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257章

作者:瑞根

  “其实你可以想一想,甄家为什么会不远千里来向史家提亲?金陵城里高门大户不少,京师城中名门望族更是多不胜数,若是贾宝玉想娶云妹妹,我倒是觉得想得通,但甄宝玉要娶素未谋面的云妹妹,……”

  言尽于此,以史湘云的聪慧应该想得到一些东西,当然,能不能由得她做主,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史湘云眼中一亮,这位冯大哥话里藏话,虽然没有明说什么,而且对史家也有些轻看,但是却也透露了一些意思,甄家求娶自己,怕是有所意图,而不是单纯的结亲那么简单。

  只是她一个小姑娘,能想到这一层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再深层次的东西,自己对史家,嗯,自己两个叔叔那边的情形也不太清楚,其中有没有什么瓜葛原委,却不知道了。

  心中一暖,史湘云笑了起来,“谢谢冯大哥。”

  “这也值得一谢?”冯紫英哑然失笑,对方可能猜测到一些什么,但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史家那两位能不能看得到猜得透了,但他也不太明白,甄家看上史家什么了。

  迟疑了一下,史湘云才幽幽地道:“出门前几日里,小妹回了家里一趟,听二婶说二叔可能等一段时间要外放。”

  “外放?外放哪里?”冯紫英微微皱起眉头。

  若是这般,那就差不离了,这史家老二多半是要外放紧要所在,才会引起关注。

  只是这甄家消息如此灵通?

  还有史湘云对于她那两位叔叔有那么重要?冯紫英觉得不太可能。

  还是甄家只是借机搭上史家这条线?

  不出所料,史湘云摇了摇头,“二婶也只是这么提了一句,小妹也没多问。”

  冯紫英思考了一下,“想必你二叔也应该明白才对,再说了,你不也说对方只是来问一问么?”

  史湘云秀眉轻蹙,“冯大哥你是说甄家是先来试探?”

  “我可没说。”冯紫英笑了起来,“行了,云妹妹,这等事情我估计如果你二叔心里有数,那自然不会遽下决定,或许只是我们的一些胡乱猜疑呢?等到了扬州,不妨多问一问,林叔父是两淮巡盐御史,纵然他身体不好,但下边人打听个消息还是能行的。”

  “就怕我们到了扬州,冯大哥和林姐姐就都没心思顾着小妹的事情了。”史湘云突然调皮地一笑。

  “什么意思?”冯紫英意识到什么。

  “哼,冯大哥你这个人一点儿都不像表面那么直爽,你和林姐姐的事情为什么瞒着我们?你还打算瞒多久?府里边人都不知道,连老祖宗都被蒙在鼓里,她可是林姐姐的嫡亲外祖母。”

  终归还是被对方知晓了,不知道这丫头是观察加猜测,还是从玉钏儿那里套出话来了。

  冯紫英也不意外,点点头,“没打算瞒多久,但因为诸多原因,所以没有在京师城里和老太君和赦世伯、政世叔那里说,原因么,云妹妹难道不知道?”

  史湘云猛然间回过味来,瞪大眼睛,“啊,冯大哥你是怕宝二哥……”

  “嗯,宝玉的心思为兄也知道一些,不过云妹妹你肯定比宝二哥晓事,这如果宝玉在府里边闹腾起来,动辄砸玉或者说些不着调的胡话,这让老太君和赦世伯、政世叔他们怎么办?”冯紫英淡淡地道:“先不说其他,便是政世叔和婶婶也不会同意林妹妹嫁给宝玉吧?原来政世叔就和为兄说过,为了宝玉和贾府的未来,最好能为宝玉找一个门当户对,甚至更好一些婚姻对象,林妹妹显然是不适合的,……”

  史湘云对冯紫英这番话深以为然。

  府里边长辈们的心思,不仅仅是她,像探春、琏二嫂子甚至珠大嫂子这些人都是知晓的。

  琏二哥未来肯定是要袭爵的,哪怕贾赦的正三品将军落到贾琏身上便成从三品将军,那也是一个三品将军,但二房的宝玉呢?

