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42章

作者:北城二千

期间有漏税现象,官员们纷纷记录。

或许是说的太过生气,许多奴仆不免又上去一顿拳脚相向。

如果不是有官员在场,恐怕一些奴仆会对家主家中的女卷发泄愤怒。

这样的一幕幕场景,在今夜大明的各地上演,堪称大明士绅的最为噩梦的一夜。

那些见到其它家主的惨状的中小士绅更不敢阻拦奴仆和官员,纷纷配合县衙来为奴仆赎身。

“自由了!”

“呜吼吼——”

站在皇宫城头,一名四旬年纪上下的起居注官眺望皇宫外那火把如龙,士绅被殴的景色,听着耳边那皇宫外传来的自由之声,也不免对这一夜浓墨重笔的写下了整整三页纸。

只是一夜,显然无法彻底废奴成功。

当公鸡开始打鸣,南京岑被赎身的奴仆不过万人,还有十几万人依旧挂着奴籍。

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月的大明夜晚,将充斥着高举火把,只为恢复自由身的奴仆……

“仅仅一夜,仅京城被赎身的奴仆就多达一万六千余人。”

“殿下,恐怕我大明隐匿的人口不少于三千万啊!”

天启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正午,当户部尚书李长庚拿着昨夜北京城大兴、宛平两县统计的废奴人口来到朱由检面前时,便是见过士绅贪婪的他也不免咋舌。

他被朱由检示意坐下,而与其一起出现在承运殿里的还有洪承畴、孙传庭和成德、王承恩、孙承宗、曹化淳、陆文昭七人。

算上他和朱由检,殿内一共有九个人,而这九个人便能决定大明的政治走向。

朱由检在李长庚坐下后便直言不讳地说道:“民间奴仆佃农的数量恐怕不下千万,其中签订了卖身契的佃户数量恐怕比我想的还要多得多。”

“之前我预计是百万人,现在看来恐怕不止百万,应该是数百万人才对。”

“这么多人,都要迁移去北方关外七省和南方三省,铁路局和迁移司得都做好准备。”

朱由检说着,随后又继续说道:“都察院要派出足够的官员,趁着这次,把各地士绅积欠的赋税都通过百姓们的检举二追缴回来。”

“士绅拿不出那么多粮食和银子,便用田地抵债,这样可以免去收回士绅土地的费用。”

朱由检轻描澹写的说着,但就这一句话,便决定了这些事情都是他筹谋已久的事情。

或许唯一应该庆幸的,便是在六月二十日之前提前迁移走的那些士绅豪强。

虽然去到了海外,但他们的账目也随之被抹平,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江南三省,今岁迁移多少人口外出了?”

朱由检说完,不等洪承畴他们开口,便继续询问李长庚。

对此,李长庚也熟练的作揖道:“约三百二十万左右,基本都迁移南州和旧港了。”

“眼下关外各省汉人分别为旧港五百万左右,南州一百二十万左右,交趾四百六十万左右,麓川二百七十万左右。”

“乌斯藏四十五万左右,岭北十三万左右,安西二十三万左右,北庭十七万左右。”

“单于三十六万左右,漠东三百二十七万左右,东海四百一十五万左右,北山四十二万左右,瀛洲一百八十八万左右。”

“国朝汉人数量一亿五千五百三十余万,总人口一亿八千万左右。”

李长庚汇报了一下人口的情况,这是朱由检已经好几年没了解的情况了。

这些年的大旱下来,让大明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人口从纸面的六千万突破到一亿八千万,并且向原两京十三省以外的地方迁移了近两千五百万汉人。

这些汉人加上当地的近两千五百万少民,也就是说,在总量上,这十三个关外、海外、中南半岛省份的汉人和少民比例,已经平均到了五十比五十的程度。

当然,有的省份都是汉人,有的只有少量少民,还有的则是少民依旧多过汉人,比如瀛洲和麓川。

不过总体来说,大体的移民情况是好的。

等这次废奴运动结束,又将有超过百万人口移民这十三个省份,汉人的占比也会更进一步。

随着汉人的增多,当地也就会逐渐汉化,像明初安南一样的局面自然不会再出现。

“近来……”作为东林党和内阁首辅的孙承宗突然开口,所有人都看向了他,而他也继续说道:“近来天下各地抛售土地的情况不断加重,放在朝廷手里的土地已经有四千八百余万亩了。”

“按照当地的田价,这些田亩最少价值两亿六千余万两白银。”

