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689章

作者:北城二千

在小西洋诸藩的粮食供应下,昆仑县开垦出了三十余万亩水田和五十几万亩水浇田。

有着这些耕地的支持,南昆仑监察使司对诸藩的粮食支持力度也就越来越大,而诸藩能投入在利未亚的军队和人口也就越来越多。

人一多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贸易,因此作为这个时代欧洲和亚洲海上贸易的必须通道,昆仑县也自然繁荣了起来。

在原本老城区的规模上,阎应元驱使当地劳改工加盖了外围十六里的外城,如此一来,内外城可容纳近二十万人常住。

城池整体用水泥建造,并且阎应元也在南昆仑府修建了人工水泥场三十座,并且用矿场开采的黄金从欧罗巴人手里购买了许多本土劳改工,将他们投入到了矿区的挖掘工作。

南昆仑府的繁荣,连带着的不仅是利未亚诸藩的繁荣,也让许多经历战火的欧洲人南下,自发组成了捕奴队。

南昆仑监察使司给出的劳改工价格是一个人一两银子,而捕奴队要做的也很简单。

根本不用大明指点,他们自己就知道应该怎么抓捕劳改工。

他们直接派人前往利未亚中部的一些部落沟通,支持当地的部落去吞并其它部落,以每个俘虏一把铁刀的价格购买。

他们购买的俘虏有标准,那就是只要男人,并且还是十五岁以上的男人。

不仅如此,这些俘虏还需要经过特殊处理并存活下来,只有这样的奴隶他们才会买,并将他们送往了南边的南昆仑监察使司。

相比较粗暴的欧洲捕奴队,大明反而开明很多。

对于没有经过特殊处理的劳改工,他们会在十年劳改期结束后释放他们,并给他们一笔回家的银子。

对于经过处理的劳改工,大明会把他们安排到永平县生活,并发给他们田地。

不过在南昆仑监察使司,人死后如果没有后代,那土地都是需要回收的。

当然,他们也可以收养一些孩子,不过这些孩子大多都是从印度厮当送来的孤儿。

如果没有大明,他们将会在战败后被送往美洲的殖民地,或者被其它部落斩首。

他们不知道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到底是大明要求的标准,还是捕奴队的恶趣味。

他们只知道,在大明境内他们还能活下去。

“府里有多少田地和劳改工了?”

当吴阿衡一身戎装从北方返回昆仑县,阎应元在县城门口迎接了他,并与他骑马返回县衙的同时聊起了正事。

“南昆仑府有水田五十二万亩,水浇地三百二十七万亩,产出的粮食估计能达到三百万石左右。”

“劳改工的数量现在有一百四十七万,暂时够用了,下官也没有再购买。”

阎应元回应着吴阿衡,同时也看了看街道上的情况。

满满明制汉风的建筑遍布城内,大量瀛洲、大明本土的面孔充斥在街上,偶尔也能看到许多卖了奴隶前来消遣的欧罗巴人面孔。

阎应元打量街道的同时,吴阿衡也说出了徐霞客他们即将抵达昆仑县的事情。

他要求阎应元和颜胤绍各自准备三十万石的粮食来供给给下西洋舰队,阎应元倒是觉得没有问题。

二人匆匆返回了县衙的书房,等到坐下后,吴阿衡才抚须说道:“这次我前来,除了准备粮食外,就是想问问你和赓明(颜胤绍),南昆仑监察使司能接受多少移民。”

面对吴阿衡的问题,阎应元毫不犹豫的作揖回应道:“约五十万左右,不过要是还需要分地的话,只能以每五十亩一人,迁移六万多百姓。”

“嗯……既然如此,那等徐霞客抵达的时候,我会上疏一份让他带回国朝,让国朝移民六万前来南昆仑监察使司的。”

“另外,这次舰队也带着三万多百姓前来,如果能吃下去,拿我们先吃下一半,把剩下一半分给唐、淮、吉三国。”

“下官领命……”阎应元作揖应下,吴阿衡也起身道:“行了,既然伱能安排,那我就不多插手了,北边有许多土人南下袭扰,明日我还得回去巩固防线。”

吴阿衡说完,摆手就示意自己要休息了,阎应元也在回礼之后退出了书房。

第559章 扶持大侄子

“哇~哈哈哈哈……”

“驾!驾!”

