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17章

作者:北城二千

“是……”周肇艰难的作揖,随后转身离开了书房。

在他走后,书房里又传出了孙传庭嗯咳嗽声。

很快,周肇在诸多阁臣的府邸周围布置了人手,而这样的举动也瞒不过与他同级别的对手。

无心动手的人懒得理会,就如洪承畴得知这消息时的举动一般。

“阁老,如您所料,孙府派了人手在各阁臣府外。”

洪府掌事走进了书房,对着执笔的洪承畴开口回禀消息。

同样是执笔,孙传庭在写信安抚西北,但洪承畴却是在作画。

他并非什么也没做,而是在年初的时候,他就给沐氏和木氏,以及龙在田、吾必奎写去了手书。

可以说,他先孙传庭等人半年多就安抚好了局势,甚至还以首辅的身份,在九月就给秦戚两家写去了朝廷变动的消息。

因此,在孙传庭忙碌的时候,他已经有闲情逸致的作画了。

“阁老,龙江码头那边,要不要暗示一下下面的人去……”

“别做什么节外生枝的事情!”

洪承畴抬头看了一眼洪府掌事,淡然道:“齐王虽然交了权,但并不代表他掉了牙。”

“你我的一举一动,他心里都和明镜似的。”

“几十年都忍过来了,难道还忍不住这个月?”

“告诉下面的人,都老实一点,只是几万百姓,他们谁也拦不住,更拦不住齐王。”

说着,洪承畴停下了笔,看着自己的画作不免摇了摇头。

他在云南时曾去拜访过杨涟,自然也从杨涟家中看到过那幅当年杨涟从朱由检手里明抢的画作。

朱由检善于画山水和景物,但他画动物也十分传神。

洪承畴看过那幅朱由检所画的《狸猫图》,可以说是活灵活现之中,又呈现了狸猫玩闹的乐趣。

“比起齐王来,我还差了许多……”

洪承畴看着那画作喃喃自语,不知道是在说画,还是在说其它。

“近来都察院那边一直在巡查,许多官员落马后请求搭救,这些人……”

洪府掌事小心翼翼开口,但洪承畴却轻嗤嘲笑:“让他们等等,他们不等,为了收取一些明令禁止的杂项而搭上自己前程,这样的蠢货救了作甚?”

洪承畴把画作裱了起来,洪府掌事也点头颔首道:“确实如此,但如果不管他们,他们会不会牵扯府上?”

“牵扯府上?”洪承畴不屑道:“你得知道,不是我想拉拢他们,而是齐王希望我拉拢他们。”

“他们以为靠上我就能胡作非为?殊不知齐王只是把他们聚集起来,让孙传庭他们更容易针对罢了。”

洪承畴道出了朱由检为什么不收拾底下贪官污吏的事实。

朱由检从一开始就知道贪官污吏是打不绝,扫不尽的。

更何况历史上的崇祯就是因为胡乱举刀导致了崇祯年间党派混乱,根本分不清什么人是什么党。

朱由检前期举刀是因为该举,因为贪官的数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朝廷的正常运转。

等这一批又一批的贪官污吏倒下后,他就得把剩下的贪官污吏聚集在一起,给朱由校和朱慈燃树立一个明确需要打击的对象,不至于不知道该对付谁。

扶持数量少的清官、贪污却做事的贪官去打击不做事却狠狠贪污的贪官,这才是承平年代要做的事情。

洪承畴明白,自己是旗,只要旗杆不倒就能聚集许多人,就能明确许多人的成分。

除非大明朝没了贪官,不然他洪承畴就得一直站着。

不过他活着还好,如果他死了,那就……

洪承畴眯了眯眼睛,最后对洪府掌事开口道:“让三位公子去都察院任职,等他们回来以后,我会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的。”

“是!”

