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16章

作者:北城二千

朱由检用放大镜放大后看了一遍,确定没有问题后让锦衣卫抄录,并寄往欧洲。

这一切水到渠成,忙碌完齐国的事情后,朱由检也有时间把心思放在大明上了。

开年已经过去三个多月,这三个月里大明无事发生,但大明的边疆并没有消停。

二月,莫卧儿组织三万兵马进犯刚被明军收复的孟加府,被留守当地的木懿击退。

同一时间,西域爆发了战争,林丹汗覆灭了叶尔羌汗国,势力进一步扩大,麾下部众已经达到了四十万,真正实现了当年他对努尔哈赤吹的牛皮。

现在,西域除了北边还有一个拥有万余骑兵的准噶尔,南边还有林丹汗用来做战略缓冲的吐鲁番汗国外,其它地方已经成为了林丹汗的牧马之地。

朱由检在考虑要不要出兵先灭吐鲁番汗国,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为时过早。

等火车修抵嘉峪关,他完全可以让人一直向西修去,逼着吐鲁番汗国投降或者和明军打一架。

从嘉峪关到吐鲁番也就不到一千公里,以大明的技术,四年修通这条铁路并不困难。

况且,朱由检估计只要铁路修到哈密,吐鲁番汗国就应该要表态了。

不管是投降还是打仗,都不会影响明军的收复西域的决心。

想到这里,朱由检将目光从西域放到了北方的西西伯利亚。

由于还是雪季,沙俄的军队没有做出什么羊攻和反攻的举动。

有曹文诏和六千北军骑兵在,朱由检也不需要担心他们。

他更比较担心的,是朝堂上的局势。

三个月的时间,朱由检看似什么都没干,但他干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把陆元高、周伯谦等人推到了朱慈燃的东宫。

见朱由检这么做,许多守旧党的老臣也不再顾忌,纷纷把自家子孙推向了东宫。

如果仅仅是这样,朱由检倒也不用特别来说。

在他推荐的这批人里,有一个人显得特别显眼。

他既不是勋贵之后,也不是名门出身,他只是一个世代务农的农家子弟。

二月,伴随着各地官员开始考功,孙可望的名字出现在了文册前列。

这次朱由检朱笔一挥,孙可望成为了东宫詹事府从七品的詹事府主簿。

与他一起入东宫的是堵胤锡,他担任詹事府右司直郎,负责纠察、弹劾东宫官员。

两人入宫前,朱由检就交代了朱慈燃,好好用这两个人。

朱慈燃对朱由检的话从来都是深信不疑,因此自然常常带着两人处理朝政。

这是朱由检办的第一件事,只要有堵胤锡和李定国,那孙可望就乱不起来,也就只能老老实实的管理东宫,治理天下。

这个班子,最少能让大明在孙传庭他们之后,再兴旺个十来年。

再往后,朱由检也预料不到了,只有靠朱慈燃自己慧眼识人了。

这是他办的第一件事,而第二件事就是让齐王府年纪到了的诸子前往了百王坊隔壁的鸡鸣坊就读官学。

这些日子他白日处理奏疏,等孩子们回家就带着他们边玩,边考问他们一些生活常识,以及一些道德教育。

任谁都能看出,齐王在准备培养世子了。

这样的事情,让作为齐王府王妃的袁禧嫔自然着急。

她缠着朱由检缠绵了十来天,并且看架势还准备一直缠绵下去。

朱由检倒也不怪她,毕竟他理解袁禧嫔的心情。

不过,他培养的也不是世子,而是未来齐国的将领、文臣。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听到了暮鼓的声音。

他看向窗外,果然窗外已经呈现黄昏之色。

这样的景色似乎在告诉他,距离他就藩齐国已经不远了。

“砰!”

在朱由检沉思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南京乾清宫内,朱由校一锤将榫卯契合,然后得意的打量起了自己的作品。

南京的乾清宫规模和面积要比北京的更大,更宽敞,能放的东西自然也就更大。

朱由校在敲打的,是一艘五丈长,两宽的船只。

这艘船只是一艘蒸汽动力的船只,只不过高压蒸汽机和蒸汽机、螺旋桨等关键东西还没有放入船体内,目前只有一个外壳。

不过即便如此,朱由校还是很满意的打量这物件。

他准备要亲手做一艘蒸汽机船,然后等回北京的时候,就乘坐自己的船走海上返回。

在父子叔侄三人的配合下,大明朝的朝政处理速度加快了许多,三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时间来做一些私人的事情。

朱由检是陪孩子,朱由校是玩木头,朱慈燃是骑自行车。

从这里也就不难看出,燕山派官员为什么不满了。

毕竟瞧着架势,后面那两个不管哪个做皇帝,似乎都一副昏君的模样。

“近来南京城的燕山官员有什么举动吗?”

朱由校走到一旁,一边炮制木头,一边对昏昏欲睡的魏忠贤询问。

“回万岁,并无异动,仅有江南的地主士绅们和麾下佃农发生了一些矛盾。”

“噢?说来听听……”朱由校没想到江南的地主士绅居然和佃农发生了矛盾,一时间对这件事情很感兴趣。

“回万岁……”魏忠贤作揖回应,随后将自己知道的事情说了出来。

说清楚些便是由于扬州等地遭遇大旱过于严重,一些佃农觉得土地产出养不活自己,于是纷纷请地主士绅们降低田租。

只是佃户们的日子不好过,地主士绅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家里几百号人需要养,许多大地主和士绅根本没有理会佃农的请求。

因此,佃农们为了活命只能准备移民。

结果等他们想要移民的时候,士绅地主们不愿意交还契纸,因此佃户们到当地告官。

总的来说,事情便是如此,而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桉也是地方官府判士绅豪强们归还契纸,佃户们得以自由,坐上了南下旧港的船只,成为了天启移民浪潮中的一员。

“这么看来,江南的士绅真的不行了……”

朱由校轻笑,显然就连他都没想到,江南的士绅居然连几个佃户都收拾不了。

不过这也说明了自家弟弟的变法很有用,士绅地主们的政治话语权正在不断下降。

“弟弟近来过的如何?”

