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622章

作者:北城二千

“……”毕自严没有说话,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当年的张太岳,也是被他们这样拖走的对吧?”朱由检自顾自地说道:“可惜了……”

“孤恐怕不会那么容易就走,所以也请毕尚书和内阁说一说,万岁决意授孙传庭振武伯,遥领南京吏部尚书,登阁为建极殿大学士。”

朱由检对顾秉谦等人,或者说对他们身后士绅们的所谓让利十分不满。

既然江南的人口清查不出来,那江南的阁臣也就不需要了。

施凤来便是被迫致仕的第一人。

“吏部那边,重启考成法,以一年考成一次加入新政,国朝每年二十几万学子参与恩科,总不能让一些坐在位置上不办事的人继续坐下去,把能干事的赶走吧?”较。

“另外,今岁过后,向朝鲜、南掌、甘孛智、暹罗、苏禄、勃泥、以及各藩国派遣一批官学教习,在各国兴建官学各一所。”

“日后,各藩国都可以参加恩科,入选者可在大明和各藩国为官。”

朱由检重启了藩国入大明为官的制度,不过不是作用于科举,而是恩科。

说白了,他就是要让各国的学子来竞争大明的官员,让已经成为官员的人有紧迫感。

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巩固大明的宗藩体系,还能在考成法的配合下,进一步增加官员腐败的成本。

以前是贪腐之后即便惩处,也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有人顶替这个人的位置。

但自从燕山和官学崛起,这种局势就变了,几十万人来争抢恩科那几万人的名额,谁干得不行,朱由检可以直接换人。较。

消极推行新政,也是干得不行的一种表现。

朱由检的话对于毕自严这种传统士大夫而言,无疑十分刺耳,可毕自严并没有反驳他的话在,只是轻描澹写的拱手作揖,表示应下。

“七月开始,拖拉机会率先作用于北山,北山的十几万百姓,所需的也不过就是上万台拖拉机罢了。”

“给他们,他们就可以自给自足,还能给朝廷缴纳赋税。”

“至于漠东省和东海省在其后投入。”

“南边也是这样,先给旧港,然后是麓川、交趾、广西,云贵,逐一北上……”

朱由检不断地喝着茶,和毕自严说着关于百姓生存上的事情看,毕自严闻言也难得开口:较。

“今岁江西、南直隶、湖广、浙江部分大旱,国朝没有平抑粮价,以至于三十余万百姓南迁旧港、交趾、湖广等地。”

“北方山西亦是如此,只是半年时间,便有二十余万人向东海省迁移。”

“殿下,国朝尚有余力,何故如此?”

一句话,从顾秉谦等人口中说出,那是为了不让百姓出走,地方经济衰弱。

从毕自严、孙传庭等人口中说出,那就是不忍百姓背井离乡了。

对于毕自严的话,朱由检不可置否,他承认他对这些地方的百姓确实有些残忍,最少在眼下来说是这样。

“移民实边,如果边塞没有人,那打下来就毫无意义。”他抿了一口茶,继续说道:较。

“山西、江南人口稠密,不趁这个时候迁移,国朝日后用什么养活他们?”

“拖拉机的出现代表什么,你应该比孤更清楚。”

“若是几十年后地方的士绅豪强都用上了此物,那江南之地的千万佃户应该怎么办?靠着当年朝廷分的那几亩军屯田?”

“吃不饱饭,百姓还是要造反的,杀来杀去,死的还是百姓,长痛不如短痛,移民实边是国策,不可改变。”

朱由检很清楚以大明今年的情况,完全可以把四川、交趾、旧港、瀛洲的粮食拿来平抑受灾地方的粮价。

可问题在于,稳住了这次,那下次呢?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毕自严比朱由检还清楚。较。

“数年的苦难,换来的数十亩,数百亩的耕地,有了这些地,他们哪怕富裕不起来,但也不至于吃不饱饭而造反。”

“受灾之民,朝廷会在之后好好补偿,但调粮平抑是绝不可能。”

朱由检站了起来,转身走向了齐王府的马车,背对着毕自严离去。

“今岁秋收,国朝诸省难得丰收,地方的官仓,能囤多少粮食,就多囤多少粮食吧……”

