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64章

作者:北城二千

“若真如弟弟所说,那弟弟岂不是每岁都能入账百万两银子?”朱由校用一种调笑的口吻,显然他不信这东西这么赚银子。

“那倒不至于。”朱由检给好皇兄算着成本道:“这一斤蜂窝煤便是一文钱的成本,一千三百斤就是一两三钱。”

“哪怕一匹下等马换到了中原,再扣去成本,路上的草束吃食,也只能赚七两银子罢了。”

见朱由检这么说,朱由校也笑道:“那弟弟若是这么说、卖一万匹下等马也只有七万两银子?”

“正是……”朱由检哭丧着脸。

“你这滑头!”朱由校笑着拍了一下朱由检的肩膀,随后揭穿道:“你只说下等马,却不提耕牛和中等马,还有羊。”

“如今那河南一带,一头寻常的牛便能卖出三十两银子,羊到了南直隶,更是四两银子才能买到一只。”

“你这小东西若是一千斤能换一匹下等马,那便能换三四只羊了。”

“饶是你再怎么算,一只羊也净赚三两银子。”

“那也运不动啊……”朱由检哭笑不得道:“便是用海运,贩往松江府和苏州府,也需要十五日。”

“十五日的时间,怕是要吃五十斤干草才能不掉膘。”

“哪怕用大船,一船顶多运五百只羊,两百艘船才能运十万只羊,先不提租船的花费,便是干草也需要吃五百万斤。”

“这么多干草,最少要五十艘船吧。”

“船的事情简单……”朱由校看向了旁边的一个小太监,吩咐道:“叫人去看看天津卫水师和登来两地的水师还有多少战船。”

“哥哥要调战船给我?”朱由检眼前一亮,如果真的朱由校调战船给他,那他可操作性的东西就多了。

“先看看有多少再说。”朱由校坏笑着卖了一个关子,而很快、那小太监也快步走了回来,对朱由校行礼道:“万岁、天津卫水师战船二十八艘,登州卫三十二艘,来州卫四十三艘。”

“三地虽然有战船一百三十五艘,但四百料战船只有二十七艘,三百料战船五十二,三百料以下五十六艘。”

“这么点?”朱由校有些惊讶,而朱由检则是听得头晕。

他一直没有时间研究明朝的水师,虽然记忆中明朝水师对英国、葡萄牙、荷兰、日本都有战绩,但具体情况他还不清楚。

朱由校见他晕乎乎的模样,便和朱由检解释了一下,解释之后朱由检才无语了起来。

所谓四百料战船,就是一百三四十的吨位罢了。

这几乎颠覆了朱由检对于大明宝船如航空母舰的刻板映像,而朱由校也尴尬解释道:“自下西洋后,我大明的水师便开始裁撤,天津卫和登来三地的战船一度加起来不足三十艘。”

“眼下能有一百多艘、还是当初朝鲜倭乱时赶制的。”

“……”听到这话、朱由检更绝望了。

朝鲜倭乱、那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确定这群老掉牙的古董不会沉海里吗?

想到这里、朱由检只能哭丧着脸道:“哥哥、就不能给弟弟我新一点的船吗?”

“额……这,应天府的龙江船厂倒是还能造,只是江南没有这么多大的木头,以那些木匠的手艺,恐怕连五百料的大船都造不出来。”

朱由校尴尬着回答,心里也是十分发虚,但还是安慰道:“不过、若是我出手,只要有够大的木头,想来造出六百料都不奇怪。”

六百料也才两百吨不到啊……朱由检一阵恍惚。

就凭两百吨的船,他怎么可能玩海洋贸易那套啊。

朱由检有些难过,却不知道,这个时代的欧洲主力战船,也不过五六百吨的盖伦大帆船罢了。

不过问题既然出现了,哪怕朱由检不知道,也只能和好皇兄商量道:“若是有足够大的大木,哥哥能做出三千料的大船吗?”

“三千料?”听到朱由检的问题,朱由校后槽牙都差点咬碎了。

有明一代、七千料的宝船已经是工艺的巅峰了,但即便如此,西方直到十八世纪才研制出超过两千吨的战船。

眼下朱由检的话,差不多就是想要让朱由校成为大明最出色的造船大师。

朱由校想拒绝,但是看着朱由检的眼神,忽的心里升起一种虚荣感。

好像自从皇考驾崩之后,自己这个好弟弟就一副冷静机智的样子,自己有时候也得他帮忙,没想到啊没想到,这小子也有这种时候……

想到这里、朱由校差不多脑补出自己造出三千料大船,然后被朱由检一脸崇拜的画面了。

“当然……没问题……了……呵呵、呵呵……”

