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65章

作者:北城二千

说罢,年轻人笑着走出了雅间,而老人看着他的背影,也止不住的摇头。

他起身走到了窗前,在他的目光中,年轻人走出了晴川阁,走到了晴川阁对面的恩科报考点。

“你好,我来报名的。”

年轻人笑着开口,而坐在报名点上的一名教习也笑着点头:“籍贯、年龄、学籍、姓名。”

“湖广长沙府人,二十二岁,湖广大学社会学,李子任,字泽胜……”

李子任笑着开口,而教习也点了点头,为他开具了准考证:“你是大学生,不用参加八月初一的府试,等着九月初一在武昌恩科院的省试,通过之后去南京参加十月初一的会试,再通过就去北京参加殿试。”

教习将一张准考证交给了李子任,拿到准考证的他也抬手作揖告谢,随后转身离去。

他拿着准考证向人群里走去,四周的人都拿着报纸开怀大笑,在这样的气氛下,他似乎也被感染,脚步不由得更为坚定了一些。

绍庆元年正月初一,绍庆新政正式实施。

在“三涨”之中,大明新政规定军人军饷增加至每年二十两,兵马司增加至十五两,衙役增加至十四两。

除此之外,人数最多的从九品官员俸禄增加至十八两,其余品级官员相对应上涨10%……

至于工价,国内最低工价被涨至每日四十文,其中皇店带头上涨工资,两千余万皇店工人尽数享受到了这个福利,俸禄从原本的三十文到一百文,上涨至四十文至一百二十文。

国营工厂上涨工价,民营工厂只能跟着上涨工价,但它们依旧踩着红线给四十文的最低工价。

不过即便如此,民营的一千多万工人还是忍不住的高兴庆祝。

只是他们的高兴在许多商贾和幕后的勋贵看来,似乎是对于自己的一种折磨。

正月初二,群臣上疏弹劾“工价上涨”的政策,许多官员认为工价上涨致使了大部分民营工厂利润下降。

不过对此,次辅张廷玉拿出了一份份文牍,不管哪一份,都可以证明眼下的民营工厂分配不均。

在皇店之中,工人的工钱占皇店利润的四分之三,而民营工厂中,工人工钱只占利润的二分之一。

如果没有皇店,或许民营工人的工钱会降低到占利润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的程度。

三千多万工人,他们身后代表的是三千多万个家庭,是接近大明户籍总数四分之一的人口数量。

大明做出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了解过市场情况的。

这么多年以来,大明发行的货币总量高达十七亿,即便以眼下大明人口已经达到六亿三千余万,但这笔货币还是让民间的物价不断上涨。

尤其是经历了咸嘉年间的战争过后,大明内部的物价更是上涨了10%~20%左右。

因此,这次的工价上涨是比较符合规律的,并不会对市场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群臣之所以反对,无非就是工价上涨导致了他们及背后商贾的利润下降罢了。

但对此,朱伯海并不打算让步,反而是针对这样的行为开始了“五反三正”运动。

从正月初三开始,朱伯海下旨重组都察院,并任命李绂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开展为期三年的京察。

经过重组后的都察院办事效率极高,地方上一旦出现百姓举报官员,都察院便全体出动,地毯式的在该省进行调查。

在这样的高压调查下,许多皇店官员、民营商人贪污、行贿、受贿、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都被查出。

对于严重犯罪人员,都察院联合三司进行会审,对其依法严惩。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依法判处大贪污犯、原广东总兵王英胤和原浙江布政使蒋祥车裂,诛三族。

