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694章

作者:北城二千

不过即便有棚子,但那迎面吹来的热风还是让人无比烦躁。

“张修……这会儿几度了?!”

朱慈燃发泄式的喊着坐在后排四夷馆官员张修的名字,张修闻言也拿出了放在一边的温度计。

“二十八度……这天气,直贼娘的,明明往年都只有二十一二度,今年怎么那么高!”

饶是好脾气的张修也不免骂了一句,而朱慈燃闻言却吐槽道:“这二十八度跟三十度一样,不是说只是地方小旱情吗?怎么是这幅场景?”

朱慈燃趴在了车把伞,脚还在不停踩踏,十分滑稽的同时,他也看着田里焉了吧唧的秧苗心痛。

他不是心疼江南,说到底江南毕竟水网罗密,大旱不至于让百姓没吃的,大多也就是粮食减产罢了,他真正心疼的是北方的百姓。

“也不知道这一场大旱下来,又有多少亩水田要绝收……”

朱慈燃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同时他也起身靠在自行车的靠椅上,从旁边的竹筐里拿出了地图查看。

眼下他们已经抵达临洪镇了,距离山东的兖州府地界只有不到二百里了。

就是不知道山东过几日会不会有旱情,而且会不会波及很大。

想到这里,朱慈燃就不免看了一眼那万里无云的湛蓝天空。

他从没有这样讨厌过没有云的天空,但他也知道,他个人的讨厌无法解决不下雨的天气。

他看着沿路不断踩水车的百姓,最后只能摇头道:“再这么干旱下去,恐怕南直隶的百姓又得遭遇一边迁移了。”

尽管话这么说,但朱慈燃也知道,以南直隶和浙江、江西三地的情况,迁移才是最好的出路。

哪怕当地的百姓已经适应了给人打工,当佃户的日子,但这样的日子只能维持温饱和日常的花销,想要致富是不可能的。

百姓没有存银,若是江南经济一直好下去那还可以,可江南的经济说直白些就是靠纺织业在支撑,一旦大旱来临,桑树旱死,那引发的可不仅仅是几万、几十万人的失业。

当数百万人失业,并且还没有存银来抗灾,那朝廷就得为江南的畸形经济付出代价。

“江南御马监的纺织场有多少家了?有多少工人?”

朱慈燃吭哧吭哧骑着车,询问了一嘴刘顺,不过这个问题刘顺也回答不了,他努力回想过后才回答道:“天启十五年的时候,好像就已经有二百余家,五十几万工人了。”

“这么多?”听到皇店的纺织场居然养活了五十几万人,朱慈燃有些惊讶的回头,刘顺也借机解释道:“本来以国朝的情况,在不影响百姓男耕女织的情况,应该只能募工二十几万才对,不过小西洋那边多了几千万人,加上海外的百姓也需要白布,所以募工便多了。”

“纺织场的工价倒是一直固定,每日二十文,十日一结,辰做酉归(7点-17点)。”

刘顺解释了一下纺织场的待遇和工作时间,朱慈燃闻言也好奇道:“休息呢?没有休沐吗?”

“这……”听到这话,刘顺有些尴尬道:“殿下,朝廷要养的工人可太多了,各个工厂加起来,不少余四百万人,若是让他们像官员一样沐休,那朝廷每年得多拿出四五百万两银子来发工钱。”

“他们拿了四五百万两,那朝廷就少了四五百万两,几条铁路就得停工。”

刘顺道出大明财政窘迫的事实,朱慈燃这时也才反应过来。

说到底,皇店各地工厂开出的条件都是优于当地的,在眼下这个时代,百姓打工想带薪沐休就是痴人说梦。

大明之所以日结工钱流行,原因就在于百姓想休息只能少干一天,带薪休假是这个时代生产力无法做到的一个福利。

能享受这个福利的,只有大明那二百多万兵马、官员、衙役。

因此在了解了情况后,朱慈燃也不再询问了,他觉得自己似乎应该在回京之后,好好补习一下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他叔父编撰的《经济学》。

也在他看到东南大旱的同时,远在河西的朱由检也收到了各地旱情加重的消息。

他从嘉峪关退回到了肃州城休息,消息送来的时候,他正准备带着四小只出去骑马。

不过,当奏疏内容被他所看到的时候,他的脑子立马就飞速运转了起来。

“殿下,孙经略已经前往西安筹备平抑粮价的事情了。”

当朱由检看着手中写满各地旱情的奏疏时,穿着一身圆领袍的满桂也正好从府外走进来,刚好撞见了在看奏疏的朱由检。

他将自己刚刚得到的消息告诉了朱由检,朱由检闻言也合上奏疏抬头道:“如果旱情真的如此,那北方的粮价肯定是要平抑的。”

