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613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当然,传递信息最好的方式,还是同步通信卫星。”

唐华的示意图里大概是一枚介于DSP-1和DSP-2之间的红外遥感减灾卫星的构想图。当然,整个图里还是少不了同步通信卫星。

“正常的森林,是不会有高温区域存在的。如果红外遥感减灾卫星感测到了西伯利亚优科塔附近的森林有大面积的、温度高于500摄氏度的区域——这是可以用星上携带的计算机做简单判断分析的——那么就可以确认这里发生了森林火灾,那么灭火飞机可以起飞了,灭火队也可以马上出动。”

耶哥德尼柯夫看这个介绍,觉得有点儿意思。

“像这样的红外遥感,应用的场合还有很多。”唐华继续说,“红外望远镜的温度触发阈值可以调整,比如它可以上调到1500℃。我们的卫星发现阿拉斯加某处烧起了一场温度超过1500℃的山火,火势迅速蔓延到了大气层之上,而且这火在以6~7公里/秒的速度向苏联移动……”

涅杰林:?!

……

“比留佐夫司令您好,防空军、空军的同志们好。”

昨天涅杰林示意唐华先停一下,我去喊人。

第二天开会的人又多了几个。

“好吧,那我今天不讲林业遥感和减灾了。红外遥感是一种被动侦察模式,因此它是一种广域侦察模式,不像雷达或者光学探测只能扫一小条的地区。”

“探测到敌方导弹发射,我们该如何进行拦截呢?”一名军官发问。

唐华:“即使没有手段可以拦截,我们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决定是否采取别的应对方式,比如也往敌方发射导弹。”

比留佐夫:“如果这不是导弹发射,而只是地面上的某些化学仓库爆燃呢?”

唐华:“星载计算机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判断,排除掉这些情况。比如热源的高度——它居然飞出了大气层,以及速度超过了10马赫,等等。”

比留佐夫:“我发现这种卫星你居然规划了两代半,后面的改进都是什么?”

“未来红外器件灵敏度提高了,我们可以发射轨道更高一点的1.5代导弹预警卫星,不,林业遥感卫星,这样它探测的范围就更大了。至于第二代,初代产品我们对外的名字叫林业遥感卫星,第二代产品可以叫农业估产卫星。”

……

“让一让,让一让,给我留个坐的地方。”

唐华:“谢尔巴克部长您好,农业部的同志们好。”

谢尔巴克副部长带着农业部的几位官员来开会,一人搬一个小马扎,在会议室坐下。

“今天要聊的话题真的是农业估产,都是农业方面的事情,比留佐夫同志,您还是要继续听吗?”

唐华的说服没有效果,比留佐夫和空军的军官们一起摇头。

“这里要先提及一项试验,是从1955年起,我国的农业部和空军合作,使用高分辨度的红外遥感系统,低空低速对同一片耕作区进行航拍。这项工作持续了有一年零十个月。”

“试验证明,通过红外监测,识别农田在不同时间的波段变化,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数据。其中包括:耕地是否被水浸泡;是否有病虫害;是否大面积枯死;是否受到低温侵害;是否及时播种;甚至作物在收割前的最终状态,我们能通过光谱预估稻粒的饱满度。”

“卫星可以获得这些数据,若干颗这样的卫星一起工作,理论上可以得到全苏的农业遥测数据。结合播种面积,就能对当年农业进行估产。”

“刚才正说到了播种面积,如果农业估产卫星形成规模,全国耕地播种面积到底是多少,耕地里是否种植了计划中的作物,就不需要各州各集体农庄自行测量上报了,卫星比人可靠。”

谢尔巴克:……

……

“这一颗卫星就讲了三天,差点儿观摩火箭发射都耽搁了。”钱学森和唐华一行人在去拜科努尔的路上,“难得碰上一次当前地球最大的运载火箭的发射,要是人在苏联却没有看到,那可就遗憾了。”

唐华:“我掐着时间呢,到最后一天如果话题还有很多,我会从简从快解决的。”

钱学森:“比留佐夫最后一个问题问的是农业估产卫星能不能发现地下工事和掩体,以及防空伪装后的地面部队。还好这个问题没有展开,要是展开了,第二天陆军还得派一队人过来坐小马扎。”

