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47章

作者:北城二千

战斗至清晨打响,午时彻底结束,一万六千余名叛军被尽数击毙,莽泰因受伤被俘,四月三十日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凌迟处死。

至此,这一南一北的两场大叛乱彻底结束,史称“瀛洲倭乱”、“麓川暴动”。

八月初五,当朱和垠得知叛乱消息匆匆忙忙赶回大明,并抵达麓川西海港的时候,他深入麓川腹地,记录下了自己所看到的一景一物。

在他的日记中,相比较他出发时路过麓川所看到的繁荣,战后的麓川人口减少的厉害,许多村落都凭空消失,田地荒废。

曾经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金三角”也变得疲敝,麓川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存活下来的百姓更是极度的恐惧和绝望。

在日记中,朱和垠写道:“战争对当地的经济破坏很大,许多的田地都被荒废,人口遭遇屠戮。”

“一些百姓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他们的粮食和家产被掠夺,房屋被烧毁,机器被破坏。”

“尽管朝廷给当地的百姓每户发田百亩,但由于没有拖拉机,百姓们无法将已经抛荒半年的土地重新开垦恢复。”

“在朝廷没有发下新的机器下来,他们或许还将陷入长期的恐慌和绝望中。”

“朝廷应该尽快针对当地做出新的政策,加快当地的经济恢复,蠲免赋税来保证民间的治安……”

朱和垠在写完日记之后,他没有留在原地,而是返回了西海港,催促着舰队返回北直隶。

九月初二,伴随着汽笛声响起,他带着舰队回到了阔别一年有余的天津。

长途跋涉让他的身体劳累,但他没有休息,而是迅速返回了北京城,并在黄昏时分前往了乾清宫,对正在研究“天阁”的皇帝朱由校说出了麓川当地的情况。

得知麓川百姓的实情后,朱由校放下了他心爱的“天阁”设计图纸,临时召开廷议。

首先,蠲免麓川、恒河、瀛洲两年农业税,同时统计人口,为机器被破坏的百姓人家分发新的机器。

同时,地方衙门要将房屋被破坏百姓的房屋修缮工作放到《新五年计划》中。

为了防止贪污,朱由校派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成德巡视麓川、恒河两省,内阁阁臣颜胤绍加巡瀛洲行省。

这简单的几条政策经过内阁商议无误后下发,与之相关联的大部分官员也纷纷行动了起来。

同年七月初五,西班牙与奥斯曼签订《埃及条约》,宣布以德尔纳为界,德尔纳以西归西班牙,德尔纳以东归奥斯曼。

八月初二,额哲率领军队终于攻入了被他们包围近一年的波兰首都华沙,波兰王国灭亡。

在拿下华沙之后,额哲率领军队攻占波兰西陲的一些城市,并未参与瑞典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这样的举动让瑞典国王阿尔文十分气恼,却又毫无办法。

此刻的神圣罗马帝国和瑞典都无力干涉蒙古,额哲也心安理得的将哈拉和林迁移到了基辅。

不过,他的好日子没过太久,当缓过一口气来的奥斯曼将军队从埃及撤回本土后,占据了高加索山脉以北地区的蒙古立马成为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碍于大明和蒙古的宗藩关系,奥斯曼没有大举出兵,而是派遣少量军队去骚扰两国边疆的牧民。

