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486章

作者:北城二千

之前朱由检下达过降低辽东开垦移民的粮食标准,那是因为大旱太严重了,大明没有那么多余粮供给他们。

眼下大旱稍微减退,加上有了瀛洲、旧港这两个大号充电宝的回血,朱由检完全可以恢复原来的政策,以此让东北耕地在未来三年增加六百万,乃至数千万亩。

他这个猜测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因为他在前世扶贫资料里的时候,看过一些东北开发的相关资料。

他记得很清楚,在四十年的时间里,单纯使用人力的情况下,黑龙江和吉林这两个地方的耕地面积,从一百六十万亩不到,飙增到一亿亩。

算上奉天的耕地,一共一亿五千万亩左右,其中有一亿两千多万亩属于新垦地。

这还是没有任何官方支持,而属于百姓自发屯垦的情况下。

之后张作霖大力支持的十年时间里,东北的耕地数量又快速增加了近五千万亩。

张作霖的惠农政策,无非和朱由检一样,发放农具,牲畜罢了,而朱由检比他多的政策则是包括了直接发放粮食这块。

朱由检的政策是没问题的,在他没有支持辽东移民和耕地前,辽东百姓不足三百万,耕地不到一千万亩。

在他颁布新政后第九个年头,也就是几年,辽东人口已经达到七百万,耕地三千二百万亩。

人口翻了两倍不止,耕地三倍不止。

这还是因为他在天启六年后,将开垦粮食标准降低后的结果,但即便如此,辽东耕地依旧以每年二三百万亩的数量而增长。

不过增长也会到头的,尤其是大明的辽东地区面积并不大,实际上能开垦的都开垦的差不多了。

百姓们有顾虑,觉得长城以外太远了,而且土地不能买卖,只能租借,另外关外还有建虏的骚扰。

这些顾虑,朱由检只要解决了,哪怕没有蒸汽机,三年后的辽东依旧能增加数百万亩耕地。

“想要前往关外屯垦的,朝廷按照每亩地二十石粮票来回,然后按照原价卖给当地的百姓,可以接收分年支付。”

“另外朝廷会组织军队护送他们北上,并且规划村镇,驻兵保护他们。”

“从瀛洲调回来的十五营兵马,补全之后便护送百姓北上,后续上直都督府也会调兵保护他们。”

瀛洲调回十五营兵马,这给了辽东足够的兵力,哪怕按照“一旗守一村”来规划,他们也能保护三百七十五个村的百姓。

哪怕这三百多个村只有十几万人,那每年也能开垦十几到几十万亩耕地。

“殿下……”王承恩听了朱由检的话,不免提醒道:“虽说眼下各地尚有近千万石的存粮,但百姓手里的地也不少。”

“按照这价格,每个百姓手里都有四五亩,但凡有个十几万人要涌出关去,那朝廷就能回收六七十万亩地,得拿出一千四五百万石粮票……”

王承恩的话算是极为委婉了,实际上他很清楚,辽东的百姓对于自家殿下颁布的政策极为信任。

如果这条政策颁布下去,那当地要面对的根本就不会是仅仅十几万百姓出关,而是几十万……

几十万人,他们手里有二三百万亩耕地,真按照二十石一亩的价格回收,朝廷可拿不出四千万石米麦。

他这种思维,有限局限在了数据上,对此朱由检笑道:“百姓拿了粮票,你以为他们会直接全部兑换吗?他们可带不走这么多粮食,况且放在家里也顶多三年就会霉变。”

“他们自己家里还有许多米麦,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会在前往关外后修筑房屋,然后过冬,等到明年自己的粮食吃完才会兑换粮票。”

“哪怕到了明年,他们也不会一次性把粮票兑完,今年辽东秋收的米麦,加上瀛洲的六百万石米麦,足够应付过去了。”

朱由检的话没有说错,辽东的百姓手里确实有不少粮食,而且经过这么些年的推广和旱情,粮票这玩意的信用力比银子还高。

辽东的百姓都是移民前往,粮票几乎伴随了他们在辽东落地生根的所有时间。

在他们看来,粮票到了手里,不管贪官污吏平时怎么贪污,只要周围有皇店,就一定能靠粮票兑换粮食。

因此只要维持着当地皇店的粮食数量,把粮食摆在那里让百姓安心,基本都不会爆发挤兑事件。

加上有熊廷弼、孙应元、袁应泰三人坐镇,辽东的吏治比起其他地方还算清明,所以百姓一口气兑几十石粮食的情况基本不存在。

“殿下教训的是,倒是奴婢想落了……”

王承恩经过朱由检的解释,这才想明白。

御马监只需要发粮票,而粮票这东西,想印多少完全看御马监自己。

眼下御马监是没有数千万石米麦,但只要他们印了粮票发给百姓,百姓就会认为御马监有。

届时,只要百姓不发生大规模挤兑的情况,辽东御马监手里的粮食,足够百姓日常兑换。

这实际上和银行一样,大部分银行都没有纸面上的存款数,基本都拿去发放贷款了。

但只要不发生大规模挤兑事件,一笔笔小规模的兑换,它还是能拿出来的。

“行了,那就按照这样办吧……”朱由检站了起来,看向正在擦嘴的孙守法,笑道:“走吧,带你们去向万岁请安。”