朱由校咬着牙关说出这句话,顺带还笑着。

不过他的笑容、很快就被朱由检给打破了。

“那既然如此、哥哥能按照我画的图纸来建造大船吗?”朱由检脑中灵光一闪。

他不知道目前的好皇兄还不会造船,只当是造船这种事情,对于对方来说信手拈来。

因此他想着、自己虽然没有见过西方的船总体构造,但是自己见过外形,说不定好皇兄还能设计出来,让大明的造船技术再次领先世界。

“弟弟还要画图?”朱由校忽的有些心虚了,他怕自己造不出来自己弟弟想要的东西。

“会画,我见过利玛窦画的西夷船,听闻他们的船快而善于作战,因此想叫哥哥看看,能不能造出来。”

说着、朱由检看了看四周,随后从养心殿的桌桉上抽走了一张纸,然后在好皇兄绘画家具的桌子上开始画了起来。

他虽然没有亲眼见过真实的西方战船,但是奈何他看过电影。

他还记得前世看加勒比海盗的时候那艘黑珍珠号,因此在他的奋笔疾书下,立马就画出了黑珍珠号前后左右的四个外形图。

好皇兄一直在他旁边看着,见图纸画完,吹了吹墨迹后便说道:“这战船能装备这么多火炮?还有这船帆,怎么是鼓起来的?”

“啊?”听到好皇兄的话,朱由检愣了一下,解释道:“西洋人的船和我们不同,他们的船使用软帆,所以每次操作都需要解开船帆。”

“这软帆的有点是吃风大,速度和负载有很大的优势,如果在海上遇到小风暴也安全。”

“不过缺点在于操作复杂,需要大量船员,升帆时间长。”

“那按照弟弟这么说、用硬帆和软帆相互结合一下不就能减少操作的复杂性了吗?”朱由校看着图纸,开始琢磨了起来:“软帆硬帆倒不是什么问题,主要是这船舱……”

朱由校头疼了起来、他哪里会做什么船啊,而且现在看来,自己的弟弟对船也不是都不懂,如果自己说错了,恐怕会让他失望。

一想到朱由检失望的模样,朱由校立马故弄玄虚了起来:“这船问题不大,难度也不大,就是弄木头需要不少时间,如果有合适的木头……”

闻言、朱由检还以为造这船真的那么简单,心中佩服好皇兄做的一手好木工之余,也不由拍胸口道:“这个简单,哥哥叫人告诉暹罗国王,在暹罗国内叫人找一种高十丈以上、叫做胭脂树、紫柚木、血树的树,然后把它齐根砍下来送到广东,叫广东水师运到京城就行。”

胭脂树、又称柚木,是世界著名的珍贵木材,它是唯一在海水侵蚀和阳光暴晒下不会发生弯曲和开裂的板材,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船只就全部是用柚木打造的。

眼下大明国威还在,只要传话暹罗国王,按照暹罗国对大明这么恭敬的态度来看应该不会拒绝,并且还会趁着这个机会来朝贡也说不定。

“额……好……”听到自己弟弟有解决一个问题,朱由校只觉得自己恐怕真的要去学做船了。

“咳咳!行了、我会叫暹罗国王运你说的紫柚木来的,大概一年才能运到吧……”朱由校有些心虚,随后又咳嗽道:“反正弟弟等好就行,不就是三千料的西夷船吗?小事情罢了!”

“真的?”朱由检没想到好皇兄居然这么自信。

“当然……”朱由校在追问下持续心虚,只觉得要是再被问下去,可能作为兄长的威严就没有了,因此连忙道:“好了、这种小事不用花这么多时间商量,先吃饭吧”说罢、朱由检就示意人传膳。

这么一示意,朱由检就没有机会追问了,而朱由校也叫人抬来了他前几天做的一张八仙桌和椅子,不断地为朱由检介绍着自己的杰作。

不过不得不说、他所制作的各种家具的确精巧绝伦,出人意料。

不止是桌子椅子,朱由校还拿出了外廷三大殿的图纸,对着朱由检说着自己的想法。

这图纸是他一笔一划花出来的,十分精妙,而朱由检见他这么高兴,也愿意当一个聆听者。

不过,没等建造三大殿的具体想法介绍完,一道道晚膳就摆上了桌。

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蒜醋白血汤,蒸鲜鱼,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笋鸡脯,还有一道菜是把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一块烩成一道菜,闻起来十分鲜美。

“这是我自创的海鲜烩菜,弟弟可以尝尝好不好吃。”

见到最重要的一道菜上桌,好皇兄连忙咽了咽口水,随后给朱由检夹了不少菜。

倒是朱由检,看着这一桌子肉菜,不见一道绿色,也不由关心道:“肉菜虽美,但是哥哥也不能只吃肉菜,不吃蔬菜。”

“怎么了?”朱由校一边吃着烧鹅肉,一边都囔着询问。

见状、朱由检只能和朱由校解释了一下饮食对于人的寿命问题,特意说道:“虽然吃菜不一定能长寿,但是只吃肉的大多短寿。”

