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634章

作者:北城二千

“学府的学期毕竟是五年,其中前三年是学习理论,后两年是去军中实践。”

“眼下你也已经十四岁,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

马车上,朱由检为李定国整理了一下书箱,看着他背上书箱,提着行礼的样子,不由微微颌首。

李定国倒是和朱由检的性子很像,没有历史上的那么执拗和莽撞,反而十分沉静。

“殿下记得多休息。”

面对朱由检那满意的眼神,李定国笑了笑,但却说不出太多安慰的话,只能说出了让朱由检多休息。

朱由检见状也不说什么,而是侧头示意他该下车了。

“小子告退……”

李定国背着书箱,拿着行礼,深深躬身表示感激,随后才转身下车离去。

朱由检坐在马车的窗边,看着李定国下了马车,向着人群稀疏的兵家府学大门走去,直到他的背影彻底消失,他才转过头来,拉上了窗帘的同时,用床边的铁扣叩了叩马车。

感受到震动和声响的车夫开始驾车回程,而朱由检也将注意力放到了自己面前桌上那堆积如山的奏疏上。

时间进入天启十四年后,天下的旱情也如朱由检预料的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正月间,北方各省下雨的次数屈指可数,而南方各省则是在经历台风、洪涝等灾害。

至天启十四年二月初一,陕西、河西、山西、河南、湖广、南直隶、山东等一京六省去岁入秋早霜,冬无雪,今春不雨,旱情初显。

单说省份,感觉旱情规模并不小,不过好在这一京六省之中,只有河南和陕西是全省皆旱,而山西、河西是半省遇旱,剩下的南直隶、山东、湖广,则是邻近河南的那几个州府遭遇旱情罢了。

尽管遭遇大旱,但由于河南、山东的百姓有存粮,因此朱由检不必担心他们,甚至河南布政使陈奇瑜和山东布政使王纬都表示常平仓充裕,可以接济其它省份。

至于陕西,作为陕西布政使的梅之焕也上疏表示渭河、泾河、黄河、汉水无碍,陕西河套、关中、汉中三地春耕不受影响,今岁可自给自足。

湖广和南直隶也表示可以自行赈灾,不用朝廷拨发钱粮,因此真正需要朱由检和大明朝廷上心的,是河西、山西两省。

河西遭遇大旱的地方,主要是陇西和西宁一带,地方上奏的灾民足有百万,基本都是这些年陕西迁移河西灾民的聚集地受灾。

至于山西,好消息是大同和太原没有受灾,坏消息是除了这两个府,其它都受灾了。

相比去年山西全省皆旱的情况,今年的情况算是乐观了一些,不仅仅是旱情,也有关人口。

经过去年一年的迁移,山西人口从八百万骤降至六百八十万,并且眼下还在不断地迁移。

虽说耗的粮食是一样的,但更好的消息是火车的修通。

至二月初一,大明眼下的十条在建设铁路里,京辽铁路修到了辽东的大宁府,京杭铁路和京广铁路的京开段修通,从京城到河南开封的铁路已经在运营。

此外的京西铁路与京陇铁路、京嘉铁路的京城至西安段全线修通运营。

另外,天启十二年开始修建,从旅顺直通沈阳的铁路也修通,从沈阳到吉林、松江府、北山、漠东的铁路刚刚动工。

通俗来说,长城以内,秦岭淮河以北的铁路路段全部贯通。

海外的粮食,完全可以走旅顺、天津两个港口,运往北直隶、辽东、山西、河南、陕西这一京四省。

大明的铁路是靠人力堆起来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但它的效果已经呈现出来了。

去年瀛洲的粮食运抵天津后,大明仅花费了六天的时间,就将瀛洲的二百万石粮食运到了山西太原和陕西西安。

至于送往旅顺的四百万石粮,只花费了不到三天,就全部运到当时修通铁路的辽阳。

如果按照东北其它铁路的建设进程来算,顶多到天启十八年,松花县就能连接到京城铁路网,届时松嫩平原的粮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关内。

说的完整点是天启十八年,但实际上当铁路修抵吉林的时候,松嫩平原的粮食就可以对关内反哺了,所以最快是天启十六年。

铁路的运用,让大明的粮食输送损耗大大降低,而这次关于河西和山西的旱情,朱由检准备了不同的方案。

首先河西承受了陕西迁移过去的二百多万百姓,加上乌斯藏百姓的迁入,眼下的河西百姓多达五百万。

这五百多万百姓,在收复西域以前,朱由检不会鼓励他们迁移。

好在河西在朱由检的记忆里,属于明末大旱的边缘省份,如果不是陕西迁移陕民二百万前往河西,其中一百万在陇右生活,那当地的灾情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河西的灾情现在还不显,从粮价来看,百姓还有一些存粮,但是应该不多。

