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32章

作者:北城二千

拖拉机还是得必须使用内燃机,才能在农业上充分发挥其能力。

只是眼下军备院对内燃机的研究迟迟无法推进,朱由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也无可奈何。

“明年就是第三批工业区全部投产的一年了,第四批工业区也要做好准备了,可以开始选择厂址了。”

朱由检交代着王承恩,按照三年一批工业区的速度,他希望能在自己走前,完成大明第四批工业区,同时开启第五批。

“殿下,现在工业区的规模是越来越大,这用度也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高了。”

王承恩向朱由检反应了工业区规模的问题:“蒸汽机暂且不提,眼下自行车年产数量已经达到三十万辆,东西卖出的速度已经不行了。”

“因此奴婢想问殿下,要不要停一停自行车厂的建设?”

“停就不用停了。”朱由检摇头回道:“设备照常生产,按照价格售卖给齐国。”

“大明的自行车充裕了,但齐国还不行。”

“奴婢领命……”听朱由检这么说,王承恩作揖应下,随后主仆二人又继续处理起了其它事宜。

过了些日子,毕自严和朱燮元的事情也并未发酵,甚至没有太多人察觉。

便是身处东宫的朱慈燃都不知道这件事,每日只是带着自己的东宫班子处理大明各地大小事宜。

时间在一点点的过去,洪承畴并没有在天启十九年返回京城,而是上疏表示自己多年没有回家后,乘船前往了福建南安。

朱由检倒没有催促他,他知道洪承畴还在观望。

既然他想观望,那就让他观望便是,等他安下心来,也就能更好的担任首辅之位了。

不过同时,西域的事情也随着林丹汗西迁与布哈拉、哈萨克两大汗国争抢牧场而宣布告终。

看样子林丹汗是铁了心要逃跑,不准备与明军交手,这倒与他在历史上面对黄台吉的性格很符合。

“既然西域的事情已经定下了,那么也可以论功行赏了。”

东宫之中,朱慈燃坐在椅子上揉了揉自己的手腕和发僵的肌肉,面对孙承宗带来的内阁队伍侃侃而谈。

作为内阁首辅的孙承宗闻言也在椅子上作揖道:“此战我军并未与北虏交手,不过既然收复丢失近八百年的西域也是大功一件。”

“依老臣之见,主帅满桂可封爵,其余各路兵马主帅可授柱国,大小将领也可授五品以上散阶,士卒可加发俸禄一年。”

孙承宗的话令人挑不出毛病,虽说这一战没有太多斩首,只是清剿了许多马匪土寇,击毙了一些蒙古游骑,但收复西域好歹也是功劳。

将领封爵,其余人授散阶,而没有太多赏银的士卒则是加发俸禄一年,从上到下各有赏赐。

不过,朱慈燃却在他说完后补充道:“满桂授爵是应该的,我准备授其为宣化侯,另外上直的孙守法、曹勐,中路的曹变蛟,这三人都是可以授爵的,散阶他们已经有了。”

“授孙守法昌平伯,曹勐河间伯,曹变蛟朔方伯如何?”

“另外,此战之中,我看朱辅炬、李定国皆有功,并且他们一人驻守轮台,一人驻守碎叶,都是中转边塞重城,仅授散阶略有不妥。”

“擢升李定国为碎叶府总兵,朱辅炬为庭州府总兵如何?”

朱慈燃说着自己的想法,其中他与李定国的关系早已人尽皆知。

太子用自己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妥,更何况李定国还等同于齐王的养子,这一战表现中规中矩,担任总兵还是有能力了。

就是……年轻了些。

“老臣认为妥当……”孙承宗考虑了片刻后便应下了朱慈燃的想法。

如此以来,西征第一战边册封了四个爵位,一个侯爵,三个伯爵,并且擢升两个总兵。

另外,参与西征的近四万两千人都得到了加俸一年的赏银。

八十多万两的饷银拨发圣旨很快被下发,但做完这些后,朱慈燃又说道:“各省的《黄册》、《鱼鳞图册》我都已经看过,眼下江南之地人口稠密,急需迁移。”

“江北之地去岁以来遭受旱情,如今已经两年有余,而百姓不愿远离故土,内阁有没有办法?”

