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大公主 第103章

作者:湛阳

然后又拿着一副简单的设计图去了匠作监,让工匠用边角料做一个简单的小车子。

三天后,李月辰要的东西就送到了安福殿,李月辰拿着看了看,准备给宣城公主讲解一下。

义阳公主和上官婉儿似乎也挺有兴趣,都围在桌案旁边,想要看看她又做出了什么东西。

李月辰拿出火折子,点燃了一截短短的蜡烛:“人活着必须喘气,但这气,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对吧?”

三人点点头表示认同。

“其实火也需要这气,如果只有蜡或者木炭等物,但没有气,依旧无法燃烧。”说着,李月辰将杯子扣在了蜡烛上。

“当这杯中之气被烧完,火便会灭了!”

话音落下的一瞬间,杯子里的火苗便开始减小,随后一点点熄灭,一股白烟弥漫在杯子里面。

李月辰看着三人:“如此一来,便可证明‘气’的存在了吧?”

三人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她们对这个概念还是能理解的。

古代人认为,人的一生能吸多少口气是有定数的,而这些气吸够了,人也就到了快死的时候。

这也是“气数已尽”这个词的由来。

看到她们能理解,李月辰点点头:“然后再来说说‘力’如何证明。”

说着,便将匠作监做的小车拿了出来。其实就是一块木头,用两根小棍加了四个轮子。

上官婉儿有些好奇:“殿下,这铜条做何之用?”

这小车的两个后轮的轴上,李月辰加了一根细长的铜条,一圈一圈的绕了起来。

没错,发条,在未来,这几乎是很多小孩子的童年回忆,包括李月辰。

“我把这小车放置于桌面,它不会自己动。”

说到这里,李月辰伸出手,压着小车往后拉,发条也被一点点收紧。

“此时我的手用‘力’将其拉回,铜条收紧,这股‘力’便会被储存在铜条之内。”

“若我此时松手,这股‘力’便会释放,从而依靠这铜条传导至小轮上,便会自动往前走。”

话音落下的同时,李月辰松开手。小车猛地窜出,瞬间划过了桌面。

在即将掉下去之时,宣城公主伸手一把接住:“我大概懂了!”

李月辰笑着点点头:“你们呢?”

义阳公主和上官婉儿摇摇头。

“还不懂?”李月辰有点无奈,她应该已经讲的很明白了。

“这个懂了,但……”上官婉儿想了想,“似乎又没懂……”

李月辰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毕竟接触到一个全新领域的东西,哪怕解释的再清楚,仍然会有一种懵逼的感觉,可以理解。

不过这个问题她目前也想不出什么解决办法,只能是以后有机会了再慢慢给她们解释了。

好在宣城公主听懂了不少,以后应该会自己思考一些东西了。

……

公主提高了粮食产量的消息很快就引爆了官场,一开始还只是在高级官员们之间互相传播,然而仅仅第二天,全洛阳的官员甚至不少权贵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很多大官都想着这样一来以后应该不必为赈灾发愁了,还有一部分则是想着是不是可以提高税收了。

还有一部分则是想着会不会是假消息……

三天后,消息基本已经确认属实了,接下来就等着朝廷的政策了,最近皇帝正在跟大臣们商量呢。

虽然说实验是成功了,但要完全推广开还需要不少时间,不是能马上就开始的。

况且稻谷是成功了,那麦子和粟米呢?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功效?

或者说的再大些,水果什么的,是不是都能跟着提高?

一时之间,整个东都的上流社会都在讨论着这个问题,彼此之间去参加宴会,话题也是围绕着这个进行。

甚至还有不少人跑到王祥那里去打探消息,虽然最终都只能无功而返。

安福殿里,李月辰坐在临波阁下面,将自己两条白嫩的小腿泡在水里,用双脚拍打着水花。

福来站在旁边,汇报着最近王祥那里得到的消息。

听完他的汇报,李月辰突然笑了起来,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

不得不说,有些人的嗅觉是真的敏锐,这还没正式开始推广呢,就已经想着提高税收或者租金的问题了。

然而李月辰研究粮食不是为了让他们粉蛋糕的,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的好一点。

所以,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李月辰不会允许他们在这个时代就放出那头名为“资本”的恶兽。

因为这个时代的百姓,承受不起它的肆虐。

更别说这个时代还有奴隶制的残存,一旦让资本萌芽,人将变得比畜生还要廉价!

