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11章

作者:北城二千

瀛洲汉民一百九十一万,少民一千一百二十六万,汉人比例连两成都到不了。

如果说旧港还能汉少融合,那交趾就有些势弱了,至于麓川和瀛洲,也不是汉人同化少民,而是少民同化汉人。

“我问你,若是麓川再纳入三百万土民,那麓川的汉人能有多少?只有两成了。”

“可如果驱赶他们,再把麓川五百万少民之中迁走二百万,并且将当地单独设为直辖州,那麓川的汉人比例能达到多少?”

“四成有余……”朱由检率先做出了回答,并紧随其后说道:“达到四成,加上国朝不断移民,很快汉人就能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

“只要汉人成为主体民族,当地就不会动乱,麓川也将成为像云、桂、河、川四省一样的传统汉地。”

“不要为了一时的圣人,让汉家重回中唐之后的景象。”

朱由检苦口婆心的劝说朱慈燃,随着年纪增长,他很怕自己打下的疆域被自家哥哥这一脉败光。

这些疆域只要百年之内不丢,那等到内燃机可以运用,那疆域基本就牢固了,因为上面的资源十分丰富。

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朱由检一个人就能看护大明起码五十年时间,而剩下的五十年只需要朱慈燃的儿孙努努力,那大明就很难衰败。

即便衰败,那时的欧洲也无力反攻汉地,汉地再怎么内乱,也是汉人自己的事情。

朱由检不是圣人,如果真的要说他的欲望,他的欲望就是青史留名,让自己的名字能流传到百世之后。

秦皇汉武可以,自己的自然也可以,所以他的欲望实际上已经达到了。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儿孙做打算,做考虑了。

“叔父……”朱慈燃拿着手中的奏疏,脑海中不断闪过山西百姓的饥苦模样,时不时穿插文官们上疏描述的土民被驱赶模样,一时间他难以抉择。

朱由检倒是没有催促他,而是等待他的答案。

“侄子知道怎么做了……”朱慈燃艰难开口,并作揖道:“侄子想擢升南安伯洪承畴为会稽侯……”

朱慈燃做出了决定,不管是不是迫于朱由检的压力,总之给出了态度。

“按照你的意思来吧。”朱由检微微颌首,朱慈燃见状也起身离开了承运殿。

他带走了洪承畴的奏疏,因为朱由检已经在上面批红过了,这代表他手上拿着的是备份。

他带走,或许是因为他心里那个坎还是过不去。

他虽然接触了新式教育,但也接触了儒家的传统文化。

在儒家看来,中原王朝是不应该征讨四夷的,只要他们臣服就行,肆意征讨则是代表君王无德。

但是在新式教育里,大明既然为天下共主,那就要在天下布藩,同时征讨不臣,征讨不服王化的蛮夷来施以仁德。

至于怎么施以仁德?那自然是把他们纳入自己的治下或藩国之中,直接教化他们。

说的露骨一些,就是占领当地的土地和人口。

不过土地和人口也得看情况,分清楚什么有用,什么无用。

这次的弹劾,燕山官员没有参与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孟加拉北部冲积平原上的人口无用。

朱慈燃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过不去自己心里的坎。

想到这里,朱慈燃突然觉得前面来人,抬头一看,齐王府承运殿的宫道上正走着一个人,这个人则是朱慈燃十分熟悉的老师……成德。

师徒二人已经不是今年的第一次见面,但每次见面成德都以臣子的身份自居,似乎不想谈论自己和朱慈燃的师徒身份。

若是以前,朱慈燃只会有些难过,但今日他却拦住了成德。

站在承运殿广场的宫道上,朱慈燃不等成德表情淡然的行礼,便率先行弟子之礼稽首,随后跪在地上说道:“先生是因为燕山魁首的身份疏远弟子,还是因为不想认弟子而疏远弟子?”