“诶!”听到要去见皇帝,孙守法三下五除二的擦干净了嘴,顺带用泡茶漱了漱口,紧接着跟着朱由检走出了长春宫……

第412章 建虏惶恐

“唏律律——”

“贝勒,哨骑回报,南面和西边的明军调动了数百骑兵南下……”

马蹄声响起,在一望无垠的上京城外,身手矫捷的范文程带着哨骑刺探的军情回禀,而这句话一说出,在道路两边的许多金国贵族纷纷看向了两人。

黄帐下,坐在木质轮椅上的努尔哈赤十分消瘦,没有了曾经的意气风发,只给人一种英雄迟暮的哀伤。

坐在努尔哈赤旁边,是身体貌似健全的黄台吉,而相比几年前,他整个人大了一圈,显然对于金国来说,食物已经不是问题了。

“有看到是谁南下吗?”

努尔哈赤用沙哑的声音开口询问,而黄台吉也微微颔首,示意范文程交代。

“哨骑没敢靠近,明军的人数太多,若是靠近了,他们恐怕便回不来了。”

范文程翻身下马,跪在地上回答努尔哈赤的询问,而他一说完,站在黄帐两边的代善、莽古尔泰便纷纷看向了努尔哈赤和黄台吉。

自从四年前金国上层的内斗以黄台吉胜利告终,黄台吉便在大明设立泰宁府后,将努尔哈赤等人迁到了上京城。

之后,北山女真的郭桑岱表示臣服,黄台吉便趁机把阿敏派往了兴京城留驻,防守亦东河城的明军,而将自己的兄弟阿拜、塔拜、巴布泰三人派往了喜申城去防守郭桑岱。

得益于番薯和马铃薯的推广,金国实际上在两年前就已经解决了粮食问题,同时他们也开垦了大量的田地,打造了许多甲胄来装备蒙古人、汉人和女真人。

历史的大流在金国没有阻碍,努尔哈赤在两年前册立黄台吉为太子,命其监国。

黄台吉监国后的第一步便是建立了汉四旗、蒙古四旗,每旗五千人,蒙汉兵力合计四万。

当然,蒙汉得到扶持,前提是女真兵力不足。

尽管复辽之役已经结束了七年的时间,但八旗的人数也堪堪六万而已。

总的来说,金国虽然还有十万人,但质量根本不如十年前。

十年前的金国可以举全族之力拉出十万战兵,而眼下他们把十五岁以上男丁都算上,也只有六万人。

复辽之役的创伤,他们用了七年时间都没有恢复。

直到两年前金国耕地数量达到三百万亩,所有金国贵族才看到了一点生机。

女真贵族吃米麦、喝酒吃肉,蒙汉八旗吃米麦、配给少量酒肉,再往下的女真人吃米麦,而蒙古人和汉人吃番薯、马铃薯,这是如今金国维持的一种食物配给制度。

这个配给制度确实有效,成功让二十几万女真人和三十几万蒙古人、汉人在这寒冷之地活了下来。

这期间,所有金国贵族可都是担惊受怕的苦熬,深怕哪一天明军就发动北伐。

然而他们没有等来明军的北伐,反倒是等来了“北方大旱”、“陕北民变”等让人欣喜若狂的好消息。

尤其是在大明大旱最严重的那一年,努尔哈赤和黄台吉破天荒的下令,当年的所有男丁都能分到一斤酒。

入岁以来,黄台吉一直关注着明朝内部的内斗和灾害,在盛夏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就知道今年明军会有大动作了。

原因很简单,旱情减弱,如今只有山陕两地还有较大规模的旱情。

同样的局面,当初朱由检面对这局面的时候,是想要组织北伐的,东军都督府的军队都已经准备接受调动了,结果发生了“陕北民变”这糟心事。

眼下黄台吉确定明军会有行动,因为“陕北民变”这种事情不会发生两次。

他询问范文程有没有看清旗号,实际就是想知道,南下的人是不是负责包围金国的诸多明军将领。

虽然范文程不清楚,但黄台吉心里已经有答案了。

“应该是朱由检召他们南下的……”

努尔哈赤开了口,并且一开口便让众人紧张了起来。

“我们还有多少粮食?”努尔哈赤看向黄台吉,那瘦骨嶙峋的模样,让人觉得他活不了太长时间了。

“米麦三十二万五千石,还有一些晒干的马铃薯干、番薯干,大概三十万石左右。”