看着水中清澈的倒影,李月辰忽然觉得,入朝为官,似乎不是一件坏事。

自己作为公主,天生便高人一等,有自己在官场上盯着,应该可以把握住一个大方向。

不指望能将这个时代变得如同未来一般,但至少,也别让它变得更差。

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站在了所有贵族阶层的对立面,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儿。

如果说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皇室公主的身份了!

想到这里,李月辰抬起湿漉漉的小脚丫甩了甩,转身穿上木屐,慢慢站起身。

福来连忙伸手扶着她,让她站稳。

好在现在的贵族们还没有明确的资本概念,而李月辰,也不打算将自己的真实目的暴露出来,所以不用担心矛盾激化的问题。

而且如今不过也才七岁,时间,还有很多!

但考虑到未来自己的目的会跟贵族阶层有冲突,所以现在就应该做好准备,来好好思考一下未来的战略目标了!

第九十四章 帝王之威

仁寿殿内,李弘非常恭敬的跪坐在父母面前,后背挺的笔直,看起来精神头十足。

对面的李治手里盘着保健球,手里端着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神色轻松:“弘儿,对于我这安排,可有不同意见?”

李弘轻轻摇头:“意见没有,但……有些疑惑。”

“说来听听。”李治轻轻一扬头。

“爷娘想要辰儿入朝为官,势必会引起巨大震动。难道两位大人不担心动摇国本?”

对于儿子的疑问,李治非但没有不悦,反而还一脸欣赏的点了点头:“弘儿担心不无道理……但此事,还远远不至于。”

“请阿爷解惑!”

“此事往大说,是朕要变法。但往小说,不过就是一个女儿身的问题。”李治轻笑着放下茶杯,“若是寻常女子,或许还麻烦一些,但作为朕的女儿,也并非不可接受之事。”

听到父亲的解答,李弘仔细想了想,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李月辰毕竟不是寻常女子,而是皇室公主。

当爹的喜欢女儿,看她一身才华不舍得浪费,给她个施展的舞台,似乎也无可厚非。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就是皇帝本人的……

“弘儿,记住!”李治开口提醒道,“作为皇帝,有些时候,还是需要偶尔任性一下的!”

李弘微微一愣,随后便明白了李治的用意。

人是有习惯性的,如果某人用好人的行为来要求自己,只要有一件事情做的不符合其他人心意,便会被劈头盖脸的痛骂。

反而,如果这个人平日里都是一副地痞流氓相,但偶尔做一件好事,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其实这个人也没那么坏”的感觉。

所以当皇帝也是一样,用明君来标榜自己,自然就会让群臣以极高的要求来对待。

稍微有点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你也只能忍着。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太宗皇帝,经常被魏征指着鼻子骂的脸红耳赤。

但为了保持明君的人设,哪怕在心理用最恶毒的语言诅咒他,表面上也只能乖乖听从,甚至要到了把自己心爱的宠物鸟亲手捂死的地步。

换一个角度想想,当初魏征死后先帝推到他的墓碑,会不会也有一些泄愤的意思在里面呢?

这一点上老爹李治就做的比较好,不管是当初的立武为后还是如今打算要辰儿入朝为官,都准备拿出一副独断专行的模样来让自己昏一下。

既巩固了皇权,还能让自己的人设不用那么累,可谓是一举两得。

而作为皇帝,偶尔任性昏庸一下,也能让这些大臣们知道皇帝是有底线的,不能蹬鼻子上脸。

想到这里,李弘恭敬的双手贴在额头上行礼:“孩儿明白了,谨记阿爷教诲!”

