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669章

作者:北城二千

对于习惯了木质帆船一年就能下水上百艘的他来说,花九年时间等一百艘军舰显然有些难受。

不过当他转头看向军舰,并且一想到徐主事所描述的军舰威力后,他瞬间又高兴了起来。

一百艘这样的军舰,他完全可以带着它们横扫诸国。

“况且,这次自己要随着徐霞客环游世界,这一圈下来最少得三年,等他回来,说不定已经有一支舰队给他用了。”

黄蜚一想到这里就在建造铁甲舰的船坞里走动了起来,也在他走动后不久,一名指挥使也一路跑进船坞,找到了闲庭信步的黄蜚。

“都督,可以登船离港了。”

“知道了。”听到指挥使的话,黄蜚摆手表示知道的同时,他也不忘转头看了看还在建造的“齐云山号”。

紧接着,怀揣着不舍之情,他离开了天津船厂的船坞,与徐霞客一起登上了第三次下西洋的舰队主舰,向着大洋深处驶去,最后渐渐没了身影……

“每年一百五十四万两银子……”

当徐霞客与黄蜚开始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朱由检则是拿着手里的船厂报表有些头疼。

五千吨补给舰造价十万两,驱逐舰平均二十五万两,护卫舰平均十四万两,合计一千三百九十万两,分九年支付,每年一百五十四万四千五百两。

这对于大明来说倒并不困难,但对于齐国就不是这样了。

这次的订单中,齐国有一艘驱逐舰、三艘护卫舰和六艘补给舰,一共一百二十七万两。

对于眼下靠着朱由检俸禄和齐国出产金银的齐国脆弱财政来说,这一百二十七万两的支出可不是小数目。

好皇兄那边已经薅无可薅了,按照情况下去,齐国迟早得破产,或者削减运送的机械数量。

如果不想这么做,就只能让齐国加大白银开采量,好在美洲的银矿储量很多,易开采的更多。

这次徐霞客下西洋,不管能不能和葡萄牙的反抗军达成美洲殖民地交易,这都不影响齐国在当地开采银矿。

五万多海军士卒,以及九千多门火炮,这些可不仅仅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必要时刻也可以用来丈量齐国国土面积。

为了美洲贸易,朱由检准备了许多,比如清理一些大明用不上的东西。

这些东西包括一百多艘吨位在两千吨以下的军舰,以及五十几万支库存的燧发枪,两万多门落后的铁炮。

朱由检准备用这些东西,和欧洲各国做一笔交易。

那就是让出美洲殖民地,如果他们不愿意,那不排除朱由检会使用其它手段。

中断贸易、阻断航线……这些都是可以用上的手段。

只是究竟谈得怎么样,还是得看看各国在见到大明远洋舰队后的态度如何。

“铁甲舰出来了,舰队也该细分一下了。”

朱由检呢喃着,随后拿出了一张空白的世界地图,他用笔在各片海域写下了舰队名字。

渤海舰队、黄海舰队、东海舰队、西大明海(太平洋)舰队、东大明海舰队、南海舰队、小西洋(印度洋)舰队、南洋舰队、北海(日本海)舰队,南大西洋舰队,北大西洋舰队、地中海舰队。

整整十二支舰队,按照明军的三三递进制,从巡洋舰到驱逐舰、再到护卫舰和补给舰,大明一共需要最少三百七十二艘军舰。

这还是按照最少来算,正常情况下最少需要不少于两百艘作战军舰和四百艘补给舰才对。

不过,大明的科技实力已经足够,哪怕是铁甲舰,只要将欧洲人驱赶回欧洲后,大明都会将铁甲舰藏在马六甲以东很长的时间。

直到无法藏匿的时候,大明会选择直接摊牌,让欧洲老老实实的和大明做贸易。

以欧洲的体量,拖得越久,双方的差距就越大。

以现在的情况和速度,哪怕大明不出手,二十年后的诸藩都能成为一个人口超过三亿,兵力超过二百万的强大联盟。

就这体量,欧洲连诸藩都打不过,更别提挑战大明的权威了。

这个位面的“中国热”只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汉人成为世界主流人口为止。

但前提的前提是,大明不能内乱,所以一个能够稳住局面的人显得尤为重要。

“算算时间,燃儿应该到忠州了吧……”

朱由检忽地开口,王承恩闻言也点了点头。

二人的心思在一瞬间飞到了数千里外的忠州,而与此同时,由戚武隆率领的南军拱卫营也护送着朱慈燃抵达了忠州城外。

忠县,这座位于长江上游的古老城池,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城池,它东邻万州,西接垫江,东南与石柱毗邻,西南与丰都接壤,北与梁平为界。

作为扼守长江上游水道的几个重要城池,此地并不如夷陵、巴东出名,但自从秦邦屏受封忠州侯后,这地就得到了西军都督府的加持和四川布政司的建设。

秦邦屏根据忠州的地势,在忠州原本的基础上,扩建主城的同时,也在北部隔江的岛上修建了军营,在东部隔江对岸修建了炮台。

也就是说,长江被这忠州、忠州军营和忠州炮台包夹,只要在这里设卡,成都和云南的任何物资都不可能走长江水道运往江南。

“这地方易守难攻,但却也好打。”

来到忠州地界,戚武隆将南军军队留在了东岸,自己和刘顺带着百余名锦衣卫护送朱慈燃渡江。

站在甲板上,戚武隆以武将的身份对忠州进行评价,甲板一旁的朱慈燃闻言则是好奇道:“你说易守难攻,那为什么好打?”

