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1012章

作者:瑞根

  说起来也是可怜,堂堂一个大周朝,每年财政收入也就三千万石粮食左右,如果把粟、麦、米各折二:四:四的比例,并且按照正常年的通州张家湾、湖广粮食主产区以及南京这个南都水运码头三个地方的粮价来进行一个加权平衡计算,大概三千万石粮食可以折到三千二百万两银子左右。

  可荣国府修一个大观园都能用掉三五十万两,算下来似乎都可以占到大周朝户部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了,想想都不可思议,当然都说了,这都是帝国明面上的收入,还有其他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比如地方上的加征火耗和运输费用等,那就根本无法计算了。

  而江南四省的赋税,也就是南直、浙江、福建、江西大概占到四成左右,而所谓核心的江南八府则占到了二成五左右。

  这其中赋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田赋收入,而税收也就是商税、关税、杂税这些税种所占比例不高。

  这也是原来大周本身就是一个纯农业国度的缘故。

  但是随着开海贸易开始,加上冯紫英这只蝴蝶带来的对工商业的大力鼓励推动,南北的工商业都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带动了商税、关税的猛增。

  不过起码到现在,工商税收仍然无法和田赋相提并论。

  若是要这么算下来,江南三年赋税,起码在四千万两银子以上,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朝廷大概也从未作此想。

  虽然黄汝良没提具体的数额要求,但是冯紫英也能大概揣摩得出黄汝良的心思。

  三五百万两肯定是不行的,估摸着起码是八百万两银子打底,如果能弄到一千万两那就比较满意了,毕竟这可是江南,不比北地官员那些苦哈哈。

  像甄家这种新四大家之首,冯紫英原来觉得可能一百五十万两应该是一个比较中肯的数目,但现在看来,还是小瞧低估了对方的实力了。

  这个数目起码还要翻一倍,这也就意味着甄家一家的资产可能都能相当于整个大周朝的十分之一财政收入,这有点儿骇人听闻,但是想一想大清朝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家以亿计的资产,能相当于大清朝十年财政收入,冯紫英又觉得这甄家简直就是一个穷鬼了。

第四百七十一章 投其所好,挥手轻拂

  “三十万两银子?看来甄应嘉还真的有些舍得啊。”冯紫英嘴角挂笑,“还知道投人所好,知道我喜欢女色,居然还能抹下面子把自己女儿和侄女一并送来为我暖床,看来是丁家出手了,把甄家这大女儿给休了?”

  “应该是如此,丁德居、丁德义两兄弟可都是精明人物,在徽州那边可是威名赫赫,涉及到整个丁氏家族,遇上这种事情可是能下狠手切割的。”贾雨村话语里多了几分揶揄,“只是不知道丁家这么做有没有意义了。”

  “这就要看顾阁老他们来金陵带来朝廷什么样的意思了。”冯紫英轻飘飘地来了一句,没做正面回答。

  新四大家肯定要动,但是他们牵连到的这些家族动不动,那些要动,动到什么程度,一要看动了这四家之后的“收获”有多大,二要看这些附庸和关联家族在其中牵扯有多深,三要看这些家族在朝中活动情况,能不能真的把大佬们说动。

  但以冯紫英对几位大佬的了解,很难。

  不是说大佬们不讲利益,不讲情面,而是当下朝廷面临的困境,和江南之变给朝廷带来的影响已经危及到了大周国祚的安危,不出雷霆手段,不采取断然措施,一是朝廷财力难以维系,二是朝廷威信难以树立,可以说大家都感觉到了切肤之痛。

  此番对江南的处置,几乎是在内阁核心五人形成了绝对一致的意见,而汤谬两个“边缘人”后来也是默认了这个意见,可以说无论是谁都无法推翻这个意见了,顶多是在具体细节,也就是针对个别人,个别家族的处置方式和程度上有所调整罢了。

  贾雨村见冯紫英这么一说,也知道冯紫英有保留,毕竟顾秉谦还没到,两边还没有磋商,他也不知道冯紫英和顾秉谦之间关系如何,但如柴恪和韩爌等人,他约摸知悉,是和冯紫英颇为亲善的。