洪府掌事不假思索的应下,还以为自家阁老是准备往都察院安插人手。

他转身退出了书房,洪承畴见状也抚了抚须,情不自禁的夸赞道:“殿下,您还真是好算计啊……”

“确实。”

在洪承畴夸赞的时候,坐在官吏坊小院内也响起了一样的声音。

金铉和颜胤绍坐在一起,金母在厨房忙碌。

此刻的二人也讨论到了洪承畴麾下那一党贪官污吏的事情。

他们很清楚,洪承畴是一堵挡风的墙,而他们是扫把。

墙不倒,下面就会聚集被风吹来的垃圾。

因此,都察院要做的就是持续不断的扫地就行。

针对洪承畴,他们不用管,不然没了洪承畴这堵墙,垃圾就得吹的遍地都是了。

“古往今来,没有哪位帝王能留下一个一尘不染的朝堂给继任者,殿下也不例外。”

“只是我在想,万岁到底愿不愿意把权力交给太子。”

颜胤绍皱着眉,但金铉却笃定道:“万岁没有太多选择,他只有三个子嗣,即便今后再诞下子嗣,恐怕也很难和这三位争夺权力了。”

“永王和定王以太子马首是瞻,因此太子之位稳如泰山,不必担心。”

“庙堂上,有孙传庭制衡洪承畴就足够,你我要做的就是监察海内外诸藩和欧洲和西亚的局势。”

“蒙古的王子额哲已经带着军火和人马返回了蒙古国,不出意外能在明岁三月抵达新哈拉和林。”

“五个月的时间足够蒙古人熟练使用步铳和火炮,他们估计会在秋收前发动西征,抢占西虏(克里米亚汗国)的疆域。”

“北军得做好准备,在他们抢占好疆域的同时,立马将林丹汗抵押的土地尽数收复。”

“拖拉机和火车都不能出现在和林水(伏尔加河)以西和靠近西海(里海)的地方,避免蛮夷见到后效仿。”

“因此,眼下得早早移民实边,将百姓都迁移到泰西省驻扎,发放拖拉机来在当地建设生产,保障和林水以西的驻军补给。”

金铉和颜胤绍在齐国和南昆仑积攒了许多经验,对于如何快速让荒无人烟的土地矗立起一座生机勃勃的城镇,他们可以说是驾轻熟路。

“欧洲的战事不容乐观,锦衣卫传来消息,弗朗机进攻弗朗擦受挫,华伦斯坦也病逝战场上,罗多里(瑞典)的国王古斯塔没了对手,恐怕很快就能收拾掉弗朗机的盟友。”

颜胤绍紧皱眉头,表情不是很好:“我们恐怕要提前支付给弗朗机第四次赔款的物资,不然它撑不到天启二十五年。”

“物资的事情,我会和内阁讨论的。”金铉点了点头回应,同时也头疼道:“齐国那边得运送一批粮食给弗朗机,不然前线战事受挫的消息传到后方,弗朗机刚刚稳定下来的物价,恐怕很快就要重新上涨了。”

金铉和颜胤绍对视一眼,面对没有了齐王坐镇的局面,两人都露出了苦笑,不自觉在心底感叹一声:“难啊……”

第651章 齐王东渡(终章)

“不退!”

清晨朦胧,江南水雾还未消散,却听得水雾中七嘴八舌地叫嚷着。

龙江港口,作为大明第一内河港口,此刻的它不仅仅在港内有四五万待迁移的百姓,进出港口的大门外更是被许多人给拥堵住了。

他们手挽着手,背对港口,面朝南京城,在那浓白的雾气中筑起一道血肉长城。

在他们面前,除了巍峨的南京城,便是一群身穿圆领袍的应天府衙役。

衙役数量不下千人,可是面对这数万手挽着手,昂首挺胸的百姓,他们的脸上只有无奈二字。

“拦着又有何用?殿下要走,你们拦得住吗?”

