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664章

作者:北城二千

只是当他走近时,却发现朱慈燃居然没有坐在前排,而是罕见的坐在了后排,并且手里拿着一份灰白的大纸。

毕竟是锦衣卫,消息灵通,刘顺早就知道了朝廷在准备报纸的事情,但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报纸的实体,因此不由问道:“这就是《大明报》吧,上面写了什么?”

刘顺跟着朱慈燃坐在了后排,而两个梭黑而消瘦的锦衣卫则是对视一眼,无奈的上了前排的两个位置。

“骑慢点。”

朱慈燃看着报纸,招呼了一声后,自己也跟着踩踏了起来。

刘顺把水果放在了两人中间,跟着踩踏起了车子,至于前面的锦衣卫则是不用多说。

四人一车的场景再现,他们从崖州县城外的集镇,沿着海岸线向着东边骑去。

近七个月的骑行,让朱慈燃和刘顺已经适应了骑行的乐趣和辛苦,当然和他们一样适应的,还有远远跟在他们身后,那一群干瘦、梭黑的锦衣卫与太监。

朱慈燃看着手中的《大明报》,对于他来说,这和《邸报》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直白的白话文讲解了朝廷的政策,并且通篇用了大量的简体字。

对于正面四大板块的政策,朱慈燃没有细看,因为他粗略一看,基本都是他在齐王府处理奏疏时大概看过的。

也就是说,大明去年年末的政策,直到现在才执行,有的政策,距离奏疏上交已经过去了近一年。

这样的办事效率在后世看来很慢,但在交通不发达的这个时代,已经很快了。

朱慈燃将注意力放到了《大明报》的背面,而背面也张贴着广州各府、各县的募工需求和条件。

他只是草草一看,看到的却是清一色的皇店和御马监工厂募工需求,少有民间商贾张贴求工。

这并不奇怪,因为眼下是农闲时刻,许多民间商贾都早早招募了长工,自然不会在八月这种时候募工,只有在不断扩产的皇店需要不断募工。

【昌江石碌铁矿募矿工六百人,卯出酉归,黑白两班,每日工钱三十二文,十日一结,要求十六至四十五岁,身高五尺以上,提供食宿三餐】

【陵水惠民药房募药田学徒三十人,卯出酉归,每日工钱十一文,十日一结,要求……】

【海南县海口码头募力工二百人,卯出酉归,每日工钱十六文,十日一结,要求……】

【文昌县……】

朱慈燃大致看了看募工条件和要求,其中“卯出酉归”和“十日一结”基本是常态,而据他所知,皇店给出的工钱,往往高于民间商贾一两文。

也就是说,琼州府的正常情况是“卯出酉归”,“十日一结”,工钱在十文到三十文左右,视工作不同而工钱不同。

对于十日一结和工钱,朱慈燃并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是卯出酉归让他略微皱眉。

在“卯出酉归”的环境下,也就是说工人正常是卯时出工,酉时休息,合计工作五个时辰。

工作五个时辰(十小时),这可比在田里种地要苦多了。

当然,这也指的是现在,而不是过去。

经历了这一路,朱慈燃也知道过去的大明百姓是怎么样生活的,而为什么他们如今又宁愿种地而不去打工了。

过去的大明百姓,基本都是地主的佃户,少量自耕农,也仅仅只有六七亩地,养活一家人十分困难,只能去附近城镇做工。

做工的时间基本没变,从宋代开始,短工们基本都是“卯出酉归”,拿的工钱也都差不多。

一年下来,如果能找个包吃包住的,那也只能存下二三两银子。

二三两银子,在万历三十年以前,购买力还是比较稳定和坚挺的,买上六七石粮食不成问题。

省着点,算上家里的田地粮食,或者作为佃户,给地主家交了田租所剩的粮食一起,养活五口人还是不成问题的,偶尔碰碰荤腥也不是不可以,就是这种“偶尔”是以月来计算的。

到了万历三十年以后,单纯打工就养不饱家里人了,吃肉更是这个阶段出生孩童只有在过年时才能达到的奢侈愿望。

平日里,孩子和留在家里的母亲都得上山挖野菜,或者下河摸鱼,下田摸泥鳅,总之就算是七八岁的孩子,也得为了填饱肚子而献一份力。

所有的所有,是从天启四年开始改变的。

这一年朝廷开始分田,数量多达九千万亩的军屯田被分给了七千多万百姓。

他们有的是地主的佃户,还有的是自耕农,但是这都不妨碍他们获得土地那一刻的高兴。

一亩几分地看上去没有什么,但七千多万百姓,实际上是两千万、乃至一千多万户人。

折算下来,每户家里多了四五亩土地,哪怕上交三成收成给御马监,他们依旧能获得六七百斤粮食,每个人平平多出了一百多斤口粮。