  “紫英,朝廷的心思,你肯定应该是知悉大概的,涉及到朝廷国库空空,亟待补充,我估摸着只怕谁都难以轻易放手。”贾雨村也笑着应道。

  “雨村兄,你明白就好,金陵这边可是中枢核心,也是随后要动的利益大头所在,你得有所准备,但是却又不能打草惊蛇。”冯紫英提醒了一句,“若是此番做得好的话,给顾阁老留下好印象,日后雨村兄也能在内阁那边也能说得起硬话了。”

  贾雨村面带矜持地微笑,“不敢奢求其他,唯求做好本份儿工作就是了。”

  冯紫英也笑了,这家伙还真有点儿意思,内心期盼无比,但却还要假作清高。

  “对了,紫英,甄家这边的‘请求’,愚兄如何应对?”贾雨村又问道:“拒绝,还是拖着?或者收下?”

  “嗯,雨村兄,你觉得呢?”冯紫英含笑反问:“我屋里可已经有了雨村兄的‘馈赠’了,真要把我‘性好渔色’的名声在朕金陵城里弄得尽人皆知么?”

  贾雨村也哈哈大笑,“人不风流枉少年,小冯修撰风流倜傥之名可是京师内外,大江南北,人人传诵的,再说了,甄氏三璧也是江南闻名,难道贤弟就不想尝一尝?李氏双钗以秀外慧中著称,甄氏三璧可真的是蕙心纨质,无数人垂涎三尺啊。”

  “哦?”冯紫英惊讶地扬了扬眉,“雨村兄,难道说现在就有人盯上甄家了?这么精准,比我们还拿捏得到位?”

  贾雨村瞟了一眼门外,这才微微压低声音,“当初甄三姑娘据说甄应誉是想要嫁给当今皇上四皇子的,但没成,后来据说又想和汤相联姻,想要嫁给汤相嫡三子,但是汤相没同意,觉得甄家非书香门第,不合适,但现在甄家这般情形,娶妻当然不可能,若是甄家不行了,那汤家三子纳甄三姑娘为妾还是可以的,若是甄家栽了,抢在打入教坊司之前弄回屋里为奴为婢,一人独享,何等愉悦?”

  贾雨村的这一番话简直让冯紫英开了眼,这家伙哪里是金陵知府,简直就像一个活脱脱的青楼老鸨龟公的感觉。

  冯紫英之前还没有听明白这汤相究竟是谁,后来听得贾雨村反复提及才回过味来。

  汤相便是汤宾尹,嗯,入阁了,虽然非首辅次辅,但是也可以勉强称一句相臣。

  “雨村兄,你这是从哪里听来的?汤宾尹不至于这么下作吧?”冯紫英哑然失笑。

  “嘿嘿,汤宾尹那个三子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读书虽然不成,但是这章台走马,卧柳眠花,却是相当在行,在这秦淮河上可是喧嚣一时呢。”贾雨村在这金陵城里当了这么多年知府,金陵城中的种种新闻他都不陌生。

  “看来这位甄三姑娘也当真命苦啊,想给人家当妻,人家不愿意,却要专门等到甄家出事之后来落井下石占便宜,这人品未免就有些差了。”冯紫英摇了摇头,“甄氏三璧,如此大的名气,我在京中亦有所闻,双钗三璧,三璧更胜一筹,但经历这一遭,甄家跌倒,璧还能不能成其为璧,若是为溷秽所污,那就太可惜了。”

  “嗯,据说当初甄大姑娘外嫁徽州,也引起了南京城中无数少年郎的愤怒和惋惜,甚至还有不少人登门质问甄应誉,问难道这金陵府就没有一个值得甄大姑娘垂青的少年英才,一时间把甄氏三璧之名传得整个江南都是闻名遐迩,后来甄二姑娘嫁了水溶,也引起了不少感慨,好在当时水溶毕竟顶着郡王的名头,但即便如此亦有不少人说水溶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银样镴枪头,甄二姑娘嫁入北静王府也是让人扼腕,现在这甄家若是倒下,水溶亦是沦为罪囚,甄氏三女自然就引来无数人的垂涎了。”

  贾雨村似笑非笑,“若真的是被那些污浊之徒所霸占,那紫英,还真不如……”

  “雨村兄,你这是要陷我于不义么?李氏双姝也就罢了,顾阁老来了,我都要请罪,若是真还和这甄氏三璧扯上关系,你觉得汤宾尹的儿子会不会写信给其父,唆使其父找我麻烦?”

