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苏木逢春 第48章

作者:正经不瘦

  真有这种事,又怎么可能记不住。

  “嗨,小弟,你那时候不是一直陪着小胖子玩嘛,或许就没听到。”

  嫂子李晓兰还是个心思透彻的,一语点醒梦中人。

  “嗯,还真有可能。”

  “行了,管那个干啥,赶紧吃饭,吃饱了去什刹海那边转转去。”

  苏迎军催促道。

  “哥,去什刹海那边干什么去?”

  “钓鱼啊。昨天不是约好了吗?咱还得先去逛逛,兄弟两个人,怎么也得搞一根鱼竿吧。”

  苏迎军拿起一根油条,一口下去就是小半根。

  按照他这吃法,一袋子油条都不一定撑2分钟。

  苏木忙不迭的赶紧上手,张嘴。

  不抢着吃,估计就是吃不饱的结局。

  “哈哈。”

  看到苏木这着急忙慌的样儿,嘴里塞满的苏迎军嗓子眼发出了两声干笑。

  自从昨个儿两兄弟赤诚相见后,关系又再次进了一步。

  真的有种比亲兄弟还亲的意思了。

  苏木伸着脖子翻白眼。

  咬了一大口,有点噎着了。

  “慢点吃,我给你盯着。”

  嫂子李晓兰看不下去了,拍了自家男人肩膀一下子,把放油条的盘子拽到自己面前。

  长嫂如母,说的就是这意思吧。

  虽然年龄大不了几岁,可当嫂子的,总会在不经意之间,就想着维护和照顾小叔子。

  “瞧你这德行,有点当哥的样行不行啊。”

  “行行行,你说了算,都听你的。”

  苏迎军又拿起两根油条,在李晓兰柳眉倒竖的‘可爱’表情下,分了一根给她。

  母老虎立马变的和颜悦色,还反馈了一个爱的小白眼。

  苏木冷不丁被撒了一波狗粮,让他瞬间想到了自己空间里的那头老豹子。

  哎呀,这念头有点恐怖啊。

  不由得一哆嗦,浑身的汗毛都有点飘忽了。

  小生怕怕。

  苏迎军一如既往的是个干饭机器。

  三两口就吃饱了。

  李晓兰第二根油条还没吃一半呢。

  苏木紧赶慢赶,第三根油条还有一小半掐在手里,正在端着碗吨吨吨的灌豆浆。

  吃的太急,就总会噎着。

  之前苏木也没这种情况啊,总感觉只要跟苏迎军一起吃饭,就特别容易被带节奏。

  不由自主的就会加快咀嚼和吞咽的比例。

  干饭效率加快了,嗓子眼可没法扩容。

  也就导致了这个结果。

  这种因‘心里没数’导致自顾不暇的情况,是饭桌上嫂子李晓兰最喜闻乐见的一幕了。

  她不会调笑苏木,但觉得这时候的小叔子,就跟个孩子似的,挺可爱的。

  所以笑的很开心,咯咯咯咯的,食欲也就大增。

  嗯,即便没有苏木的‘开胃行为’,李晓兰饭量也不老少。

  英姿飒爽的前军嫂嘛。

  “哥,你去针线簸箩里弄两根针,咱去钓鱼,得有鱼钩吧?”

  “一会儿去买一套。我琢磨钓鱼这活动以后还得有,干脆买一套放家里,一步到位得了。”

  苏木撇撇嘴。

  自家大哥这是即将入坑的象征。

  不过说到这里,苏木心里也又有点痒痒了。

  上一世,他也算个坑中老货。

  没少在钓友群里浪费流量。

  要是赶上有人发现了一个野滩,有人召集夜钓……

  苏木也曾开车五六个小时去凑局。

  只不过好汉不提当年勇,他来到这个世界小半年了,差点都忘记自己还会钓鱼这事儿。

  “你这是什么表情。”

  苏迎军恰好看到了苏木不以为然的样子,有些好笑的道:“昨天还不是你嚷嚷着说自己多会钓鱼多会钓鱼才有了今天这个场啊……”

  “啊?是我吗?”

