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从攻略王语嫣开始 第123章

作者:桃花仙人儿

  现在的宗泽不被重用,慕容复还是有机会的,若是等到朝廷临危受命的话,估计这样的人才就不是他能拥有的了。

  言归正传,慕容复和韩百战都一致决定,等明天张儒把辽军的动向摸清楚后,他们再决定是继续打对方的草谷,还是伏击骑兵。

  连续两场险胜,并没有让慕容复的内心膨胀起来,此处毕竟是辽国的地盘,若是一步走错,很可能就会满盘皆输,他准备了这么多年,此时决不能出错。

  几乎同一时间,慕容复发动了在辽国能动用的一切力量掌握情报。

第266章 蔡京之死,汤阴岳家

  根据张儒传回来的消息,慕容复等人得知,耶律洪基居然派这位辽东郡王来剿灭他们一行人。

  听到这个消息后,慕容复就和韩百战商议,先继续劫辽国的粮草辎重,等二次劫成后,再让张儒配合他们演一场戏,多杀些辽阳府的守军,借此以壮声势。

  于是乎,休整了两天后,慕容复就带着刚加入的一千壮丁和剩下的两千人出发,继续劫掠辽军的粮草辎重。

  这次他将上次带回来的武器装备给众人换上,如此与敌军作战,众人也更有信心了!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和缴获的大量弓箭武器,这次的任务完成的也十分顺利,伤亡直接骤降一半,说是大胜而归也不为过。

  可惜此次的武器装备只收缴了一千套而已,加上从敌军身上扒下来的完好装备,也只能勉强凑够一千五百套。

  得知粮草再次被劫的消息,耶律洪基自是无比震怒,连下三道军令,让辽东郡王即刻发兵剿灭乱贼。

  张儒在得到慕容复的示意后,亲自领兵,带着五千兵马故意进入他们所设的陷阱之中,结果也是可想而知,除了只逃出几百人外,剩余的四千多人马全部葬送在了义军的手中。

  这一场大战别说是耶律洪基了,就连宋廷一方也听到了动静,经过一番查探后,才知道是一群江湖人组建的义军。

  一时间,宋廷朝堂之上为此事也展开了两极分化的激烈的讨论。

  一方觉得,正是因为这群江湖人无故的寻衅滋事,这才导致辽国要南下攻宋,自当日的萧峰之死是这样,如今他们劫掠辽国辎重粮草,亦是如此。

  而另一方则认为,辽国大批量地从各处运来粮草辎重,本就居心叵测,这些江湖人的行为虽有些激进,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辽军,不然等辽国粮草集结完毕后,还会再来跟大宋讲和吗?

  既然反正都是要打的,能有一支不吃朝廷军饷,又能在敌国内部协同作战的义军,那对宋廷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从辽国不断押运粮草辎重的行为来看,对方显然是在等待时机攻打雁门。

  徽宗上位的时日尚短,还不至于像后期那般荒废政务,也懂得听取朝臣的建议。

  最终在韩忠彦等人的力荐下,徽宗任命种师道为兵马大元帅,自此不与辽国讲和,也切断了对他们的粮草补给,让种师道率领三十万精兵前往山海关抵御辽军。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蔡京本身就是个奸臣,又是主和派的缘故,自然是慕容复命韩忠彦打压的重要对象。

  在徽宗即位没多久,他就被夺去官职,发配到杭州去了。

  沿途中,蔡京被包不同和邓百川安排的暗影楼刺客杀害,一代奸相,还没到他大展宏图的时候,就被憋屈杀害。

  现今整个朝堂,主和派被贬的贬,暗杀的暗杀,几乎已经被韩忠彦等慕容家的暗子全部铲除。

  耶律洪基在得知大宋已经决意与他们开战后,盛怒之下,即日便发兵攻打雁门关。

  雁门关由两侧山峰夹峙,高耸入云,之所以名为“雁门”,其意是鸿雁南飞之时,也需从双峰之间飞过,以喻地势之险,雁门关的守将扼险而守,虽敌众我寡,但辽军一时想要破关,却也是极难。

  在坚持了数日后,种师道便带着大军赶来相助,一番调兵遣将下,竟也将辽军给击退了数次!

