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13章

作者:北城二千

现在整个大明,自己需要担心的,只有那位还有五十几天便即将就藩的齐王殿下……

想到这里,洪承畴顿感轻松了起来,面对六个阁臣的姿态也更为从容。

“入秋以来,各地旱情稍有减退,看样子只需要蠲免今年,明年开始就可以正常收取田赋了。”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官员是否加派杂项……”

洪承畴把目光收敛起来,但注意力还是放在了孙传庭和金铉身上。

对他们这种忧国忧民的人,他需要做的就是投其所好,让他们去对付自己所厌恶的东西,最后沉浸其中,无法分心来对付自己。

“此事理应如此!”

“附议!”

果不其然,孙传庭和金铉一前一后的开口,正中洪承畴下怀。

“那便由二位陪同李阁臣一起监督都察院和吏部、户部衙门了。”

“至于温阁臣和周阁臣,还是继续负责刑部和工部的事宜。”

“杨阁臣还是得着重天下大事,与我一同解决各地矛盾。”

洪承畴的安排看上去很妥当,让周延儒和温体仁继续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走出来打搅自己,让能力不如自己的杨文岳做副手,处理政务。

他这安排下来,每个点都戳中了每个人的弱点,让权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

当然,他的做法也能被众人看出来,但众人都觉得他掀不起太大风浪。

朱慈燃虽然不如朱由检,但毕竟不是庸主,更何况他背后还有朱由校坐镇,洪承畴也仅仅只能行使部分权力罢了。

一旦超过他的本分,他立马就会遭到限制。

这么想着,内阁的第一次廷议没有异议的就通过了。

不过对于天下事,各人还得提出各人的看法。

金铉皱着眉头开口:“科技是国朝的第一生产力,军备院的投入需要在明年加大,另外拖拉机也需要迅速投入河中、南洲,并且需要严防死守,避免让异邦人看到此物。”

“如果能解决河中驻军的补给问题,那国朝的支出可以适当减轻一些负担。”

金铉的话说完,洪承畴率先表态,手掌在桌案上轻拍通过。

见状,孙传庭也道:“地方兵马司、衙役的素质和质量参差不齐,急需整改的同时,建议从今岁毕业的学子中选拔。”

“另外不仅是他们,官员们也需要加大京察和考核力度。”

“一些官员思想陈旧,理当回家养老,颐养天年。”

孙传庭虽然看不上燕山派,但他也从燕山派身上看到了不少优点。

比起以往大明的基层小吏,燕山派的基层官员还算是有底线,这也变相看出了燕山派更为注重人权,虽然并不明显,但最少有进步。

在孙传庭看来,每一代的学子都会比上一代的学子进步一些,不管他们是刚刚踏入官场也好,是来不及实行恶举也罢,总之他们也是有优点的。

既然是优点,那就应该放大。

尽管他们不如曾经的官员熟练,但起码他们可以学习。

大明朝必须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证大明朝的吏治持续清明。

对此,洪承畴也是拍案通过。

“五军都督府的事情,需要让殿下和万岁注意。”

李长庚作为老臣开口道:“古往今来若是一个朝廷兵强马壮而不征战四方,那必然要祸起萧墙。”

“眼下国朝外无战事,不如酌情裁撤军队?”

“不可……”洪承畴拒绝了李长庚的想法。

作为西军拥护的文官,洪承畴不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何况大明的军队已经削无可削了。

“故唐时,天下口数七千万有余,疆域尚不如我大明,尚且需要保持五十七万军队。”

“如今我大明疆域数倍余唐,兵马亦不过六十九万。”

“国朝只要恢复正常赋税,每年税银更是高达八千余万两,而养军不过二千万两。”

“在我看来,军队不仅不能削减,反而应该在旱情过后酌情增加。”

“诸如眼下,西军和北军需要防备的边塞长达数万里,而两军合计不过二十二万人马。”

“若是明岁彻底恢复田赋,那理应对北军和西军各自增加十营,总计六万余兵马。”

