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651章

作者:北城二千

少了两千万石粮食,那就多出两千万石的缺口,江西、浙江五千万百姓就减少了每年六十二斤的口粮。

面对这种情况,两省粮价上涨是肯定的。

倒是北方,朱由检一口气调动其余所有粮食前往,运抵后的规模还能达到一亿三千万石。

在满足了东北四省的两千万缺口同时,还有近一亿一千万石供山西、陕西、河南的一千七百万百姓吃。

哪怕他们什么都不做,这些粮食也够他们吃两年的,更别提今年他们省内能满足他们大半口粮了。

因此,这批粮食足够三省百姓吃上两年有余,而朱由检这么做,说到底就是为了明年的江南大旱做准备。

在三省粮食够吃的情况下,明年大明朝除三省之外的省份,都可以把粮食运往江南来平抑粮价。

今年江南粮价的上涨,是为了明年江南百姓能活下去。

在毕自严等人看来,这并无不妥,因为近些年来,旱情一直是在北方,北方多储备粮食总归没有坏处。

“移民的事情,要不断地加大力度,户部不要偷懒。”

朱由检将吃空的酥山推到一旁,王承恩见状起身前来收拾,而毕自严也作揖回礼,表示知道了。

“天启通宝发行后,地方衙门的火耗降低了多少?”

朱由检靠在椅子上审视毕自严,毕自严也没有胆怯,他毕恭毕敬的行礼回答:“比起之前,火耗降低了六成左右,新币确实有利收税。”

有面额的新币省去了熔炼为官银的步骤,自然就减少了地方衙门偷吃的机会。

虽然还有一些散银有操作性,但随着新币的不断发行,这种偷拿偷取的现象将会被慢慢杜绝。

不过这也只是一时的,对于想要贪腐的官员来说,他们能想出无数种应对朝廷的办法,对此朱由检也只能查缺补漏。

“殿下,袁次辅之子今早找了下官,说是袁次辅病体难愈,请求致仕。”

朱由检还在想着查缺补漏的事情,毕自严的话却将他拉回了现实。

袁可立要致仕了……这并没有出乎朱由检的预料。

人与人是不同的,虽然都是六十多岁,但袁可立在历史只活到了崇祯六年,也就是天启十三年。

眼下已经是天启十五年了,如果朱由检放袁可立回家修养,或许他还能多活两年,比如眼下的赵南星和叶向高。

如果他执意要让袁可立担任阁臣,继续操劳下去,恐怕袁可立的终点也就在这两年了。

因此,朱由检没有苛刻袁可立,而是转头对收拾的王承恩说道:“向万岁上疏,批准袁次辅致仕,并加封为睢阳伯,太子太傅。”

不等王承恩应下,朱由检又看向毕自严:“即日起,你担任内阁次辅。”

“那空出来阁臣的位置……”毕自严对自己成为次辅并不意外,他唯一意外的时朱由检对袁可立的加封。

不过他一想到袁可立业领兵,并且和朱由检一起平定了徐鸿儒的叛乱,他便不觉得奇怪了。

他想问的,只是空出来的阁臣位置给谁。

“暂时空着吧,至于吏部尚书的职位……”朱由检沉吟片刻,心里迟迟没有出现合适的人选。

“调范景文接任四川布政使,调李邦华入阁担任吏部尚书。”

毕竟东林党已经无人,孙承宗一个人独木难支,朱由检只能把李邦华调入京城。

好在四川的新政已经尘埃落定,调范景文过去也不会影响什么。

“下官领命……”毕自严见状作揖应下,转身便要离开,而朱由检也没有阻拦他,只是他看着离开后,他才转头对王承恩吩咐道:“让杨文岳加快对瀛洲的移民实边。”

“奴婢领命……”王承恩心里明了,自家殿下恐怕是想让杨文岳入阁,因此才催促他。

不过王承恩也明白,眼下的局势,瀛洲想要加快移民实边并不容易,除非沿海各省爆发旱情,不然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愿意前往海外。

这么想着,王承恩收拾了东西离开,朱由检也拿起了一份来自吏部的奏疏。

吏部的奏疏足足有十几份,从官职排序往下,基本都是调任和升赏的事情。

朱由检花了一刻钟看完了大部分,当最后一本奏疏被打开时,上面出现的官职已经成了镇长和村官。

朱由检本意是随意一眼略过,然后圈红,但他在这份奏疏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人名,并且名列第一。

【漠东省开平府龙门县镇安镇,正九品镇长孙可望治理得体,镇安镇民户一年骤增三百户,嘉赏白银二两】

“孙可望……”朱由检眯了眯眼睛,他记得孙可望的原名是孙可旺,而眼下出现在他面前的并不是孙可旺,而是孙可望。

那这个人到底是历史上的孙可望,还是同名同姓而已?