“殿下请看。”戚武隆指向了东岸炮台和北岸军营:“长江宽广,国朝一千吨以下的军舰都能驶入长江炮击炮台,而天启七年时齐王规定过,内地炮台使用火炮不得超过十斤,舰船火炮则是二十四斤。”

“也就是说,尽管炮台有工事掩护,但这条水道却可以通行拥有二十四斤舰炮的舰船。”

“一旦这种船只大规模涌入,那就能牵制住两江炮台,而两江炮台火炮有限,这时只需要有大军从任意方向发动炮击和冲锋,任意炮台就会被拿下。”

“拿下炮台后,依托长江水运,任意炮台都可以装上二十四斤以上炮弹的火炮,以三座城池的距离,它们将覆盖在二十四斤炮的射程范围内。”

“这样打,可能会导致舰船损伤严重,但却能在短时间内攻克忠州。”

戚武隆说着自己的见解,可以看出经过这二十几天的相处,朱慈燃成功混入了他“朋友”的行列。

朱慈燃别的本事没有,论看人下菜碟的本事却是一等一的绝。

怎么亲近戚武隆这种纯粹的武将,朱慈燃有一百种办法。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他从他叔父那里看到的一些军事理论来搞收买。

铁甲舰,步车同协,空中压制,饱和式打击……

各种朱慈燃曾经看过的知识都被他讲出来,朱慈燃虽然自己带兵打仗不行,但话语话术却说的一套一套的。

加上他的社交神器“四轮车”,不过十天时间,戚武隆对他的态度就好转了许多,二十天后,两人已经如朋友一般。

戚武隆是戚家三代子孙第一人,只要吃准了他,那南军基本就被朱慈燃拿下了。

因此面对戚武隆的解答,朱慈燃也假装不懂来拔高戚武隆。

“按照南山(表字)你这么说,那只要掌握了海军,岂不是可以畅行长江水道?”

“是啊……”听到朱慈燃的话,戚武隆也感叹道:“虽然不知道殿下为何留下这样的一个缺口,但想来只要朝廷掌控好海军,那南军和东军、西军基本都会被受制。”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上直。”戚武隆说着,也接过了一支步枪展示道:“目前,国朝只有两个军械局能生产步枪、子弹,分别是顺天军械局和应天军械局。”

“除了这两个军械局,其它的昆明军械局、沈阳军械局和广州军械局、西安军械局都只能生产火药和火炮、石弹。”

“两个军械局掌控和储存了弹药,在没有仗打的情况下,各军士卒手里的子弹数量都被限制在三十枚左右,射击训练的时候能达到一百枚,但一次训练之后便重新回到三十枚。”

“虽说除上直以外,各军兵力基本都在十二万左右,但其日常弹药量却只够维持一场规模不到五万人的中型冲突。”

“反倒是上直,虽然经过裁撤,但上直依旧有二十一万军队,并且由于他们直接掌控南北直隶,因此他们是背靠两大军械局打仗。”

“因此,一旦战事爆发,两大军械局完全可以长期让上直军队的子弹数量维持在一百枚。”

“三倍基数的弹药量,上直想要横扫各军简直轻而易举。”

戚武隆说这话时觉得有些憋屈,但他也很理解齐王为什么这么安排。

上直本来就是服务于皇权的军队,其它四军都有造反的可能,但上直往往很少有。

就拿五年前林丹汗入寇那件事情来说,如果朱由校和朱慈燃当时在的不是燕山,而是东南西北和海军这五军任意一军的地界上,那林丹汗的事情根本就不会被人发现。

很有可能等林丹汗都打到大定宫了,朱由校都没有接到林丹汗入寇的消息。

但是这种事情,戚武隆不可能告诉朱慈燃,因为他得为了戚家着想。

一旦朱慈燃知道这种事情,以他储君的身份,他完全可以请朱由检将秦戚两家势力打乱,这无疑在削弱戚家的影响力。

他是个纯粹的武将,但即便再怎么纯粹,也不可能把自家的缺点暴露给别人看。

“所以只要掌握好上直,那即便是海军作乱,也能轻易收拾?”