“这笔银子,国朝是无论如何都拿不出的,即便国朝官员上下都不吃不喝,也需要四年时间才能拿出。”

“另外,今岁中原的两京十三省之地有十一个遭遇旱情,六亿余亩耕地不是减产就是绝收,今岁的田赋粮恐怕只有不到四千万石了。”

“五千万两的岁入,恐怕更是难以达到……”

孙承宗的话说完,朱由检就明白自己遇到和历史上这一年崇祯同样遇到的遭遇了。

国家没钱,这不管对于采买耕地,还是铁路修建,又或者是移民实边,这都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不过面对这个挑战,朱由检却波澜不惊地开口道:“银子的事情,孙阁老不用担心……”

说着,朱由检看向了刚刚喝了一口茶的李长庚:“金融司印刷的纸币总面额达到多少了?”

“纸币?”听到这一词汇,虽然刚开始无法理解,但一想到纸和货币够连在一起,孙承宗等人立马就知道了所谓纸币是什么。

“金融司印有面额十两的纸币,合计三千万张,总面额达三亿……”

当李长庚开口,孙承宗等人都坐不住了。

一口气印刷三亿类似宝钞的纸币,这三亿纸币若是发下去,那大明的民间经济被击垮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刻,所有人都看向了朱由检,都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面对他们的注视,朱由检也缓缓放下了杯子:“这三亿两纸币……”

第597章 纸币金本位

“这三亿两纸币,以黄金为锚定物,继而发给士绅,从士绅手中购入田亩。”

当着众人的面,朱由检说出了“金本位”,并继续说道:“国朝眼下有二千二百七十二万两黄金,而我之所以这么多年未曾使用金银库里的黄金,便是留作纸币锚定物,设置金本位。”

“所谓金本位制,便是以黄金为本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

“天启通宝的大小银、铜币和纸币一样,都能用于兑换黄金。”

“至于怎么兑换,想必不用我说。”

“自然是以一万文钱兑换十两白银,十两白银兑换一两黄金。”

说到这里,朱由检毫不留情的批评了自家祖宗们:“昔年国朝发行宝钞为何会渐渐贬值,原因是在于宝钞主要使用的锚定物虽然是金银粮食,但朝廷并没有这么多金银粮食可供兑换。”

“洪武后期和建文年间宝钞贬值严重的原因,也是因为朝廷滥发宝钞,宝钞数量远超朝廷手中金银粮食的原因。”

“眼下国朝不能走老路,自然需要用东西来作为锚定物。”

“这个锚定物,便是金银库手中的黄金。”

朱由检一边对众人解释,一边又说道:“国朝每年都会收入黄金,少则五十余万,多则七八十万。”

“如果使用这些黄金来锚定纸币,继而制作精美的纸币,限定发行的话,纸币便不会迅速贬值。”

“以国朝眼下的黄金储备,在年末足以放出两亿三千万两的纸币。”

“即便眼下朝廷所需是两亿六千万两,却也能超发。”

朱由检的话,为众人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们并不傻,也知道宝钞为什么会超发的原因。

大明宝钞崩溃的原因,和朱由检讲的基本没差别。

从洪武八年大明宝钞提举司卯足了劲发行宝钞开始,直到朱元璋嗝屁的洪武三十一年,大明年发行量高达五百万锭纸币。

朱元璋倒是定下了宝钞兑换的规矩,那就是金一两兑钞四贯,银一两兑钞一贯,但宝钞不许兑换金、银。

这种单向兑换,使宝钞实际上成为不兑换纸币。

不能兑换的纸币,那和废纸是没有区别的,而且大明的宝钞从发行开始就只发不收,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

况且这是根据洪武八年的物价所来制定的兑换规矩,但问题在于这个规矩仅仅只存在于朱元璋的口头。

在使用宝钞的整个时期,大明国库里没有一丝一毫用于锚定的金银、铜钱、大米来给纸币作信用担保。

明初宝钞提举司逻辑很简单,那就是我印了一贯宝钞,它就真的能当一两银子花,能当一石大米啃。

如果说仅仅这样定下规矩也没有什么,并且以明初的实际情况来说,五百万贯宝钞只算超发,不足以让宝钞崩溃。

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宝钞提举司的练家子们更是将发行量提升到了一千五百万贯。

后世稍微有一点经济意识的人都知道,纸币的发行量一旦过多,它本身就会相应地贬值。

如果银行又恰巧没带脑子上班,试图加大马力继续多印钱,用以数量弥补质量,那最后就会导致恶性循坏,又为公共厕所创造了一款新的咯屁股手纸。

事实上大明宝钞的历史也确实是这样,洪武三十年,一两白银尚且可以买四石米,但如果用宝钞购买,却要十贯。

之后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皇帝的滥发,到了宣德年间的时候,购买一石米的宝钞面值已经需要五十贯,而到正统九年的时候,一石米价已经飙升到了一百贯。