“把镇安镇长孙可望的文牍拿给我。”

朱由检对门口的锦衣卫吩咐,闻言锦衣卫作揖回礼,立马办事去了。

朱由检将这本奏疏放在了旁边没有处理,过了半个时辰,那名锦衣卫才带着孙可望的文牍回到了齐王府。

在双手将文牍递给朱由检后,他作揖退回了门口,朱由检则是打开了文牍。

只是一看,他就基本确定了这个孙可望就是他心里的那个孙可望。

他在九原县白水村的治理很不错,放在国朝数万村落中也算名列前茅。

然而当他走了之后,白水村的两个村官并没有让白水村像曾经一样名列前茅,而是变得平平无奇了起来。

他是去年考的恩科,成绩不错才得到了镇安镇镇长的职位,现在治理有功,理应嘉赏。

朱由检倒是没有直接提拔他做什么高官,而是在赏银二两的背后用朱笔备注“观察其才,尚可则调往龙门县。”

写完,朱由检合上了奏疏,继续处理起了别的奏疏。

孙可望的才干是不错,只是几个月的时间,就将民生疲敝,遍地流民的云南安定,同时约束军纪,让军队为百姓广修水利,鼓励生产。

即使在后世云南的人口和经济也不能和内地相比,在明末更是如此。

然而在孙可望的治理下,云南一时之间竟然成了明末经济最好的地区之一。

在沐天波手里只能养兵六万的云南,却在孙可望手里成为了“养兵二十万而百姓安居乐业”的富硕之地。

仅凭云南一地,孙可望就能养兵二十万,并且同时支持北、西两线军队的军粮供应。

连拥有天下的清军都会出现断粮的情况,但明军却没有。

这份种田的能力,正是朱由检目前所需的人才。

不过,即便是人才,朱由检也要再三考量,然后才会决定是否重用他。

好在孙可望这样的人虽然危险,但他的军事能力显然不太行。

如果这个缺点还在,那朱由检也能把他用好。

他最担心的就是孙可望学了燕山教材,结果文韬武略样样精通,野心还丝毫不减。

想到这里,朱由检有些担心,但随后他又笑了笑。

历史上的孙可望尚且不是李定国的对手,何况现在大明如日中天?

以他的年纪,熬走孙传庭等人或许还可能,但想熬走李定国、朱慈燃等人就是痴人说梦了。

这么想着,朱由检也开始将心思放到了治理大明上面。

大明从不缺千里马,只缺伯乐。

虽说历史上的人物大多能力出众,但还有许多淹没在历史长河的人才等着他重用。

官学崛起的这些年,成德、李德茂、张懋才、曹勐等人已经充分表明了,只要有机会,大明就不缺能臣武将。

第531章 蒙古西迁

“嘶鸣——”

九月,随着大明疆域上金黄的稻谷和麦子被成片收割,穿越黄沙与戈壁滩,距离嘉峪关两千里外的别失八里城也迎来了一队十分狼狈的兵马。

别失八里,作为掌握在卫拉特联盟手中为数不多的西域城池,这座城池的历史已经有近千年。

第一个在这里建造城池的汉人王朝是大唐,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帝国之一,大唐官员对城池的选址非常讲究。

