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状元郎 第554章

作者:日日生

“女真人以区区小部落,鲸吞大辽,作用万里江山,无数子民。这时候,他们国中几员大将,岂能不拉帮结派,想要更大的利益。

有时候,打不打仗,并非是完全以国家社稷的得失来做决定的。打这一仗,对金国来说可能不是好事,但是对他们的个别将领来说,可能就是上位的机会。”

众官员连连点头,杨霖心中对此一清二楚,八成就是那个完颜宗翰的主意。

这孙子几次侵宋,都是急先锋,每次都是他向阿骨打提议的南下。

事实上,阿骨打这个人,推翻大辽之后,没有什么南下的野心。

在后世的历史上,他甚至一度要免费把幽燕还给大宋。

如今杨霖杀了吴乞买,让阿骨打也有了南下的执念,再加上宗翰等人的不断挑事,金兵卷土重来是早晚的事。

杨霖自己很乐于打这一仗,所以他在纳妾时候,听到这个消息,一点都不紧张,甚至有些兴奋。

金兵来,完全突破不了自己的长城防线,只能是延缓金国的崛起速度。

而大宋,有的是底蕴和他在长城边境耗着,打十年,打二十年,都不会伤筋动骨。

说到底,我有钱,有人,有稳定的大后方,再守几年,势必要主动出击的。

若不是有这个底气,别说是纳妾了,就算是娶妻,杨霖也早就急吼吼地直奔边关了。

种师中听了这席话,也想清楚了其中的道理,看来这一战是真的有可能要打了。

驻守云内的西军,又是首当其冲啊,想到姚平仲麾下那些正统的西军嫡系兵马,种师中就有些肉疼。

好在现在,有了长城兵团,有了西北兵团,也都不是以前的乌合之众能比的。

浴火重生的京营新军,更是一鸣惊人,靠着云内那些坚不可摧的险要关隘,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伤亡。

杨霖看着一大帮秦陇高官,笑道:“你们都陪我去几个偏远点的县城,看一看新政的成效,总要亲自问询一番,才能让人放心。”

秦地官员,哪有不会骑马的,众人随着杨霖,一起出了长安。

路上陆谦过来,对正在和官员们谈笑的杨霖说道:“少宰,京中有书信。”

杨霖展开一看,字迹十分熟悉,不用看署名也知道是蔡京写的。

信中没有过多的废话,直入主题,就是蔡京想把通政司和典教司合并,归属礼部治下,是为教司。

从此执掌邸报、宣教、宗派、倡之事。

杨霖在马上沉思片刻,老东西一把年纪了,还想着发光发热,就看自己有没有这个魄力用了。

想到蔡京的能力,杨霖终于咬了咬牙,自己如今把势力打造的根深蒂固,蔡京是不会去逆天而为的。说他忠孝两全?杨霖可没有看出来。他想着更进一步,估计只有搭上自己这列车了。

就用了你又如何,难道还怕你不成,也让老东西看看,我杨霖的心胸。

而且蔡京的提议,也让杨霖十分心动,他甚至已经想到,要免费往交趾、克烈、大理、吐蕃、西域都护府这些地方,推广汉字,普及汉语了。

当这些地方的人,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司的学院内,免费识字的时候,他们那尚在幼小孱弱阶段的明,会被一个已经成熟强大,长期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明所吞噬同化。

“派人传我的口信给白时中,就说本官同意蔡太师的提议,并且本官向中书门下举荐,教司提举由蔡太师担任。”

第六百二十一章 赳赳老秦

东京汴梁,蔡京府上,老臣蔡京捧着一纸任状,沉默良久。

当初交好童贯,在道君皇帝面前进美言,得了一个学士承旨。

从那之后,风云际会的大宋朝堂,再也无法避开蔡京这个名字。

宰执天下六年间,蔡京一举整改了司马光等人党争留下的烂摊子,重塑大宋经济。

老相公王安石到死也改不了的新政,被他从中稍加改动,便行诸于世。

士林所望,君王青睐,前途无量。

如今这个任状,却早以没有了当初的激荡心情,蔡京叹了口气,嘱咐老都管将它收了起来。

赵佶要的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丰亨豫大。那杨霖呢,杨霖要什么,老夫可以给他带来什么?

他们可以给自己的,都是权势,在庙堂之上,掌控天下的权势。

权势这东西,一旦染上了,是戒不掉的。蔡京叹了口气,站起身子来,往书斋走去。

老头一边走,一边从扬州的湖畔开始回忆,杨霖这小子,到底想要什么。

结好宦官,高中状元,修建艮岳,掌市舶司,四处行贿他要的是权钱?

败讯传来,满堂文武噤声,独自入宫揽罪;灭西夏、纳大理、收吐蕃、复幽燕;取直运河,开挖河渠,筑城天津,惠及河北;推广新政,精简官员,增强武备

难道你想要一个真正的盛世么,杨文渊要是有这个执念,还有重用老夫的勇气,那倒真的不是难事。

在秦陇省,杨霖第一次见识到自己的声望,远胜其他地方。

这还要得益于当初童贯在秦陇横征暴敛,横山一带累死饿死冻死了十万民夫,是杨霖将他们救了回来。

一听说是少宰杨霖到了,各地父老夹道欢迎,杨霖随意询问一些新政的事,比如说差役的工钱,土地的丈量,都是按照新政实施的,这才放下心来。

秦陇如此省心,大大出乎杨霖的预料,他本以为这里是将门世家的大本营,几大家族坐拥无数的良田,岂肯轻易服软。

但是杨霖低估了大宋百十年来,对武人的压制,没有了西夏的西军将门,时刻担忧鸟尽弓藏的命运,所以危机意识很强,轻易不肯给朝廷一点把柄,所以最为配合。

折家的前车之鉴就在面前,没人想要背井离乡,去密州做一个富家翁。

而他们就是秦陇大地是真正的地头蛇,这些人都乖乖听话了,剩下的小士绅,岂敢不服管。

咸阳城郊,杨霖在一个小河畔驻马,几个官员在地上围坐。

侍卫们张罗着一些吃食,就近的山泉中打来清水,埋锅造饭。

杨霖指着周围的拢亩,道“秦陇地广人稀,男少女多,缺少劳力。不如和江南商户学习,引进新式纺车,便是家中守寡的妇人,也能赚不少钱。”

种师中不以为然地道“妇人抛头露面,总归是不好。”

其他官员,却没有这个顾虑,他们都是秦人,知道此地的情况。

若是真的引进纺车,让劳力们可以安心在田地里耕作,是一件好事。

秦陇不少的良田,都荒废着呢,尤其是河西的沃土,着实可惜。

杨霖心中暗道,这种师中,不适合在地方任职,干脆调到云内和姚平仲守长城去算了。

他顺着这个话题,继续讲了起来,不过是江南的作坊内,新式纺车的厉害。

这让秦陇官员十分上心,如今商道通了,若是有大量的布匹,不愁没有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