除此之外,与其结党营私的四万余名官员被下旨斩首,其三族流放波斯三省,牵连五十余万人。

由于贪污行贿的官员太多,为避免出现缺额,因此原定七、八、九、十月初,十月中旬的县试、府试、省试、会试、殿试不得不提前到四、五、六、七月进行。

七月,殿试策论为《何以安天下民心》题目,摘得状元的是来自长沙府的李子任。

吏部的打算,本来是想要将李子任留在翰林院,但是李子任却要求加入都察院。

因此,吏部在征求过他的个人想法后,将其派往都察院担任正七品湖广监察御史。

这样的官职对于一位状元来说有些低,但李子任却干得很是起劲。

拿到官凭的第一天,他便在京城官吏坊收拾行囊离开了这繁华的北京城,只身返回了湖广。

他抵达湖广的时候,正是“新政”执行的高潮,而他因为其父亲担任湖广按察使的身份,因此早早被人打听过了性情。

得知李子任是个倔强无私、爱憎分明的人后,许多贪官主动告病回乡。

剩下一些顽固的贪官认为李子任拿他们没办法,因此继续占着位置,不断在衙门中与商人串通一气,收受贿赂。

作为监察御史,李子任有公车巡查的权利,但是他觉得开车过于招摇,因此和湖广官场的人买了几匹马,骑着马开始了他的巡察之旅。

同时,齐世子朱怡铭、太孙朱伯沐返回齐国。

八月,李子任抵达了长沙,并接到了当地百姓的举报,称当地道路总是修了又修,因此李子任假扮工人前往当地做工,亲身体验了一把其中的猫腻。

经过三个月的苦工,他收集了许多证据,并通过电报实名检举到了南京都察院衙门,同时列举了当地官员的诸多证据。

腊月初五,长沙知府王敬尧及长沙府境内三十余名官员被检举缉拿,李子任获得南京都察院嘉奖。

腊月二十,李子任被邀前往北京都察院廷议,与左都御史李绂相识,并得到了绍庆皇帝的接见。

与皇帝的见面中,他当着许多官员的面,大胆提出“皇帝应该做的是监察都察院和百官,治理国家应该让群臣来做”的看法。

对于他的大胆发言,绍庆皇帝只是笑了笑,并没有打击他和打压他。

绍庆二年正月,齐王朱和埨薨逝,绍庆皇帝派太子朱仲柄、兵部尚书博策棱前往齐国吊唁,并追谥号齐王朱和埨为“齐昭王”。

值得一提的是,兵部尚书博策棱是大明天启年间归化中原的漠北喀尔喀蒙古人的后代。

同时,他也是眼下归化蒙古人中担任官职最高的一人。

这也是大明第一次派归化蒙古官员参加诸藩吊唁,此时的蒙古人已经和大明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哪怕是远在东欧的蒙古国,此时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国民是汉人,并且高层蒙古贵族都以娶汉女,嫁汉儿为荣。

不仅仅是蒙古国,外藩诸国基本都保持了这样的习俗。

三月,齐昭王下葬,世子朱怡铭即齐王位,并册封朱伯沐为世子。

三月三十日,都察院官员在旧港南海府进行京察时,南海舰队“王越号”舰炮炮手操作失误发射炮弹,击中载满都察院官员的“南海号”游轮,船上七十六名都察院官员身亡,无一幸免。

史称,“南海号事件”……

第691章 后记(十二)齐光同尘。

“动了动了!”

“成了!”

四月初,当正午的阳光直勾勾的照耀大地,烤的大地滴水成烟时,一群激动的人却在一座雄伟的宫殿广场上激动叫嚷。

在他们的面前,是一辆背后连接着电线的客车。

此时,这辆客车正在道路上行走,唯一不足的就是速度较慢。

不过,这样速度也是众人所需要的。

“好了吗?”

忽的,这时一男子的声音传出,众人闻言纷纷转身看去,随后连忙作揖:“好了殿下,按照研发院的数据,这电车的时速最高可以达到每个时辰八十里,并载四十九人。”

“接下来只要建造架空电缆,各地城市的公共交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说罢,领头的男子也直起了身子,而在他面前走来的,则是一名身高接近六尺的中年俊朗男子。

在男子身后,还跟着两个八九岁的圆领袍孩童。

这三人,便是当今齐国监国,齐世子朱伯沐,以及齐太孙朱仲杙、朱仲枢。

朱伯沐当着众人的面接过了他们手中的实验资料,并在翻阅过后点了点头道:“造价如何?”

“这得看城市规模和电车线路,以及每条线路的班次。”学士认真回答道:“现在电缆的造价是每里三百两,电车的价格是每辆五千两,诸如西京城这样规模的城市,大抵最少需要三十六条线路,每条线路最少错开运行十个班次才行。”

“算下来,大概需要近二百万两,每日能满足最少四十万人的出行。”

“若是东京城和中都城那样规模的城市,造价应该可以下降到一百五十万两,省会大概在百万两左右。”

学士报了一个价格,朱伯沐却并不在意这些,而是询问道:“若是三京、省会、府治也全部铺设呢?”

“那价格恐怕不下五千万两,等同国朝全年赋税。”学士稍微计算便说出了一个大概的数额。

“呵呵……”听到这个数额,朱伯沐笑了笑,将手中资料递给了学士:“这电车可以方便百姓,理当多多建造,只是安全问题你们还得考虑好。”

“殿下不用担心……”学士接过资料,笑着看向远处的齐王阁:“文王早在八十年前就想好了,天启年间建造的一百五十三城都在道路中央预留了一条公共道路,也就是眼下人们所说的绿化带。”

“现在只需要在绿化带上建设暗轨就足够,而且乾圣和咸嘉年间建造的县城也大多是按照文王年间设计图纸建造的,因此只要想建造,那道路都不用返修。”

学士的话,说出了齐文王的高瞻远瞩,而朱伯沐闻言也跟着看向了齐王阁,不由感叹:“有的时候,我也很好奇,高祖父为什么能看的那么久远。”

感叹之余,朱伯沐不由笑了笑:“我倒是询问过爷爷,高祖父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爷爷总说高祖父是个普通人。”