这么一来,很多七八岁的孩童就很少被要求去主动干活了。

到了天启六年,随着南方旧港、北方河套、漠东的收复,移民和分地所带来的浪潮让许多佃户彻底转化为了自耕农。

到了这个时候,百姓们才勉强回到了万历三十年的水平,可以每隔一两个月沾沾荤腥。

再往后,便是经历不断地迁移,各个地方人口走的走,留的留,分地的分地,百姓的生活进一步上升,直到眼下朱慈燃这一路所看到的人均五六亩,乃至十几亩的现象。

吃肉虽然还困难,但除了山西外,其它地方的百姓每隔五六天还是能尝尝荤腥,发放耕地后的成效开始显现了。

诸如四川、云贵、两广等地广人稀的地方,每天吃上一顿肉都不是难事,问题在于舍不舍得,以及吃多吃少罢了。

拿眼下朱慈燃正在经历的广东来说,当地两千九百多万亩耕地,仅有三百二十万人生活,其中还有六十几万人生活在各地县城之中。

两千九百多万亩耕地里,除去属于士绅豪强的九百多万亩耕地,剩下的两千万亩土地,基本上被二百五十几万人平分了。

单单这些土地,就让广东百姓达到了每个人都有七亩的程度,而士绅豪强的九百多万亩土地虽然存在他们手中,但他们也需要缴纳田赋,并且需要农民来帮忙耕种。

虽然要上交三成田租,但到手有七成,等同于两广田地总产出的五千多万石粮食中,除去五百万石必须缴纳的田赋,以及五百多万石田租,剩下的四千万石都归二百五十几万百姓所有。

哪怕加上城池之中的六十几万人,四千万石米麦给三百二十万人吃,却是怎么胡吃海喝也吃不完的,只能贩卖后买取饲料来养牲畜。

朱由检十五年的努力,让天启元年还在闹饥荒的广东,成为了天启十六年每日能尝荤腥的富硕之地。

朱慈燃一路听着这些事情过来,心里对自家叔父愈发钦佩,但心里也愈发不舍。

古往今来,能如自家叔父这样,十五年时间让天下三分之一百姓吃上荤腥的名臣贤王基本不存在,哪怕是管仲萧何,也不过只能让百姓吃饱,而自家叔父,能让百姓吃肉。

想到这里,朱慈燃将手中的报纸递给了在旁边狂炫水果的刘顺,带着一抹忧愁看向了远处的大海。

“若是叔父走了,我能维持百姓们眼下的生活吗……”

第541章 局势纷乱

“潺潺……”

八月下旬的崖州县海棠镇,后世的三亚……

在十七世纪的这个时代,这里的风景就像一幅幅的巨画,一幅幅的巨作,在夏天—一呈现,在炙热的太阳底下如火如荼的燃烧。

赤着脚站在海滩的细沙上,当海风拂面而来,轻微的,一抹凉意带着海水的味道吹在了脸上。

这是自天启九年,他听自家叔父形容过琼州南部大海是什么模样后,第一次亲自用眼睛来观摩风景。

他走在细沙滩上,阳光把沙子烤得炙热,沙滩上爬满了螃蟹。

滂沱汹涌的海浪,打在沙滩上,奏出最自然的音乐,炎热的太阳倒映在蔚蓝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如银树绽放。

朱慈燃率性的走进海里,随着海水没过身体,一股凉意穿透全身。

相比广西和琼州其它地方的沙滩,海棠镇这里的沙子非常的干净,海更是清澈碧蓝,沙滩上一颗颗的椰子树,衬托出沙滩特有的风味。

眺望着远处,近海的船只在水上摇摇晃晃,悠闲得让人嫉妒。

在船上,一些穿着别异于汉人,却和汉人长相类似的人正在打量朱慈燃一行人。

朱慈燃在海里泡了泡,随后走上了岸,岸边的十几个锦衣卫在距离海滩一段距离的天然椰林里搭建了帐篷。

“那些人是什么人?”

朱慈燃上了岸,刘顺和张修上前迎接他,但朱慈燃却好奇看向了那群生活在船上的人。

“应该是生活在此地的疍家人,殿下不用在意他们。”张修看了一眼船上的人,示意朱慈燃不用在意,但朱慈燃闻言却更在意了。

“为何不用在意?”朱慈燃询问着张修,张修见状只能把疍家人的来历和他交代了一下。

在大明的“古今典籍馆”里,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只有汉晋两代的一些典籍之中有踪迹。

典籍之中,疍家人是以汉武帝灭闽越国南逃而首次出现的,当然在更早的典籍里,也有记载着他们生活在南海的记录。

总之,从大汉将两广重新纳入疆域后,疍家人就安安稳稳的生活着,直到唐宋时期,他们海丰沿海一带形成了以疍家渔民为首的渔港,才算勉强落脚在了陆地上。

唐宋时期因为对两广的管理力度不行,因此对于疍家人也往往是比较放任的,但从元朝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疍民是备受地方官府欺凌的。

