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514章

作者:北城二千

“让四夷馆的人好好学撒喇西人的话,然后在两个月内,带撒喇西人去南边买粮食。”

杨炳文想到了利用撒喇西岛上的撒喇西人,至于四夷馆的人能不能学懂对方的语言,这点他并不担心。

能进四夷馆的人,大部分都是有语言天赋的人。

几个月的相处,虽说达不到撒喇西人的程度,但简单沟通应该是没问题的。

“让下面的人好好安营扎寨,顺便在海边煮盐,打些鱼获来制成鱼干。”

“等张守备的船回来,买好了粮食我们就出发。”

杨炳文有条不紊的安排,刘主簿和另一守备见状当即起身作揖,而在他们为朱由检的齐国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身处瀛洲的杨文岳却同样在为他们担忧。

海浪在北岛府的东山县礁石上拍打,杨文岳站在岸边眺望东边的大海,身后跟着的是瀛洲总兵曹鼎蛟,以及数千亩被粗耕过的田地。

“这一个多月过去,兆举他们没放回一只信鸽,我心难安……”

杨文岳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带着一些惆怅,曹鼎蛟闻言也不免安慰道:“经略放心,我问过市舶司的人,如此规模的船队出海,一般不会遇到什么意外。”

“更何况他们带足了半年的粮食和煤炭,在海上可以煮海为水,加之船上有菜田,大抵不会有问题。”

“眼下之所以没有信鸽,估计是距离太远了。”

曹鼎蛟说的这些,实际上杨文岳都明白,他主要还是关心过深,毕竟杨炳文是他长子。

“听闻小西洋战事即将结束,我准备向殿下请调一员海军大将来专职渡海移民之事。”

杨文岳转身走向了不远处的东山县,曹鼎蛟紧随其后,二人一前一后的走着。

曹鼎蛟听了他的想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而杨文岳则是询问道:“瀛洲开垦之田如何?北岛府和苦兀开垦情况如何?”

“按照昨日金铉让人发来的文书,北岛府耕地已有八十二万余亩,苦兀粗耕千余亩,瀛洲耕地总数三千八百余万亩。”

“不出意外的话,在明年开春前,应该能粗耕到四千万亩。”

二百余万幕府战败劳改工的劳力是十分可观的,从去年腊月到现在,不过十一个月的时间,居然粗耕了三百多万亩耕地。

按照他们的速度,估计不出四年,瀛洲耕地能涨到五千万亩,达到十九世纪末的高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过程中累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杨文岳倒是不担心把这些人累死,比起他们的死,他更在意移民齐国和瀛洲赋税的情况。

由于水泥场、化肥场和矿场的兴起,瀛洲本土近五十万人都涌入了其中,创造出了大量资源。

瀛洲寻找鸟粪岛较为容易,每天都能看到皇店的九千料大船,一艘艘的运送鸟粪抵达瀛洲,再把工厂制成肥料运往大明,水泥和矿产也是同样。

也是因为瀛洲这便宜的劳动力,大明的肥料数量和水泥数量才能激增。

皇店用工人创造收益,然后交税给御马监和地方衙门。

眼下十月已经过去,瀛洲今年的税款达到了三十七万余两银子,田赋更是达到了九百万石。

如果加上瀛洲本土百姓帮官府屯垦的民屯粮,田赋总数是达到了一千三百余万石。

总的来说,瀛洲已经被压榨到了极限,不过即便如此,瀛洲百姓的生活,依旧比幕府时期要好得多得多。

“汉家百姓的迁移有多少人了?”

杨文岳和曹鼎蛟走回了东山县衙,并对着布政司的左右参政询问。

布政司的左、右参政都是燕山毕业,对于各种数据信手拈来,因此不用翻文册便能回答:“合约九十七万左右,江南的百姓迁移难度太大……”

先回答,再说困难,这是大部分燕山官员受到的政治教育,而杨文岳听后也没有办法。

“江南富硕,哪怕遭遇大灾也难以迁移,更别提今岁是安康之年了。”

左参政作揖解释着,并说道:“除非有波及整个江南的大灾,不然恐怕衙门每年只能吸引数万移民。”

移民靠天,如果天下太平,那没有人愿意离开故土。

即便是眼下,大明的移民主力也是受了旱灾的山、陕两省之民。

“暂时先做着吧,标准不要停,若是田地不够,就多多开办工厂,把瀛洲的农民赶到工厂去,把田地留给迁移来的百姓。”

杨文岳草草安排了迁移的事情,心里对迁移百姓去齐国也有些打鼓。

朱由检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迁移江南之民前往齐国。

只是从眼下来看,江南百姓对迁移瀛洲都尚且如此抗拒,更何况数万里海疆之外的齐国呢……

“今年给朝廷运了六百万石米麦后,府库里还剩多少?”

