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70章

作者:北城二千

朱由检笑着拿起了一杯茶抿了一口,这让陆元高有些摸不着头脑。

他虽然知道这仅仅是朱由检手段中的一个,但朱由检其它的手段他还不清楚。

他想要询问清楚,但他更知道,这件事情除非已经快要收尾,不然殿下是不可能会说的。

“小子告退……”

见朱由检没有其它要交代的,陆元高只能作揖退出了承运殿。

他向外走去,不过在他快要出齐王府的时候,一辆马车停在了他的面前,从上面走下来的人便是最近炙手可热的金铉。

在金铉的下了车后,一张陌生的面孔也引起了陆元高的注意。

这人身材高大,虽然穿着文官的官服,但更像是武将,看年纪似乎已经年过四旬。

陆元高没有上去打招呼,因为他知道,能由金铉负责领路的人,应该不是什么简单人物。

打量了二人一阵,陆元高便转身乘坐马车,返回了镇抚司。

倒是在他离开的几分钟后,金铉二人也登上了承运殿的高台,走进了承运殿内。

“下官左都御史金铉……”

“礼部侍郎卢象升……”

“参见殿下,殿下千岁!”

当自我介绍的声音响起,卢象升也抬头看到了坐在承运殿里的朱由检。

相比较当年自己前往印度厮当时,朱由检成熟了太多太多。

曾经十八岁的少年天骄,眼下也已经步入了而立之年,而自己……

卢象升想起了自己年过四旬的年纪,心中百感交集。

“此去十三年,倒是难为你了。”

朱由检对卢象升开口,而卢象升闻言只是作揖回礼来表示自己并不苦。

二人在王承恩的安排下入座,而他们入座后,朱由检当即便对卢象升询问道:“这次叫你来,是想向你询问小西洋的局势和诸藩的情况。”

对于朱由检的话,卢象升早已有了腹稿,因此不假思索的作揖回答:“回殿下,眼下的小西洋局势十分稳妥,海上的海盗在天启十五年就已经被全歼,至今没有船只吨位超过一百吨的海盗在小西洋流窜。”

“至于北方的南虏,经过这么多年的拉锯,其内部早已内忧外患,从天启十四年开始,当地就爆发饥荒和内乱。”

“这么多年以来,当地因为饥饿、瘟疫、灾荒而死去的百姓不下千万。”

“不说南虏,便是诸藩的藩国境内,也有不少于三百万百姓因为饥饿和疾病而死去。”

“眼下印度厮当这块大陆上,拥挤着大大小小二十四位亲王,一百八十四位郡王。”

“当地汉家移民在下官交接前,已经突破了三百万人,土民数量下降到了三千三百余万,耕地总数达到了两亿四千余万亩。”

“诸藩之中,以周国最为富有,国民二十四万,土民六百余万,养兵六万,耕地一千五百余万亩,岁入一百八十余万两。”

“此外,陆续是蜀国、楚国、晋国、福国、秦国、赵国……”

“诸藩合计一起的岁入已经达到了两千万两,主要的收入是贩卖香料和开采矿石,以及出售粮食给国朝。”

“诸藩合计的兵力是一百二十营,合计三十六万三千七百二十人。”

“眼下他们还算顺从,可是如果等将来覆灭了北方的南虏,势力进一步扩大,而国朝势力衰弱,那很有可能会威胁到国朝。”

“因此,下官这次回来,也是希望殿下能加强移民锡兰府,同时将小西洋监察使司的兵力增加到三十营。”

卢象升将自己想说的事情都说了出来,不得不说南次亚大陆不管放在哪个时代,都算得上是中原王朝的潜在对手。

如果不是有西南的原始丛林、青藏高原,那双方恐怕早就交手上千年了。

如果日后印度厮当出现了一个统一国家,那它的国家纸面实力恐怕会达到大明的七八成左右。

“小西洋监察使司眼下以南军为主对吧?日后再增加十营东军士兵。”

朱由检先是给小西洋监察使司增兵,随后又继续说道:“当地的饥荒还在继续吗?是人为还是天灾人祸?”

