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如此多骄 第410章

作者:嗷世巅锋

  然后适时与王熙凤一起告辞离开。

  等出了清堂茅舍,王熙凤脸色就垮了下来,再行出百十步远,看看左右只剩下平儿相伴,立刻拉着焦顺埋怨道:“你方才怎么回事?跟忠顺王府作对这么大的事情,竟就平白答应她了?!”

  焦顺斜了她一眼,也冷着脸道:“那这事儿你又为何不提前跟我通个气?”

  “这……”

  王熙凤登时气短,忙打了个马虎眼道:“等晚上我再与你细说!”

  说着,便逃也似的去了。

  晚上……

  焦顺无奈的直咂嘴,这会儿还真提不起兴致来,好在是人菜瘾大的王熙凤,晚上随便料理几下就成——重点是小惩大诫,让她日后不敢在哄骗自己!

  ……

  这日傍晚。

  紫禁城内华灯初上。

  身穿墨蓝对襟儿马褂、雪白修身马裤的容妃,英姿飒爽的骑着自行车,出现在了乾清宫门外。

  虽然她这身打扮,其实比许多仿唐款宫装包裹的还要严实,但这年头连有身份的男子都极少外穿长裤,更何况是女子?

  而且这裤子还是特地剪裁过的,将那两条增一分嫌肥减一分嫌瘦的长腿,勾勒的分毫毕现。

  尤其是在容妃发力蹬动的时候!

  以至于她一路骑来,所撞见的太监宫女无不瞠目结舌。

  容妃自己其实也羞的满面通红,但在自行车的事情上她就落后皇后和德妃一步,如今陛下有意引进马裤,她自然要抢在众人头里。

  为此,便是被人笑话几句又能如何?

  在这紫禁城内,能被陛下宠爱就是最有体面的事儿!

  却说容妃在乾清宫前翻身下车,等身后几个宫女气喘如牛的追上来,她便塞过去几颗金豆子,又用眼神示意不远处的守着宫门的小太监。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这在乾清宫里当值的小太监,自也不是别处可比。

  为首的宫女心领神会的凑到宫门前,但刚陪着笑说了两句什么,脸上的笑容就凝固了,折回容妃身前欲言又止。

  “怎么了?”

  容妃狐疑道:“难道他们嫌少?”

  “不是……”

  那宫女期期艾艾道:“守门的太监说让奶娘不用等了,陛下今儿歇的早,一刻钟前就骑着车子出去了,好像是去了、去了……”

  “去了哪儿?”

  “去了德妃娘娘哪儿!”

  啪~

  话音刚落,那宫女就觉得身前黑影一闪,有个什么什么东西搭在了自己发髻撒上。

  她下意识抬头去摸,却从头发上摘下颗扣子来。

  再看容妃娘娘身上,那马褂已然倒八字的敞开,遮不住的澎湃跃动。

  与此同时,德妃寝宫。

  隆源帝正将一份密折展示给元春过目,嘴里笑道:“靠你们家一群姑娘与那些腐儒打对台,也真亏他想的出来!”

  不用问,这自然是焦顺的奏报。

  至于内容么,出了惯例的回报工学、车厂进度之外,还增添了昨天薛蝌在大理寺、顺天府的所作所为。

  贾元春原本秉持着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并不肯看那份密折,但听说事关家中姐妹兄弟,便也顾不得许多了。

  等从头至尾细细看罢,她也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

  按照她对皇帝的了解,隆源帝对此多半是乐见其成,甚至于巴不得焦顺能借机打压那些腐儒的气焰。

  可几个未出阁的女子掺和这样的事情,真的合适吗?

  贾元春总觉得那里不妥,可内心深处却又忍不住的有些艳羡——这世上,肯给女子施展才华的男人实在不多见,也亏得她们竟就能遇见一个!

  她忍不住用从头看了一遍附录的‘随笔’,然后才恋恋不舍交还了奏折,屈膝跪倒道:“舍弟舍妹顽劣,竟敢妄自参与这样的……”

  “无趣、无趣!”