朱慈燃把话题引到了江南的人口问题上,这让内阁一帮阁臣有些语塞,便是孙传庭都忍不住皱眉。

江南的问题可以说是从上到下。

上面的官员不愿百姓迁移,中层的士绅豪强更不想让他们走,至于底层的百姓宁愿在江南做力夫,也不愿意去别的地方做自耕农。

对于习惯力夫活计的百姓来说,让他们去种地可真是难为他们了。

至于真正种地的佃户,要么就是怕遭受欺骗,要么就是有把柄在地主手上。

“三省耕地不过一亿七千万亩,却拥民七千余万,每每一省遭遇旱情,三省粮价尽数飞涨。”

“洪武、永乐五十七年时间,移江南人口填充西南各省。”

“我南巡西南的时候,见过不少祖上是南京柳树湾高石坎迁移而来的百姓。”

“既然当初都可以迁移,眼下为何不行?”

朱慈燃明知问题在哪却还要执拗询问,显然他是对江南三省官员的移民能力十分不满。

在他看来,这些官员根本就没有宣传,不然就算江南再怎么富硕繁华,但旱灾一来,自耕农都应该哀嚎遍地,积极迁移才对。

眼下旱情爆发两年,在有火车、轮船的情况下,江南三省过去三年才迁移了不到一百万人口。

按照这速度,恐怕到朱慈燃死的那年,江南都还会占据大明诸省人口前三的宝座。

“传旨,南直隶江北受灾各府,须各府迁移每户地不满五亩的农户两万前往四川、云南,不得有误。”

朱慈燃见众人不说话,只得自作主张的要求各府官员“强制”移民农户前往四川、云南。

眼下四川和云南两省人口不过五百八十余万,而南直隶江北有五府两州,即便每地迁移两万户,也不过十四万户,七八十万人罢了。

相比这五府两州在《黄册》上的七百多万口人来说,十分之一的人迁移离开,能让当地的百姓过得更好。

朱慈燃知道百姓有多少土地能生活,多少土地能吃肉。

四川和云南的人口太过稀疏,朱慈燃看过当地的情况,知道到底还有大片未能开发的生地。

如果全部开发出来,那两省耕地恐怕不下八千万。

眼下四川和云南两省仅开发不到五千万亩耕地,还有三千多万亩没有开发,便能已经过上每日吃肉的生活。

只要能开发出那些田地,那迁移七十万人口过去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过这件事情,还需要和朱由检商量才行,因为朱慈燃需要足够的拖拉机来帮助这七十万百姓开垦耕地。

因此,朱慈燃在交代过后,便对旁边的孙可望说道:“你去一趟齐王府,把我的见解告诉齐王叔,询问眼下齐王叔可以拨发多少拖拉机给灾民们。”

“臣领命……”孙可望闻言,当即作揖退出了东宫,留下朱慈燃和孙承宗等一帮老臣们聊着其它国事。

花了半个时辰的时间,孙可望才从东宫赶到了百王坊的齐王府门口。

在让人通传过后,孙可望得到了朱由检的召见。

这是孙可望第一次来齐王府,也是他第一次面见齐王。

走在齐王府内,他感叹着齐王府的规模,同时不免对亲手建造这宫殿的皇帝也好奇了起来。

在走过一级级台阶后,孙可望出现在了承运殿的养心殿内。

他在入殿见到“天日之表、龙凤之姿”的朱由检后,他先是一愣,没想到齐王那么年轻且好看,随后立马低下头作揖:“下官詹事府主簿孙可望,受太子殿下叮嘱前来偈拜齐王殿下,殿下千岁……”

“起来吧。”

朱由检放下了手里的《徐霞客游记》,看了一眼孙可望本人。

他长相并不出众,只能说比较干净老成,身材也算不上高大,五尺二三寸左右,是大明万历年间出生正常男子的身高。

汉人的身高本来就很高,加上天启年间的物质逐渐增多,肉蛋奶补充及时,因此天启年间出生的孩子是普遍比万历年间要高一些的。

朱由检估计这种现象还会一直持续,过个二三十年,恐怕男子平均都是五尺五六寸的汉子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询问起了孙可望的来意。

在孙可望诉说过后,朱由检这才说道:“今岁拖拉机的数额早已分配完,今岁明发的数额也已经定下。”

“眼下第三批工业区的最后几个工厂在逐步完工。”

“监国若是不着急,可以着各地官员于明岁春后再迁移人口。”

“届时应该能有一万台拖拉机的数额,可以平均分给这十四万农户。”

朱由检解释了一番,孙可望听完也老实作揖道:“如此,那下官便回东宫回禀了。”

“嗯……去吧。”朱由检重新拿起了《徐霞客游记》,孙可望也缓慢退出了养心殿。

走出养心殿和承运殿后,他回想起了朱由检,没曾想过百官畏惧如虎的齐王居然这么好说话。

舒缓了一下紧张的心情,孙可望深吸一口气,紧接着开始返回东宫。

这过程又花费了半个时辰,因此当他返回东宫的时候,许多阁臣已经坐的不耐烦了。

好不容易等他说完齐王的回复,刑部侍郎周延儒也作揖道:“监国,以眼下军备院的情况,一下子迁移十四万户百姓似乎不太现实,不如先迁移一万户,正好和拖拉机的数量对上。”

周延儒想拖拖时间,毕竟他是江北官员,只可惜朱慈燃不给他机会。

“怎么?有了拖拉机,就不知道耕牛怎么使唤了?”

