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650章

作者:瑞根

  “不至于,王绍全他们分得清楚轻重。”冯紫英也笑着摇头,“当然早点拨付,能让他们第二批第三批粮食更积极主动输送到位,父亲,我意第二三批粮食不一定要运送到甘州和银川,可以放在平凉或者延安。”

  冯唐手中筷子一顿,“紫英,你就这么笃定,西北边军要进中原?”

  冯紫英的意思很明确,甘宁二镇不需要那么多粮食,弄不好甘宁二镇的军队主力都要东进,那么将粮食运到银川或者凉州就不合适了。

  “父亲,我不是都和您说了么?抽调四镇精锐在平凉庆阳一线演武练兵,由头就是为裁汰老弱做准备,但实际上就是防患未然,土默特人那边,父亲有门道,和卜失兔与素囊打个招呼,让他们安分点儿,父亲应该做得到,蒙兀儿人那边,我相信刘东旸和土文秀他们在哈密和沙州呆了几年了,肯定也有往来,实在不行,暂时性放弃哈密也不是不可以,……”

  冯紫英很随意的语气让冯唐无法接受,他皱起眉头:“紫英,失土之责你可明白?按律当斩,你爹我都承受不起这个责任,岂敢轻言放弃?”

  “父亲,我是说万不得已情况下,或许刘东旸和土文秀他们有更好的对策,但必须要抽调足够的精锐在东面屯兵,以防不测。”冯紫英语气很肯定,“也许到那时候,丢失一个哈密沙州就根本无人在意了呢?”

  冯紫英悲观的论调让冯唐很难接受,哪怕他承认自己这个儿子的一些分析判断很有道理,但是其中一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概率有多大,不好说。

  一顿饭也吃得有些气氛沉闷,到结束时,冯唐才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我在兵部听闻陈继先要出镇淮扬,五军营要另外安排人担任大将,可能是仇士本。”

  “啊?”冯紫英吃了一惊,“父亲,不是说吴天佑亦有可能么?”

  “哦,你也听闻了?”冯唐也知道儿子消息灵通,“吴天佑这个人为父不熟悉,但吴家和我们家情况有些类似,都不是最早从龙的武勋,和四王八公十二侯这些人不是一类人,要说来也还和我们有些渊源,你可知道吴家是哪里人?”

  “哪里人?”冯紫英十分好奇。

  “济宁州人,和我们东昌府沿着运河,一衣带水。”冯唐笑着道:“而吴家虽说是济宁州人,但和我们一样也是外埠搬来的,只不过我们从苏州到临清很早了,他们却晚一些,他们祖籍却是徐州。”

  父亲的介绍让冯紫英恍然大悟,难怪吴天佑居然被提名淮扬镇总兵,如果祖籍是徐州,那就说得过去,淮扬镇征兵主要区域就在徐州,也是南直隶的北大门,但如果说要靠这个就能当淮扬镇总兵,那也不现实。

  “那陈继先出任淮扬镇总兵的话,谁接任五军营大将?”冯紫英意识到永隆帝是真的要彻底控制京营三大营了,五军营是三大营中实力最雄厚的,终归还是要控制在他绝对信任的人手中。

  “或许是仇士本。”冯唐沉吟了一下,“我听说皇上有意让忠惠王出任京营节度使。”

  “什么?忠惠王?”冯紫英大为震动,大周的亲王们倒也不是不能出任这类显要职位,但是这很显然有一些风险,除非皇上绝对信任的,毕竟都是张家之人,若是这位王爷对皇位生出觊觎之心,那可就麻烦大了。

  可能为什么会是忠惠王而不是忠顺王的缘故,毕竟忠惠王闲散这么多年,吃喝玩乐,飞鹰走狗,唱戏听曲都喜欢,唯独对政务不感兴趣,还不像忠顺王经常为皇上出谋划策。

  见冯紫英似乎若有所思明白过来,冯唐点点头,“皇上身体越发不好,可能想法也就有些多了,可寿王、福王和礼王他们几个,好像皇上一直犹豫不定,或者说都不是太满意,……”

  “那是对禄王满意还是对恭王满意?”冯紫英冷笑,三个成年皇子看不上,却喜欢一个未成年的禄王,嗯,没准儿还有那个恭王,这个时候还来玩这一出,不是引祸之因么?