一句话说完,朱由检上了马车,王承恩让人驾车离去,只留下了坐在椅子上眺望稻田的毕自严,久久不肯离去……

第509章 天启通宝发行

天启十二年的脚步很快来到了冬季,相比较上半年的动兵频繁,下半年的大明整体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动作。

这不是朱由检不想有什么动作,而是大明的天启通宝要开始正式向民间发行了。

当时间进入十月的立冬时,在历经三个月的银行开业后,数量六百多亿枚的天启通宝正式发行。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传统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在古代民间是“四时八节”之一。

在立冬这一天、百姓们纷纷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大明选择这一天对民间发行新币,也是以其方便记载来决定的。

新币的预热从六月开始,六月十五,大明两京二十四省一共九千余家银行尽数开业,但由于麓川和乌斯藏的纳入,六月的银行主要是针对大明户部、皇店旗下的百官、将士、工人。

虽说仅这个群体,就有足足有五百余万人,但相比普查后,突破一亿五千万的人口总数来说,这还是少了一些。

不过即便如此,新币开始流行了起来,许多人都对造型款式有了改进,并且分量十足的新币十分喜爱,没有发生朱由检预想的抵制事件。

因此在立冬这天银行准备开业的时候,京城的十几所银行周围都围挤了不少百姓。

立冬的辰时,忙碌的朱由检难得闲下来一天,他坐在东城银行不远处的一个小茶楼的二楼。

从这个角度,他可以完美将东城长安坊的银行俯瞰脚下。

为了朱由检的安全,整个茶楼和附近的建筑都被锦衣卫的人临时征用了,当然、也会按照平时给各店铺的店家一笔钱。

负责保护朱由检的,是刚刚从南方返回京城的沉炼。

他带队巡视完四周后,就换了一身常服,踩着木质楼梯上了二楼。

朱由检一直在看着远处的银行,而他所坐的桌上,则是摆满了十几道菜,估摸着他一个人也吃不完,所以叫沉炼一起坐下了。

“百官们准备的都怎么样了?”朱由检吃了一口菜,眼睛盯着远处的银行询问。

他之所以询问是有原因的,毕竟新币推行需要许多人支持,而官员带头则是对百姓最好的表率。

因此,他几日前就已经告知了百官,让他们带头在这一日向银行换取新币。

百官们自然不愿意,但他们对朱由检的话却不敢不听。

面对朱由检问话,沉炼也点了点头:“依殿下安排,银行第一批兑换银币的人正是六部、内阁和五军都督府的文武官员。”

咯吱……

沉炼的话刚刚落下,不远处就响起了大批马车在青石路面碾压行走的声音。

一辆辆马车从远处前来,一些围观的百姓见到后纷纷避让。

在百姓的围观下,一些他们所熟悉的官员开始出现,大明官员们的俸禄很高,这件事情百姓们都知道。

类似一品的文武大臣更是有着年俸三千两的待遇,可谓是百姓难以想象的巨富。

在这些下车的官员中,朱由检还看到了李自成和李过他们。

“这几人,怎么在这里?”

朱由检还记得李自成他们,对于他们这个小团体自然很熟悉,沉炼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见到了李自成等人后,便询问左右锦衣卫,然后才作揖回禀:“李自成等人自诸藩战事结束后放了一年假,他们应该是来京城述职的。”

“嗯……”朱由检应了一声,沉默后又问道:“按照规矩,他们今年要去哪个都督府?”

“应该是北军。”沉炼回应了一声,朱由检也没再询问,只是仔细打量这群家伙。

这些家伙忙于军事,吃饭喝水都在军营,因此也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

他们的马车停下后,后面一辆车基本拉着一两个大箱子,想来里面应该都是银子。

比起他们,文官那边就寒酸多了,尤其是内阁首辅顾秉谦。

除了袁可立、毕自严身后还有一个大箱子,其它文臣带来的金银,也不过就是旁边家仆手中抱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箱子罢了。

这么一来,倒是让他们显得十分寒酸,很是尴尬地站在了“巨富”的五军都督府诸位将领身边。

“殿下,这群文官也太小气了吧……”看着顾秉谦就带着只能装几百两的箱子,沉炼忍不住开口。

不过朱由检听到他的话后,脸色却十分平澹:“你还指望他们能把家中的金银都拿出来?”

