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叫我备案,苦练绝学的我曝光 第341章

作者:绝月清空

徐佳佳不明所以的点了点头:

“只要是跟你在一起,我去哪儿都可以……”

闻听此言,苏云立刻拉住了徐佳佳的手,转身就朝着外面走去。

徐佳佳完全不知道苏云怎么突然间如此匆忙,但她只是跟在苏云的身边,并没有去追问。

而此刻的苏云还完全沉浸在刚才的惊天发现中,这份惊喜出现的恰到好处,让已经心生绝望的苏云再度看到了救治徐佳佳的希望。

为此他甚至不想在此有任何停留,他迫切的想要去验证自己心中的猜测。

如果心中所想属实,那么首先要去的地方,便是各地的道观古迹,名刹古寺!

第一百七十五章 :祖师叩拜,恭迎道祖

沿着西廊重新回到了入口处,苏云并没有着急带着徐佳佳离开,而是转过身来凝重的看向了正当中的张仲景塑像。

此刻苏云在高耸的塑像下抬头仰望,就仿佛是古人与今人的一次奇妙的对话。

只是这场对话没有声音,前人的信息留在了超凡状态,残留的气息中,而今人则可以于这其中跨越时间长河。

很快,苏云便拿起了放在一旁的檀香,将其点燃之后,在张仲景塑像面前恭恭敬敬的拜了三拜。

虽是无心插柳,但苏云的确在此受教,因此苏云在心里也默默的向这位先人致谢。

袅袅青烟直入云霄而去,直到苏云与徐佳佳沿着小路朝着远处走去之时,这青烟依旧,垂柳长青。

不知是巧合还是怎的,张仲景塑像上那栩栩如生的眼神,仿佛是在目送苏云离开似的。

离开了医圣词之后,徐佳佳和苏云先是返回了落脚下榻的酒店,随后苏云便坐在电脑前,开始查阅起距离这里最近的名刹古寺。

而徐佳佳心中虽然疑惑,但这一路上都没有多问,只是细心的将路上买来的水果洗好之后,放到了苏云面前,随后便坐在他的身边,静静的看着苏云忙碌。

徐佳佳看得出来,苏云似乎在做一份新的攻略。

她虽然不知道苏云为何从医圣辞,离开之后会突然如此,但心里也知晓,苏云这么做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阳光透过窗户洒入屋中,完美体现出了苏云侧脸的坚毅轮廓。

所有在电脑前忙碌了有半个小时,苏云终于伸了个懒腰,随后长长的舒了口气。

一份新的地图已经被苏云规划出来了,而这份地图最后的目的地也正好和徐佳佳原本计划中的目的地一致。

大夏至西,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古西域!

“佳佳,现在我暂时还无法跟你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我在地图上标明的这些地方,我们非去不可。

我需要更多的线索来验证我的猜测,如果真如我想那般,或许我能够救你。”

看着眼前认真的苏云,徐佳佳温柔的笑着点了点头:

“我之前就说过,只要是你决定的事情,无论怎样我都会支持。

但我也希望你不要因为我有太大的压力。

这段时间我已经很开心了,哪怕这真的是生命的最后一程,只要有你陪着我,我也没有遗憾了。”

徐佳佳的温柔懂事让苏云心疼不已,但此刻他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稍作准备之后,便带着徐佳佳再度出发了。

苏元首先将目标定在了距离,二人目前位置并不算太远的怡安市,夷陵山古刹。

夷陵山古刹,被称之为大夏第一古刹,更是世界著名迦蓝。

这是佛教传入大夏后,兴建的第一座公办寺院,更是多个国家的释教发源地以及祖师之庭。

去这里验证自己心中的猜测,在苏云看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佛教在大夏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里,整个过程都与夷陵山古刹息息相关。