从京西和京嘉两条铁路的进程来看,今年的十月左右,铁路会修抵到关中的郿县一带。

从郿县到陇西一共六百多里,陆路损耗粮食是一定的,但也损耗不了太多。

等到十月,瀛洲粮食运抵天津,走铁路运往郿县,然后从郿县运往陇右,那河西的灾荒就能被按下去。

因此,对河西,主要还是以赈灾、蠲免为主,而对山西则是老规矩……迁移。

坐在马车上,朱由检挥洒笔墨写下了自己的想法。

在写下的同时,他也打开了东北四省今年正月交上来的黄册。

“漠东省,一百四十五万三千余人,耕田二百九十七万余亩……”

“北山省,三十二万六千余人,耕田……五十六万七千余亩。”

“东海省,一百八十九万五千余人,耕田五百三十七万余亩。”

“辽东省,六百二十一万四千余人,耕田四千二百余万亩。”

“四省合计约九百九十万人,耕地约五千一百万亩……”

朱由检年初各省情况,满意的合上了文册。

总的来说,朱由检最满意的政策,还是他在天启元年、天启二年将中原二百万流民迁移辽东的壮举。

如果不是他把这些百姓迁移辽东,眼下的东北恐怕还是民不过二百万,耕地不过一千五百万的局面。

现在不管是人口、耕地,东北的情况都十分优握,唯一受限的就是小冰河低温下的粮食减产。

五千一百万亩耕地,其中有近六百万亩是开垦不过三年的耕地,亩产不超过四斗,而其他四千五百万亩熟地的亩产也不过七斗。

因此,东北四省耕地看起来很多,但在粮食上依旧有不小的缺口。

瀛洲每年最少得供应东北四百万石米麦,不然当地就会爆发饥荒。

不仅如此,随着山西百姓不断迁移前往东北,东北的粮食缺口还会不断加大。

不过,以山西的情况来看,顶多再迁移二百万人口前往东北,剩下的人口,即便大旱怎么作妖,除非赤地千里,不然山西的水田也够养活山西百姓了。

“各省的人口数量得把控好,尤其是江南四省……”

朱由检处理好了北方的灾情,随后将目光放到了标注江南四省的一本文册上。

一年的时间,以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省组成的江南四省清查出了隐户四百余万。

四省的纸面人口在天启十三年年末达到了四千九百万人,但朱由检清楚,这只是一部分。

四省的人口巅峰,应该是天启六年左右,最少有八千万,占据大明真实人口的十分之六。

后续由于旱情、洪涝不断迁移人口有所下降,但根据四省近十年,累计迁出不到四百万人口的情况来算,四省的人口最少还有七千五百余万。

以后世推算,大明两京十三省巅峰人口在一亿五千万的情况来说,现在的江南四省,依旧占据了大明五成以上人口,只比洪武年间的六成略低一成。

朱由检要进一步的迁移当地人口,以江南的人口,补充,南州、麓川、交趾、旧港、瀛洲,以及海外诸藩和齐国的人口。

想要迁移,必须找准机会,而这个机会就是大旱。

过去两年依靠江南的旱情,朱由检迁移走了不少人,接下来的日子他还是得依靠大旱。

今年江南的洪涝虽然波及很大,但受灾的只是南直隶和浙江,而产粮大省的湖广和江西并未受灾。

今年江南四省的人口迁移必然会下跌,但明年开始,江南就要遭遇一轮又一轮的旱灾了。

抓住这个窗口期,继而迁走足够的人口,这才是朱由检要做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翻找出了大明天津船厂的奏疏。

在上面,他果然看到了天津船厂汇报的蒸汽机船制造进度。

由于蒸汽机船已经试航成功,因此天津船厂一口气下了三十艘两千吨货船的订单。

三十艘蒸汽货船,装上煤、水,顶多能一次性运走两三万人,哪怕一年能跑四趟南洋,也只能运送十几万人,这样的运力还远远不够。

江南旱情的苗头是明年,彻底爆发是后年,给朱由检的时间只有两年,因此必须抓紧时间。

“加建二百艘……”