“很严重吗?”满桂只能掌握西北的情报,所以他好奇其它地方的旱情情况。

对此,朱由检伸出手揉了揉眉心,叹气道:“山东、山西、陕西、北直隶、河南、南直隶……还有广东……”

“这几个地方都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旱情,好在朝廷提早对各地进行囤粮,想必粮价不会如天启十四年般夸张。”

这么说着,朱由检也对旁边的陆元高吩咐道:“告诉孙传庭,再回奏万岁,就说北方可放出三千万石平抑粮,南直隶可以放出一千万石平抑粮。”

“是!”陆元高作揖应下,紧随其后去一旁安排锦衣卫呈送消息。

朱由检则是走到了满桂面前,他没有说话,而是看着满桂,感到十分满意。

相比较黄龙,朱由检对满桂和孙应元总是满意的。

他们二人虽然有子嗣,并且也位高权重,但却没有利用职务之便来让子嗣升官发财,而是让他们在顺天学府好好学习。

不难看出,他们二人是把重心放在齐国的,所以不愿自家子嗣过多牵扯大明的军政要务。

“家中几个孩子眼下学习的如何?”

朱由检和满桂唠起了家常,满桂闻言则是憨厚笑道:“就那样,文不成武不就。”

他这话倒不是虚言,他有四个孩子,但在官学、府学的成绩都不是很好,性格也比较“软弱”,让他恨铁不成钢。

不过满桂跟了朱由检这么多年,别的什么没学到,怎么保命倒是学了有一手。

在他看来、以他眼下的地位,再往上升肯定是升不了了,顶多就是封爵罢了。

既然拿到了爵位,那就没有必要让子孙执掌权柄,只要在朝中有一定地位就足够。

中庸才能活得长久,争强斗狠只会身消道死。

“爹!”

在朱由检和满桂闲聊的时候,换了一身衣裳的朱慈烺等四小只跑了出来,纷纷抱住了朱由检的大腿。

两条大腿被四个小孩抱着,朱由检有些哭笑不得。

满桂见状也识趣的作揖:“府上还有一些军务未曾处理,末将先告退了。”

“嗯……”朱由检好不容易休息,也不太想聊太多军政方面的事情,因此他看着满桂离去,之后带着四小只骑马前往了肃州城北部不远处的草原游玩。

每天保持一定运动,这是朱由检的习惯,同时也是为数不多能和四小只玩闹的时候。

不过话说回来,爹带儿子,不死就行,因此朱由检很是大胆的带他们去骑马、游泳,射箭,踢蹴鞠,打马球。

四小只一队,朱由检和陆元高一队。

他们四小只骑着四匹矮马,朱由检和陆元高虽然也骑马,但总是闲庭信步式的玩耍,没想赢。

如此玩了一天,等他们回肃州城的时候,代表宵禁的暮鼓已经敲响。

随着时间推移,工业化不断进展,朱由检也能适当休息和放松了。

不过唯一难为的,恐怕就是在紫禁城里处理政务的朱由校了……

“一百四十九斤(89kg),瘦了这么多?”

黄昏下的坤宁宫里,当张嫣看到朱由校的体重瘦了那么多斤,不免有些心疼的抬头。

果然,她这十二日未见的丈夫肉眼可见的小了一圈。

“万岁没有好好吃饭吗?”

张嫣心疼的询问,朱由校却摸了摸自己的短须:“饭一直有吃,就是有的时候睡不够,吃得少,人自然也就瘦下来了。”

说罢,他拍了拍自己依旧很大的肚子说道:“我算是知道弟弟为什么胖不起来了,常年这么处理政务,能胖起来也倒奇怪。”

“万岁,臣还得为您诊脉……”

朱由校感叹之余,旁边记录了朱由校体重的王肯堂也作揖说起了正事。

“嗯……”闻言的朱由校坐在了椅子上,把手放在了诊脉的绸包上。

八十五岁的王肯堂发须乌黑,见朱由校坐好,他也坐下为朱由校诊了诊脉。

在他诊脉的时候,太医院的陈实功也到了坤宁宫,他是负责来给朱由校检查身体骨骼,顺带正骨的。

在他进来后不久,王肯堂笑着把手撤开,对朱由校道喜道:“万岁这两个月来瘦了十二斤,脉搏也强健了不少,没有之前那么起伏不定了。”

“那倒是件好事,没有白吃那么久的药膳。”朱由校收回了手,脸上和善的笑着。

王肯堂闻言也点了点头:“再保持两个月,万岁应该能瘦到一百三十斤左右,届时应该就身体强健,不易生病了。”

