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07章

作者:北城二千

“这倒也不错……”听到张延登的话,朱由校自然知道他是怕得罪应天府的士绅勋贵,因此笑了笑,不再强求。

“算一算账吧,看看扩修之后需要多少银子。”

朱由校说罢,也就摆手示意张延登退下了。

张延登只好顶着一头汗水退下了大辂,并在不久之后回到了自己的马车上。

在他离去后,御驾也抵临了观音门。

进入观音门后,南京城外城的景象和朱慈燃的游记描述地差不多,各处城门基本不见农田,只能看到一排排这些年兴建的房屋和街道。

整洁有序的马路上没有行人敢随便穿梭,因为朱由检定制的新《大明律》中,不走人行道,随意横穿马路需要被拉去城外垃圾场劳工十日。

虽说这个时代的垃圾基本都是果皮纸屑,破布土木,但清理垃圾场十日,就相当于让一个人不能去工作。

十天下来,最少少赚三百文,而且自己的饭食还得自己提供,吃得差些也需要一百文。

这一前一后,四百文就瞬间消失不见,谁也不敢知法犯法。

况且,外城郭的人行道修建的十分宽阔,足足有十丈,以便日后扩建马路。

朱由校看着窗外那人流不息的人行道,不免说道:“这南京城是比京城热闹太多了。”

“不过依我看,这南京城恐怕不止一百七十三万人。”

朱由校这话是有依据的,因为一包七十三万人都是南京在籍人口,而不包括许多流动打工的应天府、江南人口。

因此说是只有一百七十三万,但实际恐怕早已不下二百万人了。

不下二百万人口的城池,也难免说其是中世纪以来第一大城池了。

要知道此时的英国人口也不过才三四百万,一个南京城就等于半个英国。

况且就繁荣来看,南京的繁荣可谓世界鳌头,从去年九月末到今年九月末,南京城为皇店、应天府衙门就间接、直接缴纳了一百四十余万两税银。

在大明田赋商税合计才七千万两的情况下,一个南京城就占据了大明2%的财政收入。

并且这还只是火车通南京后的第二年,等之后松江府上海县到四川成都府成都县的铁路贯通,恐怕南京还要更上一层楼。

因此,朱由校想要扩修外城郭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的。

在朱由校这么想的时候,御驾也抵达了紫金山,而相比他那不着调的好大儿,朱由校好歹准备了祭祀所需的各种祭祀用品。

在简单的祭祀了一下大明太祖高皇帝以后,朱由校也和朱慈燃走着一样的路线前往了南京皇宫。

一进南京皇宫,他就看到了许许多多坍塌的宫殿。

不过与朱慈燃的热血上头不同,朱由校倒是笑得十分开心,因为坍塌的越多,需要他修建的地方也就越多。

这么想着,他也下了御驾,在南京皇宫之中走动了起来。

不得不说,由于嘉靖朝以后的财政吃紧,大明除了在高拱、张居正执政期间小规模修葺过南京皇宫以外,其它时候都只能说是缝缝补补。

由于南京城只能截留一成赋税,因此能用的税银是很有限的,每年三千两顶多就是维持没有坍塌的宫殿不会坍塌罢了。

朱由校绕了一大圈,直到天色渐晚,他才停下脚步,和后方已经走得几乎虚脱的张延登说道:“修葺这里,花不了五百万两,四百万两就足够。”

毕竟是行家,朱由校一眼就看出了下面人的猫腻,因此提出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的价格。

张延登闻言也是冷汗唰唰的往下流,但朱由校却懒得怪罪他,而是对旁边心里已经发苦的魏忠贤说道:“大伴,改日你去户部支银子,另外再回信京城,就说这南京皇宫最少需要一年半才能修葺完毕,让太子和齐王好好监国。”

朱由校这话说的脸不红心不跳,旁边的户部尚书范复粹不免咋舌。

在银两充足的情况下,修葺南京皇宫顶多一年,而皇帝张口就是一年半,显然是想多在江南玩玩。

他范复粹倒是无所谓,但江南的士绅豪强们恐怕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要睡不着觉了。

“奴婢领命……”

魏忠贤挤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应下,这笑容被朱由校看到后,还以为他不想常住南京,因此安慰道:“你若是觉得离不开家乡,那忙完这两个月就回去吧。”

“不不不!万岁,奴婢能常伴万岁左右,怎么会觉得离不开家乡呢?万岁您就是奴婢的主,您在哪,哪就是奴婢的家。”

“奴婢只是觉得,出来这么久,太子那边会有些劳累罢了。”