杨文岳坐下询问左右参政,二人也先后回答道:“府库还剩一百余万石,加上收割的一千三百余万,合计近一千五百万石。”

“运给了朝廷六百万石过后,算上损耗,府库还有八百万石。”

“就眼下这情况,府库需要采购三百多万石的番薯才能养活那二百余万劳改工。”

“嗯……”听完二人的话,杨文岳微微颌首,只是不等他有别的举动,一名布政使司的参议拿着纸条走进衙门会堂,恭敬作揖道:“经略,京城飞鸽传书,命瀛洲再盈出二百万石米麦送往京城,以解山陕粮荒……”

“再盈二百万石?!”听到这话的左右参政和曹鼎蛟不免有些吃惊,紧接着他们都看向了杨文岳。

杨文岳紧皱着眉头,似乎在为难。

这不怪他,毕竟瀛洲今年田地总产出也就三千二百多万石,其中二百多万石还是番薯和马铃薯。

也就是说瀛洲米麦年产也就三千万石,原本盈了六百万石给辽东,就有些难以为继了,现在京城又让盈二百万石。

这么一来,原本还能保持人均两石米的瀛洲百姓,眼下就只能人均一石半了。

除非杨文岳找到其他可代替的大量辅食,不然瀛洲粮价必然会被炒高,而没有粮食可吃的劳工和百姓就会动乱。

“经略……”曹鼎蛟看出了杨文岳的窘迫,想开口让杨文岳向朝廷表明瀛洲的难处。

只可惜,他还没说出口,杨文岳就皱着眉开口道:“先盈二百万给朝廷,再命拱卫营出海捕鱼。”

“如果这样都不能安稳地方,那该镇压就镇压,不要心慈手软!”

“是!”听到杨文岳下令,会厅内四人纷纷应下。

紧接着布政司衙门的三人退下,只留下了杨文岳和曹鼎蛟。

曹鼎蛟见杨文岳不说话,便小心翼翼地说道:“今年还好,若是明年还如此,那恐怕要饿死不少人……”

他的话,杨文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端起茶杯,看着杯中茶水感叹:“饿死瀛洲百姓,总比饿死我大明百姓要好。”

“再苦一苦瀛洲,等耕地多了,自然就好了。”

第432章 残暴嗜杀

“瀛洲杨文岳传书,瀛洲可再供给北直隶二百万石米麦。”

“旧港沉廷扬传书,旧港可供给南直隶五百万石米。”

“西南洪承畴传书,云南、贵州、交趾、广西四省,可供给南直隶六百万石稻米。”

“如此,六省共筹措一千三百万石,比殿下您下发令旨的要求,多出了一百万石。”

十月二十七日,距离朱由检大婚还有三天的时候,毕自严带着六省回禀的传书来到了齐王府,向朱由检汇报了粮食的情况。

即便还有三日便要大婚,并且府内已经开始张灯结彩,但朱由检依旧一身天青色圆领袍,头戴玉冠的坐在承运殿处理政务。

在毕自严说完六省的回禀传书后,朱由检靠在了椅子上,轻松道:“这么一来、江南的粮荒可以平息,还能盈出一百万石给北直隶对吧?”

“回殿下,确实如此。”毕自严坐在椅子上,毕恭毕敬地回应,不敢玩什么心眼。

虽说朱由检不是皇帝,坐的也不是龙椅,但他就坐在那朴素的木椅上,却让人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大明齐王,而是大明天子。

他比朱元璋多了一丝仁善和忍耐,比李世民多了一丝对权力的不屑。

或者说、他和朱由校的感情维持了目前的局面,如果他和李世民那样,对权力十分热衷,那恐怕坐在龙椅上的就是他了。

毕自严心里在揣摩朱由检的性格和举动,而朱由检何尝又不是在揣摩他。

毕自严在历史上担任天启、崇祯两朝的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

他到任时,大明的国库早被阉党侵吞挥霍一空,国家每年赤字近二百万两白银,九边欠饷九百多万两,三饷加派使百姓困苦到了极点。

到任后的他,主要和朱由检在这个位面所实施的政策类似,从节源开流着手,裁汰冗兵、兴复屯田,地方官吏以经济发展速度来考核。

系统增加十二条和商贾有关的政策,其中包括增加盐引,令商人运粟实边,裁汰冗兵冗役,检查军饷虚冒,开发京东水田,清查天下隐田,兴办军屯等利国利民的政策。

他挽国财而知民,在百官都坚持向百姓加饷五百余万两的时候,毕自严却让皇帝注意百姓已到了家家悬釜的境地,建议暂停辽事,减天下赋税,让小民有积蓄来渡过旱情。

当然,他的意见不止是崇祯,便是百官都无法接受。

总的来说,在明末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他能精心协调、精打细算,支撑明朝财政近十年,并且不像一般的官员一样,只懂得征税而不体恤百姓。