  冯紫英哈哈大笑,“这种事情,可一不可二啊。”

  “可老话不是说可一可二不可三么?”贾雨村自认为还是很能揣摩冯紫英的心思的。

  三十万两银子在冯紫英那里似乎半点波澜都没激起,但是这甄家女儿却让冯紫英兴趣大增。

  虽然口口声声要撇清,但是那明亮如炬的目光其实已经暴露出了他的心思了。

  冯紫英还真没想到贾雨村就这么把自己给算准了。

  但当贾雨村提及甄氏三璧时,他的确是回味起了当初那一夜。

  水甄氏,也就是所谓的甄二姑娘,甄宝旒,与水溶的妹妹水中棠一道和自己一夕欢好,那份滋味一直萦绕在脑海中,历久弥新,难以自拔。

  他发现自己还真的有点儿曹贼心境,或者说人生最大乐趣就是掠其所有,纳其妻女,似乎这也很符合自己的心态?

  被贾雨村的话给一堵,冯紫英只能连连摇头:“雨村兄,这话不能说,不能说啊。”

  冯紫英的不置可否更是让贾雨村坚定了信念,当然现在肯定不是最好的机会,冯紫英要故作正经,那么现在就暂时搁一搁,甄家倒定了,自然就有机会。

  冯紫英把这事儿说给孙承宗听时,却是相当郑重其事的:“甄家怕是意识到了危机,这般手段都拿出来了,我觉得恐怕我们不能等到顾阁老到了,得先下手了。”

  “嗯,我也觉得得提前了。”孙承宗捋须点头,“若是如你所言,这甄家有二三百万资产,若是真要一咬牙不惜血本砸出来,只怕咱们行事就要凭空添许多麻烦,这砸出去的银子要想再收回来,那也就更难了。”

  “那就动手。”冯紫英语气变冷,“甄家这边先从甄应辉下手,他是金华知府,一般人动不了他,龙禁尉都还欠缺点儿份量,得御史,……”

  “都察院的人先来了?”孙承宗眼睛一亮。

  “嗯,顾阁老他们尚未出京,都察院的人就先出来了,就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顾阁老他们速度放慢一些,最后能拖上一个月才到,这样能让江南这边各家觉得还有时间,我们才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冯紫英抿嘴,脸色冷峻,“只不过我们手里的人还是太单薄了,贾雨村金陵府的人对付寻常人还行,但要对付这些地头蛇,没法让人放心。”

  孙承宗迟疑:“那怎么办?”

  “对付甄家,还得要都察院的人,但是像唐家,丁家除了丁德居之外的人,龙禁尉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冯紫英的话让孙承宗意识到冯紫英是早有准备,“北镇抚司的人在江南这边够么?如果不够的话,让给南京都察院的人也出一些人。”

  冯紫英挑眉,“南京都察院?”

  南京都察院这两年的表现可不太让人满意。

第四百七十二章 携手,共谋

  “怎么,这么不信任叔享?”孙承宗抿嘴一笑,“叔享虽不及其兄刚烈,但是圆滑并不代表没有原则,恰恰是这种圆滑才能让他留在南京,不至于让朝廷对南京这几年的底细一无所知,他能留在南京不走,这本来就是朝廷的安排。”

  叔享,就是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孙鼎相的字,他也就是孙居相之弟,这两年里一直低调隐忍,几无声息,孙鼎相在大军攻下南京之时他已经返回了京中,现在也不知道回来没有。

  冯紫英若有所悟,微微颌首,若是这样,那就说得过去了,“叔享兄回来了?”