这点小事没有被额哲放在眼里,此刻的他还在忙于消化波兰。

消化一个国家,这对于蒙古人来说可谓困难。

不过,那是之前的蒙古,而如今的蒙古自从成为大明藩属国后,他们每年都会将贵族的孩子派往大明学习。

这些孩子从小学学起,直到大学毕业才返回蒙古。

如今已经是蒙古国成为大明藩属国的第二十三年,在过去的这二十三年里,蒙古贵族们向大明输送了上万孩子。

尽管他们之中有许多人不愿意返回蒙古,而是在大明生活、为官,但返回来的官员还是有四千人左右。

利用这四千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贵族子弟,额哲最少稳住了波兰的局面。

不过,想要彻底的消化波兰,仅凭这四千子弟还是不够的。

因此,他将百户及以上将领子嗣才能前往大明学习的规矩进一步下降,只要是参军的蒙古人,那他的孩子就能前往大明的泰西省学习。

这么一来,蒙古可以送往大明的适龄儿童数量提升到了七八万人。

他们被安排在八月前往大明学习,大概在二月初一开学的时候抵达泰西省的省会西州城。

不过,要送这么多孩子去学习,蒙古的财政支出会大大增加。

由于大明对藩属国百姓前往大明学习都是要收取学费的,因此之前蒙古贵族们才没有送太多人过去。

只是现在不同了,拿下了波兰的蒙古国将获得一大笔财政收入,供养七八万孩子去大明学习完全没有问题。

额哲唯一需要安排的,就是向大明皇帝献上一份丰厚的礼物。

因此,在时间来到八月的时候,与孩子们一起出发的,除了他们的行李外,还有三十多辆满载货物的马车。

马车里装着的,都是额哲在华沙搜刮的宝贝,其中包含的波兰王室过去几百年的珍藏……

第675章 番外篇(二十四)亚欧战争。

十月,额哲精心准备的礼物被送到了泰西行省。

与之一起送到的还有七万两千多名蒙古学子,以及价值七十二万两的黄金白银,这些是学子们未来五年的小学学费。

算下来,平均每年是二两银子,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由于此次送来的学子数量太多,留在泰西省教学有可能会暴露泰西省的一些军事问题,因此官学司将他们分配到了安西、北庭、河中三省。

与此同时,额哲准备的礼物也在半个月后乘坐火车抵达了京城。

诸如这种朝贡皇帝的礼物一般都是收入皇帝私房钱的内帑,而额哲送来的礼物也确实大方,价值不低于三十万两白银。

在朱由校满心欢喜接受礼物的同时,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因为阑尾炎手术不及时而去世。

在他去世前五个月,大明驻马德里皇店主事张驰曾经入宫劝说他从大明或齐国请来医生为他进行手术。

然而,费利佩四世却因为大明和齐国抢走了西班牙在美洲和远东地区的殖民地而耿耿于怀,拒绝了张驰的建议。

由于费利佩四世去世时,他仅有卡洛斯这一个年近五岁的正规男嗣,因此卡洛斯继承王位,他的母亲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作为摄政治理西班牙。

然而,此时的费利佩四世还有一位长女在五年前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因此在费利佩四世去世后,路易十四在费利佩的遗产问题上借题发挥,暗中积极备战。

截止四十五年腊月二十,法军常备军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二万。

大明驻巴黎皇店主事马瑛记载下了法国的实力,并将书信送往了北京。

此时毫不知情的朱由校还在为天阁和京城的事情烦恼,他于正月初二下令京城北部扩增北城,以应对未来北京增长的人口。

同时他私人从内帑出银六十万两,在哈剌温山山顶建设“天阁”。

天阁,这是朱由校从九年前就准备的一个作品。

该作品为高阁,平面八方,每面各层都有十二门三十六窗,占地五百八十亩,高五十五丈,分十一层。

天阁每层建筑装饰都十分华丽,柱子围以锦绣,门窗涂红漆,门扉上有五行金钉,并有金环铺首。

屋檐都往外延伸,屋檐垂金铃,再上为镀铜脊兽,每每有风吹动,金铃便会叮铃作响,四周十余里外都可听见。

该阁主要用于祭祀大明历代有功的皇帝,以及同时期的名臣武将。

朱由校选出的皇帝分别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明成祖文皇帝朱棣,以及明宪宗纯皇帝朱见深三人。

之所以选择这三人,是因为他自己定下了相当严苛的标准。

文需安内,武需拓土,这就是入天阁的标准。

这样的标准让许多官员不满,认为应当把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孝宗朱佑樘都安排进去。

不过他们的想法却被朱由校怼了回去,只因为这三人未能拓土,也没有能够彻底安内。

另外,朱由校还为三位祖宗安排了位置,其中朱元璋居最高层,朱棣居第十层,朱见深居第八层。

见皇帝这么安排,群臣们也大概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合着这天阁看上去是为了先皇帝们修的,实际上是为了彰显您自己的功劳修的啊……

了解了真意过后,百官们也不再开口,毕竟谁都知道皇帝今年已经六十岁,远远超过了大明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水平,谁也不知道他的时间还有多久……

天阁顺利开工,工人们在哈剌温山顶齐王钟楼后面开辟出了可以修建天阁的场地。

他们将水泥、碎石子、生铁棒、河沙等物运到山脚,随后用木板拼凑成为履带,随后用十台拖拉机的拉力来拉动货物前往山顶。

好在前往山顶的路并不陡峭,因此节约了不少人力。

也就在天阁轰轰隆隆修建中的时候,户部尚书沈廷扬交出了年末汇总的文册。

由于大明的各种政策都与户籍本挂钩,因此在军队、兵马司、衙役和官员们的多方合作下,每年的户籍、田亩数量都不会差距太大。

不过,由于去年爆发的“北倭南缅”事件,大明的人口、耕地数量罕见没有增长太多。

截止天启四十五年腊月十五,大明有人口两亿八千八百余万,仅增加一百二十四余万新增人口。

田亩数量上,大明耕地面积突破十五亿亩,但比去年只增加了一千五百余万亩。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经历了去年和今年的动乱后,大明朝汉民占比达到了九成五,在瀛洲和麓川、恒河这三个行省,汉人占比也分别达到了七成、六成五、七成五的占比……