吃了一快子的菜,朱由检望着那几百名官员,看着他们身边、身上那不足万两的银子,摇头道:“除非新币发行十分成功,不然他们不会把全部身家都压在新币上。”

在朱由检说这话的时候,寒风中的内阁六部都察院等数百名文臣却是皱着眉头看向李自成等人。

诸藩战事结束后,李自成成为了一省总兵,但五军都督府改制后,总兵不过是正四品官员,因此论起品级,他们的品级并不如内阁、六部和都察院的一些主要官员高。

官职虽然不高,但他们手里的银子却让人眼热。

尽管大部分文臣都知道五军都督府在战事结束后,缴获的金银会按照比例发给将领、朝廷、士卒,但他们还是不可避免的嫉妒。

咯吱……

当顾秉谦他们眼酸的看着武将们身后一箱箱银子的时候,东城银行的门终于打开了。

因为是存储金银之地,银行都有身披甲胄的兵马司士卒拱卫,每个银行无论大小至少有一队十二人。

在甲士的维持下,百姓们开始抱着自己的银子排队。

首先文武官员们因为钱多,自然是第一批排队的人,也算是为百姓们作出一个好榜样。

其次、实际上很多百姓都是来围观的,被历朝历代的宝钞或者劣质铜钱骗的多了,他们自然有了个心眼。

尽管这十年来大明对百姓的确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百姓们还是有些提防。

看着百官们都率先进了银行,一箱箱银子也被搬入银行,朱由检侧头问向沉炼:“东城的银行今天储备了多少总量的银币?”

“回殿下、东城今日存储银币铜币的总数量是一千五百万两。”沉炼开口回应。

朱由检听完,也点了点头:“让一个缇骑去银行里,随时把银行的兑换量传回来。”

“是!”听得朱由检这么说,沉炼立马让人去安排。

等安排完之后,沉炼才坐会位置上,和朱由检吃起了东西。

顺天的铸币厂在三年时间里铸币五百多亿枚,钱币的总面额也达到了一亿两千多万两。

就这个时代的货币总量来说,全世界也不过几十亿两白银罢了,大明的白银虽然也多,但人均算下来不算很多。

不过,大明的货币除了白银外,还有数量稀少的黄金和数量更为庞大的铜币。

这些金银铜币加起来到底价值多少,没有人能知道,毕竟汉人太喜欢窖藏银两、铜钱了……

“这银币还挺漂亮的。”

“有面额,倒是不至于剪了。”

“是啊,比之前方便了不少。”

随着时间过去,京城各城的银行门口不断走进兑换天启通宝的商人,同时也不断有人兑换完后走出,拿着手中的铜币和银币观摩。

就工艺这块,大明的天启通宝绝对算得上历朝历代最精美的钱币,尤其是钱币上面的面额,免去了以往使用银子还需要上称的繁琐。

一些商人兑换了面额一百文的银币小平钱,当然也有人兑换了一两的银币大平钱。

虽然说比起银子,银币的重量并没有减轻,但有了面额会让他们在做生意时方便许多。

很快,百官们就兑换好了新币离去,紧接着是商人们,然后就是凑热闹的百姓们。

见百官和商人们都兑换了,他们也拿出一部分银子来参与兑换。

很快,东城银行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同时,银行的兑换数目也按照每半个时辰的时间送到茶楼里。

第一次汇报,东城银行兑换了三十七万余两的银币,全京城银行兑换了一百九十余万两的银币,这些主要是官员和商贾们兑换的,规模较大。

只是比起他们的家产,这点并不算什么,银行是否能站得住脚跟,主要还是得看看百姓们的兑换量。

第二批兑换是百姓们在兑换,当半个时辰过去,整个京城是十七余万两。

数量比起前一次,几乎只有第一批的十分之一,但是朱由检也不慌张,只是继续坐着。

在他的等待下,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一批批的兑换数额摆到了他的面前,直到未时(13点),作为户部尚书的毕自严和金融司李长庚、盐课司董应举三人换了一身常服来到茶楼,朱由检才下令让锦衣卫不再送来兑换数额。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