  “应该到了。”孙承宗点头,“我离京时,他刚到京,应该就是奉召回京,那个时候朝廷就应该在布局了,只不过没想到咱们动作这么迅猛,三五两下就把江南给打下来了,算一算日子,叔享也该到了。”

  冯紫英知道孙承宗多半是和孙鼎相有比较深的交情,所以才会这般说,对孙鼎相的行踪也比较了解。

  “叔享兄我有几年没见着了,他在南京都察院里干了这么久,一直很隐忍啊。”冯紫英看着孙承宗,“他对南京都察院这帮人控制力有多强?或者说,南京都察院这帮御史,有多少是可靠的,他心里也该有数吧?”

  孙承宗乐了,“紫英,看来你还是对叔享不放心啊。他可是老手了,朝廷把他安排在南京都察院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一点你该放心才对。”

  “那就好,我就担心这个,但是对甄氏兄弟,还是得京师来的御史,我估摸着甄家兄弟现在应该都有心理准备了,否则不会连美人计都使出来了。”

  “使美人计那也是看到对你管用才用啊。”孙承宗看了一眼冯紫英,“你还别说,甄家这一手,我觉得如贾雨村所言,还得拖一拖,如果紫英你能笑纳,或许还能更有助于拖住甄家不至于狗急跳墙。”

  “稚绳兄,你也是要陷我于不义么?”冯紫英讪笑着道:“咱们不提这事儿好不好,还是先把甄家和唐家、丁家以及他的私盐贩卖体系在各州府的这些豪强家族的事儿定下来吧。”

  孙鼎相是和京师都察院的人一起到的。

  南京都察院的规模和京师都察院相比,相差甚远,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歹也还有六七个御史,正因为小,而且这两年看起来不受重视,所以才会让孙鼎相不动声色间把整个南京都察院都变成了自己的地盘。

  京师都察院来的是左副都御史杨涟带队,而孙鼎相则是代表南京都察院。

  从身份上来说孙鼎相要高一级,他是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而南京都察院不设左都御史,所以他是实际上南京都察院的一把手,但南京都察院又没法和朝廷都察院比,杨涟这个左副都御史论实权可要比孙鼎相这个右都御史都要大得多。

  而且杨涟虽然是湖广人,但是却和江南士人关系尤为密切,类似于李三才虽然是北人但对江南士人更亲善一样。

  所以两人在路上便是龃龉不断。

  在路上孙鼎相自然是居于下风,他只有一个人,但是等他回到南京,将南京都察院的御史们都叫来时,就具备了和杨涟带队的京城御史们一搏的资格了。

  要说,都是御史,孙鼎相理论上是正二品,单按照惯例南京官员都要默认相对于京师官员下降两级,只相当于正三品,而杨涟同样是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

  不过都察院的副都御使比起七部的侍郎又要略微弱一些,加上此番平定江南本身就是以兵部为主,在顾秉谦未到之前,这江南之事的处理意见,还是得以孙承宗和冯紫英为尊,孙鼎相和杨涟都只能居于从属地位。

  “如此大规模的动作合适么?”杨涟的性子也是相当火爆刚烈的,对于朝廷定下的方略,他没有意见,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却是有他自己的看法,“涉及到这么多江南豪门,如果全面铺开,效果能达到我们的预期么?”

  “那文孺,你的意思就是先抓重点,其他先放一放?”孙鼎相轻哼一声,“如果只动甄家,那这打草惊蛇,也许就会让其他这么多豪强得到消息,进而做好准备,等到我们再准备动手时,也许就是空欢喜一场了,江南这些豪强在本土人脉深厚,要变卖、藏匿乃至转让资产易如反掌,届时朝廷的愿望就要落空,或者大打折扣,现在朝廷的难处,大家都是知晓的,……”

  孙鼎相所说也的确属实,只动这几家牵头的,但是其他涉及到的肯定就立即会做出反应,到时候再来抓瞎,那就亏大了。

  “可全面铺开,若是人手不足,那才真的成了不分重点,难以突破,最后煮成夹生饭,那才更是难以交代。”杨涟毫不示弱,“与其那样,我宁肯先拿重点,先解决甄家!”