当朱由检这句话说出,朱由校瞬间觉得碗里的猪蹄筋不香了……

第102章 蜂窝煤的火爆

北风萧萧、十一月的寒风、如刀子一般吹在人脸上,恨不得刮下一块肉。

张家口、一个塞北与关内贸易互市的繁荣地点,又称张垣。

此地归宣府节制,在明朝建国两百五十二年至今的历史上,起初他并不显眼。

永乐年间、这里也不过有一些张姓的居民居住在长城脚下,而后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镇。

直到宣德四年,万全右卫指挥张文在这里修筑堡垒,并将其命名为“张家口堡”,这座堡垒渐渐崛起。

嘉靖年间,因为蒙古部落的分裂,导致其中一部势力的俺答汗部没有了补给来源。

于是这一部的首领俺答汗多次上书明廷,请求双方互通有无,但均被拒绝,最后才发生了俺达汗率兵冲击京城的事情。

这事情本来是一件并不严重的事情,只要政策得当就能妥善处理,因此在隆庆年间,在高拱、张居正等人的操作下,大明批准了“互市”的政策,从此汉蒙两族在边境的一些地区开始了交易往来。

张家口的“互市”分为“官市”和“民市”。

前者主要是蒙古部落的统治者向明廷贡献马匹来换取明廷赏赐的布帛、丝绸等物资,后者则主要是明朝的百姓和蒙古牧民的交易。

这种互市的存在,为张家口从军事重镇华丽转身为商业重镇提供了条件。

万历年间开始,在张家口城内就已经开始出现如文昌阁、玉皇阁等建筑,而之后哪怕一些蒙古部落和明朝交战,也特意避开此地。

似乎在整个草原的蒙古部落中,张家口已经成为了一个仅次于归化城的存在。

就这样、多次免于战乱的张家口,人口开始急速的增长,到如今已经是一个生活数万人的巨大堡垒。

在这巨大的堡垒中,民市的市场更是大得吓人,足足占了张家口近六分之一的面积。

这么大的民市,也足以说明张家口商贸的繁荣,而这一日的张家口、更是因为一件东西的到来而热闹不已。

“掌事的、你这蜂窝煤太贵了,比柴火还贵。”

民市大门口的摊位上,一个摊位大张旗鼓的摆在这里、却无人敢于驱逐。

不仅如此、摊位面前更是围起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几十个汉蒙百姓、牧民。

在这摊位的背后、站着一个面容消瘦,却挂着笑容的男人,还有三个帮忙干活的伙计,而摊位上更是只摆出了两件东西。

一堆堆了两米高的巨大蜂窝煤山,以及一个陶土制作的蜂窝煤炉。

正是这两样东西、吸引了来往蒙古人和汉人的注意。

蜂窝煤、这件东西以及出现在了张家口两天了。

经过昨天这位掌事的演示和讲解,不少人都明白了,这是一个可以燃烧很长时间,热效率远远比柴火和煤炭持久的东西。

因此、今日一大早,许多特意赶来的蒙古人就带着各自的想法前来采买了。

不过论做生意,蒙古人并不是汉人的对手,被骗了很多次的他们,这次也是带着戒备心前来的。

刚才率先开口的便是一个诸多蒙古人推选出来的年长牧民。

他率先开口就是说蜂窝煤比柴火贵,而对此、那消瘦的中年男人却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解释道:“诚如这位兄弟你说的,这蜂窝煤确实比柴火贵,但是他烧的时间也比柴火久。”

“三十斤的柴火墩,顶多能烧四个时辰,燃烧之后的木炭或许能再烧一个时辰。”

“但是这蜂窝煤,用了我家的蜂窝炉后,三个蜂窝煤十五斤、可以燃烧整整五个时辰,并且不会有柴火那么大的烟雾。”

男人讲解了利弊,而对面的蒙古人听到这男人居然说的是蒙古语,心里也稍微对他有些好感。

“那你再说说价钱,两千斤你的这个蜂窝煤,换一匹下等马怎么样?”

“这真的换不了啊,这蜂窝煤这么好,造价本就比较高,两千斤一匹下等马,怕是回去要被我们家主抽了我的筋皮。”男子故作叹气,随后抓住了这蒙古男人的手。

他把手放到了对方的衣袖里,嘴巴上说着:“这个数一匹下等马。”

他的手掰开对方五根手指,却见这蒙古汉子拼命摇头:“朋友、这太少了。”

“那再加这个数?”说着、他又将对方的拳头攥紧,再掰开一个指头。

“不行、最多这个数。”

蒙古汉子先将男人的手指掰出一个,再合上、又掰开五个指头,也就是说一千五百斤。

“这我还是做不了主,你想想看、一百斤柴火在这个天气,顶多也就是烧三四天,一百斤蜂窝煤可以烧七八天。”

男子一脸的为难,而蒙古汉子见状,只能咬牙道:“那最少这个数,再少就不行了。”

他把男子的手指掰出一根,又合上、再掰出两根。

一千两百斤蜂窝煤,一匹下等马,这远远超出了他想要的。

尽管十分高兴,但他还是一脸肉痛道:“再多点?”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