  得知雁门关大战的消息,群雄见朝廷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后,一个个也是像打了鸡血般,恨不能再多杀几个辽兵。

  随着义军的名头越来越大,被抓到辽国境内奴役的汉民同胞,也纷纷弑主而反,前来投靠。

  在一次次和辽军交战中,慕容复等义军虽有不同程度的伤亡,但到了此时,队伍反而壮大到了八千人之多。

  据说在聚贤庄也有不少江湖群雄纷纷赶来相助,只待何时慕容复他们回去接应。

  期间,耶律洪基恼怒这些所谓的义军在后方背刺他们,便让上京征集三万强兵,打算把义军彻底剿灭。

  然而耶律洪基千不该,万不该让辽东郡王配合带兵的大将剿灭义军,结果在韩百战的调度下,不过短短五天的时间,三万辽军就被分而化之,全部蚕食殆尽。

  正当宋辽之战打响之际,慕容复之前放回去的那些汉民同胞,也开始发挥起了他们的作用,在大宋境内宣扬着义军的仁义。

  相州,汤阴县。

  看着忽然回来的老父亲,当地富户岳家之人立即便迎了出来,询问岳公不是被契丹人给掳走了吗?

  岳公名为岳立,其祖父原籍东昌府聊城人,因有官职在身,被调至相州汤阴县出任“令使”,于是便将家属从原籍迁居至此处,购置了良田土地,有一子岳成继承家业,日子过得也算富足。

  传至岳立手中,已是第三代了。

  不过六年前,他外出时不幸被契丹人掳掠至异国他乡,本以为此生再无回家的可能,不曾想被慕容复所带领的义军相救,终于有了跟妻儿再见的机会。

  在岳立面前,站着一个十四岁的俊秀少年,正是他的儿子岳和,离开时对方不过是个七八岁的孩童,如今也已经长大了,看着自己的孩子,岳立对义军更是心怀感激。

  岳家在汤阴县的周流村中算是少有的富户,加上岳立还在村中时,为人乐善好施,与乡邻的关系极为融洽,得知他回来后,十里八乡的人都纷纷前来恭贺。

  当有人好奇心起,问岳立是如何从凶残的契丹人手中逃出来时,岳立也是直言不讳,说出是义军将他救出来的。

  而且义军不仅救了他们,还安排船只送他们回来,一路上好吃好喝的招待,哪怕是离开时,连返乡的盘缠都给了,实在是大大的好人!

  群乡闻言,皆是忍不住为之称赞叫好,有的听说朝廷已经和辽国打起来了,乡里一些心怀志向的年轻人本打算参军报国,结果人家不收,此时听到岳立的话,便在心里想,是否可以参加义军,同样也是报效家国!

  「离岳飞出生,还有三年倒计时!」

第267章 慕容博的执念

  类似的事情同样在各地发生,经过一些有心人透露,许多人都开始往聚贤庄赶去,其中既有下定决心,搏一个好名声的江湖豪杰,也有心怀志向,打算报效国家的年轻人。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聚贤庄从原本的两千人聚集到了七八千人之多,哪怕是以游氏双雄这些年攒下的家底,也快不够吃了。

  好在聚贤庄就要断粮之际,慕容复命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的人送了一批物资过去,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不过如此下去也不是事,慕容复又让游驹和全冠清回聚贤庄去,将聚贤庄的人分批带过来。

  光吃闲饭,慕容复就算是家底再厚,也吃不了多久。

  不过奇怪的是,就在游驹和全冠清打算先带四千人前往开州时,忽然在短短两天内,又有超三千人前来参加义军。

  无奈之下,游驹和全冠清只好把人数增加到六千人,一并送去了开州。

  此处义军招兵买马的消息,可谓是声势浩大,但在当地官员和朝中权臣的刻意包庇下,愣是没有传到徽宗皇帝的耳中,就这样暂时隐瞒了下来。

  至于多出的那三千人,自然是慕容复将手下的精兵充当了进来。

  如今他们和辽军作战几乎是正面冲突,当初随军的江湖人士死伤早已超过七成,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后面加入的普通百姓,作战能力自然不如凶悍的辽军。

  为了不出现无谓的牺牲,或是吃败仗的话,慕容复也只能动用岛上的一些精兵。

  现在义军的势头正猛,倘若败了一场,必然会大挫士气,这是慕容复现在所不想看到的。

  人马再次集结,现在的义军已经扩充到了一万三千人之多,至于军需问题,慕容复则是效仿契丹人打草谷,直接抢掠当地的粮食。

  不过有一点,义军仅限于抢粮,不可残杀无辜。

  慕容复虽组建的是义军,但却并没有以仁义来标榜自己,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何来仁义可言?

