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35章

作者:北城二千

旁边的王承恩瞥了一眼奏疏内容,没想到新政推行下,迁移的速度居然那么快。

“照这个速度下去,恐怕六月前,西域人口能达到三十万人,也算是好事。”

朱由检点评了一下迁移的效果,同时也对王承恩说道:“你散班之后去东宫和太子说一声,西域二省的人口不用太多,三百万便可,聚集地也以疏勒、安西为主。”

朱由检对西域二省的态度很重,但态度重不代表就要无限制移民。

后世移民是因为当时汉人在当地处于少数民族,并且还需要防备西北和北方的敌人。

可大明面对的问题不一样,大明有科技代差,五万北军在不考虑后勤的情况下,足以碾压整个欧亚大陆。

不仅如此,在人口问题上,林丹汗带走了绝大多数牧民,剩下的吐鲁番十几万蒙古人也被朱由检派人迁走。

现在的安西、北庭两省,汉人虽然少,却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

三百万汉人,是朱由检考虑到生产力和未来大明还要向中亚河中地区开拓而想出的数量。

这三百万汉人,在日后大明打下中亚地区后,还要移民前往当地,帮助大明巩固当地的统治。

这三百万人口不至于让西域和中亚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毕竟罗布泊干涸的事情便是前车之鉴。

只要拿下了中亚地区,加上大明现有的疆域和各类矿产,科技上去后基本不会有稀缺的资源,没必要贪恋罗布泊干涸后的钾矿。

拿下疏勒地区、安西的尹犁河谷,还有中亚的费尔干纳河谷,那足以养民三百万,养兵五万。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准备把各都督府的兵马数量做一做调整。

他让人打开了《大明坤舆万国全图》,随后看了看大明眼下的疆域,最后做出调整道:“东军都督府接管两广、福建、琉球府、瀛洲、朝鲜防务。”

“南军都督府作为小西洋、南昆仑两大监察使司的后备。”

“北军和西军不变,但五军都督府都要做出兵员调整。”

“东军兵员缩减为三十营,北军增加为五十营,西军增加为五十营,南军保持四十营。”

“现役数量保持在七十万以内,不得超过。”

朱由检说完,王承恩立马记下,并且让人发往了五军都督府。

另外,面对没有几年的日子,朱由检也做出安排道:“调任满桂、孙应元为大都督府左、右同知。”

“着曹文诏接任北军都督,着贺世贤任东军都督。”

朱由检把自己的两个心腹调回了京城,虽然看样子是高升,但实际上却没有了太多实权。

在南军支持朱慈燃,西军态度保守的情况下,曹文诏和贺世贤两个人掌控北军和东军,能让朝堂上减少许多争吵。

尽管在朱由检看来,曹文诏和贺世贤不太具备担任一军都督的能力,但如果不让他们上位,那他们一辈子都不可能有这能力。

人是得经过锤炼的,孙应元和孙守法,曹勐几人就是明晃晃的例子。

况且以明军的战斗力,只要都督不犯致命性的错误,那基本都能打出碾压的战局。

调回满桂和孙应元,也足够表达朱由检的态度了。

这下燕山派应该不会那么闹腾了,最少得先观摩观摩局势。

“爹,我们回来了……”

当朱由检说完正事,却见门口走进来了背着斜挎包的朱慈烺。

他眼下已经八岁,就读百王坊隔壁的官学,眼下正在上二年级。

不出意外,朱由检会在他五年级毕业后带他们前往齐国,然后在齐国接受齐国式的府学四年教育。

“今日学了什么?”