“殿下近来在忙着给郡王们张罗官学的事情。”

知道了士绅豪强们的局面,朱由校就担心起了朱由检。

不过事实证明他多虑了,朱由检在京城活得好好的,魏忠贤还特意说了齐王府诸子就读官学的事情。

“读官学……”听到这三个字,朱由校就明白了自家弟弟的意图。

他沉默不语,低头自顾自的刨着木头,过了许久又觉得有些烦躁,把刨子放在一旁,自己走进了养心殿内。

魏忠贤没有跟上去,他很清楚眼下正是皇帝生气的时候。

朱由校为什么会生气?魏忠贤不是很懂……

毕竟对于他这种敢于自宫的狼灭来说,面对利益,别说亲兄弟,就是一体的兄弟都能割。

他现在只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想在最后这几年多捞几笔,然后回家养老去。

这么想着,魏忠贤也乐呵呵的算起了自己的家产。

“大伴……”

“奴婢在!”

只可惜,不等魏忠贤多想,他就被朱由校叫进了养心殿。

他屁颠屁颠的走了进殿,结果一进去就看到朱由校坐在椅子上一脸忧愁。

“万岁……奴婢来了。”

魏忠贤小心翼翼的上前开口,朱由校闻言也抬头问道:“你以为,我还能赏赐给弟弟什么……”

赏赐什么……除了屁股下的那把椅子,您也没什么可以赏赐的了……魏忠贤心里想着,嘴上却笑道:“齐王殿下不缺什么,万岁不如给殿下多写写信。”

“嗯……你退下吧……”见魏忠贤也说不出来什么,朱由校抬手示意他可以出去了。

魏忠贤见状也不含湖,当即走出了养心殿。

在他走后,朱由校也暗然道:“封无可封……赏无可赏……”

在他的呢喃中,黑夜渐渐过去,等天再亮时,却已经是四月十六了。

“孙可望,你干的倒是不错,这么快就都处理完了啊?”

当朱慈燃的声音响起,场景已经到了北京的东宫,而在朱慈燃面前作揖的则是刚刚交上数十份奏疏的孙可望。

此刻的孙可望笑容亲和,他缓缓作揖:“下官平日善于处理政务,因此速度稍稍快了些。”

“一个时辰二十三份奏疏,这速度快赶得上齐王叔了……处理的也不错。”

朱慈燃拿着奏疏,一份份打开翻阅,给出了属于自己的评价。

“下官不敢与齐王攀比……”孙可望还是那副笑面虎的模样,朱慈燃带着笑意瞥了他一眼,把他的小心思尽收眼底。

“这么看来,等到年末考功时,你或许能升任左中允了。”

朱慈燃不忘给孙可望画饼,而一听到自己有可能成为詹事府左中允的孙可望闻言也不免低了低嵴背。

“和洪承畴是一样的人,不过这样也好,容易拿捏……”

朱慈燃面上笑嘻嘻,心底却将孙可望与自家齐王叔嘴里的洪承畴放到了一起。

对于朱慈燃来说,只要有野心,那就可以利用,他是一个喜欢真诚的人,因此也最怕官员用真诚来对付自己。

就好像他不怕驾驭不了孙可望,却怕驾驭不了李定国一样。

这里的驾驭不是指李定国会如何,而是在得知齐王叔未来会离开大明后,朱慈燃患上的一种心病。

他总感觉,那些无法掌控的人会离开大明。

金铉、成德、曹文诏、曹变蛟、满桂、孙应元,还有……李定国。

想到这里,朱慈燃也看向了旁边的一份奏疏。

那是五军都督府在去年考功上交的奏疏,朱由检已经处理完,朱慈燃要做的只是阅览一遍,然后盖章便是。

在考功奏疏中,李定国以治理燕然城,以及去年带兵斩首北虏三百余级的功绩名列前茅。

因此,考功奏疏里,李定国被放入了视察名单。

只要京城的五军都督府派人去燕然城走一圈,确定功绩不存在作假,那李定国就能升任北军燕然营的副参将,官职正六品。

李定国的能力,朱慈燃知道,即便是做个参将也算屈才。

如果换做以前的他,他一定会直接破格将李定国擢升为燕然营参将。

不过自从知道了自家齐王叔可能要走之后,朱慈燃便不打算做出那些破格的事情。

李定国官职升迁越快,就越容易回到京城。

现在的京城就是一个被搅浑的大缸,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浑。

朱慈燃不打算让一直照顾自己的李定国沾染这一缸污水。

想到这里,朱慈燃拿起了这份考功奏疏,打开盖上了章,随后递给孙可望:“把这份奏疏发回五军都督府吧,另外备份送往户部,更新此次的都督府变动,别少发、漏发俸银。”

“是……”孙可望海沉浸在自己要升官的消息里,因此不假思索的接过了奏疏,转身离去。

瞧着他离去的背影,朱慈燃靠在了椅子上,似乎很疲惫的仰起头,缓缓闭上了眼睛:“叔父啊……”

第579章 齐国募民

天启十八年六月初九,西历七月七日。

伴随着信鸽的送返,徐霞客在巴黎与黎塞留所代表的英格兰、瑞典、尼德兰、法兰西四国签订互助条款。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