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19章

作者:北城二千

由于落地不稳,他摇晃了几下,但却顾不得稳住身形,转身就搜寻起了朱由检的身影。

朱由检急忙从游船二楼走了下来,朱由校也笑着爬起来,连忙跑了过去。

“弟弟!我给你准备了一些东西,你坐那艘船走。”

朱由校激动地说着,朱由检却已经想到了他准备的东西。

“好……”他只应了一声,便静静地看着朱由校。

朱由校同样看着他,但嘴上却不停絮叨:“藩王三年回京一次,这是弟弟你定下的规矩,你得遵守!”

“去了齐国若是不舒心,你得给我写信。”

“若是闲暇遇到好玩的事情,也得告诉我。”

“周天子尚且能周游各邦国,我也不可例外。”

“我若去,弟弟不能拦我,须得欢迎我。”

“还有……”

朱由校不停地说着一些话,嘴巴不曾停歇。

朱由检就这样看着他,眼里说不出的不舍。

“大概……就是这些吧……”

说到最后,朱由校的声音低了下来,似乎他也反应了过来,两人最终不能回到当年在京城后右门纵马的年纪和时光了。

“好……我走了。”

朱由检带着笑意点了点头,他没有说太多,因为他感觉说的太多,便是他也舍不得走了。

当着朱由校的面,朱由检走上了船梯。

“弟弟!”

见朱由检上了船梯,朱由校忍不住喊了一句,朱由检也停顿脚步,转头看向了他。

他只看到朱由校脸上表情复杂,似乎快要哭出来,却又忍住了。

最后,他挤出了一个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表情:“一路顺风,记得给我……写信。”

他有些哽咽,似乎快压制不住情绪了。

“好,我走了……”

朱由检快速回过了头,答应的同时也走上了那艘朱由校自己打造的蒸汽轮船。

朱由校就这样一点一点的看着朱由检的背影消失,他张了张嘴,几次想叫住他,询问能不能不就藩,但他的理智让他没有问出口。

“呜呜——”

伴随着汽笛声响起,朱由检乘坐蒸汽轮船离开了,而朱由校被留在了游船上。

蒸汽轮船远走,朱由校从甲板走到船头。

他已经追不上朱由检了,但他却依旧让人开船,远远地跟着,直到最后眼睁睁看着那艘承载着自家弟弟的船只消失在了大雪中。

几乎同一刻,朱由检拿着油灯走进了存放货物的船舱。

当昏黄的油灯将船舱照亮,出现在朱由检面前的是一件件做好了记号的家具。

从桌椅板凳到床铺卧榻,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朱由检摸着家具一路往里走,在最里面看到了各种做好标记的零件。

根据标记,这些零件可以更替在所有的桌椅板凳上,以免坏了就不能用。

朱由检站在这昏暗的船舱里,看着这群朱由校花费几个月时间,一点一滴打磨出来的家具,双目渐渐模糊了起来……

“呜呜——”

伴随汽笛声响起,上船后的乐班也奏响了新的乐章……

“似曾想年少时,谁人不愿白衣怒马独步江湖,青衫仗剑快意人生。”

“再不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去搏得那滔天权柄。”

“只是时光冉冉催人老,五十年雄业,说与山鬼听……”

第652章 番外篇(一) 弹冠相庆。

“五军都督府上疏,今岁河中、泰西两省合计不过增加移民三万四千六百余人,请朝廷想办法增加移民,以此保障两省六万驻军补给……”

文华殿内,当孙可望以詹事府正四品少詹事的身份在此宣读五军都督府奏疏的时候,殿内坐着的众要臣却心不在焉。

尽管朱慈燃带走了一些重臣,但留下来的配置也依旧豪华。

永王朱慈焴,定王朱慈炅坐在主位,下首是内阁首辅洪承畴,次辅孙传庭,以及阁臣金铉、阁臣李长庚。

由于内阁已经脱离六部和五军都督府,因此能参与最高议事的只有内阁的四人和朱慈焴、朱慈炅。

孙可望则是以东宫官员身份来讲解各类需要议事处理的奏疏。

不过,尽管他在讲解奏疏,但坐在位置上的六人却各有心事,都没有把心思放到这上面。

他们都在等待,等待南边的消息传回来。

只是消息还没等到,那他们就只有先处理眼下的事情了。

“中原两京十三省的灾情消退,百姓安居乐业,自然不愿意迁移,因此迁移的口数下降也是在所难免。”