二月中旬,随着京西铁路通车的消息传开,朱由检他们已经乘坐马车来到了西宁城西边的青海湖。

青海湖作为大明第二大湖泊,青藏高原中的一面明镜,不得不说朱由检不管是前世今生,都对他很好奇。

不过让他失望的是,由于眼下时间太早,青海湖四周还属于冬末春初的气候,湖畔没有朱由检心中绿茵茵的草原、只有冬雪融化后的泥泞。

尽管由于天气的原因,风景并不是很好,但对于第一次看到那么大“湖”的朱慈烺等人来说,这里无疑是他们撒欢的天堂。

此刻的他们乘骑着几头不足朱由检腰高的小马驹在湖边玩闹,周素洁带着女官看护着他们,而朱由检则是做起了自己的正事。

他们眼下在青海湖北部的青海县,这里是照顾青海八九万牧民生活唯一的一个县城,并居住着数量不少的藏、蒙、汉等族百姓。

青海并没有内地人严重的那么贫瘠,它的境内有近六成的面积都是草原,尽管这些草原十分脆弱,但利用得当的情况下,它们依旧能养育上千万头牛羊。

数亿亩草场被朱由检划分成为了成了五大块,牧民们需要按照每年迁移一次的情况来进行迁移,以此维护当地脆弱的草场环境。

即便如此麻烦,但众多牧民并没有意见,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每户人家有上万亩草场,尽管草场脆弱,但也能养育上百头耕牛,上千只羊。

对于一户顶多七八个人的和硕特蒙古人来说,这样的日子是他们这辈子都想不到的。

曾经他们是各部台吉的私产,现在他们却成为了自己的主人,拥有自己的牛羊。

和硕特的蒙古人都如此,更别提那些曾经只是奴隶的吐蕃人了。

当他们听到齐王来到青海的时候,许多人就骑着马来到了青海县,一时间只能容纳万人的青海县被急得满满当当,朱由检只能无奈走出县城,来到了青海湖边。

湖边四周的山上,前来瞻仰朱由检的百姓多达三四万人。

朱由检命人在湖边搭了一个露天的大帐,从这三四万人里选出了三百多人前来坐下,近距离了解他们的生活。

陆元高选的地方不错,这里背靠青海湖的农田,北边是还未长出春草的草原和乌泱泱的人群。

当忐忑不安的三百多名各族代表在青海县县令的带领下抵达这里,他们也如期见到了自己心中的齐王。

“齐王千岁……”

“菩萨保佑……”

当他们见到坐在帐篷里的朱由检时,他们不约而同的做出了一个动作,那就是跪下,五体投地。

他们说着各族的语言,但表情十分诚恳,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激朱由检。

“都起来吧,不要跪着了我们今天坐下来好好聊聊。”

朱由检和善笑着抬头,四夷馆的官员也将他的话翻译给了各族代表听。

六百名锦衣卫和西宁城的一千拱卫营士兵将这里包围了起来,警惕地看着这三百民族代表。

只是他们的目光不足以引起这三百人的注意,他们纷纷看着坐在帐篷里的朱由检,有的人还不敢想象的擦了擦自己的眼睛。

人的审美实际上都是一致的,当朱由检被他们看清的时候,许多人便忍不住多看了他几眼。

阳光撒在四周,朱由检坐在红罗盖伞下,身着绯色的圆领袍,整个人气势宏大,高鼻长目,唇齿分明。

加上那高出众人近一尺的身高,对于他们来说,齐王与天神下凡没有区别。

“我想知道青海县现在的情况,高县令能回答我这个问题吗?”

朱由检说出的话被四夷馆官员翻译,所有人都能听得懂。

“回殿下……”

青海县的高姓县令闻言连忙作揖:“回殿下,朵甘府青海县下辖十三镇,共有百姓十万六千四百三十七人。”

“其中,牧民有七万九千二百三十五人,农民有二万七千一百人整,官员有一百零二人!”

“青海县有耕地四十二万六千三百余亩,尽数皆为水浇地。”

高县令毕恭毕敬地回禀,朱由检闻言也对百姓们问道:“他的话你们听到了,我想知道你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需要朝廷和我为你们做的。”

朱由检尽量不用“孤”、“吾”等容易产生疏离感的自称,他诚恳的询问三百代表,而代表们终归是百姓,并且大多还是边民和牧民、奴隶出身。

他们面面相觑,实在想不出自己还缺什么。

青海很苦寒,但那是对于生活在关内的大明百姓和贵族来说。

把关内的百姓丢到这里,他们可能会会嫌弃水果、蔬菜的种类不多,没有便宜的鱼食吃,饲料也不足够。

可对于这群曾经是奴隶、牧民、边民的人来说,他们并不觉得青海苦寒,反而觉得这块地方是代表了自己新生的地方。

“我们现在能每天吃到精粮,时不时能吃肉,孩子有书读,赋税交的少,已经很满足了,菩萨殿下。”

在许久的沉吟后,终于有一个胆子大的藏民开口说出了自己一群人的想法,并且赢得了众人的点头认可。

他的这些话,和四周人满足的笑容,让朱由检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什么。

“菩萨殿下,我们什么都有了,来这里不是为了诉苦的,我们是为了见您而来的。”

“我们想见见您。”

“对!我们是为了见您才来的!”

