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483章

作者:北城二千

本来不到一分钟射击十八枚子弹,这样的速度足以傲视这个时代,但之后清理装填的时间,瞬间让该枪的射击速度从一分钟十八次,变为了六分钟十八次。

要知道毕懋康研制的击发枪,已经可以达到一分钟八至十二的射击速度。

因此这样的一件火器,在谁看来都是鸡肋。

“为何不专注一根枪管,然后按照殿下课题所写的一样,将所有子弹串联成子弹带?”

王徵看了一眼放在桌上的课题内容,然后提出了疑问。

“做不到……”毕懋康摇了摇头:“若是按照课题上的做,那子弹的击发药必须要用铜弹壳包裹,而火药的威力不足,弹壳的技术也不足。”

“那就从源头来研究不就好了?先从火药开始……”王徵放下了课题图纸。

“唉……”毕懋康叹了一口气:“也只能这样了……”

说罢、他继续带着门下的博士,按照朱由检的课题进行别的研究,而王徵见他这模样,只能摇了摇头,返回了自己的工业研究所。

二人不知道自己讨论的火器对于这个时代的军队来说有多么恐怖,而讨论也无疾而终。

倒是在他们讨论的同时,军备院的塘骑带着写好数据的信纸前往了燕山。

出了门头沟,塘骑眼前是热火朝天的路基建设工地,数万工人从门头沟排到了京城门口。

原本的驿道在府道和铁路的路基面前,显得像是一条小巷。

塘骑看了几眼,随后便继续策马向着燕山奔去。

一路上他换马不换人,经过六个小时的奔袭,最后当他将加急送到燕山县大定宫的时候,已经是午夜了。

王承恩没有把朱由检叫醒,因为白天他们兄弟二人才去山里游猎。

就这样平稳的渡过了一夜后,当卯时朱由检醒起来后,王承恩便在安排杨媛爱她们准备帮朱由检沐浴的同时,将军备院的加急递给了朱由检。

纸上的内容和军备院研究出的数据内容差不多,而朱由检看到后便说道:“日后军备院的消息送来,第一时间交给我,不管我在睡觉还是干嘛。”

“是……”王承恩乖乖应下,但他也知道朱由检没有生气。

“造价二千三百两,比之前的要多……”

朱由检看到了机车的价格,略微皱眉的同时,只是感叹了一句,但紧接着还是看向了王承恩道:“六个蒸汽机工厂的建设如何了?”

“目前已经搭建起了厂房,但机器需要等军备院先生产出十台工业蒸汽机,然后用这些工业蒸汽机来制造新的工业蒸汽机。”

“军备院之前给出的情况是,十台工业蒸汽机和手工匠人制造的情况下,六个工厂大概在三年后能全部装入工厂,四年后达到预计的生产数量。”

六个蒸汽机工厂,代表的是每年六百台大型高压蒸汽机,一千八百台工业蒸汽机和六千台农用蒸汽机。

然而万事开头难,工厂不是说有钱有人就立马可以全面生产的,还需要时间来累积机器。

“慢慢筹备,等京门铁路和京津铁路通车,我要立马见到这两条铁路投入使用。”

“是……”王承恩连忙回应,而朱由检继续看向了自己手中的资料。

第四版蒸汽机的出现,代表的不仅仅是蒸汽机车的爆发,还有蒸汽船和拖拉机等各种机器的进步。

【预估九千料蒸汽机船数据:时速六十里左右,载重五百万斤,预估两千马力,每个时辰消耗一万六千斤煤炭,十二万斤水。】

【预估:九千料蒸汽船只可以装载两百万斤煤炭,续航七千六百里,同时运载三百万斤货物,船只造价约两万四千两】

蒸汽船只需要增添许多设备,因此九千料船只的造价翻了数倍,这点朱由检很能理解,但他发现王徵的预估里有错误存在。

想到这里,他拿着数据纸走出卧房,披散头发的走到书房。

王承恩一直跟在背后,眼疾手快的上前研墨,磨好之后,将朱由检常用的毛笔取出递上,而朱由检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拿出一本空白奏疏,沾墨写上了自己的建议。

他发现王徵在蒸汽船只的装载量上,没有设计出一个水循环和水收集系统,也没有将水作为燃料储备。

或许王徵等人是觉得,人在海上根本不需要担心水的问题,但朱由检很清楚,眼下第四版的蒸汽机是无法使用海水的。

大明越过了“往复式蒸汽机”,进入了“多胀式蒸汽机”,而这种蒸汽机内部压力很高,如果使用海水来充当蒸汽动力,那么海水燃烧后会留下大量杂质,最后引起蒸汽系统的爆炸。

这种情况下,大明需要在蒸汽船只上常备一个“海水淡化系统”才行。

这个系统也不难,无非就是用船只上的火炉煮沸海水,在加热海水的同时产生水蒸气,随后冷却凝结就可得到纯水,这是东西方早就有的日常生活经验。

因此,朱由检给王徵等人研究蒸汽机船的提议就是,船只需要准备一个燃烧海水,收集水蒸气的装置,另外留出三分之一的载重来储存纯水,减少煤炭的重量。

续航七千五百里,这对于大明来说有些过剩了。

对于朱由检来说,蒸汽船只补给路线就那几个,从大明到瀛洲南部,再到瀛洲北部,然后顺着暖流前往北美阿拉斯加湾再补给一次,最后南下抵达旧金山、洛杉矶一带结束旅程,踏上归途。

