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508章

作者:北城二千

况且刚才那位秀女天生丽质,当个贵妃很是合适。

不过她的话虽好,但张嫣却有些担心道:“虽然这么说,但如果选了这宣城伯卫时春之女,那会不会有些不好……”

张嫣害怕卫时春之女用自己父亲来压齐王妃,但刘太妃却安抚她道:“这卫平阳的性子你刚才看到了,有些柔弱,加上宣城伯府目前没有任何人领有军职和官职,她怎么也不会干出霍乱王府的事情。”

“那倒是……”张嫣想了想刚才露脸卫平阳的模样,不免点了点头。

只是虽然点了头,但她依旧头疼道:“虽说卫平阳柔弱,但只有五妃的名额,而另外那五人……”

张嫣一说,刘太妃就明白了她的意思。

说白了,内廷的许多事也藏不住,如张嫣和她想选周素洁那五人的消息,恐怕早就传遍京城了。

如果她们不选那五女,估计也没有人敢去娶被落选的那女子。

这可是差点成为齐王女人的女子,谁知道日后齐王会不会小心眼……

娶得好女丰富家门,娶得恶女那可是家宅不宁啊。

因此,如果皇宫不选这五女,那就显得朝廷有些恶人了。

“可以把五妃扩为六妃,反正也不是没有先例。”

刘太妃语出惊人,但张嫣听后却觉得这样最好。

勋贵们如果知道是她们二人选了卫平阳而再多选一妃,那他们不会多嘴,而文臣又不敢管齐王的事情,也不会多嘴。

因此只要勋贵不多嘴,事情就好办很多了。

“那就把六人按照一正两贵三平妃排个位置?”张嫣反问,刘太妃微微颔首。

在两人的话语间,齐王五妃成了齐王六妃,并且两贵妃的位置已经定下了,现在就只有正妃的位置落空。

“三平妃里,我比较中意周素洁。”

刘太妃的审美和历史上一样没有变化,依旧选择了周素洁,而张嫣也是和历史上一样,皱着眉说出了不好的地方:“周素洁的父亲,我差人打听了一下,似乎是一个卖田养贵女,摆摊算命,坑蒙拐骗之人。”

“这样的人若是成为齐王殿下的岳丈,那恐怕他会利用殿下的威名去做一些不法的勾当。”

“田秀英之父田弘遇在此前殿下裁撤卫所前为扬州把总,还欲为扬州士绅推荐田秀英,以田秀英为奇货。”

“这样的人作为殿下的岳丈也是不合格的,况且周素洁和田秀英两个人性子不合,谁做了齐王妃,恐怕都容不得另一人。”

“另外……”张嫣顿了顿,随后才有些担心道:“田秀英的姑父是援辽经略吴阿衡,如果选她,那齐王恐怕会不高兴……”

朱由检早早交代过内廷,正妃不能太过富贵,而田秀英显然不符这条,因此张嫣从没有想过把她纳入正妃人选。

“……”刘太妃听到张嫣的话略微沉默,而张嫣也继续:“倒是袁禧嫔,这一个月以来,居于其余五妃中间,与五妃都能交谈甚欢,加上从未有妒忌人的行为,而其父亲袁右也曾为河西营兵守备,品行良好,门风清廉。”

“选她为正妃,要比选周素洁和田秀英要好一些……”

“倒也是……”听完张嫣的话,便是刘太妃都不由点了点头。

且不说袁禧嫔的父亲在河西当过营兵守备,知道民间疾苦和兵灾之下百姓苦难,单说其门风,便已经胜过了张嫣口中的周素洁和田秀英。

“那沉香君呢?”刘太妃不禁询问,毕竟沉香君长得和前二女不分伯仲。

“沉香君家室太过优握……”张嫣摇了摇头:“此女年纪太小,腰跨太窄,恐有难产之嫌……”

张嫣这次倒是没有说错,沉香君历史上虽然是崇祯继位后选秀的第一名,但历史上确实因为年纪太小而导致难产去世。

“既然这样,我看便可以暂定袁禧嫔为王妃,卫平阳和李韶禧为贵妃,田秀英和沉香君、周素洁便定为平妃吧。”

刘太妃听了张嫣的话,心里也有了主意,不再想着让周素洁升位。

二人简单敲定了这六女为六妃后,便开始头疼朱由检的婚事了。

以朱元璋所定礼法的《大明会典》记载:“亲王定亲礼物,金止五十两,珍珠十两!”