朱慈燃露骨的话让下意识想扶起他的成德皱眉,不过尽管皱眉,成德还是扶起了朱慈燃。

“殿下已经是监国,先生弟子的身份还是暂时搁置一边吧。”

“下官今日是来找齐王殿下的,与殿下的事情,还是改日再说吧。”

成德没有正面回应,但他的态度让朱慈燃明白了他的想法。

虽然言语是君臣,但扶起他的动作却是老师对弟子的。

这说明,成德并不是不想认朱慈燃为弟子,而是时局在此,他们的身份只能是君臣。

朱慈燃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再成为师徒,他只能看着成德扶起他后走向了承运殿。

这一刻他明白了成德为什么不能和他成为师徒……

他作为弟子想让成德变好,但成德也是别人的弟子,他又何尝不想让自己的老师变得更好……

想到这里,朱慈燃转身离去,他手里攥着洪承畴的奏疏,一脸忧愁的走出了齐王府。

在拱卫营士卒的“千岁”声中,他上了自己的马车,而驾车人李永贞也驾车带他返回了皇宫。

坐在车上,朱慈燃看向车窗外的京城。

那繁华的京城就好像是大明的缩影,明明那么大,却有穷有富,有人哀愁、有人谈笑。

“偌大的一个大明,就留不下两个姓朱的吗……”

第575章 制衡欧洲

“铛……铛……铛……”

“噼里啪啦——”

伴随着时间推移,当天启十八年正月初一的正旦节来临,当晨钟作响,宵禁解除,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席卷了整个京城。

作为农历的戊寅年,今年是一个虎年。

在这个时代,虎往往作为杀伐而出现,虎年也往往会爆发较大的战争冲突,因此作为储君的朱慈燃在大朝会上询问了钦天监的官员。

官员们预测今年是一个平稳之年,一同参加朝会的朱由检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预测的,毕竟在他看来,天启十八年作为历史上的崇祯十一年可不算太平。

不过他想了想,连自己穿越这种事情都能出现,天象变一变好像也不算什么难事。

因此在大朝会上,他除了一如既往的护犊子,不让燕山派官员为难朱慈燃外,其它时候他都是闭口不谈朝政。

在他强力的护犊子下,朱慈燃总算没有遭遇上次大朝会一样的为难。

熬过了大朝会,朱慈燃也成熟的返回了东宫,按部就班的处理起了奏疏。

自上次他询问朱由检并得到答桉,随后了解了成德的态度后,他整个人成长了不少。

他很明白,以他的实力,拦不住自家叔父离去,因此他能做的,也就是让自家叔父少处理一些奏疏,好好休息休息罢了。

对此,朱由检自然很欣慰,毕竟多出来的时间,他可以拿来教导家中的那六小只。

闲暇时,朱由检会带着六小只前往京城外的集镇玩闹,也会去农田看那些即便是寒冬还在干活的百姓,讲述他们的不容易。

随着时间推移,六小只变得开朗不少,之前朱由检遗漏的陪伴也在慢慢补上。

总而言之,整个大朝会过去后,大明朝就正式迎来了新的一年。

只是这新的一年情况并不算太好,正月还没过半,陕西就遭遇了一场沙尘暴,长城以北的各省也遭遇了大风雪。

北方的旱情还在进一步加重,长城以南、黄河两岸尽数遭遇大旱,南直隶的江北地区除凤阳府外的旱情也在加重。

这么看来,似乎一开年,老天爷就告诉了大明朝的所有人,今年不会特别太平。

不过,有坏消息,自然也有好消息。

广东旱情被几场春雨浇灭,并且因为旱情的缘故,各省陆陆续续迁移了不少人口前往西南、海外、关北。

北直隶、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河西等一京五省人口降低到了三千万以下,而南直隶人口也在过去几个月再度迁移离去三十余万。

虽然相比北方,迁移的人口并不算太多,但迁移的这些人也售卖给了户部近四十万亩耕地。

这些耕地被南直隶的户部尚书范复粹分发给了当地农民,许多农民笑呵呵的应下了,不过他们也了解了这些土地是朝廷的,他们只有耕种权。

但即便知道了他们也不会在意,毕竟朝廷只收取十赋一的田赋,比起地主的四五成租子便宜太多太多了。

分田的事情结束,时间也来到了正月的尾巴。

得益于人口的不断迁移,加上占据河西走廊的四百多万人口没有受灾,因此大明需要面对的饥民也不过就是两千余万罢了。

经过三笔规模千万石的常平仓开仓平抑粮价,北方粮价得到了扼制,粮价不涨不降,维持在了每石六百余文的价格。

北方虽然有旱情,但江南罕见没有遭遇风灾、洪涝,因此大明还能支配江南的资源,不得不说算是一个不错的消息。

看着朝廷内部运行的有条不紊,朱由检也就松了一口气,把更多的时间拿到了家庭上。

不过,相比较大明能安心渡过小冰河低温期下的天启十八年,大洋彼岸的欧洲对于西元一六三八年可谓充满了阴影。

“哔哔——”