“普通人?”听到这话,学士们不由笑了出来。

他们可不相信那位是一个普通人,毕竟眼下的世界格局和科技进程依旧没有走出他的影子。

想到这里,学士刚准备开口说些什么,却不想朱伯沐提前开口交代:“我会告诉户部和工部与你们交接,之后把电车运用到各府,让百姓享受一下便利。”

“此外电力地铁的研究也得加快进度,内燃机和发电机也拜托你们了。”

“请殿下放心……”学士作揖回礼,同时也说起了关于电力的事情:“研究的问题殿下放心,不过以我国眼下的电力系统来看,想要运行电车,还得提前建设好各地发电厂。”

“火力发电必然是日后长期的发电主力,至于水力发电,我等虽然也觉得文王所讲正确,但眼下技术还不足以在诸多河流建设,如果有技术的话,水力发电倒不失为我国电力的一员大将。”

“好……”听到学士们都这么说,朱伯沐也只能点头:“我会和父亲商量,然后在接下来几年,大力修建火电厂的,毕竟除了电车,还有路灯这些耗电大户等着我们。”

说罢,朱伯沐也作揖示意自己要离开了,随后在学士们的回礼中带着自家两个孩子前往了身后的承运殿。

他带着两个孩子走上那高高的台阶,不得不说齐王宫承运殿前的这数百级台阶几乎成为了齐王一家人每日的运动量。

走到承运殿前时,饶是体力不错的朱伯沐也不由缓了两口气,随后带着满头大汗的两小只走进了殿内。

不过,当他走进殿内的时候,他就感觉到了气氛的不对。

他将目光投向了侧边的勖勤殿,随后示意两小只在承运殿坐着休息会,自己则是走向了勖勤殿。

走入殿中,他果然看到了十余名都督府、长史府、六部的重要臣子,而王位上,自家父亲朱怡铭则是紧皱着眉头,手里拿着一份奏疏。

“怎么了?”齐国风气开放,朱伯沐作揖行了一礼后,便好奇询问起了众人。

与他关系较好的曹国公曹昇文眼神示意,朱伯沐走了过去,而后曹昇文才小声回答道:“国朝旧港南海的……”

曹昇文说出了前几日爆发的“南海号事件”,这事件让朱伯沐紧皱眉头,随后将目光投向了自家父亲。

感受到朱伯沐的目光,朱怡铭也将奏疏放回桌上,揉了揉酸痛的眉头:“这事情,看样子估计是国朝的勋贵们安排的,估计都察院的李绂得知这个消息,恐怕会要求严惩勋贵。”

朱怡铭说完,诸多官员也先后开口:“前几日才送走皇太子他们,这下国朝就发生了这件事……”

“国朝内部的党争看样子压不住了,这次连军队都动用上了。”

“现在得知道国朝军中的士兵们是什么态度,按道理来说士兵们应该是支持新政的。”

“动荡是肯定的,内战肯定不会发生,毕竟国朝内部没有那种苗头和土壤。”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赶紧送信给万岁,站队朝廷新政才对。”

“与我国交好的诸藩,也得提醒提醒他们,别犯原则性的错误,维持宗藩体系是每个藩国都应该要做的。”

“勋贵这么做是激化了矛盾,把庙堂之上的事情牵扯到大众视野了,估计国朝已经开始封锁消息了。”

“他们的人被缉拿了那么多,他们急眼也正常……”

勖勤殿内,诸多高官谈论着大明“南海号事件”,尽管他们都不觉得会爆发内战,但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担心。

“三涨政策做的很对,现在城镇百姓和军队士兵,基层官员的诉求都被朝廷满足了,勋贵们现在不过是狗急跳墙罢了。”

片刻之后,朱伯沐开口说话,霎时间高官们纷纷闭上了嘴巴,针对朱伯沐的话不断点头。

他们许多人都没有去过大明,对于大明的国情并不了解,但朱伯沐不一样。

他被先王送往大明居住二十余年,大明的国情如何,各个阶级的诉求如何,他比他们更清楚。

“咸嘉年间,工人和士兵、基层官员就对工价、俸禄问题怨声载道。”

“眼下新政满足了他们的诉求,民间的怨气被平息了不少。”

“农民对于朝廷一直都是抱着感恩之心的,因此不管怎么看,勋贵派都没办法威胁万岁。”

朱伯沐分析着,随后又皱眉道:“只是即便如此,恐怕万岁也不会收拾他们,毕竟皇店还需要制衡,而且蒋鼎他们也不会让勋贵倒下,勋贵若是倒下,他们就该担心了……”

朱伯沐的话让众人点头,他们都清楚为什么这次出手的是勋贵,而不是文官。

在当下的局面下,稍微有些权力的官员都不会想着去直接盘剥百姓,毕竟大明最大的利益在皇店。

对于官员们来说,只要不怕死,那每年从皇店随便吸一点血都足够他们喝饱了。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