  抢粮可以,不杀人只是不想乱了军心,使得手下之人变成一群贪婪嗜杀的恶魔,至于没了粮食,那些契丹百姓会不会饿死,慕容复则没有想过,同时也不会去想。

  宋廷境内年年都有难民逃荒,他们被抢了粮食,大可逃荒到有粮食的地方,如此一来,便会从侧面消耗辽军的储备粮,除非耶律洪基能狠下心来不放粮救济灾民,但他要是这么做的话,必然会民心尽失,届时所谓的全民皆兵,也将成为笑话。

  此为阳谋,耶律洪基若不能下定决心,派出千军万马来剿灭他们的话,这个罪就不得不受着。

  现在辽宋大战,死伤无数,耶律洪基就算有心要除掉他们义军,但有辽东郡王这个二五仔在,哪怕慕容复他们打不过,但想要逃的话,却不是什么难事,完全就是一块狗皮膏药。

  有了慕容家的精兵加入后,义军又连续经历了几次大捷。

  慕容复在韩百战的鞭策下,并没有得意忘形,反倒是整日通宵达旦的布置规划战局。

  这一天,慕容博找到了慕容复说道:“复儿,如今我们的人马即将突破两万人,武器装备也全部配置齐全,为父觉得,我们不如趁此机会拿下旧燕国都龙城!”

  看着一脸兴奋的慕容博,慕容复眉头皱了皱,摇头道:“现在还不是时机!”

  龙城为三燕旧都,对慕容家来说意义重大,慕容复能理解慕容博想要拿下龙城的心情,但如今龙城距离辽国中京的大定府太近了,哪怕是攻下了龙城,以他们这点人马也是守不住的,反而会给辽军一网打尽的机会。

  现在他们划地开州,进可攻,退可守,要是一旦迁徙到龙城的话,很可能会迎来毁灭性的打击。

  慕容博此举,实在有些操之过急了!

  慕容复见他心中亦有不服,担心会出现什么私自带兵,父子反目的狗血剧情,便将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

  “什么?你打算接受宋人封赏?”

  慕容博本以为慕容复的计划是靠着两国之战,天下大乱之际不断招揽势力,然后做大做强,谁知他竟然要屈躬向朝廷讨要封赏!

  “简直愚蠢!”

  慕容复看着慕容博的表情,便将他心里的想法猜了个七七八八,当即呵斥一声,表达了对他的不满。

  “怎么到了现在,你还以为我鲜卑族能凭借着自己的意愿复国吗?我鲜卑族人本就不如汉人多,如今也大多投靠到了西夏,仅凭你我二人,和燕子坞的数千庄丁,真以为能打下这天下?”

  “就算今时我等手上掌握着近两万的兵马,以后或许更多,会有五万、十万、五十万,但那又如何?”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话用于你我,同样也可用于他们!说到底,今日你我受万人拥护,那也只是在抗击辽国这件事上,但凡我们暴露出一丝要复国的野心,他们立刻便会调转刀剑,刺向你我!”

  “想要复国,要么有着足以横扫天下的实力,要么便需要一个足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的时机,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夺得皇位的,我慕容复又如何不能效仿?”

  鲜卑族比起这千千万万的汉人来说,实在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就算勉强割据一方称帝,那也与草莽土匪一般无异,既不会有人承认,还要面对天下人的口诛笔伐,以及朝廷随时派兵剿灭。

  在慕容复看来,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的小丑行径。

  想要夺得天下,无非是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民心所向”,像是慕容博如此蛮干,要是能复国的话,慕容复当场就可以把面前的桌子吃下去。

  现在对他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宋廷的权臣策应,在宋辽之争的局势逐渐变得焦灼的时候,临危受命,册封为王。

  只要有朝廷一方承认,慕容复便能光明正大地招兵买马,不再是打着义军的旗号,如一群游兵散将一般。

  若没有一个清白的身份,无论慕容复想做什么,都会有无数人站出来阻止,所以连一个正经的名目都没有,慕容博就开始想着占领龙城,这不是把自家的老底掏给对方看吗?

