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399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矿石使用河北常见的30%~40%左右品位菱铁矿,焦炭是用唐山煤矿生产的煤炼制的。配用一个石灰窑。”

……

小高炉和小钢铁厂。

这不是那什么土高炉,而是小高炉,有效炉容小于100立方米的高炉。正经的高炉炼铁、平炉炼钢、年产1.4~1.5万吨的小型钢铁厂。

如果有什么比较奇怪的地方,那就是这个钢厂可以完全不用电,要么用蒸汽机来作为动力源,要么用人力来出铁和出渣。所以说这个钢厂像是19世纪末期的技术。

正因为不用电,人力能操作的机械大小有上限,所以高炉必须是小高炉。

其实在1957~1958年,第一批修起来的大多是这种挺正经的小钢铁厂,但后来就慢慢的全乱了。

“你刚才说的全国产化,其实还漏了一个,”唐华说,“汽车。”

鲁达:“钢厂地址距离最近的火车站3.2公里,现在配备了10台载重汽车。如果未来其他的钢厂距离铁路更远,那所需的汽车要相应增多。这个如果没有汽车的话……”

唐华:“我只是提醒汽车的问题,如果建设其他钢厂,汽车是必备的,不考虑代用品。用大车和手推车耗费的人力太多了,而且影响高炉运转效率。现在这个高炉的寿命是多少?”

鲁达:“一年到一年半。”

“试一试用炭捣炉衬提高寿命。这个高炉做到了风机并联,这是不错的,接下来琢磨琢磨多嘴燃烧和蒸汽清灰。现在入炉矿石品位30%~40%?”

“是啊,最近一个月用的是32%的。40%及以上的优先供应大钢铁厂。河北地区正在给这种小钢厂建立一个中央选矿厂,提高入炉铁矿石品位。”

唐华现在觉得还是有必要搞小型钢铁厂。

苏联援助的现代化钢铁厂设计年产量至少80万吨,多的到了250万吨,但这些骨干企业生产出来的钢铁都被安排好了,要么供应重型装备生产,要么供应汽车、船舶生产,要么供应特种设备和武器装备生产的精炼高炉。

相比之下,最大众化的廉价钢铁其实偏少。比如建筑用的钢筋、螺纹钢。

在未来这种大众钢材会出现缺口,搞得全国的基建单位都发疯,到处找人托关系买建筑钢材。

毕竟苏联援助的工业是我们贷款买回来的,为了省钱,所有厂的规模都是一个严密计算过的体系,只为支柱产业而规划,比如这里需要多少特钢,那就建一个特钢厂,再根据特钢厂的产能配一个钢铁厂。

“现在钢铁工业局还可以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你们继续完善和改进这个样板钢铁厂。一年之后,技术状态封存,样板厂就会成为真正的样板厂,在全国各地的三四线城市逐渐建一批。”唐华说,“基本的要求有两条:一,生产出来的钢材和铁料质量必须完全合格;二、综合计算成本,不超过大型钢铁企业的120%。接下来一年,所有的改进都围绕如何达到这两点要求而做,而且在达标的基础上,要做得尽量好。”

第二十二章,手表,机床与冲锋枪

到21世纪第2个10年,中国每年建筑用钢4亿多吨,几乎占全年钢产量的一半。

这还是从90年代起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基建的基础上,每年还要用掉4亿吨建筑钢材。

其实建筑用钢又不是特别难做的钢材,大部分建筑用钢就是普通的碳素钢,只要冶炼的时候按程序脱磷脱硫,出炉拉成螺纹钢筋光面钢筋冷拔钢丝就OK,送去盖楼、修路、修不太长的桥梁,都没有问题。

现在有从欧洲引进的合金钢冶炼电炉、有苏联援助的两个大特钢厂了,搞建设搞到建筑用钢缺乏,实在不应该。

一五计划的最后2年,国家加大基建投资,1956年开干,1957年全国就普遍出现钢材缺乏,只得急急忙忙搞钢铁去。这就是一五计划历史总结时提到的“国民经济部分行业发展失衡”的表现之一。