这在明初绝对算是不错了,但眼下距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两百六十多年。

要是张嫣和刘太妃真的按照这个礼法来进行朱由检的婚礼,恐怕朝野上下的口水都能把她们淹死。

“不如按照潞王婚礼规制来定?”刘太妃毕竟是经历过万历皇帝和潞王这两兄弟时代的人。

虽说万历当年是因为李太后才导致他对潞王过分宠溺,但实际上就算没有李太后,他本人对潞王也相当宠溺。

当年为准备潞王婚礼,宫廷用了各色金近四千两,青红宝石近九千颗,白银十万两,珊瑚珍珠近两万五千颗。

由于费用奢侈,户部看不下去,以礼法《大明会典》来提示万历皇帝:潞王婚礼的费用超标了。

不过就算如此,万历皇帝也没有停下,而是足足挪用了九十万两边军军饷,才把潞王的婚礼办下来。

当然,万历皇帝的此举并不可取,但也足以说明对潞王的恩宠了。

“内帑眼下还有二百三十余万两,可以拿出一百三十万为齐王殿下办一场婚礼。”

张嫣虽然很多时候总是担心朱由校和朱由检这两兄弟的关系,也担心朱由检对自己儿子朱慈燃的威胁,但大体上他对朱由检个人是十分欣赏,甚至有些崇拜的。

朱由检的行为,不管放在古代还是近现代,都算得上是“圣人”,除了在饮食、和出行上有些夸张,其他都当得起“圣人”二字。

在要求朱由校不挪用御马监银和国库银的同时,朱由检早就身先士卒的断绝了一切和御马监、国库的钱粮往来。

以他骁骑上将军、五军大都督、齐王、右国柱、特进光禄大夫、上都督等各种职位、爵位加持,他每年的俸禄都是十数万两。

在朱由检看来,如果只维持王府开支,那这笔银子的十分之一都绰绰有余,因此他自己从不挪用御马监和国库的钱粮。

这种行为在晚明这种在京亲王、皇帝随意挪用国库的时代,简直让人不敢置信。

虽说朱由校也在这么做,但大抵是朱由检监督的情况下,如果只有朱由校自己,那他恐怕还会大手大脚的营造宫殿。

所以,张嫣许多时候还是比较感激自己这个五叔叔的,拿出一百三十万两银子来为这个五叔叔办婚礼并不过分。

甚至刘太妃听了她的话也不觉得过分,而是微微颔首:“这银子走内帑,户部也说不了什么。”

刘太妃的赞同坚定了张嫣的想法,因此她也起身道:“既然如此,那我就给万岁递奏疏,等万岁同意,便可命王安采购了。”

“周素洁和田秀英等五女的会谈,便劳烦太妃娘娘了。”

“去吧去吧……”刘太妃笑着示意她离去,而张嫣也毕恭毕敬的行礼,随后走出了坤宁宫……

第428章 大婚筹备

“唏律律……”

八月末,当北方各省已经开始收割粮食的时候,一车车粮食从北直隶出发,分别运往了泰宁三府和山西。

与此同时,辽东也开始接应从瀛洲送来的一船船粮食。

战争的气氛由五军都督府推动,并向着整个北方扩散而去。

一时间辽东粮价开始波动,但很快就被当地御马监释放的上百万石米麦所稳定。

不过要稳定辽东粮价,还需要补充军队的军粮,这对御马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往往这种时候,御马监都会选择异地购粮来南粮北调,可由于四川今年负责供应陕西的粮食,因此御马监并没有在当地购粮,而是将北伐的粮食放到了湖广这个同样的粮产大省。

湖广的粮食迎来秋收期,在新粮上市的同时,近九百万石米麦被当地御马监以田赋收缴,商业购买等正常手段购买,并在之后装船运往了辽东。

同样的,辽东的米麦也运往了泰宁府。

这样一省运一省,一省补一府的事情在不断上演。

朝廷必须在冬季前为辽东和泰宁府存够半年的军粮。

等待开春过后,他们要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向辽东,泰宁两地军队运送足够吃一年的粮食。

只有这样,第三次北伐战争的军队后勤才能得到保障……

“只有建虏被平定,朝廷才能对奴儿干设省立布政使司,朝廷才能开发东北!”