黄台吉对金国的情况如数家珍,而努尔哈赤听后沉思了片刻。

由于身体的虚弱,他的呼吸如风箱般,大到距离他五六步外的人都能听到。

代善和莽古尔泰等人沉默等待,黄台吉亦是如此。

在打仗这块,努尔哈赤基本没有出现过差错,当年的复辽之役也是明军以多打少,各路出击。

尤其是洪承畴和秦邦屏、戚元辅等人,根本就不管辽沈战场,带着人就朝着赫图阿拉攻去,在那里制造了一场数万人的屠杀。

如果不是莽古尔泰回撤及时,可能赫图阿拉的二十几万女真人就被洪承畴屠了个干净。

可局面在于,莽古尔泰回撤了。

当时莽古尔泰所想的是,即便没有自己,明军也不可能击败努尔哈赤,比起努尔哈赤,赫图阿拉更需要他。

结果事实证明他的战术眼光稀烂,上直四骑卫加朵甘三营、辽东三营的四万多骑兵集结,金军马步兵的机动优势瞬间消失。

到头来,他倒是保住了二十几万女真人的大多数,但辽沈战场的金军却因为他的回撤而无人接引,从而被明军包了个饺子。

最后最精锐的四万女真人覆没大半,直到今天都没有恢复,努尔哈赤本人还断了一条腿,苟活了七年。

如果不是当时莽古尔泰的两蓝旗是建制最全的兵马,而莽古尔泰又确实保住了大部分女真人,那他可能早就被努尔哈赤下令处死了。

复辽之役算是努尔哈赤的巅峰之战,明军纯靠数倍于努尔哈赤的兵力来与他交战,但即便如此他依旧在前期依靠马步兵的机动性,反调动起了明军。

如果不是满桂、曹文诏、贺世贤的骑兵精锐,并且装备了燧发的骑铳,那努尔哈赤很有可能会从容撤走。

因此,即便战败,也没有人瞧不起他,哪怕是与之为敌的朱由检。

所以,努尔哈赤的沉思,实际上决定了金国的未来。

所有人都在等着他开口,而他也没有让所有人失望。

“明军的火炮犀利,但我们所筑之城尽数采用千斤石块垒砌,即便是明军调来万斤巨炮也难以在短期内拿下。”

“上京城每年有五个月的寒冬,明军不可能在寒冬入侵我们。”

“我军十万之众,他们要入侵,最少也要调动大军十余万。”

“十余万人,哪怕从泰宁和亦东河城出兵,也需要最少三十万民夫。”

“十余万人和三十万民夫,这近五十万人,每个月人吃马嚼,最少要消耗十万石米麦,上万石豆料。”

“明军在北方不过三十万兵马,抽调一半来入侵我们,那其他地方就会空虚。”

“虎蹲兔他们不会坐视不管,须知唇亡齿寒,所以只要虎蹲兔他们出兵,届时明军还是得与我军僵持。”

“上京城和兴京城只有三月到九月适合出兵,只要我们守到九月初,即便朱由检再不愿,他也得撤兵。”

“单纯守城很难,所以还需要出兵袭扰明军的民夫,扰乱他们的后防,调动前线的军队去后方,让明军增加辎重兵,尽量消耗他们。”

努尔哈赤的想法还是老样子,万变不离其宗的围点打援,不过这个点从当初的城池成为了防守可能薄弱的辎重兵。

“我领重兵在外游击明军!”

黄台吉皱着眉接下了未来这场战役里最难的任务,而他接下后,代善和莽古尔泰松了一口气。

“我带蒙四旗和两白旗、两黄旗在野外和明军交手,汉四旗和两红旗、两蓝旗守城。”

黄台吉对金国贵族下令,但他刚刚说完,代善就皱眉道:“这次和之前不一样,我们在奴儿干屯田甚多,若是明军冬季不撤,留下屯田来包围兴京城和上京城,那我们……”

代善的话让许多金国高层皱眉,因为他们都清楚,野外的金军并不一定能击败明军,这点从这些年来,孙应元、熊廷弼不断派出塘骑袭边就能看出。

明军的战力大幅度提升,小规模作战,金军不一定是其对手。

以前的金军全靠明军大规模配合不行,因此在大规模会战里金军才能屡战屡胜。

可眼下即将爆发的明金会战里,明军的元帅必然是朱由检,而朱由检能否指挥大规模会战,这点没有人会怀疑。

或许七年前,他还需要熊廷弼替他补全战术,替他指挥军队,但眼下的他,绝对能让金国贵族在想起他名字的瞬间而后背发凉。

这其中,尤为是黄台吉,最能感觉到朱由检的恐怖。

对于黄台吉来说,朱由检这种把一个下坡王朝推成上坡的人,古往今来也找不到几个。

在能帮王朝改革成功的同时,还能亲自领兵逐北、上马杀敌的,便数他是头一份。

大明的岁入多少?黄台吉不清楚,但他心里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朱由检绝对不会因为暴雪而中断灭金的想法。

因此在代善问出问题后,他便干脆说道:“一旦事不可为,舍弃兴京城,退往脱伦城!”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