藏民和蒙古牧民们的话被四夷馆的翻译官员挑选了几个重要的进行翻译,看似不多,但下面已经七嘴八舌的响起了他们口中的心声。

对于这些话,朱由检很是高兴,也很是感动。

“我来这里是解决你们生活的问题,现在你们都说没有问题,那我来这里反而没什么事情了。”

朱由检笑着开口,对面的百姓也跟着他一起笑了起来。

“现在的收入怎么样?家里每天每个人能吃几斤米?能不能吃到菜?有哪些菜?物价会不会太贵了?青海的官员有没有欺负你们的?”

朱由检一字一句的询问,下面的牧民和边民们也七嘴八舌的回答了起来:“我们种地,每户少的有四五十亩,多的有一百多亩。”

“对!每户能有三四头耕牛,我家六口人种一年粮食下来,交了赋税,留下吃的粮食,卖给皇店还能有三十二三两银子。”

“我们是牧民,每户七八口人现在都有上万亩草场,有二三十头牛,六七百只羊,每年可以卖三四头牛,二百来只羊,交了赋税买了粮食还能有四五十两银子!”

“家里基本上每天可以吃十七八斤米,两三斤肉,平常吃点野菜,但高县令说火车通了,很快就能吃到南方的白菜了。”

“物价不是很贵,但东西很少,很多时候买不到油盐酱醋和布匹。”

“村官对我们很好,没有欺负我们。”

“我……”

百姓们说着自己周围的情况,朱由检认真地听着。

对于物价和收入之类的,他是比较相信的,而物资困难的事情,他也理解并想着解决。

至于村官对他们还好的话,朱由检是不怎么信的,毕竟他知道村官的秉性,贪污和偷拿偷取是肯定有的。

之所以百姓觉得他们还不错,不是因为村官有多好,而是之前管理他们的部落百户长,奴隶主,边疆酷吏太狠了,显得村官很好罢了。

心知肚明的朱由检经过短暂思考,也开口为他们的难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物资不多是因为之前铁路没有修到西宁,西宁也没有修建水泥地抵达青海县。”

“现在铁路修好了,后面只要再修好县道和府道,那以后的酱醋盐酒和布匹、红糖、白糖都会源源不断地运送进来的。”

“你们再给我三年时间,三年后我一定让人修通一条抵达青海县的县道。”

朱由检笑着说出办法和问题所在,百姓们闻言也纷纷高兴的笑着。

之后,朱由检也继续和他们聊起了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不过对于自身幸福感爆棚的青海边民来说,朱由检问什么,他们都是说过得很不错,以至于朱由检一直苦笑。

如此一直到了黄昏,朱由检才起身宣布结束了这次出行。

他带着三百多代表和近两千拱卫兵马、锦衣卫走向了一天都没有离开的那三四万百姓。

“菩萨殿下来了!”

也不知道是谁一声大喊,所有人纷纷起身朝着朱由检那边走去。

数万人走向他们,这让负责拱卫的兵马十分紧张,但朱由检却没有害怕的表现,而是示意他们放松,同时也走了上去。

百姓们并不知道谁是齐王,但当他们看到身高近六尺的朱由检时,他们便知道谁是齐王。

或许只有齐王才会拥有这样的身材、姿态和容貌。

“菩萨殿下!”

乌泱泱的百姓一股脑的跪了下来,后面的百姓不明所以,但听说齐王来了,也纷纷跟着下跪,五体投地。

他们双手合十为那不曾谋面的人祈祷,而朱由检也上前扶起了一个个人,其它三百代表也跟着搀扶,同时喊着他们菩萨殿下不喜欢人下跪。

与这乌泱泱的人群相比,朱由检的身影显得十分单薄。

许许多多百姓起来后便激动的上前,朱由检也尽可能握住他们的手。

“我要走了,你们要好好生活,有什么困难就找官府,县衙处理不了的就去府衙,府衙处理不了的就去布政司。”

朱由检被百姓们包围,尽管锦衣卫护着他,但还是显得十分拥挤。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