别失八里周边风光秀丽,水草丰美,南面是连片的森林和后世著名的火焰山,西面是肥沃的耕地,北面和东面是翠绿的丘陵和草场,城中水源极其丰富。

从战略上讲,在和平时期,这里是发展农牧业的风水宝地,一旦烽烟四起,即使被敌人围城,也能凭借耕地和水源坚守许久。

对于这座城池的选址和修建,唐代官员是经过周密的勘探和规划的,以至于后世的高昌回鹘、察合台汗国在来到此地后,都选择在唐代的地基上建设城池。

不过,再强盛的王朝也会衰落,而察合台汗国衰落后,卫拉特联盟迅速夺下了这座城池,固始汗更是以它作为和硕特部的驻地,在方圆数百里放牧。

迁移到别失八里城后,固始汗让人加固了这座城池,经过几年的加固,眼下呈现出来的,便是整体呈一个方形的城池。

该城占地二百五十余亩,并不算大,但其总体结构分外城、内城、宫城区。

除此之外,城外还有护城的壕沟和护城河,绕城一周。

只是,对于疑似败北而归的军队来说,他们无心欣赏别失八里的布局,而是策马冲入了别失八里城内。

在城中,外城是基层军官和其家人居住的地方,内城是中层将领和其家人住的地方,至于宫城则是只有固始汗一家人才能居住的地方。

别失八里的城防并不算森严,或许和蒙古人不善守城有关。

随意检查了一下将领的令牌后,内城的兵马让一名千户、两名百户进入了内城。

他们翻身下马,一路握着腰间的弯刀向着宫城走去,很快便见到了一座具有西域风格的宫城。

固始汗的宫城并不算大,占地只有不到一亩,生活着他和他的家人们。

宫城的门口有十几名士卒守卫,而他们显然认识千户,并没有阻拦他,而是放任他走进了宫殿内。

占地不到一亩的宫殿,在除去后宫的部分后,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呈回字的两呈楼,以及露天的百来平院子就是固始汗议事的地方。

当千户走进院子,很快就看到了坐在宫殿里面正在喝酒的固始汗。

“国师!”

千户让两名百户留在了外面,自己走了进去,并在进去后抱胸说道:“巴图特部和辉特部战败,他们现在正朝着别失八里败退,林丹已经占据了他们草场,他的兵力有五万多人。”

当千户的声音在殿内响起,喝酒的固始汗也放下了酒杯,脸色不太好看的抬起了头。

他的相貌十分普通,是典型的蒙古人长相和发型,但如果了解他的前半生,就会让人不得不感叹,在这西北黄沙之地还能诞生他这样的政治家。

作为为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的十九世孙,固始汗一家世代为卫拉特(瓦剌)盟主。

在万历二十二年,明朝和日本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年仅十三岁的固始汗即率兵击溃信奉伊斯兰教的“果噶尔”部,并开始辅左自己的大哥拜巴嘎斯。

万历三十四年,固始汗占据了后世的巴里坤、乌鲁木齐一带。

同年,因调解平息卫拉特与外喀尔喀两大部的战事有功,他得到了卫拉特各部台吉的推崇,被外喀尔喀与卫拉特各部台吉共同授以“大国师”称号,后续被人传译为了国师汗、固始汗。

如果不出意外,他将会是他大哥手下的得力干将,然而和历史上一样,天启九年的时候,他的大哥拜巴嘎斯在卫拉特内乱中遇害。

内乱被平定后,固始汗继承了卫拉特盟主之位,但他的这个位置并不好坐。

因为之前的内乱,和硕特部被严重削弱,而经过多次内外战争,卫拉特四部中的准噶尔部则是兵强马壮,日益强盛。

准噶尔部的崛起,让和硕特部已经无法对整个卫拉特蒙古掌控。

为了确立自己的威信,让自身部族繁衍和畜群兴旺,固始汗先是派人前往北方乌法和沙俄交涉,然后努力囤积粮草。

终于在去年的冬季,固始汗联合准噶尔部,发动对哈萨克汗国的远征,并大获全胜。

然而,在他们远征回归的时候,沙俄却开始意图南侵,两方刚刚在天启十五年二月爆发了冲突。

三月,固始汗好不容易安定下沙俄,稳固了北方边疆的牧场,结果四月初五,苏布地在明军的压力下西迁。

他带领喀喇沁部在五月中旬西迁抵达和林,当时已经统一吉利吉思和不里牙锡的林丹汗在喀喇沁部抵达后也渐渐按耐不住,于七月宣布西征。

兵力上的充沛,让他们西征的突破口不再是漠西北部弱小的帖良古锡,而是作为卫拉特联盟盟主的和硕特部。

当两个月的迁移时间过去,在秋季的尾巴上,林丹汗带着五万骑兵,二十六万部众从金山(阿尔泰山)南麓进入西域,与和硕特部东边的巴图特部发生冲突。

两方的战争持续了整个半个月的时间,而从眼下千户的回禀来看,战争的结果以林丹汗击败巴图特部、辉特部作为结束。

“我们的人死伤了多少?”

“三百多人,巴图特部和辉特部死伤了两千多人。”

得知林丹汗有五万骑兵,固始汗感受到了一股压力。

和后世人认为的“准噶尔十分强大”所不同,实际上整个准噶尔在清准两国各种战役中出动的兵力都不过三四万,在总兵力上也只有不到六万人。

统一了西域的准噶尔汗国都只能出动六万兵马,那目前只盘踞在天山北部的卫拉特联盟就更不用说了。

眼下卫拉特各部兵马加在一起也不过三万人,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定数量的火绳枪。

八百支火绳枪,这是他们征讨沙俄和哈萨克汗国所得到的火器,并且他们还俘虏了不少会制作火药的沙俄士兵。

不过,这点数量的火枪,想要掩盖两万兵力的差距有些痴人说梦。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