西元一六三八年二月十九,西班牙下辖地的葡萄牙里本斯迎来了一支无比庞大的舰队。

清晨七点四十二分,这是整个欧洲都应该记住的一个日子。

在这一分钟,大明下西洋舰队抵达欧洲,并访问了他们所访问的第一个城市。

在那清一色两三千吨的军舰、补给船面前,西班牙人引以为傲的“骄傲圣·特里萨号”显得十分矮小。

那一千一百吨的排水量在两三千吨的大明军舰面前,好似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

军舰上的六十八门火炮对比明军甲等军舰上的一百二十八门火炮也显得火力堪弱。

由于三十年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并且海上的战争也频频爆发,因此费利佩四世在里本斯驻扎了一支西葡舰队。

这拥有拥有七十七艘舰船的舰队,可以说是翻版的无敌舰队。

近一万人的兵力和近三千门各式火炮,可以说它们本该傲视欧洲。

然而,当拥兵五万四千,船只四百八十余艘,各式火炮九千六百余门的下西洋舰队出现,或许这一刻,所有的欧洲舰队都将暗然失色。

“铛……铛……铛……”

同样的钟声,与大明那边在庆祝新年不同,里本斯的欧洲人充满了惶恐。

许许多多的人围在了码头,看着那越来越大的舰队在靠近里本斯。

一些贵族给予舰队的评价是令人绝望的。

“雄伟军舰和补给舰,每艘可载数百人,它们扬起的船帆大过我所见过的最大军舰。”

“整支舰队在风的吹动下向前航行,它们满帆前行,如同灵活的海豚。”

“当舰队靠近里本斯,所有人都认为这支舰队是浮动的海岛,坚不可摧的要塞,因为船只之上的火炮数量和口径远超我们的想象。”

“我听港口的卫兵说,这支跨越了大洋而来的舰队整整有五万多人。”

“五万多人……”

“难以想象,如果他们对我们发动袭击,那我们能不能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击退他们。”

班德拉斯奋笔疾书的写着自己的感受,而里本斯码头上的人也越来越多。

他们渐渐感受到了那遮天蔽日舰队带来的窒息感,好在徐霞客他们无意让所有船只进入港口,他们仅仅派出了三十艘三千余吨的补给船来里本斯采购补给。

下西洋本身是花费不菲的,而其中花费最大的便是物资采购。

船上五万四千人,每天最少要吃两万斤蔬菜,两万斤肉,八万斤米。

这其中,肉还比较好说,毕竟补给船也有渔船的功能,而这个时代的深海渔业又十分丰富,因此往往派出几艘补给船就能满足每天的肉食摄入。

不过,蔬菜和米麦就有些难度了。

徐霞客他们虽然在船上种植了蔬菜,但船上的蔬菜只能满足船员的部分需求,顶多撑十几天。

至于粮食就更不用说了,基本只能靠采买和储存。

从印度厮当前往利未亚后,只要越过昆仑县,那一路上的粮食价格都十分昂贵。

即便是里本斯这样的大后方,面对三十年战争的波荡,当地的小麦价格还是达到了约每九文钱一斤的价格。

按照里本斯小麦的价格,明军舰队每天就要消耗七百二十两银子,而蔬菜价格也并不便宜,两万斤各类蔬菜最少需要二百多两银子。

也就是说,哪怕只补给一天的食物,以欧洲的物价,明军舰队都要花费近千两银子。

这或许是这个时代西方唯一能从大明身上赚取一定贸易顺差的手段。

“彭!”

伴随着三十艘补给船进入里本斯港口,下船的人并不是徐霞客,而是徐霞客的好友,现如今大明的礼部主事徐仲昭。

由于在船上十分无聊,徐仲昭学习了一口流利的葡萄牙语,并且还学习了英语、普鲁士语和法语、西班牙语。

这些语言,大明四夷馆的官员早在正德年间就开始接触,万历年间精通的人已经数不胜数,徐仲昭想要学习自然简单。

“尊贵的徐,欢迎您来到里本斯,我是负责迎接您的伯爵安东尼奥·路易斯·德·梅内塞斯。”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