朱慈燃对行军打仗一知半解,但对大方向的战略他还是学习了不少,因为朱由检是这么要求他的。

作为一个未来的皇帝,他可以不知道怎么打仗,但他必须得知道后勤和王朝的战略目标。

战术怎么完成不用他来管,后勤他必须知道,这才不至于像明代许多皇帝一样乱插手,至于战略目标则是类似一个进度条。

皇帝知道自己的战略目标是什么,那他就只需要关注战争进行情况,把情况以进度的方式做出分析。

只要知道进度一直在增长,那皇帝就不会催战。

比如洪承畴的松锦之战,明明进度一直在上升,但崇祯等不了,想着加速,那加速就只能把自己加的全军覆没了。

朱由检不奢望朱慈燃成为什么名将,他只要不微操,那以明军的素质,双手插兜用腿打世界都毫无压力。

“李定国应该就是叔父留给我的上直将领……”

清楚上直和两京军械局的重要性后,朱慈燃第一时间想到的人就是李定国。

在和戚武隆这二十几天的交谈中,朱慈燃可以明显感受到,戚武隆和李定国有着不小的差距。

尽管戚武隆的年纪比李定国大了八岁,但自家叔父的许多战术布置他都分析的不是很透彻。

相反,同样的战术布置,李定国往往能在片刻的沉吟后,将大部分的布置说得十分清楚。

唯一让李定国有些瞧不清楚的,就是朱由检在战略上的布置。

朱由检也曾评价李定国“长于战术、短于战略”。

这是他历史上的毛病,但经过朱由检的刻意培养,以及不断地情报喂养,李定国的战略即便短于战术,但也远远强于大明许多将领。

他才十六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上朱由检从朱慈燃小的时候就告诉他要和李定国亲近,朱慈燃即便是个傻子也该知道,李定国就是他叔父留给他爷俩在军中翻盘的底牌。

想到这里,朱慈燃立马想起自己已经一年多没见李定国了,不免心里有些痒痒的。

“秦家的人来了!”

在他心痒的时候,刘顺的一句话把他拉回了现实。

只见远处的码头上已经集结了上百身着甲胄的西军士卒,领头之人则是一男一女年过五旬的老将,以及几名三旬左右的总兵。

不用多说,这几人的身份应该就是赶回忠州的秦民屏、秦良玉以及马祥麟、秦拱明等人了。

“呼……”深深呼出一口浊气,朱慈燃努力让自己放松,并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应该如何应对众人的流程。

在他的放松下,伴随着“嘭”的一声低沉,船只靠岸了……

第545章 齐王摆烂

“臣,秦良玉(秦民屏、马祥麟)……参见太子殿下……”

当船只靠岸,朱慈燃在百余名锦衣卫的护送下下船,以秦良玉、秦民屏和马祥麟三人为首的秦马两氏子弟纷纷作揖行礼。

踩上忠州的大地,朱慈燃没有表现出平日里嘻嘻哈哈的一面,而是端着脸,双手捧着圣旨道:“传万岁圣旨……”

他一开口,秦良玉等人立马对视一眼,面面相觑的同时连忙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古者哲王立纲陈纪,赏有功,罚有罪,执此道而天下安。”

“朕自即位以来,赖齐王辅佐,秦马诸将扶持才得平定四方,今外夷已定,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封见功爵以伯,今者朕复念前功尔功东平建虏,南下复交,长下麓川颇有其功。”

“今朕特释尔过报昔勤劳,授以武隆侯、石柱侯之爵,愿永为子孙世禄于戏人臣无将可谓忠矣,威福不专可谓智矣,尔其慎守斯道以训后世宜哉。”

朱慈燃拿着圣旨,一下船就先展示出了皇帝对秦马两氏的恩典,那就是追加秦良玉、秦民屏两人为侯爵。

只是加封也就算了,但是后面的一些警示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臣、接旨……”

秦良玉与秦民屏带着脸色并不好看的秦马两氏子弟接受了圣旨,朱慈燃见状也开口说道:“本宫此次前来,也是替万岁、为齐王对忠州王、酉阳王吊唁,不知两位老王爷是否下葬了?”

朱慈燃将注意力放到了已经去世的秦邦屏和秦邦翰身上,这让秦良玉和秦民屏都心情好受不少。

秦良玉作为姐姐,率先作揖回礼道:“二位兄长尚在殡宫停放,未曾下葬。”

由于朱由校授予秦邦屏、秦邦翰以亲王之礼下葬,因此他们去世后,可以享受停灵七天,并在停灵后把棺椁移到殡宫的待遇。

停置殡宫,这是王侯才有的待遇,但停放的时间也不能太长,正常来说也就是一到三个月不等。

得知朱慈燃要来,秦良玉等人将时间定在了一个月左右,准备等朱慈燃离开后,再把棺椁移到陵墓。

“既然如此,那本宫先行吊唁吧。”

朱慈燃很有礼节的作揖回礼,这番姿态让秦马两氏子弟脸色好看不少。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