说罢,王肯堂站了起来,而陈实功也走上前来。

魏忠贤他们让人推来了正骨用的车子,供朱由校躺好后,为他这段时间疲惫的身体正骨放松。

全部做完这一切后,朱由校也感觉神清气爽,在殿内稍微活动了一下身体。

王肯堂和陈实功见朱由校没事,他们也就作揖退下,在净军的护送下出了乾清宫。

在他们走后,张嫣也命人传膳,很快四菜一汤便摆在了桌上。

这其中除了一道药膳鸡外,剩下的便是朱由校最爱的海鲜乱炖和火烧羊蹄,以及张嫣喜欢吃的一些素菜。

看着这一桌子菜,朱由校不免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对张嫣感叹道:“我当年刚即位时,还能每餐吃上八九个菜,有的时候能有十几个。”

“眼下大明国富民强,我反而只能吃四五个菜了。”

朱由校感叹了一下自己生活的变化,张嫣闻言也只能劝解道:“吃少些也好,每顿饭吃的品类太多,有的时候也会生腻。”

“这倒也是……”朱由校颔首表示认可,同时也对张嫣说道:“算起来时间,燃哥儿也该进入山东地界了,等他回来,也该为他选妃了。”

“嗯……”张嫣也很关心自己这个亲子的婚配问题,因此借机说道:“岁末选妃如何?先选三百人。”

“差不多吧。”朱由校倒是没太干涉朱慈燃的婚事,反倒是问起了朱慈焴和朱慈炅的事情:“这焴哥儿、炅哥儿近来学的怎么样?”

“五叔叔推荐他们学的课程通俗易懂,这两个孩子学得不错,就是按照他们的年纪,恐怕学完出来,群臣就要催促着就藩了。”

张嫣很担心朱慈焴和朱慈炅,虽然这两人不是她亲生的,但毕竟是她看着长大的。

一想到他们要就藩,张嫣心里就有些慌张。

“嗯……近来范贵妃和我说过这件事。”朱由校一边吃一边说道:“我倒是觉得,有弟弟这个前提在,他们可以不着急就藩,可以跟在弟弟左右,学习两年。”

“臣妾也是这样的想法。”张嫣松了一口气,她最怕朱由校把这俩孩子直接送出去。

毕竟按照新朝的新政,大明本土是不准许藩王就藩的,因此朱慈焴和朱慈炅要是真的就藩,估计不是利未亚就是河中地区。

这么远的地方,两人又这么小,张嫣不担心才奇怪。

让他们跟着朱由检学习反倒极好,不仅能学到东西,日后就藩也能选到两个比较好的地方。

“对了万岁,李贤妃和张惠妃都害喜了。”

解决完了朱慈焴和朱慈炅的事情后,张嫣想起了内廷的喜事,因此和朱由校汇报了一下。

倒是朱由校听后摇了摇头:“也不知道这次是儿子还是女儿……”

“……”听到朱由校这话,张嫣也是哭笑不得。

按道理来说,朱由校常年往返后宫,理应子嗣众多才对。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他这辈子天生只有三个儿子的命,辛勤耕耘那么多年,得到的却是六个女儿。

相比较隔壁七年就诞下六子四女的朱由检,这边三子六女的朱由校感觉很没面子。

朱由校看了看张嫣俏丽的面容,一时间有些心痒痒,不过当他一想到养心殿还没处理完的那两百多份奏疏,他顿时就没了兴致。

望着碗里的药膳,朱由校兴致缺缺,甚至不由联想:“也不知道弟弟是怎么每日处理那么多奏疏,还能生下那么多孩子的。”

第563章 西征

三月末,伴随着夏季即将到来,波及长城以南,黄河以北的大旱开始彻底发威,除了辽东和河西走廊没有遭受波及,其他各省各地纷纷遭受波及。

一时间,粮价再度飙涨。

三月二十八,北京城米价每斤五文,广东每斤四文,陕西四到六文,河南、山西、山东、南直隶分别五到七文不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明朝廷各地的皇店与常平仓开始配合。

四月初十,当京城西直门皇店打开玻璃门开始营业,门外翘首以盼的许多百姓纷纷准备抢粮。

然而,不等他们抢粮,皇店员工便把一袋袋大米抬了出来,并将一袋大米倒入一个大木斗中。

在将斗中大米倒的堆尖后,一名伙计将一块木牌插入米堆里,转身对着数百百姓喊道:“今日皇店米价……每斤四文!”

“四文?!”

“粮价降了!”

“朝廷出手平抑粮价了!”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