  二房是啥都没有的,除了日后分家能分点儿家产,现在老祖宗还在或许还能偏向二房,但一旦老祖宗去了,只怕大房这一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便是琏二嫂子和二太太是亲姑侄,到那时候恐怕也一样不可能让步了。

  而且以宝二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又不喜读书做事的性子,这二房生计还能维系多久?

  这等情况下,自然就只能找一个好的婚姻对象了,这个好首先就需要体现在门第要好,最好是能为日后一家人生计提供坚实支撑的。

  史湘云轻轻叹了一口气。

  冯大哥所言的确在理,以宝二哥那种在这等事情喜欢钻牛角尖犯浑的性子,若是得知林姐姐要嫁给冯大哥,只怕还真的要出事儿。

  只是出了这等事儿,徒增尴尬,只怕对贾家、林家乃至冯家都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贾家交好冯家的心思府里上上下下都知道,像金钏儿玉钏儿这等大丫鬟都送给冯大哥,那若非国公出身的贾家颜面上实在抹过不去,史湘云估计府里边还真的有可能想让探丫头给冯大哥当妾呢。

  “可是冯大哥,您迟早也得要和老太君和府里边儿人说吧?”满脸忧思的史湘云反倒是替冯紫英担心起来。

  冯紫英心里也是一动,这丫头倒是个热心人,点点头,“老太君那边到没啥,便是说给她知晓,老太君也只有高兴,林妹妹嫁入冯府,皆大欢喜的事儿,她肯定乐见其成,至于赦世伯和政世叔以及二位婶婶,赦世伯那边没什么,政世叔这边,我觉得或许政世叔和婶婶还会觉得我替他们解决了一桩心结呢。”

  史湘云一愣之后就明白过来了。

  是啊,既然林姐姐不是宝二哥合适婚姻人选,可宝二哥却又爱钻牛角尖儿,现在林姐姐和冯大哥订亲,那也就好让宝二哥早点儿死了这份心,府里边也好替他谋划合适的婚事了。

  “冯大哥,你这么细细地和我说,可是有什么要小妹帮忙的?”史湘云似乎也猜测出一二来,宛如苹果般的俏靥笑容格外可爱。

第一百二十二章 折服,形象

  冯紫英也笑了起来,“当然有,比如回京之后,帮冯大哥劝一劝宝玉,另外如果有人问起或者质疑的时候,也帮冯大哥解释解释。”

  史湘云有些不敢置信,“冯大哥,就这个?宝二哥那里您不用说,小妹也会帮您解释,想必宝二哥也就是闹腾一下,发泄发泄,当他慢慢缓过气来之后,就应该明白他和林姐姐是不可能的,嗯,更何况林姐姐从来就不喜欢他,至于其他人,冯大哥用得着在乎么?”

  这话说得让冯紫英也忍不住翻白眼,“云儿,什么叫用得着在乎么?老太君和政世叔他们虽然内心深处也知道林妹妹肯定不可能和宝玉结亲,但是毕竟宝玉也是他们掌中宝心头肉,宝玉喜欢林妹妹都快疯魔了,他们能没有一点儿感受?我这么突兀地就要娶林妹妹了,宝玉如果砸玉发病了,只怕老太君和政世叔,尤其是你婶婶他们恐怕多少也会有一些不悦的,你帮冯大哥在他们面前缓缓颊,不是就要好许多?”

  被冯紫英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了,史湘云嘟着嘴,“看来冯大哥是早就把小妹给算计进去了,难怪宝姐姐都说你算无遗策,啥事儿未虑胜先虑败,……”

  没想到史湘云突然间又提到了宝钗,冯紫英心里有些发虚。

  这自己日后要娶宝钗的事儿如果被捅出去,估计这贾府里边的人,嗯,特别是宝玉恐怕真的要疯了,这是守着要把贾府里边钟灵毓秀的女孩子给一网打尽么?