洪承畴和孙传庭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了维持武人地位而进入的内阁。

诸如李长庚这样从万历年间活下来的老臣,他虽然能力出众,但看待事物的眼光却停留在以前。

现在的大明军队可不比以前了,不是文臣说削就能削的。

哪怕是齐王朱由检,也只能通过裁撤年纪大一些的士卒来变相削兵。

何况世界格局眼下也有了变化,再削军队就有些自费武功了。

曾经明军用步枪打欧洲人的火绳枪,那么六十九万军队碾压全球自然绰绰有余。

可问题在于,在长期的交手和沟通中,现在的欧洲已经提前半个世纪让全军开始装备燧发枪,线列战术的传播也越来越广,因此大明面对的局势也不一样。

征兵六万,让明军保持七十五万野战军,这是洪承畴和孙传庭、杨文岳三人都达成一致的想法,因此李长庚在新内阁的第一次提议就这样被否决了。

不仅被否决,洪承畴还要提议募兵六万来面对复杂的西方局势。

西军增加兵力,这很符合洪承畴的利益,而北军跟着增加兵力,是洪承畴让孙传庭有资本制衡自己,不至于让皇帝觉得自己无法收拾。

洪承畴的算盘打得响亮,而李长庚见状也只能无奈叹气。

“既然无事,就上奏监国吧。”

洪承畴扫视了一眼众人,随后起身离席。

孙传庭等人见状也先后离开,各自去忙各自的事情去了。

不久后,内阁第一次廷议的内容被送到了春和宫朱慈燃的案头。

朱慈燃打开观看其中内容,不久后才皱眉抬头道:“老臣太老,规矩太多,你们觉得呢?”

朱慈燃询问的对象,是眼下坐在他对面,等待回答问题的三个人。

当乌云离开,阳光再度洒入殿内,堵胤锡、孙可望、李定国三人的面孔也被照得清晰起来。

面对朱慈燃的话,堵胤锡表态道:“老臣虽然思想跟不上朝廷的变化,但却是朝廷转型需要面对的一个过程,殿下不用在意,它自会悄然退场。”

“没有老人坐镇,新人就会自大浮躁。”孙可望话里藏话,朱慈燃却也听出了他想说什么。

他将目光投向了李定国,而相比前面两者,李定国没有遮掩的点头:“老臣可以不扫,但陈规陋习却得一扫而空,免得让后来居上的人也沾染毛病。”

“好!”总算听到自己想听的话,朱慈燃显得有些高兴,更何况这还是他“青睐”的李定国所说,因此朱慈燃也转头对孙可望二人说道:“我观齐国的气氛就十分不错,你们可以去金先生那里取经,国朝的一些陈规陋习必须得革除,尤其是让人下跪这条!”

朱慈燃态度开明,他也不太喜欢看别人对自己下跪,但这条规矩一直改不掉,所以这次他想要一举把各种不合道理的规矩全部取消,尽数扫入垃圾堆。

他有预感,如果自己不趁着自家齐王叔还在,提早把这些事情都做了,那之后他想做这些事情就会千难万难。

想到这里,朱慈燃皱了眉头:“时间不等人,我必须加快脚步……”

第648章 自古以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秋山风寒雀巢眠……”

“这大明朝啊,也该变天了。”

九月的尾巴,身着一身道袍,难得沐休一日的洪承畴望着府内池景飘满落叶,不免唏嘘了起来。

前几日,他刚刚过了自己的五十寿辰,也算进入半百行列了。

他这个年纪对于百姓来说已经不容易了,但对于他和大部分官员来说,这还仅仅是刚踏入内阁的年纪。

洪承畴看着水池里的鱼,手里撒着鱼食,瞧着那群鱼争抢他撒下鱼食的模样,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忍不住发笑。

过了片刻,鱼食撒完了,他拍干净了手上的残渣,转身向着长廊深处走去。

等待许久的于成龙见状连忙跟了上去,洪承畴一言不发,直到走进了书房坐下,将茶杯端起抿了一口,他才对站在书桌前的于成龙开口说道:“你的政绩不错,吏部调你回京是他们的想法,并非老夫授意,你不用惶恐。”

“吏部的奏疏我也看过,他们举荐伱为朝鲜观察使,这差事不算太累,但也不容易积攒功绩,恐怕你得去朝鲜三年才能功满回调。”

洪承畴说着于成龙的前程,而他口中的朝鲜观察使一职,则是朱慈燃在年初设置的外藩官职。

观察使为正六品,负责的是观察朝鲜、暹罗、甘孛智、蒙古、苏禄、渤泥、南掌等大明外藩的官职。

观察使除了如实记录各国庙堂、民间的政治风气外,也需要起到沟通作用。

不过,为了避免观察使在外藩胡作非为,朱慈燃是禁止观察使参与各国政治的。

等同说,观察使就是一个记录藩国情况的“史官”,只有记录和被动外交的权力。

没有朝廷的旨意,他们是不能主动进行任何政治行为的。

当然,如果是藩国国君有什么事情需要麻烦大明,那观察使需要起到转告的作用,相当常驻外交官,只是职权比起后世的外交官复杂了一些。

“朝鲜眼下是国朝第一外藩,加之兵马不断裁撤,归顺之心昭然若揭,因此你过去后不要干涉其政务,等三年之后,朝廷自然会派一个合适的官职让你建功立业的。”

洪承畴说完倒下了手里已经喝完的茶杯,于成龙见状立马上去为其添茶:“学生会竭心尽力,观察好朝鲜事物的,多谢老师提点。”

“不用着急谢,老夫还有事情没有问你。”洪承畴打断,紧接着迟疑了一秒,随后才开口询问道:“依你之见,眼下的百姓和地方官员们对齐王就藩一事如何看待?”