腊月二十七,历经三朝的老臣,代国公孙传庭病逝家中,终年七十三岁。

皇帝闻讯后,为其辍朝三日,按亲王礼赐祭葬,追封振武王,谥号“忠武”。

其长子泰西布政使孙秉文袭代国公,次子旧港总兵孙引之被封振武伯,其余子嗣皆获正三品昭勇将军散阶。

消息传往诸藩后,史载“齐王哀,是夜垂泪,宫中斋戒十日”。

天启四十六年正月十八,齐国定兴侯孙应元卒于家中,终年七十二岁,齐王为其辍朝三日,以国公礼下葬,谥号“武穆”,其子孙长兴袭定兴侯爵。

消息传回大明后,皇帝朱由校为孙应元,以及之前已经去世的满桂二人追封为定兴王、宣化王。

二月二十,齐王朱由检手书与皇帝朱由校,详细提出了针对国民和民族的问题。

鉴于大明国内少民数量已经下降至一千四百余万,皇帝朱由校下旨将其归化为汉人,待遇一并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大部分少民已经无法熟练的谈吐自己民族语言,江淮官话成为了大明百姓日常沟通的常用语。

三月,南直隶工部尚书靳辅上疏,言黄河桃园南岸河堤有破损,监国太子朱慈燃下令旨,拨国库二十万两命其速行修筑。

三月二十五,齐国中都运河(巴拿马运河)终于竣工,历时二十四年。

运河竣工后,从大明洋前往大西洋的时间从一个半月缩短为三天。

四月初五,齐国化学家罗恩在科学院实验中误将棉花浸于硝酸和硫酸混合液中,他在试探性洗掉多余的酸液后发现了硝化纤维。

事情上奏后,齐王朱由检在齐王宫亲自接见了罗恩,并授予其纯金的“国士勋章”,授其文散阶正三品嘉议大夫。

仅凭此散阶,罗恩每年可以额外领取俸禄一千六百两,但消息被封锁。

事后,朱由检将此发明写在书信中寄往了大明。

四月十七,齐国医学院医生宗伟发明“皮下注射针筒”,得益于这个发明,许多药品可以被快速、安全地施用。

五月初三,齐国颁布《专利法》,所有专利归国家与个人所有,国家拥有无条件使用权,但依旧需要支付专利费。

《专利法》与专利费的出现,极大程度激发了民间学者的发明创造。

七月十二,大明效仿齐国,颁布《专利法》,并责令宗藩各国将其加入各国法律之中。

七月二十九日,齐国长史夏允彝于家中病逝,终年七十岁。

齐王朱由检闻讯后,为其辍朝一日,命王太孙朱和埨为其吊唁三日,赐国公祭葬,谥号“文忠”。

九月初一,皇帝朱由校追赠齐国长史夏允彝为越国公,其子夏完淳袭华亭侯,命皇太孙朱和垠前往齐国吊唁。

九月初五,齐王朱由检任命四十六岁的户部侍郎张煌言为齐国长史。

十月,株林府土人复叛,琅琊郡王朱慈煌率军两万,平定株林府土人叛乱。

十月二十五日,皇太孙朱和垠抵达西京城,前往吊唁越国公夏允彝,冬月初十返。

冬月十七,一场瘟疫在勃兰登地区爆发,丹麦与瑞典签订《马尔默合约》,双方结束战争,瑞典从丹麦手中获得了斯科讷,同时丹麦丢失了挪威地区的控制权。

丹麦的退出让神圣罗马帝国和沙俄的压力剧增,两国于腊月十五与瑞典和谈,承认瑞典对勃兰登、波兰地区的主权。

腊月十七,三国在格但斯克签订《格但斯克合约》,第一次北方战争结束。

腊月二十,朝鲜国王李棩前往北京朝拜天子。

天启四十七年正月初一,皇帝朱由校与李棩在华盖殿见面,朱由校以长辈身份教导李棩要宽容百姓,李棩连连点头。

是夜,李棩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皇帝朱由校的身体,称“天子身体消瘦,食不下咽,吾身为臣子,尤为担心。”

正月十五,李棩返回朝鲜,在汉城的南山修建“天圣庙”,庙中挂有万历皇帝的画像。

正月二十五,齐王派遣世子朱慈烺、王太孙朱和埨与齐国国医馆三十名御医前往北京为皇帝朱由校治病。

三月初一,齐世子朱慈烺抵达北京,在齐国御医为皇帝朱由校诊断的同时,与皇帝谈心。

齐国国医馆院使袁士棋判断病情为机体老化,亲自为皇帝输液。

傍晚,齐世子朱慈烺与太孙朱和埨离开皇宫。

待他们走后,监国太子朱慈燃前往乾清宫看皇帝,皇帝言:“今日见了世子,朕心甚悦,身体觉得稍微好些了。”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