  见冯紫英表情有些诡异,史湘云再怎么也想不到冯紫英早已经把宝姐姐也给算计进去了,只是有些好奇,“冯大哥怎么这幅表情,难道小妹说的不对么?去江南公干,你要把护送林姐姐这一趟也算进去,现在这一趟要去扬州还是公干,甚至都把小妹都算计进去陪林姐姐,训环哥儿,你还得要把探丫头给拉上,冯大哥,我发现你好像做事情基本上都是一箭双雕欸,……”

  “哪里,哪里,……”被一个小丫头这般怼,冯紫英也尴尬,“云儿,那你说冯大哥做的这些事情对么?对大家有益么?大家觉得不好么?”

  史湘云想了想,倒是的确对大家都是好事儿,大家也都是心甘情愿的,悻悻地撇了撇嘴:“反正冯大哥你的心思太多了,小妹这种直性子哪天被您给卖了,恐怕还得要帮你数钱。”

  “过了啊,过了啊,云儿,你冯大哥啥时候还能害你不成?”冯紫英挺喜欢这丫头性格,她这种性格难怪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抑或探春都喜欢,也不知道日后究竟是谁家能抱得美人归。

  “哼,那可说不一定,就像宝二哥说的,那些个当官的,心都是黑的,为了自己的前程利益,啥事情都能做,冯大哥现在刚当官,日子久了,还不要变成和那些人一样。”湘云斜睨着冯紫英,言不由衷地道。

  “宝玉这话可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啊,他这么说,他舅舅,还有政世叔,林妹妹的父亲,嗯,还有云儿你的两个叔叔,不都是当官儿的,难道都是这般?”冯紫英笑着打趣,“这话传到政世叔耳朵里,估计我就真的只有一句话送给宝玉了,小心你的皮,哈哈哈哈,……”

  这句话是贾府里边常用语,无论是丫鬟们互怼,还是主子吓唬下人,抑或长辈威胁晚辈,就是这一句,但能威胁宝玉的,恐怕也就只有贾政了。

  被冯紫英风趣的一句话逗得大笑起来,史湘云身着枣红牡丹绫子夹袄,外罩一件乳黄棉绒厚披风,但却依然未能遮掩住对方身材,这笑得花枝乱颤,让冯紫英都为之眼前一亮。

  似乎是觉察到了一些什么,史湘云迅即收敛笑容,脸颊却有些发烧,拉了拉棉绒披风遮住身形,故作镇静地道:“冯大哥,宝二哥听见你这话可真的要恨你一辈子了。”

  “恨我也得说他啊,这等话被你我听见当然没关系,但是若是被外人听见,没准儿就要替政世叔招来麻烦了。”冯紫英应了一句,“也是荣国府里把他照应得太好,没吃过亏,但该提醒的还得要提醒,莫要等到日后年龄大了还不晓事儿,真的栽了筋斗就难受了。”

  冯紫英的这份劝诫史湘云倒是很以为然,虽然宝二哥不喜欢读书,那也没关系,不喜欢做事,那也由他,但若是在外边一张嘴招惹是非,替家里惹祸,那就真的不妥了。

  史湘云还是第一次和冯紫英这样单独长谈,倒是越发觉得难怪探丫头和林姐姐她们都爱和对方一起说话了,对方说话既有理有据,又切中要害,而且还风趣幽默,时间不知不觉就这么过去了。

  只是耽搁了人家一下午看书时间,史湘云也还有些不好意思,瞟了一眼对方随手放在桌案上的书,《北耕录》,也让她有些惊奇,这好像是一本介绍种地的书欸。

  “冯大哥,你这是在看什么书,让你这么感兴趣?”

  “哦,一本农学方面的书,介绍种植农作物经验的,挺有意思,而且也很有价值。”

  冯紫英也是在京中才拿到这本书,印刷数量不多,但是一看是徐光启的书,他自然就感兴趣起来。

  他印象中徐光启的巨著只有《农政全书》,但是没想到对方在天津卫主持屯田工作时居然就写出了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其在天津卫屯田时推广土豆种植的经验,以及附带介绍了他前些年在松江丁忧时引入番薯种植的经验。

  这也引起了冯紫英极大兴趣。

  如果说《泰西水法》冯紫英也只是感受到了徐光启的博学多才,而这本《北耕录》那就真的是救命稻草了。

  虽然也知道土豆和番薯都已经传入中国大陆,他也专门招人打听过,实际上在福建、浙江和江苏都已经有这两类作物的种植了。

  但很显然土豆不但适应地区更广,而且其效果更好,不过番薯也一样不简单,在南方地区不择地的优势也能充分体现,只不过好像这两种作为传入大周也已经有十来年了,但是却根本没有普及开来的迹象。

