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50章

作者:北城二千

王体乾先是回应,而后又是解释:“去岁六月,《大明律》被齐王殿下再次更改,并设立《藩王篇》。”

“通篇主要讲述大明官员可以根据其意愿,向各藩国提出就任想法。”

“如果藩国同意,那官员可以前往藩国治理,但需要得到内阁和六部、司礼监的认可。”

“另外,前几日又新增了藩王可以在其藩国施爵,但只限伯爵。”

“其它的便是藩国官学的毕业学子需要统一考试,考试过后的学子如果想要参加恩科做官,那需要来到大明的两京参加恩科。”

“恩科中举后的官员,可以选择回藩国就任,也可以选择在大明就任。”

“此外,还有……”

王体乾说了一大堆关于朱由检从去年开始的律法制定和改革,这其中有的对藩国有利,有的对大明有利。

总之,整篇律法主要还是围绕着大明为宗,各国为藩的体系来设立的。

这样的体系,也就说明了朱由检本人还是比较偏向维持大明宗藩体系,并不想要分疆裂土。

这对大明和对朱由校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但朱由校却高兴不起来。

朱由检越完善大明宗藩体系,就代表他越想着要离开。

在他要离开就藩的这件事情上,朱由校总是摇摆不定。

他不想朱由检走,却又知道朱由检不走不行。

他不走,自己的位置坐不稳。

他走,自己又有些茫然,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习惯了弟弟做主的朱由校,在面对日后需要自己做主的未来时,总是生出一些想要逃避的念头。

可如果朱由检表现得不想走,朱由校又总是惴惴不安,生怕什么时候自家弟弟就被下面人黄袍加身,自己人首分离。

他坐在了塔内的一张梨花木椅上,看着远处那湛蓝的天空和江景,心里不知道怎么做想。

“太子妃如何了?”

朱由校想不出一个所以,因此只能将关于朱由检的事情摒弃出脑海,提起了自己那个儿媳妇。

“安好,距离临盆还有五个月……”

王体乾规规矩矩的回应,朱由校闻言也不再多说什么,而是起身准备下塔,同时对王体乾道:“齐国迁移的事情,由太子做主,该批则批。”

“奴婢领命……”王体乾心里一紧,知道皇帝还是不忍心,于是连忙点头回应。

应完之后,他也带人服侍朱由校下了高塔,向着南京皇宫踏上归途。

在他们踏上归途的时候,因为江南三省旱情获利的南昆仑监察使司也迎来了一个小繁荣期。

“让让!让让!小心车!”

“移民到这里来,别站在路上!”

“出示你们的移民铁牌,看好行李和孩子。”

昆仑县港口上,当三艘移民船只抵达此地,当地负责接待的官员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安置移民。

海上,停泊无数游船的港口游人如织,一艘又一艘游船驶离港口,载着商品在返程途中欣赏美景。

港口上,熙来攘往的车辆,人山人海的人群,一船船从欧洲运来的牲畜……

这些景象无不在刺激着新来的移民,让他们对昆仑县的繁华有些不敢置信。

其实昆仑县并不繁华,只是由于迁移来这里的百姓都过于贫穷,因此他们才会觉得此地繁华。

作为大明直辖领土里最西边的一座主要城池,昆仑县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虽然还比不上西安、洛阳、汉阳、长沙这样的城池,但已经能和普通的府治相比了。

不过,这样的繁荣背后却没有太多汉人人口,这也是吴阿衡和阎应元、颜胤绍三人担心的问题。

“这是今年底第九批移民了,算起来南昆仑应该有四十多万移民了,没错吧?”

码头一个被兵马司士卒围起来的茶棚里,当吴阿衡开口说话,坐在他对面的阎应元也忍不住点了点头:“回监察使,确实如此,眼下南昆仑两府之地有民四十三万二千六百余人。”

“其中汉家移民已经有十九万人了,年末应该能突破二十五万。”

阎应元的话,说出了南昆仑监察使司的无奈。

移民有四十三万,但汉家移民只有十九万,剩余的都是瀛洲的男丁移民和印度厮当的女移民。

对于面积超过三百万平方公里,拥有三百多万劳改工的南昆仑监察使司来说,其辖地上居然只有十九万汉人,这无疑让其成为了大明最惨的“省”级行政单位。

哪怕是只有一府之地的小西洋监察使司,其汉家移民都达到了一百万,南昆仑监察使司只不过是它的五分之一罢了。

“移民太少了,我听闻各省接受移民都是以十万计数。”

