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554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这个超大型钢铁基地设在柏各庄的最后一个原因,”唐华又说回了钢厂选址,“是它距离唐山市比较远。……年产3000万吨钢铁的工业基地,产生的粉尘和烟气、废水是多得难以想象的,尽量把它往空地排放吧。”

……

唐山大地震,其实50公里的半径并不保险……

当时距离震中90公里的天津都有2.4万人遇难,1981年天津还有很多人住在临时搭建的抗震棚里。撤到离震中50公里以外……也就是烈度稍稍降低吧。然后加上现代标准的建筑的抗震能力,或许能保证绝大部分楼房只是损坏但不倒塌。

现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时间管够,唐华还有20年可以慢慢考虑各种解决的方案。

……

承德火箭发动机实验中心,所有人目瞪口呆地看着静悄悄的发动机试验台,好像那里出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

发动机点火失败时,试验台的控制员就电光火石般三连操作,终止发动机启动程序,一级防火准备,并且启动从管路退出氧化剂和燃料的按钮。

“燃料清退完毕。”“红烟硝酸清退完毕,现在开始通风除毒。”

两辆全车密封改造的卡车奔向试验台,在火箭发动机旁边喷洒氢氧化钠溶液水雾中和泄露出的少量硝酸。一号车携带的水雾足有两吨,对于这次事故是绰绰有余的——发动机启动时,送入管路的红烟硝酸绝大部分再倒吸回去了,只有燃气泵里残留的几公斤红烟硝酸还处于危险暴露状态。

五分钟后,火箭试验台确认不会发生火灾,气氛稍稍轻松下来,但也只是稍稍而已——

红烟硝酸是强氧化性和腐蚀性的液体,更不要说里面还溶解了部分四氧化二氮。当然浓硝酸遇到钢铁和铝合金并不会把这些金属全部腐蚀掉,而是在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层,但被抛掉这一层表面物质之后,火箭发动机的燃气泵基本也废了。

听到试验台报告测试的发动机情况,屠守锷右手捂住双眼长叹一声。

“不用那么沮丧,我们这次不是带了两台发动机吗。”钱学森说。

“那台备用机。能用是能用,可我们得先查清楚第一台发动机的故障是怎么产生的。”

……

从北戴河返回北京,唐华突然有点想在唐山下火车,看一看这座地下住着一头洪荒巨兽的城市。但也只是想想而已,现在得马上回北京了。

虽然唐山处于广义的地震带上,但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唐山及周边的地震发生得不算频繁,这可能就让唐山稍微有点忽视地震。

唐山大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凌晨3时40分,正是人最疲倦睡得最深的时候。震级7.8级,烈度达11度,破坏力惊人。更无奈的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7.8级的主震之后,当天傍晚6时45分,又发生了一次7.1级的余震,将正在向唐山进发的救援车辆、队伍编制打乱。

“唐华,主席和刘副主席听了你的想法之后,比较支持新厂开新区的做法,”李复春说,“刘副主席说,从武钢的建设来看,新区建厂效果挺好,没有老城市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没那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更易于建立纯粹的社会主义大工业。”

“哦?”唐华有点吃惊,主席和刘副主席想到了这一层,那倒是和唐华的计划不谋而合了。

“这样的话……58年正式开工,56到58年其实也不闲着,为唐山新厂做配套的铁路和码头,差不多就开工兴建吧。”

李复春:“全部建成年产两千万吨,全国加一起,得有七八千万吨了吧?虽然是十几年以后的蓝图,但现在想一想,就觉得不得了。”

唐华:“工业化的初期,主要工业品的增长率肯定会有一个急速增长期。我们以前的底子大,发展潜力高,再加上全国一盘棋,有先天的高层架构优势,增长速度会比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更快。”

李复春:“就是不知道这个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以什么为结束的标志。”

唐华:“李副总理,这个,我觉得是钢产量达到两亿吨并且持续到第10年的时候吧。”

正在喝水的李复春突然呛了一下,大半口凉开水都喷回了茶缸里。

……

上海计算机所。

“这下好了,芯片是全新设计的的,倍频器是全新的,电路板板是全新的,连导线也都是全新制造的,我们这一块板子,可不便宜啊。”

谢希德提着一个箱子、一大堆线头和一块段码显示屏走进会议室,王守珏和列别杰夫正眼巴巴地等着他们提出架构后,由谢希德在芯片厂流片、鸿海加工制造出来的超算最小单元样品。