“这……”他的询问给卢象升带来了一丝迟疑,显然如果真相说出来会得罪人。

不过对此,朱由检笑着安慰道:“无碍,即便是人为,我也不会说什么。”

“是……”得到朱由检的保证,卢象升松了一口气,毕竟齐王一言九鼎,自然不会自毁声誉,因此他也作揖回答道:“饥荒还在继续,主要的原因是诸藩将市面大部分粮食卖给了皇店。”

“印度厮当的粮产实际上是足够吃食,还顺带能售卖的。”

“不过,诸藩迁移人口需要迁移银,因此只能不断地赚取银子来迁移人口。”

“今岁皇店从印度厮当采买了七千万石粮食作为饲料,这笔粮食被买走之后,各国都在爆发内乱。”

“对于内乱,各藩国也是采取镇压的手段,着实有些……”

卢象升打住了自己想说的话,显然他觉得这些话说出来不太好听,不过朱由检却很清楚。

“我的这些亲戚,去到了印度厮当,也没有改变其残暴本质啊……”

“也是有贤王的……”

见朱由检这么说,卢象升不得不为诸藩解释,但对此,朱由检却抬手打住表示不想听,而是对卢象升说道:“我和燕山的事情,你应该了解。”

“下官来时听金左都御史说了一些。”卢象升毕恭毕敬的作揖回应。

“我需要官员来更换燕山,国朝的府学学子是不够的,所以我要问问你……”

朱由检的话还没说出来,卢象升和金铉就已经明了了。

当着他们的面,朱由检眯了眯眼睛:“海外呢……”

第617章 宗藩一体

“张钧!传球给我啊!”

“来了!”

当朱由检询问起海外学子一事的时候,小西洋的风已经吹着温暖的季风将印度厮当的寒意吹走。

此刻的周国国都洛邑城(加尔各答),正在进行着一场国民之间的蹴鞠大赛。

在一个由石料堆砌起来的方形城墙内,一个与足球场差不多的蹴鞠场地上奔跑着一个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人。

四周城墙上,数千国民端着小马扎围观赛场,而作为王室的周王一家子则是坐在了赛场侧边的石台上,躲在炎热太阳下围观赛事。

“爹,北边中牟县有五万土民叛乱,大哥已经带兵去镇压了。”

华盖伞下,当已经六十一岁的周王朱恭枵吃着水果,看着赛事时,站在其身后,年纪三十多岁的怀仁郡王朱绍烥上前小声提醒。

闻言的朱恭枵皱了皱眉,有些无奈道:“这些土民总是不知感恩,朝廷已经给了他们每人二亩地,还要造反。”

“爹,我看还是当以威杀来震慑他们才行,他们畏威不畏德。”

朱绍烥身后的陈留郡王朱绍焜满脸不服的上前开口,并说道:“反正二月的时候,四哥就要从国朝引渡一千户百姓前来,眼下正愁没熟地发放。”

“爹,五弟说的是。”朱绍烥附和了自家弟弟的看法,见状的朱恭枵也点了点头:“可以,给你们大哥传信吧。”

“是!”见自己的主意被同意,二子纷纷作揖,随后退回自己的位置上坐下,继续观看这场蹴鞠大赛。

眼下距离周藩就藩已经过去了十一年,十一年的时间发生了许多事情,老周王朱肃秦在天启十七年病逝,周王世子朱恭枵即位,同时册封朱绍烔为世子。

周王一脉进入了第十三世代,而朱恭枵和朱绍烔也继承了周王室的家风,治内宽而治外严。

洛邑城是周王室的国都,自然也是生活了移民最多的地方。

迁移到此的国民一共有十二万,而剩下的十二万人则是分布在周国的三十几个县城之中。

周国有土地一千五百余万亩,国民虽然只有二十四万,但占据的土地就有四百八十万亩,接近周国土地的三分之一。

剩下的一千余万亩土地,才是周王室暂时交给了土民耕种的土地。

这些土地他们可以随时收回,唯一不收回土地的办法就是土民全家都要学会大明官话,会书写汉字。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或者女儿嫁给了汉人,那周国则是会发给这户土民每人五亩土地,一下子能让一户贫民进入小康生活。

不过,官话和汉字的学习难度是众所周知的,到眼下,周国会说官话、会写汉字的土民不足五千户。

因为学习环境不行,因此大部分土民选择了第二种更为直接的办法,嫁女儿……

当然,这样的做法也导致了许多土民男人没有女人,因此他们也发挥了他们的特长,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拐走土民女子来发泄自己的兽欲。