吴阿衡有些感叹,阎应元也很是无奈:“我们已经开出每人百亩熟地和五头耕牛的移民政策了,但移民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看样子我得给殿下写一封信……”吴阿衡闻言,只能摇头叹了一口气。

每人一百亩地,五头耕牛,这代表一户人家只要迁移而来,最少能得到五百亩地和二十五头耕牛。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吸引不到太多人。

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眼下利未亚的藩王们都开出了一样的价格,大家都加入了抢人大战。

相比较有着天然吸引力的齐国,各地藩国只能用政策吸引,同时还需要面对“同行”的恶意抬价。

如眼下利未亚诸藩的“每人百亩和五头耕牛”的政策,就是因为小西洋诸藩开出了“每人熟地五十亩和两头耕牛”政策所至的。

除了齐国,其它诸藩都在趁着江南三省受灾而大肆“抢夺”人口。

汉人越多,他们在当地的统治就越稳定,这是藩王们抢人的理由。

可他们抢的人越多,南昆仑监察使司抢的人就越少。

因此,无法接受恶意抬价的吴阿衡,只能搬出齐王来制裁诸藩了。

在他叹气后的一个时辰,十余只信鸽从昆仑县被放飞,向着东方的大明飞去……

第603章 以身作则

【四月,南直隶一带,大旱不雨,飞蝗蔽天。官令捕之,日益甚。米价每石银三两,民间以糟粮腐渣为珍味,或食树屑榆皮。万岁下旨令各处设厂施粥,吃者日数十万。】

【六月,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一带,大旱,蝗虫起。】

【给事中左懋等上疏:“六月癸酉,两京、山东、河南、浙江旱,蝗,多饥盗。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饿迁徙,路上尽为盗者。】

七月,正直炎热夏季,可是随着一份份奏疏被王承恩念出,坐在承运殿内的众人只觉得殿内气温骤降。

这是朱慈燃第一次经历全国半数以上百姓遭遇大饥,并且百姓已经无以为继的情况。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他下令禁止大规模放出平抑粮开始。

他坐在殿内的位置上,眉头有着一抹难以消散的忧虑,四周坐着内阁、都察院、六部等十数名大臣。

关键时刻,大明朝还是得让朱由检顶上,而此刻的朱由检面对这份份奏疏,他的心思却不在这上面。

坐在位置上的他看了看奏疏,又看了看殿内众人,脸上略有不满。

他清楚得很,这群阁臣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没有给出办法。

因此,朱由检将奏疏丢在了自己的桌桉上,那奏疏落在桌上的声音,让阁臣们心里一紧。

“内阁、六部、都察院,你们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吗?”

朱由检的口气带着几丝质问,内阁首辅孙承宗闻言也作揖代替众人回答道:“我等皆以为,开放常平仓为最快之解决办法,其次在旱情各地可修建堤坝,水渠。”

“如眼下,黄河、长江水位降低,可以趁机在黄河、长江上游,黄河中下游加修堤坝,以缕堤束水攻沙,遥堤防洪,结合隔堤、滚水坝、减水坝(闸)来以工代赈。”

孙承宗提出的办法,就是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驯的“束水冲沙法”,这一方法朱由检不管是在大明,还是在后世,都对其了解甚多。

这个办法,也是后世治黄最管用,且成本最低的办法之一。

眼下趁着大旱来修建堤坝,达到旱灾之后可以治理黄河,旱灾结束前以工代赈的一石二鸟,确实是一个眼下很好用的办法。

孙承宗他们的顾虑,应该是开放常平仓会影响移民的事情。

毕竟有了粮食,有了活路,那许多人便不会再想移民了。

“眼下江南三省,有多少百姓还在移民队伍的行列?”

朱由检没有直接回答办法是否可行,而是询问江南三省的移民数量问题。

“眼下,尚有七百余万百姓等待迁移,他们以各地港口、码头粥场为食。”

孙承宗先回答,而后朱由检再询问:“三省人口数量如何?”

