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680章

作者:北城二千

这里四周到处是山,只有河谷两边有一些土地,但并不多,只有千余亩。

朱慈燃他们之所以对这里的印象深刻,全赖那规模不下于集镇的乡村。

“小溪村……”

骑车过桥后,朱慈燃看着村头的石碑有些咋舌。

他与刘顺等人下了车,让另外两名锦衣卫把车顺着乡道骑出村子,自己则是步行向着远处的村子走去。

这座村子四面环山,建立的地方在一处高地。

村子四周只有千余亩开辟的农田,再往上已经无法开辟田地。

但即便如此,这个村子的规模却占据了河谷三分之一的面积,可见到底居住了多少人。

“你们是哪里来的人?!”

正当他们要进入村口的时候,一个坐在村口的老丈用拐杖跺了一下地,大声质问着他们。

浙东方言与大明的江淮官话有些不同,朱慈燃他们两人听着有些愣神,但之后他们还是猜到了意思,因而用官话回答道:“老丈您好,我们是路过的学子,准备去杭州就读府学的,来这里是讨口水喝。”

朱慈燃亮出了一块作为学子身份的牌子,他们虽然听不懂老丈说什么,但老丈却听得懂官话。

他摆了摆手,用带着浓厚浙东方言的官话说道:“村里有井,打了水你们就可以走了。”

说罢,老丈对远处喊了一嗓子,说了一堆朱慈燃他们听不懂的话,然后他们就看到一名身着短衣的青年朝着他们快走过来。

他到了之后,先是用方言和老丈聊了聊天,然后才转头看向朱慈燃他们,警惕的用官话说道:“你们跟着我走,打完水就离开。”

“多谢了。”青年人的官话很纯正,看得出是系统学习过的,因此朱慈燃他们松了一口气。

在青年人的带领下,他们终于走进了这个村子。

具有历史感的老牌楼和青砖石瓦的老建筑分布于道路两侧,随着他们逐渐深入,目之所及的是古街、民居、石碑坊及塞门、塞墙。

当地的房屋墙壁都是用黄泥土夯成的高墙,房屋成建后被人刷上了白石灰,形成白墙灰瓦的建筑特色。

尽管有些宅子的白墙已经斑驳脱落,但看上去却仍然雄伟,那具有历史感的街道、房屋,可以让朱慈燃他们感受到这里的不凡。

“前面是我们的祠堂,你们最好不要一直盯着祠堂。”

瞥见朱慈燃和刘顺一直在打量村子,青年人小心提醒了一句,而朱慈燃他们也顺着他的话看向了前方的祠堂。

有卵石砌筑的墙看上去十分坚固,祠堂左侧还有一处古老的戏台子,现在依旧可以用来听戏,而祠堂门口则是摆放着两只大石狮子。

从上面斑驳的印记来看,这两头石狮子在这里停留的岁月已经很长,而祠堂高牌的“张氏宗祠”也讲述着这里的不凡。

只是可惜,由于青年人的提醒和警告,朱慈燃只是草草看了一眼便没有继续看,而是在青年人的带领下继续向前走。

从张氏宗祠到取水处是一条长达百来步的水泥街道,街道两侧的屋子大多都是很久之前就修建的,唯一有些新的,便是他们脚下的水泥地。

尽管水泥地不如青石路有意境,但它并不影响这里的古朴美。

然而古朴归古朴,对于外乡人的警惕却一直刻在这个时代各个村子的村民心里,尤其是以小溪村这种宗族式的村子。

取水的路上,道路两侧始终有许多男人看向朱慈燃和刘顺,这让刘顺一直警惕着。

与刘顺的警惕不同,朱慈燃反而大大方方的对两侧路人示意微笑,同时也数着他们的人数。

从村口到取水点,三百来步的距离,朱慈燃一共数出了四百多男丁数,如果加上他们的家卷,那小溪村的人口数量恐怕不下两千人。

两千人,这放在任何地方都能作为一个集镇了,但在这里只是乡村。

“到了,你们取水吧。”

青年人开口,朱慈燃他们也看到了村里的一口古井。

刘顺见状上前取水,将水装进水囊里,而朱慈燃则是打量着四周。

等刘顺取好水,青年人也不多话,直接送他们出了村子。

朱慈燃看了一眼青年离去的背影,随后与刘顺向前方的乡道走去,同时也聊道:“这村子的人口恐怕不下两千人。”

“只可惜他们太警惕外乡人,不然我倒是想问问他们这两千人靠什么生活,那一千多亩地可养不活这么多人。”