一百万斤的煤炭,需要燃烧八百万斤水,才能达到三千八百里的续航里程,而大明的木船只能装载五百万斤。

船只三分之一装水,也只能满足蒸汽机运作十二个时辰罢了,所以得弄出一个水蒸气回收的装置,搭配上“海水淡化”的装置,基本可以满足船只远航三千八百里。

不过这么一来,就只有二百五十万斤能用来载人和运货了。

写完这部分,朱由检停下了动笔的行为,扶额呼出一口气后,又看了一眼关于拖拉机的预估。

拖拉机的预估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原本两千斤的重量经过反复试验,已经降低到了一千三百斤,加上蒸汽机性能优化,成本价降低到了一百三十两。

王徵认为,如果能将拖拉机的重量降低到一千斤,那成本会降低到一百两,但那是拖拉机的马力会骤减,一天十二个时辰或许连十五亩地都无法耕种。

朱由检看了过后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一百三十两,一天二十亩地的数据他已经很满意了。

眼下大明要做的不是设置许多要花费很多精力的课题,而是先把他留给军备院的一些较为简单的课题解决。

一百三十两一台蒸汽拖拉机,在半个月的农忙期里,它能日夜不休的耕种三百亩地。

地形就决定了,这样沉重且无法移动的拖拉机,只能在大平原施展手脚,而云贵、两广和闽浙等地就十分困难了。

朱由检想做的就是先建厂生产,同时对东北的建虏用兵。

把建虏覆灭之后,用拖拉机来对东北、旧港进行开发。

华北和西北就别想了,东北顶多是苦寒而导致作物亩产降低,但华北和西北是大旱绝收。

大明的东北地区有近六亿亩待开发平原,使用蒸汽机来开发当地,同时对旧港进行开发,这么一来大明就能有一南一北两大粮仓了。

清末闯关东,四千万百姓用双手在六十年的时间里,开垦出了近两亿亩耕地,那蒸汽机一旦作用上东北,东北的耕地数量会节节高升。

小冰河低温粮食减产无碍,哪怕关内亩产两石,东北亩产七斗,那东北也能用数千万亩耕地来反哺北方。

朱由检布局东北已经十年的时间了,而辽东的人口也进一步增加到了七百万人。

眼下辽东的耕地已经十分紧张,移民会扰乱当地,而想要把移民释放到北边的大平原,就得先解决当地潜在的军事威胁。

一旦大明将拖拉机作用于辽东,大搞宣传,然后覆灭建虏,再开出举村北上发放拖拉机,并且免除田赋的政策,那不用朱由检催赶,百姓自己会选择。

三年时间,都足够辽东那一百多万户再诞下数十万人了。

人多嘴多吃饭的就多,不迁移还得步土地兼并的后尘,等家里有了孩子生活变差,他们自然会北上。

想到这里,朱由检有些觉得,六千台农业蒸汽机有些少了。

“还是产能不行,只能等着时间熬……”

叹息一声,朱由检将写好的奏疏递给王承恩:“送去军备院给王徵,另外再派人在天津一代建设……”

朱由检顿了顿,随后才说道:“建设‘大明船舶研究场’,划给军备院管理,调动当地的大沽营驻守。”

“是……”王承恩行礼应下,而朱由检也继续说道:“自行车,怀表、钟表等工厂可以加快速度了,蒸汽机工厂的工业蒸汽机制造出来后,第一批送往这几个工厂,然后送往南场织造局。”

“另外,准备一下新政,在工部新设环卫局,设郎中一名,负责管理天下环卫工。”

“环卫工负责打扫县城,日工钱按照各地最低来算,招募一些老妇和老者来打扫街道,按照每县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来招募吧。”

城市卫生问题,朱由检早就想解决了,当年的北京南城可是让他无从下脚。

之后增设兵马司和衙役后,城池卫生一直由他们负责,这有些分散精力了。

许多老妇是家庭小作坊的主力,如果大明把第四版蒸汽机运用到市场,那无疑会影响到她们的生计。

工业化要走,但百姓的生计也得照顾到。

以最低工价来招募环卫工,解决几十万老妇老汉的生计,这算是朱由检出的惠民政策。

即便工价很低,但毕竟有了一口饭吃,况且明代的环卫工也没有那么多各种各样的垃圾需要应对,大多就是泥土、粪便、油纸之类的东西,工作并不难。

朱由检派人问过京城养济院的一些孤寡老人,他们大部分也不想吃朝廷的这碗救济粥,但奈何出了养济院也没有人愿意雇佣他们,想打工都没个去处。

眼下大旱退缩三年,朱由检还有两年半的时间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等大旱卷土重来,那他就焦头烂额,顾不上这些了。