对此,周王朱恭枵是坚决打击的,因此土民男人常常处于官府的打击中,这样的打击也自然而然引起了暴乱。

中牟县(杜尔加布尔)是周国人口第三大的县城,居住者六千多国民和十七万土民。

当地的土民青壮年在年初就因为饥荒闹过一次,由于当时正值卢象升卸任,朱恭枵不想在这种节骨眼上找事情,因此就给当地土民每人发了二亩地。

不想这才一年都不到,当地土民又开始得寸进尺的要求发五亩土地。

这一举动自然惹怒了朱恭枵,而作为监国世子的朱绍烔也自然承担起了责任,率领三营九千余兵马前往中牟县镇压叛乱。

对于朱恭枵来说,这种叛乱很容易镇压,他担心的主要是城内的六千国民安危罢了。

好在蹴鞠大赛还没过半,他就收到了来自朱绍烔派来的塘骑消息。

“殿下,世子殿下已经带兵赶到中牟县,并击溃围攻县城的五万贼寇。”

“县内六千国民无碍,世子殿下正准备休整一日,明日发兵围剿城外贼寇。”

“好!”

当塘骑汇报了消息,高兴的朱恭枵也看到了洛邑府学成功进球的一幕,不由叫了一声好。

他拿起桌上的一小吊天启通宝丢给了塘骑:“消息报的不错,来往路上辛苦了,去打几两酒解解渴吧!”

“谢殿下隆恩!”塘骑见状捡起那吊百来文铜钱起身离去,而朱恭枵也终于将注意力都放到的蹴鞠的赛事上。

蹴鞠大赛是诸藩为了宣扬汉文化而组织的大赛,大赛往往以官学、府学的逐级角逐为主。

前几天官学赛事已经结束,而眼下的府学赛事也进入了白热化。

类似这样的比赛,魁首往往能拿到一百两的教育经费,而参赛学子每人也能得到二两银子的奖金。

在这小西洋之地,许多人的父母一年岁入也就十几二十两,二两银子已经能为家中解决不少事情了。

诸如这样的比赛还有很多,比如马球、龙舟、骑御、田猎、双陆、拔河、围棋、武术、步打球、射礼、角抵等各种比赛应有尽有。

这些比赛往往都在暑假和寒假进行,而他们能传播的汉文化也相当之广。

如赛场上,便有不少于五名土民学子在来回奔跑。

诸藩要同化土民,自然不可能排斥土民,不管在哪,土民的孩子都是可以上官学的,并且也是和国民学子一样的待遇,不收取任何学费,仅仅收取书本费和粮食。

不过即便如此,许多家庭还是没有资本送孩子读书。

只是这样的情况,也让土民之中起了攀比之心,因为谁都知道,只要自家孩子能从官学毕业,那他们就会在毕业后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官职。

大明各藩国对于官职的俸禄是统一的,十五两银子的年俸,对于全家收入不足五两的土民家庭来说是可以立马让他们摆脱赤贫头衔的存在。

因此土民们就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循环之中,即没有钱,借钱也要供孩子上学,孩子只要能毕业,他们就能在几年内还清欠款。

如果说这无形之中推动了汉文化传播,那藩国们的官员升迁制度就是更考验汉文化传播力度的一环了。

土民官员想要升迁,家中父母子嗣必须要会官话,会写汉字,并且还要会背诵不低于十首古诗文章。

这些东西,给土民官员升迁提高了不少难度,但对于曾经施行种姓制度的当地来说,已经是佛祖降下的恩典了。

因此在各个藩国都不难看到许多孩子读完书回家后,还要在家里给家人上课的场景。

“殿下,小西洋监察使司发来消息了。”

当朱恭枵正看着球赛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周国长史拿着一份来自小西洋监察使司发来的文书走了过来。

这消息让朱恭枵立马心里一紧,心想是不是前方战事有变,南虏又要入侵了。

他连忙抢过文书,扫视一眼后这才松了一口气:“还好……”

“父王,怎么了?”

见到朱恭枵的模样,诸子纷纷上前,朱恭枵也抖了抖手中的文书道:“国朝要召回之前派往各藩国的官员,看样子是内部有变动。”

朱恭枵的话揭开了朱由检的后手之一。

从天启十二年开始,各藩国因为人手不够,大明陆陆续续派出了不少官员。

这个手段就像是一个筛选器,因为派任官员是朱由检下派的,而其中如果有人和燕山派有关,他们就会动用关系把自己调回大明,把不利于燕山的人调往诸藩任职。

大明帮助诸藩管理国家的官员,人数不下二十万,俸禄一直由藩国代发,因此长期以来也相安无事。

现在大明突然要召回这批被燕山派排挤的官员,那大明针对的对象是谁?不言而喻……

“可是,府学今年毕业的人数不过两千多人,根本不够用啊。”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