  “不过说实话,寿王、福王和礼王风评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寿王,而禄王的确很像年轻时候的皇上。”冯唐似乎在回忆几十年前的旧事,“恭王也要比寿王、福王和礼王更像皇上,也难怪皇上犹豫不决。”

第二百三十五章 要有杀手锏

  “父亲,这可不是理由吧?”冯紫英毫不客气地道:“如果皇上真有意让禄王当太子,那就不该放任寿王、福王和礼王他们去观政理政,这个时候再想来改弦易辙,恐怕就是自种祸因了。”

  冯唐何尝不知道儿子所言在理,但是这涉及到皇上的倾向,很多是没道理可言的。

  谁都更喜欢各方面像自己的儿子,禄王和恭王显然更得皇上欢心,但恰恰这两个又都是未成年的皇子。

  另外三位皇子都成年已久不说,而且这两年也在皇帝的同意之下到各部去观政问政,也算是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也没有犯什么错误,现在突然间要说这三位都不合适,要推一个还未成年的皇子来当太子,那肯定也会引起朝中臣子们的反对。

  “算了,紫英,这种事情我们就还是别去掺和了,皇上自有主意,我相信皇上最终会明白轻重分寸。”冯唐摇摇头,“咱们还是做好自己的事儿。”

  “儿子就怕咱们不想卷进去,但是却回避不了啊。”冯紫英也摇摇头,他不太认同老爹的看法,躲能躲得过去么?自己在顺天府丞位置上,有时候就是避无可避的。

  “紫英,你是文臣,真要出乱子,那也是京营三大营和五城兵马司,我倒是有些担心尤世功的蓟镇会不会也牵扯进去,但现在说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冯唐摊了摊手,放下手中筷子,“我和他去了信,让自己小心,牢记一句话,没有皇上亲笔旨意和内阁、兵部副署,蓟镇军不能进京师城,以免授人以柄,更避免被人利用。”

  “可是父亲,如果蓟镇军谨遵你的意思,宣府军呢,大同军呢?万一有什么意外变故,那怎么办?”冯紫英反问,目光直视老爹。

  冯唐迟疑了一下,没有回答。

  “父亲,还是需要根据情况而定,尤大哥那里也让他相机行事,如果拿不准,可以先和我联系,起码我在京师城里还能看得清楚一些。”冯紫英看着父亲,这需要父亲的授权。

  冯唐犹疑不决,不是不相信自己儿子,而是担心这种事情一旦卷进去那就永远别想脱身了,他是最不喜欢掺和这种事情的了。

  “父亲,我不会轻举妄动,但是还是得防着一些意外啊,尤大哥算是跟着您出来的,又是您把他推上蓟镇总兵这个位置的,可处在这京师城下,他掌握着京畿地区最精锐距离最近的边军,万一有事儿,却囿于陈规酿成不可收拾之憾事,那恐怕也不是您和我愿意见到的。”

  冯紫英苦口婆心地劝说父亲,顺天府,京师城,太过敏感,不比永平府,没有父亲给尤世功专门交待,自己休想调动蓟镇一兵一卒。

  可摆在眼前的形势却不容冯紫英不预防万一,老爹倒是一去西北,眼不见心不烦,自己却躲不开,就得要有一个杀手锏留着以防万一才行。

  冯唐当然知道冯紫英担心的是什么,牛继宗的宣府军和大同军部分,这支力量一样是精锐中的精锐,甚至比蓟镇军更强大,只不过距离京城稍远一些而已,但是从万全都司那边插入进来同样很近,宣府军要从延庆或者怀来要进入顺天府也就是一天的事情。