不得不说,像他这种清楚向谁征税,向谁免税,还敢于提出建议的官员,是晚明官场的一个奇迹,这也是朱由检记得他,并重用他的原因。

算起来,毕自严到户部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而这期间他做的确实让朱由检很满意。

百姓受灾的时候他会按照朱由检说的筹措粮食,准备粮票。

需要行军打仗的时候,他会提前统筹钱粮,确保钱粮提前运抵前线,不让将士饿肚子。

战事不紧张的时候,他会建议暂停战事而休养生息,使小民有升斗余财。

如果朱由检筹措了足够的钱粮,他又支持朱由检向外开拓的政策。

他不结党、不营私、不贪财,知小民困苦而上奏,是个难得的好官。

只是人无完人,而朱由检经过燕山、齐王党、御马监、锦衣卫的腐败桉件后,对谁都有些多疑。

因此他有时候在想,毕自严到底是演出来的,还是他的缺点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四川的新政,明年开始恢复征税,按照户部的估计,四川若是没有灾情,能收上来八百万石田赋吗?”

朱由检对于想不通的事情,往往是暂时搁置,眼下也一样。

搁置了毕自严的问题,他的目光就放到了四川的新政上。

四川新政上的奏表上,李邦华是明确保证不遇灾情,可收八百万石田赋米麦,但朱由检对此保持怀疑。

他想看看毕自严是怎么想的,因此特意询问。

对于他的询问,毕自严沉吟片刻,紧接着作揖解释:“下官以为,八百万石应该是不成问题,可前提是粮食的亩产不能减。”

“但殿下您也知道,用《燕山教材》的话来解释,小冰河期下粮食减产是正常的,而四川此前亩产大概率是两石六七斗,今年据传只有两石……”

毕自严顿了顿,看了一眼朱由检的表情,发现没有什么变化后才继续说道:“按照这粮食亩产,以及新政规定的十赋一,那明年的田赋,恐怕在六百万石左右。”

“不过……四川百姓不过四百三十万人不到,当地所需也就三千七八百万石米麦,因此除了六百万田赋粮外,朝廷还能在当地购存上千万石米麦。”

毕自严很清楚朱由检的诉求,说白了就是存粮。

粮食产的多没用,得看能存下来多少。

例如南直隶,只是一省之地,便有八千五百多万亩耕地,岁产一亿六千余万石米麦,可这有用吗?

南直隶目前查明的人口是两千四百多万人,仅仅这些人的口粮,就需要近两亿石米麦,这还不算隐户。

因此,南直隶和浙江、江西都是与北方抢粮的大省,四川、湖广这两个产粮大省的粮食,基本都输入到这三省身上去了。

眼下四川的局面,每年能存粮近两千万石,但即便如此还是无法供应这江南三省。

朱由检清楚这个局面,除非三省人口降低,不然三省之民就能消耗大明半数口粮。

之前三年的旱情受灾不过三千余万,就让朱由检忙的焦头烂额,户部算盘日夜不停地在响,而这三省人口纸面便有四千余万,真实数量恐怕不下六七千万。

让这六七千万人饿了肚子,那大明距离灭亡也不远了,哪怕只饿一两年也不行。

李自成死灰复燃最厉害的时候,就是这三省遭受大旱的事情。

因为江南百姓有银子,他们可以高价买粮,因此粮食不等运到北方就被抢购一空。

如此,明面上是江南百姓饿肚子,实际上是其他各省的百姓饿肚子。

要解决江南的粮荒问题,一是要移民,二是要开发交趾和旧港。

要解决北方的粮荒问题也是如此,但需要开发的是东北。

哪怕关外亩产只有六七斗,但只要机器足够,三十万人完全能管理数千万亩田地,而他们的口粮只需要这些田地产出的十分之一。

先渡过大旱,保证人活下来,接下来朱由检才需要想,怎么解决大明近九成农民的就业问题。

“你先下去吧,告诉李邦华别有太大压力,粮食减产这是天灾,与他无关。”

朱由检安抚了一下毕自严,也托他安抚了一下李邦华。

李邦华的数据没错,但他没有看燕山教材,不知道小冰河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因此判断出错。

朱由检不怪他,毕竟要求这个时代的人一开始就接受燕山式的教育和教材,这有些难为他们了。

哪怕是晚明的西学东渐,其过程也是几十年的结果,而燕山推广到现在不过六年时间。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