“奴婢告退……”

面对朱由检提出环卫局的想法,王承恩倒是没有说什么,直接应下退了出去。

在他退下后,一份份奏疏便发往了京城、军备院各地……

第410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

“又要增设新的衙门……”

“这次算是仁政,也算解决了养济院里那群吃朝廷白饭和一些老弱妇孺的生计吧……”

五月初二,当朱由检的令旨下发到京城,工部又有得忙了起来。

好在这次设置的是局,而非司,不然他们估计要暗戳戳的讥讽朱由检了。

自从朱由检执掌权柄,齐王府干涉内阁以来,中枢衙门以部、司、局三等划分。

眼下大明有六部,三十五司,八十六局,其中有十九司是地方行省的布政司衙门,剩下的十六司才是隶属中枢的直属衙门。

十六司里,有市舶司、盐课司、茶课司、酒课司、矿课司这样地位极高的衙门,也有许多清水衙门。

局里有军械局、火药局这样的重地,也有惠民药局这种之前被纳入体系,无关痛痒的衙门。

环卫局虽然管的人多,但都是老弱病残,而且瞧着齐王殿下写下的各项规矩,显然这工作的惠民意义大于政治意义。

“百分之一,那岂不是又要新募十几万人?”

皇宫外廷的文华殿内,施凤来皱着眉头开口,而在他面前是顾秉谦、毕自严、袁可立、孙承宗四人。

面对不满,袁可立气定神闲,坦然道:“养济院的人,养着也是养着,不如趁这个机会,让一些老弱走出来,况且地方上也有不少老妇需要这份活计。”

“国朝一千九百余县,最低的工价从南京城的十五文到北京的十文,再到云南、广西等地的五六文,高低不同,支出也不同。”

“户部这边大概推算了一下,即便取其中,募上个十余万人,算下来也不过就每岁多支出四五十万两银子罢了。”

“今岁盐课司、酒课司、茶课司和矿课司的赋税尽数上涨,市舶司和南场的织造局也涨了不少赋税,这几十万两银子,对于朝廷来说不算什么。”

“殿下这么安排,自然有殿下的道理……”

“老匹夫……”听着袁可立的话,施凤来眼角抽搐。

“左一个殿下,又一个道理,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齐王培养的人。”

施凤来在心里暗骂,而顾秉谦和孙承宗、毕自严也瞥了一眼袁可立。

说到底、这内阁坐着的人,谁不是借势才坐上来的?

可问题是,大家借势,基本上都是借的党派的势,哪怕是袁可立和孙承宗、毕自严、顾秉谦是经过朱由检点头才上位的,但朱由检也是看他们有势,坐得稳位置才让他们上来的。

这帮子老油条,抓住了朱由检的一个想法,那就是朱由检个人是不希望武将坐大,从而引起五代十国那样的乱局的。

眼下的大明,实际上已经有了武将做大的苗头,首当其冲的便是在南亚为大明浴血奋战的黄龙。

有钱,有兵,就差振臂一呼了。

这也得亏是大明的将士和百姓对齐王和皇帝尊崇,如果齐王和皇帝失了民心,黄龙完全可以带着旧港割据,同时和莫卧儿分庭抗礼。

小西洋和旧港、南州这三地的体量可不小,真的算起来,眼下黄龙直接掌控的东西摆在纸面上将是这样:

一千五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以及印度中南、锡兰、旧港、南州等四千万人口,十二卫四十五营近二十万军队,耕地一亿九千余万亩,财政岁入折色二千六百余万两。

可以说,黄龙手下的地盘,等同于一个小号大明。

如果没有朱由检,他在割据的一瞬间,就能凭借眼下的资本,晋升为纸面数据最强大的世界第三帝国,哪怕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都在排在他的后面。

正因为如此,朱由检才会派卢象升去小西洋,同时把南军都督府的势力范围划到旧港,并且一直把沉廷扬放在旧港。

有这些人在,加上大明七大造船厂都在朝廷手里,黄龙才没有了扯旗的机会。

当然,黄龙心底也不愿意扯旗,因为朱由检还在,他对朱由检的感情,是带着三分感激,三分畏惧,三分尊敬和一分埋怨的。

感激在朱由检提拔他,畏惧在他清楚朱由检想收拾他有多简单,尊敬在他佩服朱由检的手段,而那一分埋怨……

自然便是来自朱由检不坐皇位这一点上了。

黄龙一直都瞧不上朱由校,或者说除了朱由检,他谁都瞧不上。

他的这点小心思,在一群密切观察他的人看来,根本就藏不住。

这也是文臣们知道黄龙很容易扇动,但没有人愿意扇动的原因。

说白了,朱由检在那位置上一天,黄龙便是一天的家奴。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