  隆源帝一甩袖子打断了她的请罪,没好气道:“我可不是来听你说这些的——想当年在东宫时,你可不是这般死气沉沉的!”

  说着,忍不住抬手捂住额头,面露痛苦之色。

  “皇上?!”

  贾元春吓了一跳,忙起身去搀扶他,又道:“听说您前两日招见了太医,难不成是龙体……”

  “无碍的。”

  隆源帝轻轻推开她,挺胸道:“朕不过是操劳过度罢了,将养几日就好,用不着你记挂……”

  说是这么说,他的脸色却丝毫没有缓和。

第四百九十一章 潮起【一】

  九月初五。

  天色将亮未亮,焦家的骡车便出现在了菜市口,距离处刑台不过百十步的地方。

  焦顺打着哈欠挑开窗帘,看看远处黑黝黝的一团,又摸出怀表扫了眼时间,然后淡定的缩了回去,准备抓紧时间再睡个回笼觉。

  在经历了九月初二那个炮火连天的日子之后,被榨干了的焦某人就陷入了疲不能兴的状态。

  再加上这两天又连着和户部、吏部,为改建工学院以及‘教授’名额的问题扯皮,也就是焦顺身子硬朗,要换个四体不勤的大头巾,估计这会儿早都油尽灯枯了。

  说实话,要不是今儿就是小作文计划第二阶段的关键节点,焦顺真想在家睡上一整天。

  毕竟今儿晚上,还要伙同赵姨娘演一出苦肉计呢。

  唉~

  怪道读书人都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这不把身子骨修炼好了,连十来个女人都搞不定,又怎么可能应付的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正想入非非,冷不丁车帘一挑,贾宝玉搓着手爬到了车上,见焦顺闭着眼睛歪在靠枕上,不由艳羡道:“焦大哥果然是见过世面的,这时候竟还能高枕无忧。”

  焦顺略略挑起眼皮夹了他一眼,有气无力的道:“什么高枕无忧,我不过是最近操劳过度,实在提不起精神。”

  说白了,还不是你娘和你嫂子害的!

  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原说的是婆媳之间总会有相似之处,但焦顺万万想不到,这婆媳两个都把技能点在了这上面。

  话说……

  和焦顺一样大受震撼的还有王熙凤,听平儿说,她回家后甚至都有些怀疑人生了。

  “焦大哥。”

  焦顺乱飞的思绪,再次被贾宝玉打断,就听他问:“你说这事儿什么时候算完?”

  “快的话五六天,慢也就是十来天吧。”

  焦顺随口估算了个日期,前阵子他对贾宝玉颇不耐烦,但如今身份不一样了,自然也就宽容了许多。

  贾宝玉‘喔’了一声,便有些闷闷不乐的想要下车。

  焦顺忙提醒道:“先别乱跑,这眼见就天亮了,让人撞见你在这里鬼鬼祟祟的,难免节外生枝。”

  贾宝玉又没精打采的‘喔’了一声,然后老实坐在骡车一角,怔怔的发起呆来。

  焦顺再次抬头扫了他一眼,心道这小子莫非也被榨干了不成?

  啧~

  怪道王夫人会看重袭人,原来是腥腥相惜的缘故。

  焦顺一面心下调侃,一面坐直了身子往宝玉旁边靠了靠——作为一个初为人父的男人,自然不能对青春期的孩子坐视不理。

  当然了,除了这种初为人父的心态之外,焦顺也是提心吊胆,生怕王夫人当日的所作所为,还有什么暗地里的算计。

  所以这几日,他一有闲工夫就会把宝玉‘绑’在身边,好让王夫人投鼠忌器。

  “咳~”

  焦顺清了清嗓子,笑问:“我怎么瞧你兴致不高的样子,莫非还在为那篇随笔贴在处刑台上而不值?”