感受到时间的不足,朱由检提笔对天津船厂的奏疏写下这五个字,随后才合上了奏疏,继续处理起了其它奏疏。

对于朱由检来说,他能留在大明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他必须得把该做的都做完,然后去齐国探索应该如何开创一个符合大明的新制度。

第518章 闲来无事

淅淅沥沥……

三月三,作为汉人比较重要的上己节,正是季节晴朗的日子。

兴许是觉得在府中操劳过度有些疲惫,朱由检难得给自己放了一天假期,带着齐王府的一家子人乘坐火车前往了燕山县一带踏青。

他没有前往大定宫,而是就在燕山县南部的山中纳凉。

淅淅沥沥的小溪水声悦耳,撸起裤腿,坐在小溪旁青石上的朱由检带着袁禧嫔将腿伸进了溪水之中。

溪水不高,约一尺有余,水倒是蛮宽的,两丈左右……

溪水水流慢慢,三岁的朱慈烺见溪水清凉,笨手笨脚的脱了衣服,光熘熘的跳进了溪水里。

一入水、冰凉凉的山溪立马让朱慈烺哆哆嗦嗦叫了起来,周素洁连忙将她从水里捞了起来,看的岸边的朱由检止不住的发笑:“山溪冰冷,早与他说了,可他还是下去了,真是不挨冻不长记性……”

朱由检一边嘲笑自己的儿子,一边眺望着远方的青山绿水,旁边的袁禧嫔听到后,憋不住也笑了一下。

上己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己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

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

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

沐浴用兰汤,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这不、朱由检他们在溪水里玩耍的时候,一些随行的女官也将一些摘到的兰草丢进小溪之中,也算是沐浴过了……

似乎是适应了冰凉,朱慈烺又光着屁股下了水,在水里游来游去。

在岸上的朱由检感觉有些饿了过后,就对着水里的朱慈烺招呼了起来:“天热水冷,准备上岸,回城里吃‘桃花虞’了~”

“吃桃花虞咯~~~”

小孩子最为贪玩,最为贪吃,一听说可以凉食“桃花虞”,朱慈烺立马光着屁股上了岸。

周素洁和女官们见状连忙为他擦拭身子,以免着凉。

“启程回燕山县吧。”朱由检起身在女官的侍奉下穿好鞋子后,便扶着袁禧嫔上岸,然后坐上了一辆较为素朴的马车。

他们这家子人今天就四个人出来,其它四名妃子不是在带孩子,就是在坐月子,脱不开身。

虽说只有四个人,但护卫他们的还有百余名锦衣卫缇骑,以及四十多个女官。

孩子闹腾,朱由检把朱慈烺和袁禧嫔、周素洁安排在了后面一辆车,至于他自己则是坐在了前面一辆。

今天为了陪家人踏青,他可是连奏疏都没有批阅。

这会儿趁着回城,刚好可以结余些时间来批阅奏疏。

这不、四轮的马车一平稳启动,朱由检就执着沾染朱墨的狼毫笔开始批阅起了奏疏。

第一份奏疏是南州衙门送上来的,主要是说移民的事情。

距离大明发现南州已经过去七年了,七年的时间,南州的人口和耕地、牧场也急剧上升。

天启十一年的时候,朱由检记得南州衙门只有三个县,人口不过三十余万。

但是今日这份奏疏里,南州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了五十六万,这次南州知州柳成嗣送上来的奏疏,便是请求开府设县的。

现在南洋是一州三县十二镇六十村,人口上限差不多了,提升为府也的确可以。

想着、朱由检就给南洋批了回复,大致同意同意南州三县提升为三府,并且将十二集镇设县,六十村设为集镇,而后再开三百乡村聚集地。

这么一来,看似将南州的行政班子增加了许多,有些拥挤,但实际上南州的县镇乡村距离十分遥远。

由于南州的地形很有特色,属于东部亚热带山地,中部热带戈壁沙漠,南部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因此大明在南州的人口聚集情况实际上和后世的情况差不多,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以及西南地区。

五十几万人分部在几千里的海岸线上,每个村和村的路程更是以天来计算,想要前往集镇都得坐好几天船,人口十分稀疏。

以当地的情况来说,按照眼下大明的标准,老实开发是可以承载两千万以上人口的,但南州上的土人并不多,三府十二县近二百万人的规模足够帮助大明控制当地,没必要继续深入。

真正需要大规模移民的,还是麓川、交趾和瀛洲。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