见朱慈烺归来,朱由检笑着开口,朱慈烺也快步跑到了他身边:“今日学了骑马,我上手的很快,别的同学被吓哭了,但我上马就能熟练打浪了。”

“教习说,我有骑射的天赋。”朱慈烺沾沾自喜,脸上满是小骄傲。

“那倒不错,齐王府的男人可不能不会骑马。”朱由检将他抱了起来,放在自己的腿上。

他看着朱慈烺,也不免有些惆怅。

他本以为袁禧嫔会生下儿子,但似乎老天注定了自己和袁禧嫔没有儿子运,去年冬月袁禧嫔临盆后,剩下的依旧是一位千金。

朱由检倒没有不高兴,毕竟相比较儿子,他更喜欢女儿。

他担心的时袁禧嫔在朱慈烺他们都长大后再生下儿子,届时就有些尴尬了。

朱慈烺虽然是长子,却不是嫡子,如果袁禧嫔届时真的生下嫡子,朱由检只能做出政策性的调整。

立嫡、立长、立贤……

三种选择会放在他的眼前,但他都不会选。

这些说到底是封建制度的继承人选择,而齐国未来要做的是虚君。

当然,朱由检不可能真的虚君,他的虚君是弱化君主的权力,将一部分权力剥夺。

齐国日后也会有内阁,内阁可以换,皇帝不能换。

关于战争发动,国策制定,刑罚审判这种容易遭受民怨的事情交给内阁。

关于终止战争,外交往来,民生治理这种容易取得民意的事情交给皇帝。

齐国式大明宗藩体系下的国家,只要齐王没有废杀郡王的权力,那郡王在齐国做官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内阁之中肯定要有宗室,但不能占据绝对席位,不然齐国的统治终归还是以宗室利益为主,很容易出现鱼肉百姓的政策。

六个席位的内阁,宗室占两个,工人占两个,农民占两个,皇帝有决策权,这就足够应对未来百年了。

至于士大夫和地主豪强?朱由检不宰了他们算他心善。

想到这里,朱由检眯了眯眼睛。

齐国的士绅豪强很简单,反倒是大明的士绅豪强难对付。

对于怎么对付大明的豪强士绅,历史上已经给了朱由检答桉。

其中最值得借鉴的就是西汉的徙陵制度。

徙陵制度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一种“有效选择”。

汉初刘邦建立西汉时定都于关中,由于当时关中人口因战乱而稀少,因此刘邦听从刘敬的建议,下令将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

这些人迁移过来之后,不能随意安置,不然一不小心就是下一个动乱之源。

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人,刘邦下令将他们全部安置到长陵(刘邦的陵墓),并在长陵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徒者居住,此即为陵邑制度的来由。

刘邦将这些强宗豪杰迁移过来不仅避免了他们的造反,也避免了他们对土地的兼并,自然也杜绝了地主豪强的坐大。

这些豪强地主好不容易通过兼并土地、贿赂官员等手段坐强坐大,结果随着帝王的一道诏令不得不放弃辛苦攒下的基业前往帝王陵附近居住。

这种政策,无形中缓解了地方上的阶级矛盾,是以此后的后来的西汉皇帝,都会修建陵邑来安置这些迁移过来的“富豪”。

如此利于统治的陵邑制度不仅担负着“强本弱枝”和“防御匈奴”两大任务,也担负着缓和阶级矛盾,阻止地主豪强坐大,加强中央集权的任务。

可见邑陵制对于汉朝初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和必要的。

不过,作为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徙陵制度之所以没有得到传承,原因是其种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对于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来说,稳定的环境才是基础,百姓迁徙本就不是一个适合长期使用的政策,何况是这么大数量的徙民。

对于西汉初期的情况来说,利用移民填充关中的人数可以做到更好的防御,但是这个方法却不适用于之后的每个时期。

陵邑制算是把全国的土地矛盾通过迁移人口转嫁到关中来,借助皇帝的私产与权威进行调控。

但是随着王朝人口的暴涨,田地价格的剧增,粮食产品的短缺,最后这个制度在关中都没有办法继续维持下去了,废除它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么看来,徙陵制度的弊端并不少,可这个弊端是对于土地兼并下的大一统王朝来说,而不是大明这样的宗藩体系。

大明的藩王有多少?

三十二个……

郡王呢?

眼下已经有一百九十七个了。

每个藩王代表一个府,每个郡王代表一个县。

现在藩王和郡王都已经外迁,那如果大明的徙陵制度不是针对皇帝,而是针对藩王呢?

藩王和郡王修建陵墓,迁移封地的士绅豪强前往藩国为藩王、郡王守陵,这样会发生什么?