  冯唐叹息不已,但是最终还是答应了冯紫英的要求,同意给尤世功去一封信,但也要求冯紫英承诺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去让尤世功轻举妄动。

  老爹的谨慎冯紫英也能理解,毕竟掺和进天家夺嫡的事儿不比寻常打仗越权行事那么简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指抵御外敌,这天家内部的夺嫡却完全是两回事,性质也截然不同,一旦站错方向,那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他也不会轻举妄动,非万不得已,他也不会用这个杀手锏。

  冯紫英又和老爹说了荣国府那边的事儿。

  照理说纳妾这等事情老爹是不太感兴趣的,但是妾室居然是贾赦的女儿,哪怕是庶女,还是有些敏感了。

  “紫英,贾恩侯会答应?”冯唐觉得不可思议,“庶出女儿那也是贾家的女儿,给人做妾的事情,他就不怕有损他们贾家的名声,若是谁敢说让你妹妹做妾,那我绝对是一顿乱棍打出去。”

  “父亲,你还觉得荣国府现在有多风光不成?”冯紫英摇摇头,“时移世易,贾家早就没落了,你看看去年京营三屯营之败后,这些四王八公十二侯的子弟几乎全数被清洗,皇上早就对他们这些尸位素餐的武勋子弟不耐烦了,宁夏叛乱后,缮国公石家被抄家除名,治国公马家一蹶不振,三屯营之败后修国公、理国公、齐国公这几家都吃了挂落,贬谪的贬谪,下狱的下狱,荣宁二公之所以侥幸得存,不是皇上网开一面,而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几家没落得更彻底,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力了,皇上都不屑对他们动手了,当然,可能这其中也有政世叔的大姑娘在宫中当贵妃的缘故,但儿子以为那不是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贾家没落得在皇上眼中不值一提了,……”

  “至于四王,呵呵,除了北静王还稍微活跃一些,您看看东平郡王、南安郡王和西宁郡王在京中哪一个不是夹着尾巴做人?十二侯呢,情况略好,他们的名气和影响力毕竟没有四王八公那么大,而且实事求是地说,也还是有些子弟比较出色,所以皇上并没有怎么特别针对,比如像何家何治胜,不也提拔起来了么?但总体来说,这些武勋子弟都逐渐在泯然众人矣,这是不争的事实啊。”

  冯紫英的话说得很刻薄,但却是事实,连冯唐都忍不住叹息不止。

  “所以你就要纳贾家女儿为妾?”冯唐还是觉得有些难以接受,“你怎么会想起要纳贾恩侯的女儿为妾了?这京师城中小家碧玉不少吧,你想要纳妾不必非要纳贾家女儿吧?”

  “父亲,赦世伯为人虽然有些不堪,但他这个女儿却是一个敦厚实诚人,母亲不是一直盼着能有人早日替冯家诞下子嗣么?宛君还要休息一下,薛氏和尤氏现在都还没动静,贾家二姑娘体格合适,母亲和姨娘都是见过的,所以……”

  一听子嗣问题,贾家二姑娘体格合适,冯唐顿时就没有意见了。

  什么都没有冯家的香火重要,眼见着紫英成亲两年了,妻妾也有几房了,可居然只有沈氏生下一个女儿,这如何不让成日戍守边关的冯唐着急。

  他也和妻子说过几次,不妨多纳几房妾室,哪怕是庶出的,只要是男嗣就行,这个时候也顾不得沈氏和薛氏的态度了,她们没能生下子嗣,那也怨不得人。

  “唔,既然你有此意,贾家那边也无异议,那你和你母亲他们看着办就行,只是莫要闹得后宅不宁就好。”冯唐摆摆手。

  “父亲若是隔几日便要走,这马上进门恐怕有些来不及了,不过儿子还是打算找个机会让贾家女儿过来见一见父亲母亲,……”照理说纳妾无需这么多礼数,不过贾家好歹也是一门二公,多少也该给些颜面,冯紫英也是考虑周全一些,也算是给贾迎春多长一些颜面。