“询问村子的村官如何?”刘顺提议,朱慈燃也欣然点头。

二人来到了乡道上,紧接着便见到了停在路边的四轮车。

上车后,刘顺命一名锦衣卫拿上令牌去向村官打听事情,自己三人则是坐在了车上等待。

过了大概两刻钟的时间,那名锦衣卫返回了乡道路边,也将自己打听到的事情全都说了出来。

和朱慈燃他们看到的差不多,小溪村只有千余亩耕地,而村中男子的最大收入就是农忙之后去温州、青田等地打工所获。

也就是说,整个村子基本都是靠打工活下来的,而对于村子的人口数量,村官也在得知锦衣卫的身份后无奈相告。

纸面上,小溪村是九百三十七人,但实际上是两千二百三十九人。

村官之所以不上报,主要是县里并没派人来统计,所以为了避免让其他村官脸色不好看,他也只能不报。

他这说辞,似乎每个村官都能用上,归根结底就是随大流。

“浙江的人口数,绝对不止一千四百万,恐怕就算三千万都打不住!”

在得知了村子的实况后,朱慈燃笃定的开口,并追问道:“村民的饭食是什么?看了吗?”

“看了!”锦衣卫点头道:“此刻正是饭点,我和村官走走看看,各家基本都是河虾和河鱼,然后加上一叠酱油,一桶米饭加上一些汤菜。”

“按照蒲门镇的物价,一桌饭菜应该也就十三四文。”

十三四文,五口人吃,平均每个人不到三文,这样的生活并不算好。

“蒲门镇附近的青山村,我记得能勉强加一个地上的肉菜,这里不行吗?”

朱慈燃询问着锦衣卫,但对方却笃定的摇头:“不行,标下看了几个村民的屋子,里面根本没有养猪、养家禽的地方。”

“村民要吃,只能去镇上买,而附近大河镇的肉价是猪肉二十六文,牛肉二十二文,羊肉三十五文。”

“那村官说的应该都是真的,小溪村的百姓只能通过去集镇、县里打工才能养活一家子人。”

“有没有问他们为什么不迁移?”朱慈燃皱眉询问,锦衣卫点头道:“问了,他们说海外凶险,并且不如浙江繁华,害怕迁移后连鱼虾都吃不到了。”

“混账话!”刘顺骂了一句,朱慈燃却安抚道:“这是地方村官不作为,不宣传所致,与百姓无关。”

说罢,朱慈燃也坐上了自行车,示意边骑边说事情。

刘顺等人上了车,自行车也在他们的踩踏下,向着处州府的府治丽水赶去。

骑行的同时,朱慈燃这才开口道:“浙江的问题,远比宫里传的还要严重。”

“朝廷派了那么多村官前来,这些村官在宣传迁移上却毫不用力,以至于浙江百姓根本不知道迁移能让他们富裕。”

“不让迁移,说到底就是因为人迁移多了,地方乡绅就没有佃户,没了可使唤的工人。”

朱慈燃的话让刘顺气的咬牙切齿:“这些乡绅,真该杀!”

“该杀也没用,朝廷里也有人不想让浙江百姓迁移。”朱慈燃说到这里时有些不好受。

他很清楚,不让浙江百姓迁移的人,说白了就是皇权治下的守旧派诸党。

对于他们,朱由校和朱由检都不可能动刀子全杀了,因为杀了他们,再清理了士绅,那朱由校的位置就不稳了。

“怪不得叔父要等大旱……”

朱慈燃叹了口气,总算明白了自家叔父为什么要靠大旱来移民,来统计江南三省的人口。

说到底,地方乡绅没有力量来对江南数千万百姓赈灾,救济,因此只能依托朝廷。

在他们开口求助的时候,朱由检也就可以把手伸入江南三省,不管是迁移还是赈灾,都方便了许多。

“去年浙江迁移了多少百姓?”想到这里的朱慈燃询问了刘顺。

“大概是四十六万,大部分都是迁移到了瀛洲。”

刘顺不假思索的回应,这让朱慈燃皱眉。

去年浙江旱情如何,朱慈燃是很清楚的,但就是这样的规模,也不过让浙江百姓迁移了四十六万人。

四十六万人对于各省来说已经很多,但对于江南三省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十七年的休养生息,浙江十一府的人口,绝对在三千万左右,迁移四十六万人根本就缓解不了多少压力。

“叔父肯定知道……不然他不会调这么多粮食来江南,只是叔父怎么知道江南会有旱情……”