  即便是在闽浙和南直隶地区,种植面积也相当小,绝大多数农户对这两种作物都是持否定和怀疑态度。

  一方面是种植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土豆和番薯的味道和百姓习惯了的稻麦还是有些差异,很多人不太喜欢,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两类植物只能在一些偏僻地区种植,很难推广开来。

  尤其是土豆,原本是完全可以在九边地区推广开来发挥其产量高耐旱耐寒的优势,但是却迟迟没有真正进入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北直这些最适应种植的地区。

  要解决北方地区尤其是九边的军粮供应问题,开中法现已经陷入了困境,而且说实话在九边地区采取商屯的做法的确成本较高,麦类亩产量实在太低,与土豆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而之所以没能普及到北方地区,除了官府没有足够重视之外,在冯紫英看来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思维惯性和人们的口味适应问题。

  不过在冯紫英看来,这一切都要让位于生存,当北方遭遇大旱易子而食的时候,当老百姓都只能吃观音土饱腹时,当官府无粮赈济可能引发民乱的时候,你还在乎土豆还是米麦?答案不问可知。

  不过徐光启在这本《北耕录》中没有提及玉米的种植,这也让冯紫英有些惊讶。

  据他所知玉米在上林御苑里就有种植,在京师城周围也有种植,甚至玉米面也成为了一种时尚食物,但是若要论普及,则远远说不上。

  这让冯紫英也不明白这个也应该是和土豆一样具备解决前世中明末饥民饱腹问题的作物,怎么就不太受待见了。

  这个原因他还得要仔细了解一下,看究竟是作物种子自身原因还没能适应中国这片土地,还是因为饮食习惯还未被大家广泛接受了。

  “冯大哥,你是翰林院的修撰了,怎么还看这种书?”史湘云大惑不解。

  “呵呵,云儿,莫要小觑这些书,更不可轻忽农业,大周亿兆子民,九成都是农民,没有他们种地,谁来养活官员士绅和军队?”冯紫英也能理解史湘云这等人的不解,“若是一亩地能增加一斤收成,大周一年就能多收四百万石粮食,而你知道咱们这京师城每年通过漕运从江南运来的粮食有多少么?”

  这话自然就把史湘云给问住了,冯紫英也没在意,自问自答:“大概也就是四五百万石吧,这不但包括京师这百万人所需粮食吗,甚至还包括周边一些士卒所需,可只要全国的田地里,每亩能收成一斤,咱们这京师城里的人一年漕运所需粮食就出来了。”

  一个简单的道理让史湘云也有些触动,虽然她还有些不太明白冯紫英讲的这里边的逻辑和具体因果,但是她却能真实的感受到眼前这位冯大哥真的和其他那些当官的不太一样,更不像是宝二哥所说的那帮官儿们。

第一百二十三章 启动

  船抵达扬州时,是汪文言来码头接的。

  此番南下,冯紫英固然是要解决自己婚姻问题,但是明面上,或者说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启动银庄框架的搭建。

  没有银庄以及支撑银庄的足够钱银支持,无论是宁波造船商们北上登莱启动建设,还是现有海商们要开始打通登莱——辽南水道,都会面临极大的困难。

  尤其是接触的那几家造船工坊的东家,最初都是明确表示不可能前往登莱,一直到各种扶持和支持的政策和盘托出,才算是打动了几家。

  其中最重要的三条就是银庄低息贷款、朝廷水师舰队的订货并预付相当订金以及将会把清江、龙江的数百匠户转拨迁移到登莱归这些造船工坊使用,承诺在这些匠户工作一定年限后如果表现良好,可以解除匠籍。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三条条件,要想让这些私人工坊的东家们冒着各方面不适应的风险北上,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明知道开海在即,各地都会迎来一个造船业爆发阶段时,却要让他们放弃本地熟人熟地的条件,去陌生而危险的北方重新建厂,如果没有足够诱惑的条件,肯定不会有人愿意干。