  贾宝玉摇了摇头,一脸忧郁的叹道:“我只是不想薛二……薛兄弟和宝琴妹妹这么快就离京。”

  顿了顿,又低下头弱弱的补充道:“我知道是我负了林妹妹,所以更希望她能过的开心——宝琴妹妹住进潇湘馆之前,我已经很久没看她笑的那么开心了。”

  那是因为你就是让林妹妹不开心的最大因素,她见了你能高兴才怪。

  焦顺心下吐槽着,嘴里却道:“这你放心,不是还有你邢姐姐在么?再说这大半年里,林姑娘的身子骨倒康健了不少,拢共也才病了不到一个月。”

  半年多病上将近一个月,对普通人来说肯定不是好兆头,但对于年均卧病一个季度的林黛玉而言,却是极了不起的进步。

  除了邢岫烟的呵护之外,或许还真就让焦顺说准了,林黛玉是用情极深的性子,正所谓‘心宽体胖、情深不寿’,越是心思重的人,身体自然越是容易出问题,如今林妹妹彻底断了木石前盟的念想,无形中就等同于去掉了最大的病根儿。

  贾宝玉闻言,这才略略振奋了些,点头道:“我私下里找紫鹃打听,她也是这么说的。”

  说到这里,他又忍不住有些失落,以前自己想尽种种办法,也不见林妹妹的身子好转,却怎么两下里再无往来之后,林妹妹反倒康健起来了?

  难道说……

  两人命中注定就是彼此的劫难?

  想到这里,他刚刚提起的精神头,又肉眼可见的垮了下去,沮丧的程度反而严重了。

  啧~

  这文青病就是难搞!

  焦顺实在没法跟他共情,索性又躺了回去,抬手屈指在车身上敲了几下。

  “大爷?”

  外面立刻传来了倪二恭谨的声音。

  焦顺先前用他用的顺手,曾想抬举他个官儿坐坐,但倪二自知不是这块料,又不愿意受那些拘束,故此再三考量之后还是婉拒了。

  于是焦顺便退而求其次,表示会招他十一岁的儿子去工学入读,并且许诺四五年后必有一份前程。

  倪二为此欢喜的什么似的,自此愈发恭谨乖巧。

  焦顺吩咐道:“时间也差不多了,开始吧。”

  “小人明白!”

  倪二领命之后,立刻用暗号联系了埋伏在处刑台的两名心腹,那二人立刻上前从处刑台两侧,拆下了几块用来遮掩随笔的木板,又把红底儿黑子的横幅挂在了正中,然后头也不回的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又过了没多久,菜市口就逐渐热闹起来——送菜卖菜的都是走另一个街口,故此方才周围人烟比较稀少。

  处刑台前的异状,很快就引起了路人的主意。

  有识字上前念了那横幅,就有人惊呼道:“这莫非就是那薛家丢的东西?!”

  经过这几天的发酵,薛家在大理寺丢了账本,不得不悬赏三千两银子的事情,不敢说是人尽皆知,但京城里每五个人当中,至少也有一个听过这事儿。

  当下沸沸扬扬、指指点点的议论开来,于是不明就里的其余路人,也都纷纷恍然大悟。

  更有好奇那随笔内容的,凑到近前或默读或摇头晃脑的念诵。

  “咦?”

  一个正挎着菜篮子大妈,原本正和同伴讨论三千两赏银的事儿,不经意间听人念了几句,不由奇怪道:“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连我都听得懂?”

  她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读书人写的那些文章别说是看懂了,听着都跟天书似的,今儿倒难得遇见一个能听懂大半的,于是不自觉的竖起了耳朵。

  听她这么说,同伴也好奇的听了几句,然后同样惊讶道:“这真是读书人写的?”

  “也算不得正经读书人。”

  因发出类似疑惑并非少数,就有个秀才不耐烦的回道:“薛家是皇商,就是做买卖的——不过这随笔,本也都是随便写写,用不着引经据典的。”

  其实后面的解释纯属多余,众人听说是商人写的东西,也就都释然了。

  随着时间推移,聚集在此的路人越来越多。

  后面的人挤不进来,就央前面的读给大家听,结果倒真有好事之人,在那处刑台前摇头晃脑的大声诵读起来,而这又进一步促进了人潮聚集。

  按照焦顺定下的调子,薛宝钗主编的这篇随笔,颇有后世爆款文的资质,且又在尽量贴近白话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上一篇:明克街13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