朱慈燃心里充满了许多疑惑,但是他的这些疑惑却没有人能为他解惑。

第553章 书不如人

“唳——”

几乎是同一时间,在朱慈燃他们深入浙江的时候,一群攀爬张家口老虎山的人也吸引了天穹苍鹰的注视。

苍鹰几次盘旋,目光死死锁定人群之中那几个矮小幼童。

“砰——”

正当它准备扑下,但听一声枪响,苍鹰瞬间哀鸣跌落,同时朱由检也将手中的步枪丢给了旁边的陆元高。

“畜生噬人,须得掂量……”

朱由检转身继续爬上,而陆元高一直低着头,什么也不敢说。

他护送着朱由检一家人登山,伴随着距离主峰越来越近,当朱由检彻底登顶,并走到一棵树下眺望远方的时,出现在他眼前的景象却不是那么好。

正月,随着春天到来,这本该是一年之中最富有生机勃勃的季节,但朱由检站在老虎山顶所看到的却是死气沉沉的一片。

龟裂的田野仿佛历经风霜后的老人,脸上布满了皱纹,十分清晰,令人无奈。

头顶悬着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烘烤着大地,让众人觉得身处火笼之中。

朱慈烺等人小脸被晒的通红,脸上满是汗水变干后的盐晶。

此刻的他们举着水囊,大口大口地喝着水。

只是人尚且还有水能喝,但大地却没有那么多水可以用。

在干旱和酷热下,张家口地界的清水河和洋河也瘦弱了起来。

曾经宽数百步的洋河近乎消失,它只存在于原本河床的中心,像游丝般成了一股孱细的溪水。

它缓缓地朝着京城方向流淌,企望延续它那无望的生命之躯。

不远处,原来张家口官员修建的水库也已经干涸,那清澈见底的水库露出了狰狞的面目,而这些年的干旱也让张家口这个本来青山绿水,风景宜人的地方变得像地狱一般。

从山顶往山下看去,在那已经细小如溪水般的洋河、清水河河水成为了延续张家口百姓生命的源泉。

在河床的两侧,张家口镇附近的人群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每个人都推着一个手推车,车上放着木桶。

朱由检用千里镜观望,那密密麻麻的打水人群让他不知道怎么开口,过了许久他才叹气道:“北国风光虽雄壮,然今岁至今却未降甘霖。”

“眼下吾于此丘而观,只能无奈民生疾苦……”

朱由检说这话的同时,也转头对刚刚登上山顶,气喘吁吁的张家口镇长询问道:“张家口镇还有多少百姓在此生活,镇上耕地又有多少能有所产出?”

“回……回……回殿下……”这镇长累得不轻,断断续续的作揖说道:“本镇尚有三千余口人,耕地有四成旱田无法耕种,其余水浇田还能靠着洋河和白水河来当做旱田耕种。”

“若是朝廷能调几台抽水机前来,百姓浇水就轻松多了。”

抽水机,这是蒸汽机的一种用法,而镇长的提议也确实是为了本镇百姓所考虑,但对此,朱由检却不能同意。

“调抽水机容易,但张家口镇若是用上抽水机,下游的几个集镇便不一定能有水用了……”

朱由检道出实情,镇长也心知肚明,因此没有再强求,他本来也只是想试试看。

“三千余人啊……”

朱由检看着挤在河床打水的百姓,摇了摇头。

“朝廷今年会对东海、漠东、漠北发放拖拉机,山西的百姓还是那句话,能迁移的,尽早迁移吧,这场大旱还要持续五六年。”

朱由检第一次以预言的方式来下令旨,这让负责记载令旨内容的官员为之一愣,犹豫片刻后却还是写了上去。

预言这种东西,一旦搬出来就会变得尤为恐怖,在人传人的情况下,恐怕北方要不太平了……

“山西的口数,还是之前那句话,降到人均四亩水田,那样就可以停下了。”

朱由检给出了迁移的标准,这个标准尤为苛刻。

山西水田一千六百多万亩,按照朱由检的人均四亩论,那就是只能留下四百万人,山西还得再迁走一百多万人。

这次迁移过后,北方一京六省的人口数恐怕会跌落至三千五百万人以下。

“下山吧。”看着光秃秃的山,朱由检交代了一声,随后带着已经被累得虚脱的朱慈烺他们走下了山。

等他们回到张家口的时候并没有前往镇衙门,而是在朱由检的带队下,前往了镇民的家中。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