“加上铁路眼下不过才刚刚修抵安西城,因此每年能有四五万人迁移河中和泰西,已经是户部和迁移司尽最大努力的结果了。”

“今岁国朝内部两京三十一省的迁移数额也不过九十七万六千余口。”

李长庚以内阁督户部的阁臣身份开口,以解释今年的移民为什么那么困难。

迁移事情确实如他说的一样,因为灾情减退,加上地多人少而变得迟缓了起来。

和平年间想要迁移,难度堪比登天。

哪怕明初洪武年间强制移民,留存率都不到六成,更别提天启朝的移民政策还是自主移民了。

“眼下,中原两京十三省的百姓数量虽然还有一亿一千余万口,但耕地数额是八亿二千万亩。”

“灾情消退过后,百姓获得朝廷的分田,一人可分得七亩有余,而百姓只有又有近三成为幼口,无法耕种。”

“因此,八亿余田亩,实际仅有八千万百姓在耕种,一人十亩,一家少则二十,多则五六十。”

“数量如此,百姓何必背井离乡,迁移他乡?”

李长庚虽然行事思想较为传统,但百姓具体的难处在哪,他还是比较清楚的。

大明眼下的局面,与洪武年间十分类似。

洪武年间六千万人平分五亿多亩耕地尚且富裕,许多百姓在家乡的土地都种不过来,怎么会去贪图所谓的外乡土地。

眼下,河中和泰西虽然开出了每人分田五十亩的口号,但为了多出来的十几亩地而背井离乡,这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百姓乡土观念的。

之前他们愿意迁移,是因为老天不下雨,家乡有田也没用,没雨水种不出吃的来。

但眼下灾情过去,不好说风调雨顺,但终归可以生活了。

一亿一千万百姓平分八亿二千万亩耕地得出的平均数量已经很多了,更何况其中还有三千多万孩童幼儿。

可以说,这些土地是需要他们的父母耕种,而所以分下来几乎是每个成人都要耕种十亩土地。

在精耕细作的大明,仅凭人力,一个春种时节最多种五亩地,如果有耕牛,那能增加到十亩。

只不过,哪怕是早早有官场,而且还有整个东亚草原的大明,实际情况也拿不出两千万耕牛,更别提需要耕种八亿多耕地的八千万耕牛了。

这次山陕复耕,基本上都是依靠朝廷发放拖拉机才实现了快速复耕。

大明真实的情况是,长城以南的大部分省份都是单纯的人力耕种。

男人拉犁,女人扶犁,夫妻两人劳累一天也就犁个两三分地罢了。

不说李长庚口中的五六十亩,单单夫妻两人的十几亩地,也需要他们齐心同力的从冬至干到春种才行。

就这样,两夫妻还是不能精耕细作,而是只能采用粗放的播种方式。

这是明初移民困难的原因,也是眼下大明遭遇的困难。

“想要尽可能移民,首先得解放生产力,让百姓们能种更多的土地,不然百姓不会愿意迁移的。”

金铉作为接受新式教育,并且在齐国实践过的官员,他很清楚百姓愿意迁移的原因。

说白了,现在的百姓单单照顾自己家里的那十几亩土地就已经精疲力尽,这种时候你别说给他几十亩,就是给他几百亩也没用。

百姓种不过来,也照顾不过来,更何况这些土地大部分还是荒地,需要百姓自己开垦成为熟地才能有所产出。

因此,解放生产力是大明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

恰好,齐王已经为大明打下了基础,大明境内已经没有了所谓的大地主,剩下的中小地主无法抵挡掌握大部分生产资料的中枢朝廷。

换而言之,中原两京十三省已经可以全面推广拖拉机了。

“现在在两京十三省推广拖拉机是个很好的时间点,朝廷可以将长城外诸省的生产队方式推广到关内。”

“以十户为一个生产队,每队发放一台拖拉机的方式来逐步由北向南推广拖拉机,解放生产力,让百姓不用将太多时间花费在土地上。”

金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这也是齐国的做法。

对此,永王朱慈焴看向了洪承畴和孙传庭,二人都心不在焉的点了点头。

见状,朱慈焴将目光放到了李长庚身上:“如果按照金阁臣的方式来算,中原两京十三省需要多久才能把事情落实?”