  “哦,你看着办吧。”冯唐点点头。

  冯紫英又和父亲说了贾家宝玉和牛家联姻只是,冯唐对这一桩婚事倒是没什么态度。

  贾家和冯家固然是世交,但关系亲近程度也有限,也是这几年才密切起来,远不及贾史王薛以及四王八公那么近乎,人家贾牛两家联姻,也轮不到外人说三道四。

  至于冯紫英的一些担心,冯唐觉得未免过于杞人忧天了,牛继勋和牛继宗虽然是兄弟,但是牛继勋娶的是永宁长公主,而且和其兄关系也素来疏远,有永宁长公主这层关系在,就算是有什么,也不至于牵扯到贾家这边来。

  冯唐这边得了准信,冯紫英心中也踏实了许多,去荣国府时的心情都要好了不少。

  下午间他便给吴道南请了一个假,径直去荣国府。

  宝玉的婚事也算是给一个明确答复,贾政交代过,他算是尽了心,人家不认可自己的意见,那也作罢。

  借银子的事情,要和李纨或者探春见面一谈,小事儿一桩,不过是借个机会见一见听说人都消瘦了许多的三妹妹。

  另一桩就是要去和贾赦谈正事儿了,纳迎春过门。

  冯紫英考虑还是尽早,争取在九十月间就把迎春纳进门来,也好安迎春的心。

  另外如果时间允许,冯紫英也还要去见一见林黛玉,许久不去,不知道林妹妹心里装了多少幽怨了。

  这丫头心眼儿小,还得要经常去哄着,虽说平常经常带个口信或者写一封信过去,但是这毕竟比不了见面一解相思之情,冯紫英也不放心她的身子骨,也要多宽解和叮嘱这丫头要锻炼着,莫要明年就要过门了,还病病殃殃的,让老娘也不放心。

第二百三十六章 蕙质兰心,傲娇黛玉

  “冯大爷来了!”雪雁踩着轻盈的脚步飞入院中,略显稚气的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姑娘,姑娘!冯大爷都已经进府了。”

  正陪着刚从午睡起来的紫鹃正在替黛玉梳着头,一边讶然问道:“真的?什么时候来的,怎么没听说冯大爷有什么事儿要过府啊?”

  黛玉原本还有些慵懒迷离的睡眼骤然灵动起来,下意识地就想要站起身来,还是紫鹃扶住黛玉:“姑娘,冯大爷过府肯定是有正事儿,您先别急,让雪雁再去打探一下看看是什么事儿,如果事情不多,冯大爷肯定是要过来的。”

  黛玉咬了咬嘴唇,有些幽怨地道:“冯大哥都许久没有来我潇湘馆了,自打宝姐姐嫁过去,冯大哥来这边就少了,……”

  “没有的事儿。”紫鹃还能不明白自家姑娘的心结,宝姑娘嫁了过去,而自家姑娘还得要守孝,自然就让姑娘心里有些着急,但这种事情急又急不来,还得好好安慰着。

  “冯大爷原来来的时间多,那是因为他那会子在翰林院当修撰,可去了永平府当同知,来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再说现在他都是咱们顺天府的父母官了,得多忙,姑娘也不是不知晓,前段时间大观楼的发卖大会,连续七八日,说那边大街小巷都被马车小轿塞满了,冯大爷日日都要去盯着,听说就是替朝廷筹办银子,所以啊,姑娘也别多心,冯大爷现在正式忙正事儿的时候,明年姑娘过门就好了。”

  黛玉叹了一口气,“还得要一年,这日子可真难熬。”

  紫鹃抿嘴一笑,“姑娘日后和大爷还有一辈子呢,雪雁,你这消息从哪儿来的?”

  “是前门上费大娘说的,我正巧听见了,她说冯大爷进了角门儿,去了老祖宗那边,……”雪雁忽闪眼睛。

  “去了老祖宗那边儿?那多半是为宝二爷的婚事去的。”紫鹃点点头,“听说牛家姑娘那边陪嫁嫁妆不少,咱们府里边儿不能太过逊色,所以也得要好好准备一下,可现在府里日子有些难,……”

  黛玉愕然,“紫鹃,你是说冯大哥过来是商量这桩事儿?”