也正是在这里出现了大夏第一位汉地僧人,也是第一位被誉为古佛归宗名号的圣僧,古韵高僧。

此人的出现不仅仅让佛教文化在大夏盛行,更是完善了佛教思想。

严格意义上说,没有此人,当今佛教也不会有如此圣誉。

其实这一趟,苏云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毕竟他也无法确定此地是否会留有超凡信息。

那位圣僧古韵高僧是否进入过超凡状态,也没有任何方式能够提前得知,只有亲自去上一趟才能知晓。

很快,苏云便带着徐佳佳乘车来到了怡安市。

毕竟这夷陵山乃是怡安市最著名的一座名山,因此交通非常发达,并且整个城市中都随处可见对夷陵山的宣传海报。

徐佳佳对此也感到非常好奇,毕竟这夷陵山,被称之为听佛之地。

当二人来到夷陵山山脚下时,很快便看到了密密麻麻慕名而来的香客,于山中长廊中,不断向上攀爬。

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甚至其中还不乏一些樱花国的信徒。

夷陵山古刹,对樱花国的宗教信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樱花国的佛教文化最开始正是来自于夷陵山古刹,而夷陵山古刹的钟声也在樱花国人看来是非常神圣的。

因此敲钟时间,也就改为了樱花国新年到来的时间。

苏云和徐佳佳穿行于香客之中,还随处能够见到三步一拜五步一叩的拜山之人。

这些人心中都有夙愿,其虔诚的态度也令人敬佩不已。

由于苏云的目的非常明确,因此并没有走入其他的山路,而是径直顺着这一条小道,朝着山顶古刹的方向走去。

这夷陵山古刹坐北朝南,唯一长形院落总面积达到了四万平方米。

即使现在还没有登到山顶,便已经能够看到,仿佛与天地相连的大佛殿。

虽然现在的夷陵山古刹,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址,但寺止从未迁动过。

因此在这古刹之中,随处可见汉时的台井,廊桥。

当苏云带着徐佳佳来到山顶上,看到这古刹之时,第一感官就是这寺庙的布局规整,风格古朴。

此刻二人还没有真正进入古寺之中,正身处于近些年才新建的石牌坊放生池附近。

不过不远处的两匹石雕马却是来路不凡,这是从宋代保存至今的。

旁边的注解也介绍了这两匹石雕马的来历。

这两匹石雕马原在宋太祖赵匡胤之女,永庆公主驸马的墓前。

后来便是由当时都古刹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成为了各地游客,前来必要来此打卡之地。

走进山门之后,便能看到西侧有一座重修古刹的碑文,这是当年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时,由名家撰写而成的。

此石碑人称断文碑,仅仅是看着过去一眼便有浓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二人漫步于林荫小路之中,终于来到了古刹正门。

这种牌坊式的一门三栋石砌弧卷门,自古至今都是这古刹正门。

整个门体分为三个部分,象征着佛教文化中的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

一步踏入其中,就意味着步入解脱门,断绝世间红尘纷扰。

红色的门楣上嵌着夷陵山古上的青石题刻,乃是东汉遗物,更是整个古厦中最早的古迹之一。

正式进入了山门之后,便会看到东西两侧分别有一块墓碑。

这也是全大夏唯一一座寺庙中,入门见碑之地。

都面对这块墓碑上写着圣僧古韵高僧之墓,而西面则是一块无字碑。

苏云有些疑惑的来到了这块无字碑旁边的注解栏前,细细的查阅了一番,紧接着便眼前一亮。

原来这是当年古韵高僧的遗愿,希望能够生死之时将自己一分为二。

刻有名字的碑下,藏着古韵高僧的袈裟,而另一块无字碑下则是葬着古韵高僧的身体。

“为求空身镀袈裟,青灯常伴水月瑕,苦求真我难真我,口口称佛难见佛。

忽有一日终明悟,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这是古韵高僧在临终前亲笔写下的偈语,字里行间都充斥着遗憾。

这样的一位世人敬重的得道高僧,却在临终之时苦恼自己未能真正的悟透大道。

将自己一分为二藏在寺院两侧,也意味着临终之时,古韵高僧豁然开朗,弃了肉身,只将代表着正法的袈裟,做自己的衣冠冢。

古韵高僧临终前的名物是否会与超凡状态有关?