第268章 宗泽

  龙城是三燕旧都,慕容这个姓氏又是燕国的皇族姓氏,要是他现在去攻打龙城,只要不是傻子,就能猜到他慕容复到底想做什么。

  听了慕容复的计划,慕容博虽自恃燕国皇族后裔的身份,有些难以接受宋人的封赏,但他也明白慕容复说得对,是自己太过异想天开了!

  见打消了慕容博冲动的念头,慕容复也是松了口气。

  他可不想在这个关键时候,出现什么狗血剧情,要是慕容博敢发癫的话,他保证会第一个攮死对方。

  安定好了慕容博的心情后,慕容复便将目光放到了宋辽之战上。

  借着雁门关的险势,种师道已经守御三月之久了,由于辽军加派了运粮辎重部队的守卫,慕容复他们现在想要劫粮草的话,很可能会被沿途各处的守卫军围剿,根本来不及撤离。

  好在他们背后临海,有军需粮草不断用海船送来,不然他们也难以在此处坚持近四个月了。

  这一天,运粮船再次登岸,慕容复看着由邓百川亲自带来的一位中年男子,不由得面露喜色,主动迎了上去。

  “宗先生大驾光临,在下未能亲赴大名府相迎,还望先生恕罪!”

  “慕容公子派人三顾茅庐,可见诚意之足,又何来的罪由啊!”

  中年男子看起来约莫四十岁上下,身材魁梧,却又一身文士打扮,看起来与他的形象气质颇为不衬。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慕容复派人去大名府诚邀抗辽的得力帮手宗泽。

  如今宋辽之战已兵斗数月之久,宗泽不止一次向上级请命,愿赶赴战场为国家效命,结果却迟迟得不到回应,心灰意冷之下,慕容复正巧派邓百川数次请他相助,感念这三顾茅庐之情再难相却,宗泽便辞官随邓百川来了。

  慕容复现在手下能用的人实在太少。

  自从岛上的精兵融入义军队伍后,韩百战就带着自己手下的强兵上阵杀敌了,这统筹一事就难免落到了慕容复的身上,一度让他愁得头发都要白了。

  如今有了宗泽,他总算可以不用为这些琐事而烦恼了。

  慕容复热情地带着宗泽在营地内逛了一圈,向他介绍着义军的情况,没有丝毫保留。

  而他的这份真诚也换来了宗泽的极大好感,本来他见慕容复年纪轻轻,只怕心有傲气,却不料对方待自己如此礼遇,拥有这份胸襟,难怪能在短短数月之内,就带着义军闯出如此大的名堂。

  尤其当宗泽看到义军在进行军阵排练的时候,那气势,只怕连朝廷的正规军都没有。

  宋朝练兵,自有祖宗之法,便是按部就班地传授将士阵图,不仅是练兵排阵时用,就算是放到了战场上也是以阵图上的固定模板排阵,讲究“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依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弦更张。

  关于这点,几乎一直沿用到了南朝时期,还是岳飞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观点,才有所改善。

  其大义是,先布阵后出战,这是兵家常法,但绝不可拘泥一法,用兵之道在于以变应变,发乎于心,灵活巧妙才是。

  关于这点,也存于武穆兵书当中,因此将士们演练阵法时,也是将敌军的策应变数全部计算到了其中,故而在排兵布阵时,阵法也在不断演变,犹如盘龙一般,不是死物,而像是活了过来。

  宗泽对朝廷的练兵之制,一直都存异于心,如今在见到这义军的练兵之法后,这才知道自己来对了地方。

  于是乎,宗泽便似有意考较慕容复般,询问他为何如此练兵。

  慕容复看出了他的意图,会心一笑道:“将从中御,兵无选锋,用兵之术,败先于此!”

  “毕竟古今异宜,夷险异地,早已沧海桑田,不可照搬,若是仅靠祖宗之法,存变于阵图之中的话,出兵必败!”

  “我等深入敌国境内,大多于平原之上和辽军的铁骑作战,若与敌遇,何暇整阵?所以我认为用兵之道,在于随机应变,不可测识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