体时助推器尖头贴着主火箭;助推器和主箭体的5台液氧煤油发动机能产生近400吨推力,这是当前地球运力最大的火箭。

月球号火箭比发射人造卫星-1、2、3号的8K71PS火箭长很多。科罗廖夫早就进行过计算,这个系列的火箭可以大胆增重,第一级火箭还有很大的承载潜力。

现在月球号火箭也是三级,第三级会把载荷加速到11.2公里/秒的速度,直奔月球。载荷名字叫做月球一号探测器,重量360公斤,除了无线电发报机之外其实没有别的仪器。如果一切顺利,月球一号探测器会在完全对准轨道时脱离第三级火箭,然后直接撞向月球正面,给月亮脸上添一颗青春痘。

其他的作用……就没了。反正就是试验,兼顾拿到“第一个送上月球的人造物体”的成就。

9月1日下午4时。发射场拉响警报,最后一次提醒清场。

下午4时15分,月球号运载火箭点火。和半年前差不多,火箭缓缓离开发射架,升上高空。就在火箭快要离开人们视线的时候,……轰隆,天边炸出一团火球。

月球号火箭在飞行了95秒之后解体炸毁。

第192章,测控站突发状况

第一枚月球号火箭爆炸的消息,苏联没有对外界公布。

现在既没有侦察卫星也没有U-2恰巧飞到拜科努尔,因此美国也搞不太清楚出了什么事,基本上只有中苏高层知道。

火箭爆炸的原因暂时不太好搞清楚,飞行93秒之后,月球号已经飞出了拜科努尔的光学跟踪镜头的跟踪范围,拍下来的胶片里面只有一个喷火的发光点,火箭本身没有任何细节。

找出事故原因的另一个办法是残骸分析,苏联军方三千多人在哈萨克斯坦南部捡垃圾,但估计把垃圾捡回来就要一个月,拼装起来、找出哪里出了故障可能耗费的时间更长。

苏联觉得等不起了,直接把第二枚火箭和月球一号B星拉到了拜科努尔,准备再打一枚试试运气。手里有9枚月球号火箭,苏联通用机械制造部自然觉得财大气粗,但钱学森就有点坐不住了。

几个月前唐华、钱学森在苏联谈好的,苏联月球任务如果用少于9枚火箭就成功发射了两个航天器,那多余的月球号火箭就能改成同步卫星运载火箭。不知道苏联有没有记得这事儿,钱学森可是天天惦记着。

“科罗廖夫同志,关于月球号第一枚火箭的事故,我们很关注调查的结果,希望能对中国大型火箭的设计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