这是苏云在看到这寄语之后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

因此他没有和其他相克,那一般直奔大雄宝殿而去,反而是沿着寺庙中的指路牌,不去寻佛只见僧。

在这座古刹的正西方,屹立着一座高僧殿。

而高僧殿内供奉的正是古韵高僧的塑像。

此刻远远望去就能够看到不少信徒甚至都跪到了殿外,能来这里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佛家弟子。

大部分香客拜佛只为求愿,但在这里拜登却是为了求心。

苏云和徐佳佳来到了高僧殿外,旁边则是篆刻着古韵高僧的生平。

这位高僧二十五岁出家,一生苦修,这并没有任何著作。

直到临终之时,一作即色游玄论,让古韵高僧成为了般若学六大家之一。

其宣扬的即色本空思想,也成为了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理念。

“这位大师真奇怪,一生苦修,却只在临终之时留下了宝贵的思想。

可为何在他墓碑留下的偈语上,却又充满了遗憾?”

徐佳佳说者无心,但苏云听者有意。

他没有说话,只是大步的从信徒中穿行而过,径直进入了大殿之中。

所有的信徒都在跪拜,可苏云此刻却站在了众人与高僧塑像面前。

仿佛信徒们拜的不是高僧,而是苏云似的。

当苏云站在古韵高僧的塑像前时,在超凡状态的帮助下,那种玄妙的观感再度出现。

高僧塑像的周身,星星点点的金色光芒,让苏云欣喜不已。

果然,这位古韵高僧也曾进入过超凡状态,并留下了超凡气息。

这气息中仿佛带着一股极强的吸引力,促使着苏云缓缓的伸出手,朝着这股若有若无的气息触碰了过去。

刹那间浮云的脑海中便如走马灯一般,开始映现出多个画面。

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苏云仿佛亲眼见到了古韵高僧的一生。

最初出家的古韵高僧苦苦修行,却不知这究竟有什么意义,心心念念,却又得不到任何回应。

这一度让古韵高僧感到苦恼,他总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参透六道,更愧对于三宝的身份。

因此在二十八岁那一年,古运高僧脱下了袈裟并发誓,在真正明心见性之前,绝不穿上袈裟,绝不受人敬仰。

可一年一年过去,在这古刹之中,古韵高僧依旧没能解开自己心中的苦恼。

这也让他越发郁郁寡欢,整日坐在佛前冥思苦想。

也正因为如此古韵高僧一生没有收徒,直到有一天,他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恐命不久矣。

从那天开始,古韵高僧就再也没有出过佛堂,他静静的坐在佛前,在这个待了一辈子的地方,坦然地接受着命运。

但他心中唯一的执念,就是穷极一生也未能参悟。

为了让自己静下心来古韵高僧一遍一遍的诵读经文,可也就在这个时候,一生修为的沉淀,让古韵高僧进入到了超凡状态。

这超凡状态仅仅存在了不到三十秒的时间,极为短暂,与苏云的超凡相比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瞬之间,可即使如此,古运高僧却是豁然开悟。

他备好笔墨洋洋洒洒地写出了,《即色游玄论》,以及《释即色本无义》这两部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

随后古韵高僧仿佛将这一生憋在心里的那口气,长长的吐了出来。

他站起身来,朝着面前的佛像最后一次祭拜,随后将那一生未曾在穿起过的袈裟,披在了自己的身上。

山门大开,一些忠实的信徒早就在门外等候,而国运高僧也平和地将自己的后事交代给了眼前众人。

随后他再度为自己留下了寄语,这才有了先前苏云和徐佳佳所见那番话。

为求空身镀袈裟,青灯常伴水月霞。

上一篇:神宠又给我开挂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