不要忘了,在被调去北京参加X小组之前,她是鸿海公司的总工程师……现在谢希德仍然是鸿海的技术总顾问。

第二次超算会议即将召开,竺可桢和钱三强和架构设计小组碰了几次面又回到了原单位,列别杰夫和王守珏就开始按照客户的想法对整台计算机进行基本架构设计。

为了让超算的搭建更有自由度,也为了让芯片更强壮以便整个计算机达到80MHz的超高运行频率,列别杰夫让王守珏大胆地设计了一种功能更“单一”的芯片,和X5504、X5604处理器不一样,这种芯片只是内含几十个简单的逻辑门,不组成复杂的微处理器架构。

然后,这台计算机的各种复杂功能,靠把数千片这种单一功能的芯片拼装起来。

也可以说,超级计算机是把上千片芯片、上千片存储芯片、上千片寄存器手工拼装成一个CPU,一个性能远超同时代任何芯片/微处理器的CPU。

然后,这种CPU搞四个……

没办法,竺可桢说要3.3亿次才能做中长期天气预报。

……

“我先说一点”,谢希德说,“工作频率上升到80兆赫兹之后,芯片的良品率又有明显下降,拿了两百块出厂时检测合格的芯片,只挑出七八块体质足够强的来。今天这次测试也得看运气,运气不好可能就死在半路了。”

王守珏:“只要它能达到80兆赫兹的运行频率,其他都好说,甚至芯片里的逻辑门集成数量还可以再减。”

谢希德给箱子插上电,箱子里固定的电路板,就是嵌有32片各种芯片的超算最小单元。

插电、插上段码显示屏,这次的运算就是简单的运行时钟周期测试,所有芯片全部动起来,但段码显示屏只显示一个不断跳动的数字,每完成10兆赫兹个时钟周期,数字涨1,在80兆赫兹频率时,数字就是每秒钟上涨8位。

确认一切线路链接无误,谢希德按下箱子的开关。显示屏最右侧的“0”顺便变成有有意义数字,而且马上调到10、2X、3X……

“嘿,达瓦里希,”不到一分钟,列别杰夫最先发现了异常,用手指着箱子里的电路板:“那个玩意它在冒烟啊!”

第136章,和平种田与战争阴云

巨型机,也称超级计算机,20世纪60~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皇冠上的明珠。在这个年代,超级计算机既是国家电子工业综合水平的象征,也是设计师天才的体现。

在60年代,用晶体管搭建的大型计算机设备算是超算的雏形,IBM设计的Stretch机是初次涉足巨型机领域,但Stretch虽然定到了800万美元一台,但IBM公司还是亏本的(本打算卖1300万美元,奈何运算速度达不到画的大饼的水平),卖了5台终于不干了。

IBM的计算设计可能有点儿问题,没几年,控制数据公司造出了CDC6600,运算速度比IBM的同类机快三倍,售价“只要”237万美元。改进型CDC7600诞生于1967年,继续霸占市场。

1972年,西蒙·克雷从控制数据公司辞职创业,用纸和笔设计基于集成电路的超级计算机,1975年造出来了克雷-1,然后控制数据公司就破产了,CDC8600一直没研制出来。克雷-1运算速度1.6亿次/秒。80年代克雷-2把这个记录提高到10亿次/秒。

额……克雷-1售价770万美元,但和竞争对手伊利亚克-4相比,性价比算是高的,总共售出超过80台,被称为商业上最成功的超算。

……

“降低芯片的发热量,我们现在想的是提高芯片工艺,让芯片品质更好,其他也找不到太好的办法了。毕竟频率提高了,要想保证运算信号波形稳定,就得加大电流,然后热功率就会跟高。但这样搞下来,超级计算机的投资太大了。”王守珏说。

唐华从北京到上海,进了计算机所才知道他们正在鼓捣超算的最小单元样品,而且初期做得还不太顺利。王守珏说计算机太贵了,唐华就问道:“现在预计第一台超算成本会达到多少?”

王守珏:“可能会超过400万人民币,不是往外卖的标称价格,是我们核算的成本。”

唐华:……

才400万人民币,按官方汇率价也都不到80万美元,忧心忡忡个啥。

“刚才做时钟周期的时候出现了过热?这个问题其实好解决。”唐华说,“上散热片。”

……

1956年9月的第二次超算会议其实就没正经开过会,几个人在这个实验室鼓捣一下、那个实验室鼓捣一下,拿着若干元器件拆拆装装。不拆机器的时候,就在计算机前画图,有时候直接在计算机上画,有时候思维上来了来不及找键盘,就拿铅笔和草稿纸写公式。

“好,我们再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