  二两小酒下肚,可能就有些飘了。

  苏木对自己这具身体的酒精抗力持深深的怀疑态度。

  没事儿还是多锻炼锻炼吧。

第59章 买渔具险露底

  苏迎军又带着苏木出门了。

  两兄弟都是行动派,说干就干的性格。

  还是那辆二八大杠,苏迎军骑,苏木在后面骑坐着。

  这种做法好处是腿有处放,就是要注意脚踩轴承小螺母的时候不要太外八字或者内八字。

  避免脚尖或者脚后跟被横条磨了。

  两兄弟什么都没准备。

  这年头钓鱼也算个营生。

  出门前遇到了三大妈杨瑞华。

  随口说要去钓鱼,立刻就被扯住‘教育’了一通。

  敢情阎埠贵是个老资格的钓鱼高手。

  平时的休息日,多去各种地方垂钓,三大妈耳濡目染之下,对钓鱼的事,也略知一二。

  真的只是略知一二。

  但意外提供了不少的信息,也着实帮苏家这对还没入坑的两兄弟指明了方向。

  于是,两人一车直奔东四九条胡同。

  东四从头条到九条的胡同里,四合院居多。

  这个胡同里有个东四九条小学,在它的旁边平行有两个四合院。

  其中西边挨着小路口的,就是哥俩的目的地。

  这里住着杨大妈描述的阎埠贵口中最地道的制作鱼竿的那个人家。

  随口一打听,也确实远近闻名。

  既然名声在外,肯定也是手艺精湛者没跑了。

  两兄弟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

  要说他们商量跑这一趟而没去北新桥商店直接买,也就是冲着‘专业’二字。

  苏迎军的想法,大概就是既然小弟喜欢,那就准备好一点的设备,反正以后也可以使。

  而苏木呢,钓鱼这个活动,是绝对不能将就的。

  即便是现在讲究,那也纯属浪费钱。

  因为一旦入了坑,装备都得更换。

  手竿要有,海竿也要准备,其他鱼线、鱼钩、浮漂这些,还有水桶、马扎……

  既然明知以后的发展趋势,何必一开始胡乱浪费呢。

  问询着,来到院子中院东厢房北屋。

  是个灰白头发的老者。

  道明了来意,苏木还顺便报了阎埠贵的名字。

  只不过苏木有点失望,老者对阎埠贵这个名字没什么触动。

  想来也不属于常客或者朋友那类。

  苏木甚至猜测,阎埠贵也就是道听途说,兴致来了吹嘘的。

  不成想三大妈却当了真。

  还真是巧合了。

  老者姓金,确实有一手熏制竹竿的好手艺。

  苏木趁着人家去里屋拿杆子时,还发现墙上画框里有他跟周大领导的合影。

  这可是稀罕玩意儿。

  周总爱好垂钓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儿。

  由此看来,这老者确实有几把刷子。

  果不其然。

  老者从里屋拿了几根杆子,还有两个布袋。

  布袋也就半米多长,里面塞得满满登登的,外面还有两个凸起的小包袋。

  苏木一眼就相中了。

  里面应该是就是那种套杆,叫插接鱼竿,也就是以后说的‘并继竿’。

  布袋外面的小包袋里还可以放鱼线、鱼饵、浮漂这些。

  太专业了啊。

  苏迎军这个纯门外汉也意动了。

  男人嘛,或许技术不行,但对于玩的这种设备,还是讲究眼缘的。

  而支撑他们跟‘眼缘’双向奔赴的,叫做经济实力。

  走的时候,苏家两兄弟人手一套插接鱼竿,尼龙线、鱼钩、立漂,甚至气门芯都给装备好了。

  算是从设备上武装到了牙齿。

  “小弟,拉板车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你给哥交个底儿呗。”

  其实安老头对一套鱼竿要价一张大黑十,这着实有点骇人了。

  即便是苏迎军再财大气粗(有转业费的底气和特殊岗位补贴以及兵龄转化的工龄打底),一时间也被吓犹豫了。

  可苏木却毫不犹豫的掏出了两张大黑十,直接开口就要两副渔具。

  给苏迎军都整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