他们没有部落,没有田地,以海为生,尽管官府没有三申五令,但地方的乡绅势力是规定了“疍民”不准上岸居住,也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

因此,在科举的名册中也从来没有“疍民”的名字。

不仅乡绅欺负他们,地方官府也不把流动的疍民齐民编户,所以他们在大明是没户籍的。

一些传统习俗里,疍民认为在陆上用砖块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不愿上岸居住,认为这么做会得罪先祖,并且行船不顺。

但是实际上,这些传统习俗是因为历任地方官府都觉得他们好似流动人口,统计他们无法固定收税而故意驱赶他们。

这样的驱赶持续几百上千年,自然而然的,疍民也就认为上岸居住会触犯忌讳。

只不过这个忌讳并不是祖先,而是岸上的人……

“岂有此理!”

听闻疍民的遭遇,朱慈燃咒骂道:“天下的土地都是朝廷的,地方士绅和官府有什么权力不然疍民上岸?!”

“国朝眼下急需用人,对外纳入多少百姓,难道沿海衙门不知道吗?”

“我要上疏给叔父,让叔父知道这南边发生的事情!”

朱慈燃说到底还是少年人,十四岁的他本就因为肩头的担子,和逐渐结束的行程而倍感压力,陡然听到这种事情,不管事情大小,他都应该生气。

在他看来,比起交趾人、麓川人,疍家人明显和汉人没什么区别。

把疍家人融入汉人之中,难度比其它地方轻松多了。

明明就这点问题,结果地方官府还相互推诿,简直不可理喻。

想到这里,朱慈燃压着脾气询问道:“这沿海之地,有多少疍民?”

“恐怕……不少于二十万……”张修小心翼翼的回禀,这让朱慈燃不由攥紧了拳头。

“真是荒谬!”他从牙缝里挤出了这些话,随后命人将一些食物送给了船上的疍家人,并亲自在帐篷里写了一封手书,让人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这是他第一次动用八百里加急,足以看出他对两广官府相互推诿,不愿接纳疍家人的不忿。

他的不忿,许多人无法理解,但朱由检却很能理解他的心情。

这封手书,在八月二十三日送抵了齐王府的承运殿,只是面对信中内容,朱由检没有自家大侄子那么激动。

“让都察院派人核查,将两广、福建的疍民齐民编户,发放耕牛和生地开垦,每户一头。”

“奴婢领命。”

执政那么多年,朱由检早就养成了有事处理而不生气地问题。

毕竟和大明地方的虫豸治理朝廷,他若是一直都那么容易生气,恐怕早就气死了。

眼下他在意的,还是手中的另外三份奏疏,而这三份奏疏的内容,则是关于欧洲、西域、印度厮当三地。

第一份关于欧洲的奏疏,主要是西欧留守锦衣卫们传递回来的,但消息已经是去年的消息了。

主要内容有三十年战争加剧,规模越来越不可控。

由于古斯塔夫二世没能死在吕岑战役,因此瑞典军队一路高歌勐进,跨过多瑙河,在巴伐利亚站稳脚跟,而华伦斯坦节节败退。

东线战场的失利,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兵力不得不调往北方,继而影响了西线。

去年九月,法军提前两年攻打了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并且成功占领不说,还试图继续出兵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

战事的紧迫,让西班牙不得不再度提高税收,而税收的提高则立即引起了葡萄牙人民的不满。

随着战争的不断加剧和拖延,西班牙的高赋税让它的统治在葡萄牙的越来越不得人心。

随着贫困的加剧,葡萄牙国内的埃武拉和阿尔加维发生暴动,卡塔卢尼亚起义也提前四年爆发了起义。

葡萄牙的贵族们见状,欲意策划一场阴谋并得到了布拉干萨公爵若昂的正式支持。

之所以锦衣卫如此了解,是因为若昂找到了作为大明留驻欧洲外交使臣的锦衣卫们,他请求大明中断向西班牙输入硝石和商品。

似乎若昂很清楚,只有西班牙在正面战场失利,他才会彻底放弃葡萄牙地区。

若昂的提议是去年腊月发出的,而眼下已经是八月,整整八个月的时间过去,指不定会发生什么变故。

朱由检在想大明要不要同意若昂的请求,同时与葡萄牙签订关于出售殖民地的条约。

眼下葡萄牙的殖民地包括了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沿海地区,而大明又在南昆仑站稳了脚跟。

凭借葡萄牙在殖民地开垦的耕地和牧场,大明完全可以迁移几万人过去直接接管,并且立马就能自给自足。

当然,前提是若昂得为了葡萄牙国王的王位而出让这部分利益。

想到这里,朱由检提笔写下了自己的条件。

“大明可以中断对弗朗西的支援,并且可以和葡萄牙互市贸易,解决葡萄牙商品不足的问题,但葡萄牙需要让出新大陆的殖民地,作为大明中断和西班牙贸易的补偿。”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