他的问题提出,李长庚不慌不忙的作揖:“如果是由北向南,那以朝廷拖拉机的产量和北方的户数,明年为第一年的话……”

李长庚想了想,随后才说道:“仅第一年时间,就能将北直隶、山西、陕西三地齐村编队,满足三地三百多万户百姓所需。”

大明的拖拉机产量已经突破三十万台,而三省之中又有八十几万户齐村编队,早早使用上了拖拉机。

因此,在满足齐国所需的同时,大明还可以借此完成一京两省的机械化推广。

“不过,眼下朝廷还欠缺关外诸省移民七十五万台拖拉机,因此两京十三省的机械化,恐怕需要推迟四年才能开展。”

李长庚道出了大明这些年移民欠下的“债”。

大明的移民不是发放耕牛,就是发放拖拉机。

但是,拖拉机的产量是这两年才上来的,而过去十年时间了,大明的拖拉机发放情况对比移民速度是十分缓慢的。

等待拖拉机发放的生产队,眼下还足足有七十五万个,其背后代表的是六百五十几万户家庭,三千余万人。

对此,朱慈焴和朱慈炅早就在这一年以来陪同自家大兄处理政务时了解到了,同时朱慈炅也在李长庚开口同时说道:“拖拉机的产量一直在进步,七十五万台虽然很多,但三年时间足够了。”

“不过,现在国朝虽然还有四千八百多万户百姓没有直接受益拖拉机,但按照生产队的模式来看,顶多十五年时间,就能满足国朝所有生产队的需求。”

“如果工业区一直无序的扩张,到时候没了需求,拖拉机工厂需要做什么?”

“当然,我这并不是在否定齐王叔的功绩和政策,而是我们必须得提前做出准备和安排,不可能等到没了需求再去想工人们的生计问题。”

朱慈炅提出的想法让阁臣们眉头一皱,便是朱慈焴也皱了皱眉,然后开口道:“国朝的人口一直在增长,土地一直在开垦,需求也必然会在不断增加……”

“弟弟口中的事情需要担心,但这并不影响未来两批工业区的投建。”

“具体的,还是等父皇和大兄回京再做打算吧。”

“倒是弟弟这话提醒了我,如果拖拉机推广,那到时候会不会导致谷贱伤农?”

朱慈焴将余光放到了金铉身上,因为只有他才能给出这个答案。

对此,金铉沉思片刻,最后开口说道:“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讨论,但却并不需要担心。”

“齐王曾说过,眼下的世界已经是一体化的,国内的粮食价格可能会降低,但那是因为国内拥有拖拉机。”

“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只要不出现大的灾情,实际上国朝的粮食也仅仅是勉强够用罢了。”

“国朝的生产总粮是大约十五亿石,而仅仅百姓的基础口粮就达到了七亿石。”

“多出来的八亿石,大多得作用于牲畜圈养,添加肉食,增加百姓需求上。”

“这些看上去很多,但作用下来却远远不足,更何况大明作为天下共主,还需要弥补藩国的粮食缺口。”

“如果臣记得不错,天启十九年齐王监国时期就已经算过,国朝粮食必须达到二十亿石才能满足国朝和诸藩的粮食缺口。”

“这还不包括对欧洲和西亚的粮食贸易问题,用粮食贸易来经济控制欧洲,这也是齐王监国时期定下的战略手段。”

“现在国朝宗藩体系下的出口粮数量,不过占据了欧洲的约2%罢了。”

“想要达成这个目标,最少得提升到30%才行。”

“因此就以眼下的速度来说,未来十年都不用担心谷贱伤农的问题。”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