只需要一道诏令,大明近三成士绅豪强恐怕就要被迁移海外。

如果再把江南的吴王和越王给确立,然后把他们的藩地分远,那江南的士绅豪强恐怕也只得去边塞为藩王拱卫疆土了。

“承恩……”

“奴婢在……”

朱由检忽地开口,王承恩躬身应了下来,对此,抱着朱慈烺的朱由检也笑道:“你有没有觉得,我那两个大侄子的永王和定王不太好听?不如……换一个吧!”

第592章 未雨绸缪

“若是册封焴哥儿和炅哥儿为吴王、越王,再进行徙陵,那他们恐怕镇不住江南士绅豪强。”

二月初九,当朱由检的手书被送到南京,朱由校在看后的第一评价就是朱慈焴和朱慈炅镇不住江南士绅。

自家弟弟的想法是好的,把吴越两国册封到加巴尔地亚(高加索北部)和勿钦(喀山),然后迁移江南士绅前往当地。

南直隶、浙江两省士绅的数量,若是以三族来算,最少能迁移五十万之众过去。

可问题在于,仅南直隶、浙江两省士绅及其三族便有几十万人,那朱慈焴和朱慈炅能不能压制这么多人?

在朱由校这个父亲看来,他们不能……

朱由校也有私心,他可不想让自己儿子被以下乱上。

在他看来、能压制江南几十万士绅的,只有自己和自家弟弟。

“回信给弟弟吧……”

朱由校背负着手在殿内,犹豫数秒后才对魏忠贤说道:“着内帑每年出银二十万两于昌平为朕修葺陵寝,修建陵邑。”

“若是弟弟觉得可以,便迁移江南三省士绅北上昌平徙陵。”

朱由校的话说完,魏忠贤就知道这事情一旦公布,那将天下大乱。

天下的士绅豪强数量不多,但和他们牵扯的人物却很多。

虽说明军骁勇,但如果真的地方作乱,想要平定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不过,这件事情与他魏忠贤无关,况且他觉得只要齐王在,那些士绅豪强也翻不了天。

因此,在得了朱由校的指令后,他当即就派亲信,谨慎地将朱由校的意思向京城带去。

在他安排之后,朱由校也坐到了乾清宫的主位,将桌上迁移司的奏疏打开看了一眼,不由点头:“燃哥儿还是做得不错,两个半月,迁移北方一京五省四十七万百姓出关,南直隶和南方各省也有二十六万百姓参与迁移,这……”

朱由校还想说些什么,但他看到了后面的注文。

【去岁齐国移民二十六万三千六百余人,今岁正月移民合该三万九千余人……】

齐国的移民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朱慈燃下令旨宣布六月之后官府不再负责移民费用后,许多不明政策的百姓纷纷加快了移民齐国的步伐。

显然,百姓之中是不乏有远见之人的,他们都觉得天启盛世是齐王一手缔造,因此都准备前往齐国。

实际上齐国移民并不属于大明境内管辖,因为迁移的费用是由齐国支付的。

不过,齐国的发展速度也确实让朱由校心惊。

徐霞客返回南直隶江阴家乡后,朱由校召他来询问过齐国的情况。

在徐霞客的回答中,齐国每年仅黄金开采量就不下四万两,白银不下一百万两,铜锭不下五十万斤。

就这些,齐国的岁入就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万两。

算上内帑支援的二百万两,齐国岁入已经达到了三百五十万两。

这还不算,因为这一百五十万两只是齐国的开采能力,而不是齐国的金银储备重量。

徐霞客对朱由校说过,北亚墨利加南部的弗朗机国殖民地,每年能开采流入本国的黄金有近十五万两,白银六百多万两。

这样的财富,也是西班牙不舍得放弃殖民地的原因。

如果齐国能把西班牙在当地的疆域吞并,那就算内帑不再输入齐国,齐国岁入也能达到八百多万两。

不过朱由校看了许多自家弟弟所着的经济类书籍,他也知道如果没有相应的工商业,只有一堆贵金属,那只会导致国家通货膨胀而已。

就齐国的工业力量来看,齐国在未来还是需要依托大明的国力和人口来发展自己,因此金银基本上只能流入大明。

这对大明是好事,最少从眼下的人口趋势来看,这是一件好事。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