李治盘着手里的保健球,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点了点头。

在李弘走后,武则天才放下了手中的毛笔,微微叹息一口气:“陛下担心不无道理,相比辰儿,弘儿终究有所不如。”

“眼光不同。”李治点点头表示赞同,“对待事情,弘儿虽能不耻下问,但习惯向人请教。辰儿则是更倾向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敢想敢做!”

武则天脸上带着笑容:“这一点,与稚奴倒是颇为相像!”

“可惜啊,这等性子作为帝王,容易吃亏。”李治脸上带着些许担忧,“多亏有辰儿在,不然,朕还真不太放心!”

……

一转眼过去了两天,这天早上,李月辰带着两个姐姐和上官婉儿练完瑜伽之后,就穿戴整齐跑到朝堂上去了。

不光是为了收听新闻,今天更是李治宣布她入朝为官的事情,怎么也要去看看。

进入朝堂,来到屏风后面之后,官员们刚刚行礼完毕,李月辰靠着墙壁听着。

先是说了一大堆没什么卵用的新闻之后,李治清了清嗓子:“众位爱卿可还有事可奏?”

沉默几秒之后,跪坐在最前面的李弘突然站起身走了出来,恭敬行礼道:“启禀陛下,儿臣有奏!近年来,旱灾频发,导致饥荒不断。儿臣作为太子,却无解决之法。幸好太平公主及时研究出了提高粮食产量之法,实乃天大的功德……”

看着太子这一通念叨,下面的群臣都你看我我看你一脸懵逼,不知道他究竟要说什么。

念叨了一大堆华丽辞藻的李弘继续道:“儿臣作为太子,德不配位!故此请求避位!改立太平为太子!请求陛下应允!”

“什么?”

下面的群臣一时之间都没有反应过来,纷纷愣在原地。

别说他们,就连猜出了不少事情的刘仁轨都猛然瞪大了眼睛,抬头看着前面的李弘。

前段时间皇帝让我试探公主就已经够出格的了,如今连太子都要辞职了,这一家子发什么疯呢?

群臣都没有反应过来,李治却一脸认真的点点头:“嗯,言之有理!粮食产量提高,实乃我大唐之福!有此功德,做储君倒也……”

“陛下,不可呀!”

直到这个时候,下面的群臣才反应过来,“轰”的一声炸开,纷纷大喊着不可,一时间整个朝堂乱哄哄的如同菜市场一般。

御史大夫乐彦玮更是起身着急忙慌的跑了出来,一下子扑到在地上。

随后顾不得身上的疼痛,直起上半身,声音和手中的笏板同时都在剧烈的颤抖着:“陛,陛下!不可!此事……万万不可啊!”

这副慌张的样子正好被屏风后面探出半个脑袋的李月辰看到,随后便靠在墙上无声的笑了起来。

倒不是在嘲讽他,只是平日这帮大臣一个个的都是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现在却如此恐慌,这种反差感还挺有意思的。

“臣等附议!”剩下的大臣们也都异口同声,声音极其洪亮且整齐,好像要将这贞观殿掀翻一般。

龙椅上的李治则是轻飘飘的问道:“哦?为何不可?”

“这……这当然是……”乐彦玮结结巴巴的解释着,但是一时之间又想不出来应该怎么反驳。

毕竟现在的公主才七岁,就算从这个时候当成储君来培养的话也完全来得及。

况且人聪明,发明了公主犁,罐头,还提高了粮食产量。才华自然不用多说,一首百家姓一首悯农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似乎现在可以反驳的地方,只是在性别上了!

乐彦玮抬起手中笏板,定了定神:“陛下,公主乃是女子,将来必定要嫁人……”

李治摆摆手:“此事无所谓,太平已入道门,是出家人。未必非要嫁人。”

“可……可如此一来岂不是无后了?那……那将来……”

“也无碍。”李治笑道,“弘儿等人将来有了子嗣,过继一个便好!”

上一篇:遮天:自中皇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