洪承畴心里明明有了答案,但他还是忍不住询问,其原因无非就是他想彻底确定朱由检走后,还能不能再回来继续掌控大局。

对于他的询问,于成龙也没有遮掩,而是一字一句的做出回应:“以学生之愚见,眼下民心尚在齐王身上,但百官之心却已经放到万岁、东宫之上了。”

“归其原因,也是齐王增加了教材之中对万岁、东宫的篇幅,减少了自己的篇幅所致。”

“如果我们也沿着这条路做出控制,那齐王很快就会被百姓所遗忘……即便没有遗忘,但也不会如眼下这般有影响。”

于成龙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基本和洪承畴所想一致,这让他松了一口气。

“好了,老夫知道了,你可以退下了。”

洪承畴轻松不少,摆了摆手让于成龙可以退下了。

于成龙见状也没有多留,而是回礼之后慢慢退出了书房。

在他走后,洪承畴抚了抚自己的长须,看着桌案不断低语:“教材……”

“教材就这样吧,没什么大的问题。”

几乎在洪承畴低语的时候,远在南京城五军都督府内居住的朱由检也将堆积如山的三十二本教材推了出去。

在他面前的是陆文昭,而陆文昭望着这些教材,不免苦笑道:“殿下花了一年时间,总算写好了这十二门学科的教材,不过这些大学教材真的要给国朝,而不是齐国先用吗?”

陆文昭望着那三十二本细致化的教材,不免有些佩服自家殿下,同时心里露出担忧。

只是面对他的问题,朱由检却淡然一笑:“齐国还用不到大学的教材,倒是大明才真正需要他们。”

“况且还有许多学科我无法精通,因此还需要官学司汇总人才来记录各行各业的学习方法,教导学子们如果在社会上营生。”

“这次的教材,估计三年后才能发布,官学也将对应设置为蒙学、小学、中学、大学四个级别,累计十六年。”

“从五岁入蒙学算起,学子学完二十岁,刚好可以及冠成人。”

朱由检说着,脸上也露出高兴之意,转身从背后书架拿出了一本新的日历。

“这是齐国的节日历,除了之前的三十二个节日外,又增设藩王的千寿节,王妃的千禧节,放假天数从五十七天增加至六十三天。”

“不过,其中有十二个节日,二十八天假期属于寒暑假期间,不会太耽搁学子学习。”

“只是齐国那边也得做出相应规定,法定各行各业必须给雇工放假的节日是万寿节和千秋节,以及千寿节和千禧节,还有上巳节、正旦节、元宵节、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假日。”

“这十个节日,需要放假二十二天,不得辞退雇工。”

朱由检所说的节日是齐国重要的十个节日,不过这十个节日的二十二天假期并非是带薪休假,因为生产力达不到做出这些基础福利的条件,但日后走了条件也会酌情增加。

对于习惯拿日薪的明代百姓来说,这样的假期反而容易算账,不会出现什么全勤没有扣几百的事情。

“东西都早早安排吧,另外就藩那一天的准备,也早早准备好,避免引起骚乱。”

朱由检交代着就藩的事情,可陆文昭却十分无奈:“殿下您不清楚您就藩消息宣布后百姓们的反应。”

“自三月以来,北京的百王坊就一直有百姓包围着,百姓们都高呼您别走。”

“眼下这样的百姓数量已经不下万人,一旦您在南京的消息泄露出去,恐怕用不了三日,五军都督府也得被包围。”

“算了,不谈这些。”朱由检摆手示意陆文昭不说这些,反而问起了国际上的局势:“欧洲的情况如何了?弗朗机占领了上风没有?”

眼下时间已经过去好几个月,朱由检很好奇在英国内战受挫,法国陷入内斗的时候,西班牙到底能不能压制住新教联盟。

“回殿下,最新的消息是丹麦投降求和,弗朗机趁古斯塔分心北上发动反击,从他手中收复部分土地。”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