  而现在终于有几家工坊愿意前往,那也就说明这几条条件的确有足够的吸引力。

  按照冯紫英和官应震、练国事几人商议的结果,水师舰队订货那都要等到造船工坊建成之后的事情去了,不是迫在眉睫的难题,而龙江清江的匠户迁移到登莱,那也是朝廷工部的问题,既然内阁和皇上都已经点头了,那么工部就算是再不愿意也得要办,而且要限时办结,所以也和负责开海事宜的中书科关系不大,现在关键就是银庄的问题了。

  银庄必须要尽快搭建起来,而且要按照最初冯紫英设定的那样成为大周第一家完全走正规化经营的银庄,其主业就是吸收存款和放贷。

  银庄当下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牟利,而是要支持开海战略的全面推动,另外一个意图就是要让大周这种陈旧的财政结算体制,尤其是田赋商税的上缴还需要通过漕运等方式来运送的笨拙模式用这种通存通兑异地结算的模式来取代,这其中可以节省的开支不言而喻。

  至于说金融行业的牟利性,冯紫英都打算放在以后再来考虑了。

  而要迅速确立起一家将典当直接排除在外的“新式专业银庄”的地位和信誉,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有足够强势和充足的股东群体。

  “走吧。”看了一眼来接的马车,史湘云和妙玉都上了车,冯紫英这才和汪文言点了点头,上了另外一辆马车,“林公情况如何?”

  “不是太好,但是还算能稳得住。”汪文言摇摇头,“郎中几乎是每隔两日便来看一看,但结论都是一样的,时日无多,不过林公自己倒是很看得开,尤其是知道妙玉姑娘已经答应回来归宗认祖之后,心情更好。”

  冯紫英叹了一口气,揉了揉面颊。

  妙玉虽然同意回来看望生父,但是这认祖归宗却没有说,另外通过这一段时间与妙玉的接触和观察,这妙玉还未必愿意接受林如海的安排。

  好在解决了林黛玉的婚姻问题,总算是能给林如海一个交代了,至于妙玉,他并不在意。

  “公子安排的对扬州盐商的群体摸底情况,衙门里都有现成的详细资料,另外我们这么些年来也收集和搜罗了很多东西,估计公子应该会感兴趣,也对公子下一步的安排会有帮助。”

  冯紫英心中敞亮。

  这位汪文言不愧是前世历史中大明东林党的智囊,自己只不过稍稍向其透露了一下子自己下一步的一些意图,他便能迅速的根据自己意图展开前期的工作了。

  而且看他的口气,应该十分顺利,而且收获也很大。

  当然,也可能是都转运盐使司衙门本身就有这方面的资源,而且也早就有意识的从事这些方面的准备了。

  “文言,辛苦了。”冯紫英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他原本是想把练国事拉来帮忙的,甚至也早早就说好了,但没想到被官应震截了胡。

  换了其他人,他还可以争一争,但官应震是自己现在顶头上司,自然不行。

  方有度那里走不开,否则他就把方有度拉来扬州了,方有度本人也很想借机会回一趟歙县老家。

  《内参》之事还得要方有度盯着,这个阵地不能轻易松手。

  而且方有度现在对《内参》的编撰也是越来越得心应手,冯紫英这一组《正确认识当前最紧迫的几个问题及其辩证关系》分成了好几个部分,他把大框架和基本内容都写好了,但文字上的提炼修饰还得要靠方有度来。

  现在中书科这边也是刚搭起架子来,官应震连一个人都不愿意放,现在就忙于筹建,也是这银庄之事太过于重要急迫,否则官应震连自己都不会放走。

  从户部、工部和兵部都分别抽得有人来,但是这些外边来的人哪里有自己人用得贴心顺手?

  只不过中书科虽然由你官应震掌事,却不能说人都由你来决定了。

  所以官应震也只能在现下的基础上,向内阁打了报告,充实中书舍人,希望从观政进士中先行拉来几个。

  好在从皇帝到内阁都很清楚开海事务的繁杂琐碎,所以对官应震的要求也基本上予以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