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神雕剧组,出演甄志丙 第207章

作者:十月红日

  冯晓钢站在角落,默默喝光了杯中的酒。他知道,从今天起,中国电影圈的格局已经改变。

  一个既有艺术追求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才是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领军者。

  而网络上,一个名为“感谢林宇“的话题已经持续霸榜一周。

  就在这个时候林宇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

  “喂林导吗?我是广电的赵局长,不知道明天你有没有空到广电来一趟!”

第202章 《唐山大地震》重新上映(求订阅,求月票)

  六月的BJ已经开始燥热,电影局那栋老式办公楼里,老式空调发出嗡嗡的噪音。

  林宇坐在会议室里,手指无意识地轻叩桌面。

  对面是电影局的三位领导,桌上摆着还冒着热气的茶杯。

  “林导,我们商量过了。“头发花白的赵局长推了推眼镜。

  “《唐山大地震》的重映很有必要,不仅是为了筹款,更是为了铭记这场灾难,不过具体的捐款比例还需要林导这边来定,毕竟现在电影的所有版权都在你这边。“赵局长接着补充道。

  林宇的指尖停了下来。

  窗外传来知了声嘶力竭的鸣叫,一缕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全部票房收益,扣除必要成本后,都捐给汶县进行灾后重建。“林宇看着三人直接说道。

  “全部的票房收益都捐?”赵局长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刚开始还有些怀疑外界对于这个年轻的导演有些吹捧了。

  但是现在来看,还是自己狭隘了。

  现在的年轻人觉悟比他还高。

  林宇抬起头,目光扫过三位领导的脸。

  他注意到最年轻的那位李处长眼圈发红,显然刚哭过。

  后来他才知道,李处长的侄女在汶川读大学,因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防震演练而幸免于难。

  “我还有一个想法。“林宇的声音在会议室里清晰响起。

  “如果重映,我想做一个特别版,在片尾加入汶川地震的真实画面和我们电影拍摄时的对比镜头。“

  “你知道这需要多少审批手续吗?真实灾难画面不是随便能放的。“三位领导交换了一下眼神。

  赵局长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

  “正因如此,人们才需要看到。“林宇身体微微前倾。

  “不是为了消费苦难,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明白,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有时候比艺术更残酷。“

  会议室陷入沉默。

  窗外的知了声突然停了,仿佛也在等待一个答案。

  “给我三天时间。我去请示上级。“最终赵局长说。

  三天后,林宇接到了电影局的正式批文。

  《唐山大地震》特别重映版获准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片尾将增加五分钟的汶川地震真实影像与电影画面对比。

  并注明“本片全部净收益将捐赠汶川地震灾区“。

  所有电影票排片占比竟然达到了50%,这简直是史无前例的一次。

  批文下来的当天晚上,林宇独自一人坐在剪辑室里,面对着汶川地震的素材。

  屏幕上,救援队员从废墟中抱出一个满身灰尘的小女孩。

  那双茫然睁大的眼睛让他想起了映秀镇小学里那些看过他电影的孩子们。

  他的手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有按下剪辑键。

  “需要帮忙吗?“高媛媛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她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手里端着两杯咖啡。

  林宇没有回头,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高媛媛把咖啡放在桌上,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他旁边。

  屏幕上正播放着一所学校倒塌的画面。

  “这是映秀镇中学?“她轻声问。

  “嗯,就是我们放电影的那个操场。他们...大部分人都活下来了。“林宇的声音有些沙哑。

  “那就剪进去,让所有人看到,准备和知识真的能救命。“高媛媛的手轻轻覆在他的手上。

  两人在剪辑室工作到凌晨。

  当最后一段对比画面完成时,电影中的地震场景与真实的汶川废墟并列出现在屏幕上,高媛媛突然哭了。

  不是歇斯底里的哭泣,而是安静的、持续的泪水滑过脸颊。

  “怎么了?“林宇轻声问。

  高媛媛摇摇头,指着屏幕上定格的画面:一边是电影里演员惊恐的脸,一边是真实救援中幸存者茫然的眼神。

  “我们拍戏时,喊'cut'就能结束。但现实中没有'cut'...那些人永远活在那一刻了。“

  林宇没有说话,只是将她的手握得更紧了些。

  重映首日,全国各大影院排起了长队。

  与首映时的商业氛围不同,这次观影更像是一场集体悼念。

  影院经理们不约而同地在放映厅外准备了纸巾,事实证明这是明智之举,电影结束后,几乎每个观众都红着眼眶走出来。

  BJ最大的万达影院里,林宇和高媛媛戴着口罩站在最后一排,观察观众的反应。

  当片尾新增的真实画面出现时,影院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泣声。

  “我表哥在汶川教书,他班上所有学生都活着!就是因为看了这部电影!“一个年轻女孩突然站起来大声说。

  散场时,观众们没有像往常那样匆匆离去,而是自发地在影院大厅讨论起来。

  “我经历过唐山大地震,这电影拍得太真实了...现在又加上汶川...唉,老天爷不长眼啊...“一位白发老人拉着影院经理的手说。

  重映一周后,《唐山大地震》的票房突破了一亿。

  媒体开始用“现象级“来形容这次重映,不仅因为它的商业成功,更因为它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人民日报》再次发表评论,称赞这次重映是“艺术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王静花现在每天要接几十个电话,全都是找林宇合作或采访的邀约。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邀约中多了许多政府机构和公益组织。