从此之后,大明宝钞的价值已经不再囿于它本,—拿它兑换铜钱,基本上一贯能换得的铜板绝不超过两文。

作为一款纸币,既无准备金的支持,又没有相应的通胀应对机制,要不完蛋才真见了鬼。

洪承畴他们不是等闲人,朱由检所着的《经济》一书中就提到过宝钞崩溃的原因,他们为了搞懂朱由检的想法,自然也学习过,知道宝钞崩溃的原因在哪。

也因此,对于眼下的纸币,他们实际上也有一定的信心,因为单从面额来看,纸币就不是平头百姓能拥有的东西。

纸币如果是发给士绅,那士绅们只能交出田地,因为他们不敢对大明朝廷进行反抗。

“殿下应该是从当年回收宝钞开始,便已经着手准备了吧?”

洪承畴忽地开口,众人这才想起当年天启通宝发新币时,朱由检就曾下令回收宝钞。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大明市面流通的宝钞数量其实已经很少了。

“李长庚,国朝这些年收回了多少宝钞?”朱由检带这一抹笑意询问李长庚,他也作揖回答道:“自殿下下令旨回收宝钞至今,国朝已经回收宝钞三亿五千余万贯……”

李长庚的回答然后众人瞠目结舌,他们没想到大明历代皇帝发了那么多宝钞。

要知道,这还是能保存到现在的宝钞,其它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宝钞恐怕不下十亿。

朱由检的新政,算是给老祖宗擦屁股,也好在宝钞的回收价格不高,不是按照原价回收,不然大明早就破产八百回了。

“眼下大明有银行,依托银行内的存银来发行宝钞,足够对付一般的士绅。”

“怕就怕在有一些资产过多的士绅对朝廷恶意挤兑,让纸币失效。”

洪承畴开口说着他的想法,而面对他的想法,朱由检也起身活动活动了身子,并继而说道:

“他们又能怎么挤兑?大半家产都成了纸币,移民之后所需商品都只能通过皇店获取,只有皇店才能吃下这么大面额的纸币。”

“只要皇店不出现问题,纸币就不会出现问题。”

朱由检敢于发行纸币,是鉴于宝钞已经回收的差不多,加上皇店作为大明最大贸易机构和金银库海量黄金的缘故。

距离他就藩就那点时间了,即便迈着步子会扯到蛋,他也不得不照做。

只要拿下了整个美洲,那大明就将掌握世界七成以上的金矿,使用金本位对于大明来说完全就是天助。

大明宗藩体系下,藩国是不能私自铸币的,也就是说大明通宝便是大明宗藩体系下近两亿五千万人口的唯一货币。

眼下即便算上利未亚的和美洲的土人,世界人口也不过最多五亿。

对于占据世界一半人口的大明宗藩体系来说,不管打谁,打什么仗,爆发起来都将是碾压式的。

如果朱由检不考虑民力,那他完全可以征服欧亚大陆,但这种无效统治只会在日后土崩瓦解。

先吃下眼下属于大明的疆域,才图谋欧洲,那才是他要做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看向众人说道:“让报纸宣传这次纸币与之前纸币的不同,然后用纸币购买士绅手中的土地。”

“到手的土地,先不要着急发给百姓,等大旱过去,百姓稳定之后再说。”

朱由检这次没有立即分地,这让众人没有想到。

不过联想到他做什么都是有自己思路的,因此众人也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在作揖之后退出了承运殿,只留下了常伴朱由检身边的陆文昭三人。

也在他们退出承运殿的时候,大明并没有停止“废奴运动”,反而在推动这项运动,让其愈演愈烈。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清朝入侵中原的缘故,这让明代人和清末人有本质的不同。

明代人由于更加自信,即便朝廷再怎么推动废奴运动,他们还是没有超过历史上的行为,顶多就是揍一顿士绅,只有少量士绅被当场打死的现象。

士绅被打死的事情一经发生,报纸和皇店也宣传让曾经的奴仆们理智,并且会宣传《大明律》对杀人之后的刑罚判处。

只是口头的宣传如此,但实际情况是兵马司和军队根本不管奴仆们是否打死奴役自己的士绅。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