“这个……”面对朱由检的询问,孙承宗自然不知道很详细,毕竟三省人口每天都在变动,因此他看向了户部尚书李长庚。

李长庚见状,也当即作揖回答道:“刨除等待迁移的七百余万百姓,南直隶百姓数量约两千二百余万,浙江一千八百余万,江西一千四百余万。”

“具体的各省百姓数量难以回答,毕竟眼下大灾之年,人口流动性太大。”

李长庚的回答,让众人直面了天启一朝江南三省的人口情况。

当然,这肯定不是绝对的,因为以眼下这个时代的科技和行政力度来说,很难精确统计每个省到底有多少人。

不过,哪怕是估判,三省人口也接近五千五百万之多,而眼下大明人口虽然已经快接近一亿九千万,但刨除两千六百多万的少民,汉人也不过一亿六千多万罢了。

明朝建国开始,这三省人口便占据大明三分之一人口,到了眼下,已经几次迁移,结果还是占据了绝大部分人口。

这还是有七百万未迁移的情况下,如果这七百万百姓有了吃的,不想迁移了,那三省人口又会回到六千二百余万。

“天启一朝,三省对外迁移了多少人口?”朱由检拿起茶杯润了润喉咙。

“约一千三百余万,其中江西迁移最多,为五百万,南直隶次之,为四百余万,浙江最少约三百余万。”

李长庚老实把户部对三省移民情况说了出来,算下来,三省过去二十年,平均每年迁移六十万人口,摊下来就是每省二十万人。

“北方各省开放常平仓粮,皇店贩卖过后,去除成本后将银子交给户部、工部修建堤坝。”

朱由检对北方解开了朱慈燃政策下的常平仓政策,但这并不代表朱慈燃常平仓的政策无功。

为了安抚朱慈燃,朱由检也对李长庚询问道:“自太子常平仓之政下发起,至上月,国朝一共移民多少?”

“诸藩约六百万,尚有三百六十余万未迁移。”

“对海外诸监察司、诸省约三百八十万,尚有一百一十六万未迁移。”

“对中原以外省份约四百五十余万人,对中原西南一带约一百六十余万人。”

“新政二十二个月,约让一千六百万百姓迁移各地。”

李长庚报出了朱慈燃那毁誉参半的功绩,对百姓来说,这功绩暂时是毁,但对于未来的他们来说,那是誉。

大明这些年所经历的旱情,远超清代的丁卯奇荒,但逃荒数量却远远不足,说白了还是朱由检当年太过仁善。

如果他也学朱慈燃这样,早早狠下心来,那恐怕眼下江南三省的人口会不足五千万。

“太子此次之政,从长远来看,于百姓,朝廷都有益处。”

朱由检给朱慈燃的新政定了调,那就是肯定了他做这件事。

“江南三省,还需要维持新政,同时皇店暂停商贸,将船只用于尽可能的迁移人口。”

“秋季到来,蝗灾还会继续爆发,届时恐怕许多百姓都得流离失所。”

“抓着这个机会,将江南三省的百姓尽可能迁移海外,尤其是以麓川、瀛洲、交趾为主。”

“此外,开放瀛洲女子迁移大明各地的新政,只要她们愿意迁移各地,可以将手中的一亩薄田换成三亩水田。”

朱由检要准备解决瀛洲人口的占比问题,眼下大明经过两年迁移,瀛洲汉人数量依旧不足三百万,而瀛洲人口却反而回升到了一千三百万。

尽管说有二百余万汉人与瀛洲女婚娶导致二百余万瀛洲女开始汉化,但剩下还有一千一百余万瀛洲人。

其中有六百余万瀛洲女,而未曾婚配的有三百余万。

将这群人迁移出去,瀛洲本土人口会下降到一千万。

之后挤进的汉人也可以再增加一百万,达到四百万之多。

在杨文岳看似“不偏不倚”的政策中,瀛洲人口占比会逐渐降低,汉人会占据主导地位。

瀛洲如此,麓川也是如此。

眼下只要解决了瀛洲、麓川、旧港、交趾的人口问题,让汉人数量达到五成乃至六成的地步,那当地成为华夏基本盘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不过话虽如此,但想要完成这件事情,还是需要花费数十年苦功的。

明朝对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广等西南五省的开发和移民,从洪武年间到正统年间,近七十年时间才将当地基本稳定。

然而之后的历任皇帝不重视迁移,以至于除去湖广外,其它四省基本没有办法安定下来。

朱由检自认为已经干了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移民事情,已经让这四省稳定。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