八月末的门头沟响彻机器的轰鸣声,而相比这声音,朱由检的声音更容易振奋人心。

此刻的他走在蒸汽机工厂内,望着流水线的工人,百感交集。

蒸汽机的零件正在被组装,这个速度并不快,却足以让朱由检心里生出自豪感。

“终于步入正轨了……”

朱由检开口感叹了一句,跟在他身旁的厂主不敢开口回应,只能连连点头。

逛了逛工厂内部,朱由检便转身向着其它工厂赶去。

在他的观摩下,整个门头沟工业区被看了个清楚。

道路上的拖拉机吭哧作响,操作这个钢铁怪物的是三个普通的农民,他们旁边站着负责讲解的工厂工匠。

在工匠的指挥下,他们把钢丝绳挂上拖拉机的绞盘。

在反复确定保险装置已经关闭好后,其中一人用钢丝绳远远地牵引犁铧,一人扶着它。

负责拖拉机的农民见两人准备好了,当即转身用铲子将旁边煤车上的煤炭填入拖拉机中。

由于水已经提前灌入,因此在半炷香后,拖拉机开始发出汽笛般的声音,并且从排气口冒出白色水汽。

绞盘开始运动,而负责犁铧的两名农民也开始牵引犁铧,驾驭着它来耕地。

秋后的田地被犁开,而这三个农民的举动,代表着大明正式进入了蒸汽农业时代。

站在不远处的道路上,朱由检听着耳边蒸汽拖拉机的汽笛声,看着田地里从一开始惊慌到高兴的农民们,心里不免释然。

“接下来就要开始组建以村集体为单位的东北开发计划了。”

“不过在这个计划之前,还需要储存足够多的机器,并且灭了建虏……”

想到这里,朱由检转身离去。

他没有和朱由校一起南下,而是率先骑马南下。

西军都督府和南军都督府的事情让朱由校警惕了不少,他整整半个月都没有出仲夏宫,而是在研究怎么保护自己。

只是在他看来,使用刘若愚和王安几人来执掌皇宫的两军三卫,已经是他所能做出的最好安排了。

他不愿意放权给一些懂军事的正常武人,这点即便是朱由检也开导不了。

因此朱由检先行南下来观摩门头沟的工业区,准备过几日再前往房山和朱由校避冬。

在返回了门头沟工业区外的临时住所后,顾不得的毕自严便上门求见。

朱由检在书房召见了他,他开口的第一句话便让朱由检上了心。

“殿下,自六月以来,北直隶迁移朵颜府,开平府,泰宁府合计三万二千户,计十六万四千余人,朝廷发粮票一百六十四万石……”

“嗯……做得不错。”朱由检难得夸赞,但毕自严却严肃着说道:

“殿下,虽说有百姓北迁,但按照朝廷的政策,这三万两千户需要发耕牛……”

朱由检以为毕自严是来报喜的,却不想毕自严没变,依旧是来要东西的。

“我会让御马监调给你的。”朱由检答应了下来。

“另外殿下……”毕自严在朱由检这里不敢玩弄什么心思,或者说在朱由检这里,他往往是有话直说:

“北直隶和辽东的粮食供应泰宁府,瀛洲和湖广的粮食供应辽东,这本没有问题……”

“只是如此一来,北直隶市面上的粮食便不够了。”

“下官本想通过山东运粮支援北直隶,但山东今年粮食并不充足。”

话说三分,毕自严没有继续说,而这也代表大明已经没有可以抽调粮食的省份了。

朱由检指定的“南粮北调”政策,都是在保证粮食省份粮价稳定的前提下,朝廷才进行北调政策。

山东虽然经过多次清查、迁移,但由于南直隶人口的涌入,导致山东的人口数量依旧有八百多万人,而耕地只查出六千八百余万亩。

小冰河期降临,全球气温下降,粮食减产。

至眼下,北方粮食亩产已经降低了三成,曾经能一亩两石半的山东,眼下也只有一石七斗的亩产了。

“山东能支援多少粮食给北直隶?”

朱由检清楚粮食亩产降低的原因,因此通情达理的向毕自严询问。

“山东百姓自己就需要大概七千万石米麦,而能输送给北直隶的只有不到四千万石。”毕自严回应。

“北直隶需要多少粮食?”

朱由检再次询问,毕自严也再次作揖回答:“百姓缺口一千九百余万石,官场缺口两千四百万石,目前尚有两百万石缺口。”

“不过想要稳定北直隶的粮价,最少还需要额外输入一千万石,因此缺额一千二百万石……”

毕自严说完了话,朱由检却为止皱眉。

他倒是没想到,大旱是熬过去了,但粮食减产的问题却没解决。

化肥虽强,但产量有限,只能满足一省之地,可粮食减产是全球都在发生的事情。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