  “肯定是有些关系的,姑娘没见三姑娘这几日都愁得睡不好觉,嘴角都起了水泡,还不是为这事儿犯愁?”

  紫鹃对这些情况可比一般人知晓得多,袭人前几日来她这里坐了一会子,便唉声叹气,说到现在府里的准备都还没影儿,宝二爷没心没肺不在意,可她们这些当下人的却是着急得紧。

  黛玉迟疑了一下,“这事儿恐怕该舅母她们来考虑吧?探丫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能解决得了这种事情?”

  紫鹃手上微微一顿,“姑娘,便是老祖宗和太太怕也一样为难,现在府里情形您也不是不知晓,可老祖宗和太太怎么能向冯大爷开口?前两日鸳鸯去了冯府,不就是打前站探个风么?真要谈,肯定还是只有珠大奶奶或者三姑娘去好说一些吧。”

  自家姑娘的二十万嫁妆借给了贾家,现在看样子也是打了水漂,可这毕竟是姑娘亲舅舅舅母,这话也不好提,姑娘也从未说起过,现在贾家又要向姑娘未来的婆家再借银子,就更显得尴尬了。

  紫鹃想得到的事情,黛玉肯定也能想到,但处在她这个位置上,却是两难,何况当初借银子的是父亲,而且冯大哥也知晓,所以黛玉对这桩事儿只能装聋作哑,甚至连提都不好提。

  见雪雁兴冲冲地去了,黛玉才又道:“紫鹃,宝二哥要娶亲了,若真是差些银子,我也是可以帮补一些的,反正我还有些银子放在冯大哥那里,要不……”

  “别,姑娘,可千万别。”紫鹃吓了一跳,赶紧制止。

  这等事情自家姑娘可是万万不能掺和的,真要让冯家那边知晓了,冯大爷自然是不会在意的,但其他人呢?这不成了胳膊肘往外拐了么?

  若说原来那笔银子是林老爷定下的,冯家肯定不好说什么,现在还在往贾家这边丢银子,那肯定就会引来非议了。

  黛玉不解地看着紫鹃。

  “姑娘,您和冯大爷都定了亲了,而且马上就要过门儿了,那些银子说是您的嫁妆,但实际上都要算是冯家的了,您也是冯家人了,真要做主也不该您来了,该是冯大爷做主才是,切莫招来其他人的闲话。”

  紫鹃认真地道,黛玉凝神思考了一下,似乎有些明白过来,点点头,“也罢,就让冯大哥去操心吧。”

  “恐怕冯大爷来府里也不完全是为了宝二爷的亲事吧?兴许还有二姑娘的事情。”紫鹃一边观察着自家姑娘的神色,一边故作不在意地道。

  果然黛玉一愣之后,想了一想,“二姐姐年龄不小了,好不容易和孙家那边把这桩事儿给了断了,是该考虑了,紫鹃,你说二姐姐真要给冯大哥做妾,那该进哪一房?”

  紫鹃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其实二姑娘可能要给冯大爷做妾的消息在府里边传了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少说也有小半年了,但最初也不过是一种大家觉得都是流言蜚语,不太相信,好歹贾家也是簪缨之族,公卿之家,怎么可能女儿给人做妾?再说冯大爷声名远播,前程似锦,但也还是觉得有点儿委屈人。

  但到后来便越传越烈,连二老爷没走之前也都没有正式辟过谣,而大老爷就不说了,那就是一个只认银子的,以冯家的实力,自然不会在乎几个银子,只是这种事情大家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再后来,似乎缀锦楼那边也默不作声,紫鹃还专门去问过司棋,司棋那小蹄子倒是振振有词,说总比嫁给那孙家好,盼着二姑娘早死的才会希望二姑娘嫁进孙家,起码冯大爷是个知道疼人的,二姑娘便是做妾也能高高兴兴,不会受人欺负。

  紫鹃也觉得司棋的话没错,冯大爷待人和善,便是下人也都是格外友善亲和,二姑娘那种温吞性子,真要嫁到孙家,还不知道会被欺侮折辱成什么样呢。

  只是这冯大爷纳妾对于自家姑娘来说,怎么看好像都有些别扭,二姑娘是自家姑娘的表姐,现在要给冯大爷做妾,也不知道自家姑娘如何着想?