时间是5月8日,离发射已不到半小时。拜科努尔1号发射架上,新一枚8K71PS火箭已经竖立在那里。

代表团由涅杰林元帅带到发射场时,正赶上8K71PS火箭在厂房组装完毕整体移动。这火箭是在厂房里横着组装起来,横着移动出去,到了发射架前再由巨型翻斗机翻转90度头对着正上方。竖起来之后,再固定、灌注推进剂。

“平躺着组装,在发射架前起竖,这种方法不太好,”唐华说,“会有一些隐患,比如某些零件会掉落在腔体里,有些零件会有极小概率的装错。”

钱学森:“应该安装的时候就是竖直状态的,叫做……垂直厂房?就这个名字吧。安装完毕,火箭就利用重型轨道平移几百米,移动到发射架那里,这样整个火箭就不用颠来倒去的了。”

……

“这次不知道能不能成啊,可别炸了啊。”

发射前2分钟。

唐华看看,代表团在距离发射架800米的碉堡里面,涅杰林元帅在四百米外的另一个碉堡,应该没事。

总体66%的发射成功率,应该也还行吧。

火箭点火,起飞。第一级、助推器和21世纪的联盟-2几乎一样,外观顽强地保持了传统风貌。飞到高空,助推器脱离,四个尖尖的助推器同步脱落,一瞬间在空中形成了标准的十字形,这也是联盟火箭的招牌场面。

第一级和助推器都脱了,火箭飞得看不见了。人造卫星三号,也就是科罗廖夫的D型星,应该是能成功了吧……

第180章,不需要再次发明原子弹

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

一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在过去的一年累得够呛,自从57年7月苏联跟进美国的太空竞赛,他就为第一和第二颗人造卫星忙碌,接着又投入到发射人造卫星三号的工作中,1958年4月终于病倒了,安排到黑海岸边治疗休养。

“科罗廖夫同志,您好。”

“唐院士你好,钱主任,你好。”

唐华、钱学森在这里见到了科罗廖夫。

钱学森:“人造卫星三号刚刚发射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向太空发射的最大的人造物体,祝贺。”

“你们在苏联之后不久也发射了人造卫星,而且是用很少的资源和人力就成功了,这相当了不起,”科罗廖夫说,“而且在苏中美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当中,你们的卫星是最有意思的,如果从宣传和政治效果来评价,几乎是满分。”

科罗廖夫在别墅第一层就摆了一台挺大的无线电接收器,天线是用电线连着伸到窗外的。“啊,我看看时间表,前进二号甲还在我们头上,还有15分钟才离开接收范围。”

打开接收器,《东方红》的乐谱滴滴滴地奏响了,声音也还算清晰。

唐华:“在莫斯科的会议上,我提议了几种对生产生活比较重要的人造卫星架构和方案,希望中苏两国能合作进行这些卫星的发射。莫斯科高层应该正在商议。”

科罗廖夫:“我听说了。同步地球卫星是个大胆的设想。你们所要的不只是周期为24小时的卫星,而且还是轨道倾角为零的同步静止卫星,所以,难点在于如何将卫星准确地定位在同步轨道上,这需要无线电定位和控制系统有很高的精度。”

钱学森:“从几百公里的低轨道到35800公里的同步轨道,这要运载火箭赋予卫星更大的能量。我估算的结果,同样一枚火箭,它的同步轨道运力大概只相当于近地轨道运力的一半到三分之一。我们正在设计的火箭近地轨道运力只有1.到1.4吨,同步轨道运力500公斤,这太小了。”

科罗廖夫:“那是自然的。我进行过计算,月球号火箭如果发射同步轨道卫星,只能运送1.5到2吨重的物质到那里。你们的下一代火箭全重是……80吨,能运送1到1.4吨物质上近地轨道已经很优秀了。”

钱学森:“科罗廖夫同志,如果要实现在月球上着陆并且返回,那么月球号运载火箭的运力可能也不够。毕竟月球虽小,但要脱离它的引力范围,也需要着陆器携带燃料和火箭发动机,才能升空返回地球。”

科罗廖夫:“在月球着陆是很远期的计划了,我们现在的规划是1978年登上月球,现在还在为将人送上太空而奋斗。”

“月球号运载火箭一共制造了9枚?”唐华问了另外一个问题,“都准备用于进行第一阶段的月球探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