出现钢铁缺乏才去搞钢铁工业肯定来不及,钢铁行业这种东西,要搞就得提前三年开始。

但是现在唐华让钢铁工业局打造的“精致的小高炉”,运营和建设还是很讲究的。

要靠近铁路或江河航道,距离内河港口和火车站不超过10公里;

冶铁炼钢和碳素钢材的简单加工一体化,一厂到位;

科学地脱磷脱硫;

精细管理和成本控制;

华北平原的中低品位铁矿在矿山建立中央选矿厂,挖出来的劣质矿石先筛一遍,把石头挑出来,再上火车供应华北的各个小钢铁厂;

每个厂都要有煤铁矿来源的长期规划和出产的钢材的消费计划。

如此算起来,将来的小型钢铁厂主要分布地带就是华北和长江沿线,其他的自然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能就暂时建不起来。

但建不起来也比建起来了无法正常运转好。

……

东城区北河沿大街,国家计委办公处。

唐华走进办公区,总会计师正从楼里出来。

“陈副总理,这么着急出门?”

“主席要我立刻去一趟杭州。”总会计师说,“哦,对了,钱学森去东北考察了一圈,已经回来了。”

“那他回来估计得开始写报告了。”

“是这样,”总会计师放低声音,“钱学森一路考察,也做了一些报告和讲课,不过听课的干部和技术人员表示他的课很难懂,讲的概念很深,计算过程太简单或根本没有,听课的学员举手提问,他有时候还不一定回答。”

“这样啊……”

唐华沉思。

……

“老钱?什么时候回来的?”唐华在办公室就给钱学森住的地方打电话。

“前天。正在写报告,还想着有些细节要和你确认呢。”

“报告先放一边,下午我给一批从西南省份来的干部上工业计划和科学技术的培训课,你也过来旁听。”

钱学森:“就这?我在东北……”

“我知道。陈副总理告诉我的。然后也是陈副总理嘱咐的,让我做个示范。”

钱学森当然知道自己讲课高冷风格会让很多听课的迷糊。不过他在上一些课的时候就是觉得台下的学生没必要接受这一类知识,所以就草草把概念讲完了事。

“这些地方干部,和你在东北时做讲座来听的干部差不太多,”唐华说,“很多是三十年代甚至二十年代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从军队系统来的打过十几年仗,从地方升上来的干部也是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直到建国,个人能力和品格没问题,也不是顽固守旧的人,就是知识基础较差,很多人是小学水平,甚至还有识字不太多的。”

钱学森:“这些我都知道。但今后我们的工作难道不都是按部就班推行就可以吗?高层协商,通过计划,他们执行计划,就得了。”

唐华:“我也相信干部们的党性,相信他们会服从组织纪律,坚决地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命令。但如果各级干部对某个项目、某个工程能多一点了解,以后协商和沟通就会简单得多。而且,我不认为他们一定学不会基本的科学通识和科学原则。”

……

“各位在座的同志们,我们今天上课也不用那么正式,就当我用这个教室,借这个讲台和大家聊聊天,唠唠家常。”唐华说的第一句话让学员们轻松点。

“每个人都发了一本讲义,好像还特别厚,但不用担心,我今天不会逐条地讲讲义里面的内容,这些讲义你们就揣包里带回去,什么时候想看了、觉得需要看了,就翻出来看。今天我讲两个小时,其实目的只有一个:教你们该在什么时候看那本书。”

“我是国家计委委员,也是政务院的重工业部部长,所以今天我就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开始聊起。”

唐华说完打开幻灯机,放上幻灯片,上面是“军事工业”“重工业”“轻工业”三个条目,画上了方框。

“刚才说好了讲重工业和轻工业,现在又插进来一个军事工业,有点复杂了。……但是军事工业加进来之后也不复杂,因为接下来我们其实只讲一件事情:工业。重工业、轻工业、军事工业都是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