应天府班衙守备看着眼前筑起人墙的江南百姓,任由他苦口婆心,百姓却丝毫不退半步。

百姓们以六旬以上老翁逾人墙外围,其次是五旬,随后才是青壮。

大明以孝治国,若是衙役们敢推搡这群叔伯辈的老翁,怕是今天之后脊梁骨都得被人戳断。

“怎么人手还没到齐?!”

守备朝身后的人质问,身后的两名总旗官也一头雾水的作揖:“昨日散班的时候说了卯时集合,这会儿却迟来了一半以上的人。”

“有消息了!”

在一名总旗官回禀的时候,水雾中冲出了一名总旗官。

他气喘吁吁,却来不及缓一口气,而是急切道:“下面不少兄弟都被家人拦住了,根本出不了家门!”

“什么?”守备愣了一下,下意识看向了其它衙役。

被他目光扫过的衙役纷纷低下了头,显然他们也遭遇了这种待遇,只不过他们却没有一个人通报。

“老子改日再找你们算账!”

得知自己被自己兄弟瞒了消息,守备恨铁不成钢的骂了一句,紧接着又转过头去,苦口婆心的劝起了围成人墙的百姓。

只是面对他的苦口婆心,百姓给予的回应只有两个字……

“不退!”

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却似乎要传遍整个南京城。

邻近龙江港口的西城百姓们听到了声响,纷纷停下了手头的事情,抬头向城外的方向望去。

有的人表情复杂,有的人嘻嘻哈哈,有的人开口咒骂,千人千面,各有姿态。

这些声音很大,但再大也大不过晨钟暮鼓的声音。

伴随着晨钟作响,所有人都知道,冬月初十的冬至到来了。

几乎是一瞬间,一支车队从五军都督府存在的街道走出。

骁骑卫的铁骑开路,锦衣卫的缇骑拱卫,左右侍从文武官员,道路中央丈许马车。

六匹骏马拉拽着四轮马车,它们并不吃力,马蹄声在街道响起,通往龙江港口。

这支人马的出现,让沿街的百姓聚集了起来,邻街的百姓也随着马蹄声出现,纷纷传递消息,朝着河阳街涌来。

不多时,河阳街道路两侧便出现了两排乌压压的人群。

他们翘首以盼,看着那辆马车从他们面前驶过。

对于年轻些的人来说,心情略微沉重。

对于年迈的一些老人和三四旬的中年百姓们来说,他们却感觉自己的天正在一点一点的坍塌。

“殿下!您不能走啊!”

不知道是谁开的头,众人纷纷七嘴八舌的叫嚷了起来。

“殿下别走!”

“殿下……”

他们或许不如城外敢直接围住龙江港口的人勇敢,但即便是升斗小民,却也有匹夫一怒的勇敢。

他们叫嚷着,期间有无数人试图冲破骁骑卫的防线,尽管都被拦了下来,但这却引起了无数人的争先恐后。

骁骑卫的压力变大,锦衣卫只好加入其中。

只是即便锦衣卫加入,却也无法阻止想要阻止朱由检就藩的百姓们。

“真是疯狂……”

“又有什么用呢?呵呵……”

河阳街左右的茶楼酒肆里,二楼雅间基本挤满了看热闹的文人士子。

相比较害怕齐王就藩的百姓,他们却实面带嘲笑。

若不是齐王还没离开,他们担心报复,恐怕他们早已把酒言欢,弹冠相庆了。

“这暴戾之徒总算走了!”

这一刻,几乎所有的江南文人都是这么想的,毕竟在他们的眼中,朱由检是一个离经叛道,打压儒学的人。

这样的人如果不离开大明,那传统总有一天要断在他的手上。

他的离开,怎么能让人不高兴呢?

文人们面带嘲讽的举杯饮酒,躲在雅间里面,透过窗子看着这一场闹剧。

他们自诩文人雅士,却连窗户都不敢打开,只能偷偷从窗户缝隙打量他们眼中的这场闹剧。

“哔哔——”

刺耳的哨声传了出来,在闹剧爆发后不久,兵马司的人终于赶了过来。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