朱慈燃反问周延儒,继而又扫视诸臣说道:“拖拉机是不足,但四川、云南两地的官场还有三万多耕牛和一万多大挽马。”

“按照每户发放一头,也足够四万人使用,何须一味追求拖拉机?”

朱慈燃深知这群人就是得寸进尺,因此不留半点退让的余地。

他转头看向了东宫太监李永贞:“官场在湖广、贵州、广西三省的耕牛挽马有多少?你日前可曾询问过王大伴?”

“回殿下……”李永贞一个太监,不怕得罪江南人,因此大胆回答道:“约八万余头,算上和云南、四川的,接近十三万。”

朱慈燃和李永贞一问一答,周延儒和温体仁立马就明白了,合着朱慈燃是有备而来。

除了拖拉机以外,其它的官场牛马数量他早就派人去问了,所以才定下的江北五府二州各两万农户的标准。

“户部和兵部、吏部……”朱慈燃听后开口,李长庚和陈奇瑜、孙承宗三人只得作揖:“臣在……”

“既然畜力足够,便早早安排移民吧,至于拖拉机便放在最后发放。”朱慈燃大马金刀的坐在监国之位上:“毕竟是十四万户百姓,迁移也需要不少时间。”

“此外,江南三省之地,若是再遇旱情,也一应按照当地农户十分之一的数量进行迁移。”

朱慈燃一句话,让周延儒和温体仁瞬间感觉到了牙疼。

看样子不只是齐王要针对他们江南三省,便是太子也要跟着针对。

他们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子不类父”,朱慈燃虽然有玩心,但他对朝政的责任感可比朱由校大多了。

朱慈燃不像朱由校,而像朱由检,这就让原本指望赶走朱由检就迎来“太平”的江南官员难受了。

周延儒和温体仁甚至已经想到了,这份圣旨下发后,江南的士绅豪强会给自己寄来多少信件。

想到最后,二人最后只能将希望放到了老天身上:“只希望江南不再遭遇旱情吧……”

第590章 狠辣迁移

“入你娘的毴!贼老天三个月不下雨不下雪,是想来年旱死老子是吧!”

时间一晃而过,伴随着张献忠的一声痛骂,天启十九年的脚步来到了腊月中旬。

站在河西兰州府的黄河北岸,张献忠对着天空骂骂咧咧。

他之所以破口大骂是有原因的,由于安西、北庭两省被拿下,曹变蛟被委任为安西总兵,曹猛被任命为北庭总兵后,各地总兵都遭到了调动。

李自成、刘宗敏、李过三人本来是各地三省总兵,但由于都督府要培养少壮派,加上内地无忧,大明战线向西延伸至中亚一带,因此他们三人都被委任留守安西、北庭。

军事方面,满桂对安西设置了四个要地,并对朝中上疏。

这四个地方分别是疏勒(喀什)、碎叶、安西(伊犁)、轮台(乌鲁木齐)等四个地方。

李自成为疏勒总兵,李定国为碎叶总兵,朱辅炬为安西总兵,李过为轮台总兵。

这四个地方分别防守瓦罕走廊,拱卫伊犁河谷和作为安西、北庭和内地中转的四个要地,也被称为天启一朝的安西四镇。

四镇兵马经过调整,碎叶两营,疏勒三营,安西三营,轮台两营,合计十营三万人。

至于北庭,满桂调刘宗敏驻守玄池城,又从内地调罗汝才和新生代的一些将领驻守在大漠、金山、庭州等四镇,为北庭四镇,合计兵力八营两万四千余人。

安西与北庭合计是十八营,占据北军都督府近二分之一的兵力,拥兵五万四千人。

按照曾经的生产力,西域想要养活这五万四千人,最少得有三十万百姓和一百万亩耕地才行。

但放到现在,只需要六万百姓和两万台拖拉机就足够。

不过,都督府不可能一手掌握两省军政大权,因此在十月中旬,燕山派之中的高官张懋才、贺昌守二人被调往安西、北庭分别担任布政使。

作为日后大明陆上防御压力最大的两省,它们注定要调动大明的大量资源。

也因此,内地的许多将领、官员都被抽调派往了两地。

朱慈燃不如朱由检的手段老练,但奈何他脸皮厚。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