魏忠贤连忙解释,同时心底也不免叫苦。

他哪里是觉得离不开家啊,他是被朱由校一刀砍去一百万两的用度而心疼啊。

那一百万两里,本该有不少于五十万两是他的银子啊……

这么一想,魏忠贤更想哭了。

朱由校闻言也没有多想,拍了拍他以示安慰后,他便看向了一直跟着的魏国公徐弘基:“魏国公和诸位跟了这么久也累了,今日就先到这里吧,有什么事情明日再说。”

“臣等领口谕……”

见皇帝要休息了,徐弘基等人也没有强留,说白了他们也就是来刷一刷存在感罢了。

谁都知道,到了需要利益的事情上,朱由校这个皇帝说的很多时候都不算数,或者说他不想算数。

用北京勋贵的话就是,皇帝滑的像泥鳅,需要担责的时候就推给下面的官员,到了分利益的时候就会推脱说自己无法做主,需要和齐王商量。

京城的勋贵们早就习惯了皇帝的说辞,并且他们更知道去找齐王就是找骂。

齐王可不会在乎他们祖上的功绩,而勋贵们求得就是勋爵可以传承下去。

但这种话题如果说出来,齐王往往都是:“需要延续爵位就上战场,孤说的不算!”

一句话就把勋贵们想说的话给堵上了,长此以往,北京勋贵们也就只有用心培养家中子孙了。

培养不了的就交给官学培养,并且到了后面,大部分勋贵都觉得自己培养的不如官学,因此勋贵们把子嗣送入官学也就成为了常态。

至于皇帝……勋贵们早就不指望他做主了……

第572章 燕山不满

“铛铛铛……”

“砰砰砰——”

几乎在朱由校抵达南京城的同一时刻,下西洋舰队也在四个月后从广平县抵达了唐国的国都大兴。

大兴城位于后世的拉各斯,之所以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这里已经被欧洲商队初步开发。

由于三十年战争没有结束,欧洲各国还来不及在这里修筑堡垒要塞,因此朱聿鐭带着一千兵马将这里的村镇接管,随后购买了数量不等的昆仑奴来修筑大兴城。

大兴城的修建从天启十四年开始,至今已经三年有余。

此城位于湖畔平原,东临河流湖泊,南临大西洋,境内又有河流同贝宁的水道相连,海上和陆上的交通都非常便利。

由于此地十分潮湿,因此在拿下这里后,朱聿鐭派遣了五百拱卫营在此地指挥昆仑奴砍伐树林,开垦荒地,修建水渠,建筑城池。

唐国眼下有三个县,分别是比奥科岛的海陵县,拉各斯的大兴县,阿克拉的的陇西县。

三年的开发时间,唐国迁移而来的主要人口只有两千工匠及其六千多家卷。

他们居住在已经开发大半的海陵城,有一营三千拱卫营护卫,海陵县的县令是朱聿键的五弟朱聿觨。

县内有运送过去的六万昆仑奴负责开垦田地,如今已经有二十六万亩耕地,可以养活十几万人。

海陵县也算是唐国的大后方,无时无刻都在供给大兴和陇西两县,而大兴则是由朱聿鐭带领一营兵马和一千工匠,六万昆仑奴驻扎,陇西县则是由朱聿锷带领一营兵马和五百工匠,三万昆仑奴驻扎。

大兴和陇西两城没有大明百姓,有的只有拱卫营和工匠。

历经三年的开发,大兴城砍伐了十几万亩的森林。

这些被砍伐的森林化作木料和草木肥被用于大兴城的建设,以及大兴城耕地的育肥。

大兴城的四周已经开垦了两万亩耕地,码头也被修建的极为广袤,足以容纳三千吨的二十艘船只同时入港停泊。

远处的大兴城已经用开垦田地的碎石、石块混合水泥修葺了王城墙,王城墙周长六里,高两丈,宽一丈八尺,内部足以容纳三万人生活居住。

王城内的王宫已经建造了宫城墙和承运殿、存心殿,以及社稷坛、山川坛、世子府等外廷建筑,内廷则是平整了地基,还未建设。

王宫外的王城也修建了许许多多民居,但居住的并没有多少人。

唐国不是不想招募百姓,而是没有那个实力,并且没有那个运力。

因此,当徐霞客和黄蜚带领二十艘船只抵达,他们也得到了朱聿鐭的热烈欢迎。

港口的礼炮作响,朱聿鐭亲自带领五百拱卫营来到港口,以示欢迎。

当然,他们欢迎的不止是黄蜚和徐霞客,欢迎的还有迁移而来的未来唐国百姓。

徐霞客和黄蜚下了船,在一番客套过后,徐霞客递交出了一份令旨。

“今岁三月,老唐王薨逝,世子继位为新唐王,同时册封朱聿键为唐王世子,册封诸位为郡王。”

“下西洋船队出发前,世子殿下就已经招募了五百工匠及其家卷,合计两千八百余人。”

“这些人便是日后的唐国国民,请郡王殿下为其发田,切勿苛刻。”

徐霞客一下船就告诉了朱聿鐭几个好消息。

首先就是他那总想弄死他们这一脉的爷爷终于死了,其次是自己老爹坐上了唐王,自己哥哥坐上了世子位,自己被封为了郡王。

其次是自己哥哥招募了两千八百多国民前来唐国,并且交给了在大兴城的自己安排。

这些消息让朱聿鐭看徐霞客的眼光都柔和了不少,当他他也不敢苛刻唐国国民。

“自然不敢,我与他们身处海外,一体同休,岂敢刻薄?”