  重映一个月后,《唐山大地震》特别版最终收获两亿票房,扣除成本后1.2亿全部捐给了汶川重建基金。

  捐赠仪式上,一位汶川来的小姑娘给林宇系上了一条红领巾,怯生生地说。

  “谢谢林叔叔,我们学校要重建了,校长说新教室会很结实。“

  那一刻,林宇蹲下身与女孩平视,轻声问。

  “你知道地震来了该怎么办吗?“

  “知道!“女孩响亮地回答,“伏地、遮挡、手抓牢!我们每周都演练!“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闪光灯此起彼伏。第二天,这张照片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版,标题大多是《从电影到现实:一个导演的社会担当》。

  林宇终于回到了京都的办公室。

  这一切事情办完之后,林宇一身的轻松。

  终于将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搞定了。

  虽然不完美,但是也是尽他所能的去做了。

  这个时候林宇也是看向了自己的面板:

  【当前积分2000点】

  没想到这段时间《唐山大地震》的放映给林宇带来了一千多的积分。

  现在仙剑三的后期特效也快要结束了,正好又可以准备下一部电影了。

  林宇想了想还是明年冲击一下戛纳电影节,于是选择了日韩区。

  下一刻只见系统提示出现了。

  【恭喜宿主抽到《寄生虫》的全套资料】

  当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林宇直接愣住了。

  这可是有的玩了。

  这一部电影当年可是在戛纳和奥斯卡杀疯了。

  林宇心里想着,也该拿全满贯了。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京都开始装扮起来,到处是五环标志和欢庆的气氛。

  而在这一片欢腾中,电影圈正在悄然发生着某种变化。

  媒体开始将林宇称为“第六代导演领军人“。

  他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已经直逼正在忙于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

  八月初的一个晚上,玖艺娱乐为《唐山大地震》重映成功举办了一场小型庆功宴。

  酒过三巡,团队里的年轻人们开始放松地聊天说笑。

  刘一菲端着一杯果汁走到阳台上,发现林宇正独自站在那里,望着远处奥运场馆的灯光。

  “在想什么?“她问。

  “张艺谋导演现在应该在那里忙开幕式吧。想想真是奇妙,当全国都在关注奥运会时,我却在准备一部关于社会阶级差距的电影。“林宇指了指远处鸟巢方向隐约可见的灯光秀。

  “好啊,你是不是又有什么新的电影了,我最近可是闲的很!”刘一菲此刻眨了眨眼睛看着林宇说道

  “嗯是在写新电影的剧本了,如果说《唐山大地震》是关于天灾中的团结,那么这部新电影,就是关于盛世下的裂痕。奥运会展现的是华国的光鲜一面,而我想拍的是那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这一刻林宇看着刘一菲说道。

  “你知道我最欣赏你哪一点吗?就是在所有人都往东走的时候,你偏偏要往西。“刘一菲静静地看了他一会儿,突然笑了。

  “那是因为......“林宇的话被手机铃声打断。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

  “喂,您好?“

  “林导,我是《电影人》杂志的王磊。“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激动的男声。

  “我们刚刚完成了年度导演影响力评选,您位列第一,超过了张艺谋导演。我们想约个专访...“

  林宇礼貌地应付了几句,挂断电话后对高媛媛耸耸肩。

  “看吧,这就是问题所在。张导正在向世界展示华国,而我却因为一部灾难片得了第一名。“

  “但这正是都需要的。“刘一菲认真地说。

  “奥运会展示我们的肌肉,你的电影展示我们的灵魂。一个国家既需要张艺谋,也需要林宇。“

  “还是茜茜会说话,为了奖励你,明天上午到我的办公室,给你看一看新电影的剧本。”林宇看着刘一菲笑着说道。

  远处,鸟巢上空的烟花突然绽放,照亮了整个京都的夜空。

  奥运会的狂欢正式开始,而林宇的《寄生虫》也即将要启动了。

  两代导演,在两个不同的舞台上,各自诠释着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故事。

  第二天的一早。

  林宇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心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春风得意马蹄疾“。

  只不过今天来的可能是两位刘女士的私家车。

  “林导!我们来了!“办公室门被推开,刘小丽的声音比人先到。

  她今天穿了一身鲜亮的红色套装,活像个人形贺卡,就差脑门上写着“恭喜发财“四个大字了。

  “刘阿姨,茜茜,快请坐。要喝点什么?咖啡?茶?“林宇赶紧起身相迎。

  “不用麻烦了。“刘一菲微笑着摆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