  所以府里边虽然许多人都在谈论此事儿,但是紫鹃却是专门给潇湘馆里的丫头下人们都打了招呼,不准在姑娘面前提这事儿。

  但现在看来姑娘也是早就知道了此事儿,自己的试探她并不意外,甚至没有太大的情绪,这就好。

  “姑娘,您好像不太在意……”紫鹃再度试探。

  黛玉瞥了紫鹃一眼,没好气地道:“你以为我不知道你让院子里的人都不准在我面前提这事儿?二姐姐给冯大哥做妾也没什么,妙玉姐姐不也要和我一道嫁给冯大哥么?”

  紫鹃吃了一惊,“妙玉姑娘不是一直说她不愿意嫁人,要留在栊翠庵么?”

  黛玉脸一沉,“姐姐要那么说,也由得她,但是明年恐怕还得要和我一道过门,这是父亲当初定下的,她这个傲娇性子也早就该收敛起来了。”

  没想到自家姑娘突然性子一下子刚硬起来,让紫鹃都大为惊讶,几乎要重新认识自家姑娘了,“姑娘,可妙玉姑娘万一不肯呢?”

  “她也不想想,我若是嫁了过去,估计探丫头和云丫头也是迟早要嫁人的,难道岫烟姐姐能陪她一辈子不成?人家不嫁人?日后这园子里便只有大嫂子一个人,她难道就这个守着这栊翠庵一辈子不成?”

  黛玉语气清冷而坚决,“我这个姐姐也就是这会子嘴犟,没在外边吃过亏,终归要认清楚形势的,我也和岫烟姐姐说过了,让她也帮着劝一劝姐姐,实在不行,我便让人去苏州见一见我那位姑且算是姨娘的长辈,这件事情定要按照父亲当初定下来的方略办,没有什么好说的。”

  紫鹃刮目相看,这一年来自家姑娘好像变得成熟了不少,尤其是宝姑娘和琴姑娘嫁到冯府那边去了之后,姑娘沉默了一段时间,现在却更见冷峭了,便是和三姑娘、云姑娘说话间也有一些变化,但是都不及今日姑娘的这些话让人触动大。

  以往提到妙玉姑娘时,姑娘也只是有些无奈和烦躁,但今日姑娘的态度就变了,变得更加果决和强硬,似乎更像是一家之主了,嗯,要说妙玉姑娘是庶出,在林家都没有嫡系长辈时,自家姑娘的确对妙玉姑娘的未来有决定权。

  紫鹃笑了起来,“姑娘在说到别人的事情时都是格外理智冷静,唯独在说到自己和冯大爷的事情时就截然两样了,要不干脆就让二姑娘明年跟着姑娘一起进三房?反正姑娘和二姑娘也是姐妹,二姑娘性子也好。”

  林黛玉倒是摇了摇头,“我看二姐姐怕是要进二房宝姐姐那里才是,因为时间来不及了,二姐姐等不及明年了。”

第二百三十七章 都念着呢

  冯紫英进府的消息迅速在荣国府里边传开了,不仅仅是潇湘馆这边,缀锦楼,秋爽斋,稻香村,藕香榭,甚至芦雪广和栊翠庵那边也都一样关注。

  这一段时间里,冯紫英继小冯修撰的名声后以顺天府冯府丞的身份再度成为京师城里的热点人物,引发一波接一波的追捧。

  京通二案的查破,本来就足以让冯紫英名声再上一个台阶了,后续衍生出来的发卖大会更是闻名遐迩,在京畿内外和江南江北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