  “那甄家的姻亲唐家和丁家呢?还有另外四大家中除了甄家的的其他三大家呢?动不动?”孙鼎相也不客气,“我们就这么看着他们藏匿、转卖、挥霍?甄家的事儿要查清楚,没个两三个月能行?等到两三个月之后,那其他这些家族说不定早就做鸟兽散,还能给朝廷留下多少?这些豪强在地方上的势力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和地方官府关系夹缠不清,你还能指望地方官府不成?”

  “我承认叔享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我们根本没法全面铺开,这不是在京师城,那里我们能游刃有余地来处置,现在这才是让我们骑虎难下。”杨涟进一步道:“如果能拖到顾阁老来,或许……”

  “拖不到那个时候了。”冯紫英终于接话了。

  “紫英,何出此言?”杨涟对冯紫英也没有多少好观感,但他也承认此人本事颇大,此番功劳极大,而且也要尊重对方兵部侍郎的身份。

  当初兵部两位侍郎突兀地消失在京中,最后传来消息是二人“私自”率大军南下征剿“江南三镇”,也在朝廷内部引发轩然大波。

  虽说是“私自”出兵,但朝廷内部人士都清楚,若是没有朝廷大佬们的点头,怎么可能两个兵部侍郎就敢点起大军南下?

  这其中操作起码是一个月以上,兵部尚书不知道?户部不知道?户部还专门为此借了二百万两银子,这太露骨了。

  不过大家都很佩服孙承宗和冯铿的胆魄。

  这等扛雷之举,几乎就是要把内阁诸公的责任减轻大半。

  顺利成功自然不提,但若是失利,那内阁最多一个失察之责,而孙承宗和冯铿二人就要被严肃追责了。

  罢职都是最轻的了,弄不好都得要下狱问责,特别是还要面临万统帝和汤谬二人的反扑。

  但现在一切顺利得超乎想象,孙承宗和冯铿,尤其是冯铿的胆大心细和运筹得当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基本没有给江南造成大的动荡情况下就把江南彻底控制下来,解除了“江南三镇”的威胁,同时还震慑住了江南四省的地方官员,为朝廷在江南重新树立威信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单凭这一点,杨涟都觉得无论怎么奖赏嘉誉都不为过。

  所以在他抵达金陵之时得到冯紫英私纳犯官李守中的两个侍女为妾的检举时,也是一笑置之。

  真是笑话,堂堂立下平定江南大功的头号功臣,睡了几个随时可能被打入教坊司的女人也值得检举?

  他冯紫英真有心要纳这两个女人,等到李守中一家被查抄下狱定案时,再来出手不也一样,甚至更简单轻松,水到渠成。

  再说他杨涟清正不阿,甚至有点儿古板拘泥,但是这等事情上他也还是分得清楚轻重的。

  他甚至要怀疑这是不是有人故意在使坏,制造内部不和,来破坏朝廷下一步在江南的行动了。

  而且此番江南行动本身就是以兵部为主导,孙冯二人态度很关键,自己这一行人的地位也很尴尬。

  前边是要以孙冯为首的兵部主导,后边儿顾秉谦一到,就要转为顾秉谦为首处置委员会来具体揽总了。

  自己这一帮都察院的人,实际上是在这其间协助兵部要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做起来,最大限度的为朝廷收揽财赋,整肃江南打好基础。

  所以冯紫英一开口,杨涟也很重视。

  “文孺兄,等不及了,我们若是不动只怕这些人都要先动了。”冯紫英语气很淡,但却很肯定。

  “哪些人?紫英是说甄、唐、丁这三家,还是甄、周、胡、陶这几家?”杨涟立即问道。

  “都包括在其中。”冯紫英简单介绍了甄家的最新举动,立即在所有在场人中引起了震动。

  用两个甄家女人来性贿赂冯紫英不值一提,什么女人能当得起这般大事?

  不过是投小冯修撰喜好美色所好而已,但三十万两银子去让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三十万两银子的威力,在座所有人,不知道有几个顶得住?

第四百七十三章 深思熟虑,利益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