朱聿鐭这话发自肺腑,毕竟身处满是昆仑奴的利未亚,利未亚的任何藩王都知道要利国民而薄奴隶。

如眼下,朱聿鐭当着徐霞客和黄蜚的面就直接说道:“大兴已经开垦了两万八千六百余亩耕地,正好都交给他们。”

说着,朱聿鐭便让旁边的唐国长史去安排抵达唐国的国民,然后亲自带着徐霞客他们去参观作为唐国国都的大兴城。

对于徐霞客他们来说,其实唐国的发展和利未亚的诸藩都差不多,毕竟西利未亚比起东利未亚多了四个月的路程。

因此,东利未亚的诸藩比唐、吉、淮三国要发展的快一些,而三国底子强,所以奋起直追。

总的来说,诸国发展是差不多的,但唐国由于人才优秀,所以比起同为利未亚西藩的淮国要繁荣些。

“不知南边的淮国发展如何了?”

走在城头,朱聿鐭问起了南边的淮国,对此,徐霞客也抚须道:“不如唐国发展的快,不过却也差不多了。”

唐淮吉三国是被朱由检特批可以使用水泥的三国,而他们的水泥主要靠南昆仑监察使司供给。

这也是吴阿衡和阎应元为什么大肆修建水泥场的原因。

由于苏尹士运河尚未开通,这三国就是未来直面欧洲的三个国家,因此让他们率先使用水泥是有原因的。

在苏尹士运河开通前,三国的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

他们面临欧洲,背靠南昆仑监察使司,一旦东西方发生冲突,他们将是大明对西欧的桥头堡,因此南昆仑监察使司是作为一个为三国供能的充电宝而存在的。

淮国的朱常清很有能力,加上比邻南昆仑监察使司,所以淮国的发展也很快。

七月十九日,徐霞客他们抵达淮国国都九江时,淮国已经有一县六镇,兵马两营六千,国民八千,劳改工八万的规模了。

九江城的宫城、王城都已经修建完毕,现在正在修建内城和外城,同时当地也有耕地二十二万余亩。

当然,相比较唐国五兄弟齐心合力,淮国仅靠朱常清还是有些势单力薄。

因此在听到徐霞客的话后,朱聿鐭也笑着摸了摸自己的短须,紧接着继续带着徐霞客他们巡视起了唐国王城。

对于徐霞客他们提出的补给问题,朱聿鐭也没有拒绝,只是说了唐国无法拿出那么多粮食,但蔬菜和澹水应有尽有。

热带雨林气候虽然不适合种地,但水果蔬菜、澹水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开垦的土地第一年也常常被用来种菜,然后育肥,种植粮食。

唐国土地的情况和朱由检说的差不多,一开始种地,怎么种都能高产,偶尔还能出现亩产三石的现象。

但等到后面三四年开始,土地的营养退化就超过了国民的想象,这种时候只有停下耕种开始育肥,才能阻止土地的营养退化。

这一停,短则一年,多则两三年,因此唐国如果想要养活一百万人,最少得准备两千万亩耕地,并且要有足够的化肥输入才行。

土地必须种一批换一批,育肥一批,并且还要修建大量水利工程,不然雨季来临的时候,庞大的雨水倾泻而下,会将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全部冲入地底深处。

不过这对于唐国来说并不难处理,反正劳力是免费的,只要供他们吃喝就行,因此大兴城虽然才建设三年,但当地的水利工程却并不比大明江南的一些县城差。

唐国需要解决的是育肥问题,而育肥问题又主要在化肥问题上。

这个问题,朱由检当初承诺的唐淮吉三国是齐国日后负责供应化肥,但现在这件事情还八字没一撇,因此朱器墭和朱聿键才没有离开大明。

谁又能知道,他们离开大明后,朱由检会不会翻脸不认账?

因此,简单的沟通过后,徐霞客和黄蜚都了解到了唐国的情况。

二人没有选择在大兴城休息,而是选择回到了海上的舰队上休息。

回到舰队之后,徐霞客沉思了许久,然后才写下了对唐国的评价。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