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472章

作者:北城二千

毕竟都是在燕山上过学的人,李自敬和李自成他们实际上都很清楚,小小的水土不服如果无法及时医治,也有可能造成死亡的局面。

因此看着李自成自我折磨的模样,李自敬一咬牙干脆道:“我现在就去找戚总兵,找船把你送去亚南!”

“李自敬你翅膀硬……咳咳咳!”李自成来不及阻拦,便连续咳嗽了起来。

咳完之后,他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而军医则是掀开了李自成的被子,给他仔细检查了一下。

等李自敬回来的时候,军医已经写好了修养的办法。

“和其他士卒一样,返回亚南后好好在城里修养,等夏季熬过去就好了。”

“嗯……”李自敬接过病方,果然看到了丘疹和湿疹等各类水土不服的病症。

“把李参将抬到船上!”

看过病方,李自敬便命自己手下的四名士卒将昏昏沉沉的李自成抬出了木屋,随后顺着壕沟走到了地表的一个简易码头。

在这里,一船船的火药和药材、辎重被人搬运下来,空下来的船被一个个水土不服的士卒占满。

这种条件紧张的情况下,即便是参将也需要两人挤在一个船舱。

李自成被人抬上了船舱的床上,这个过程中他一直有意识,但就是脑子昏沉,做不出什么有效的反抗。

好不容易等他稍微清醒一边,便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并且吵吵闹闹的闯进了船舱。

“哪个孬货打扰俺清梦……”

李自成小声骂骂咧咧,然而由于嗓子过度咳嗽,他的声音十分沙哑,来人根本听不到他的话。

他勉强偏头看过去对床被送来的人,这一看瞬间便精神好了许多,整个人也乐了。

“这不是我那小唐王世孙嘛……”

带着几分讥讽的嘲笑,李自成望着被朱聿鏼、朱聿鐭、朱聿锷、朱聿觨四人抬来的朱聿键,忍不住笑了出来。

“李自成?”

听到李自成的声音,朱聿鏼等人这才发现这对床居然躺了一个人,而且还是平日里他们认为十分“粗鄙”的李自成。

“二哥,换一处船舱,别让大哥和这家伙住一起。”

朱聿鐭带着不满的眼神看了一眼李自成,随后便对朱聿鏼建议。

只是他们的话还没说完太多,床上的朱聿键便拉了拉朱聿鏼的衣摆。

此刻的朱聿键面颊凹陷,整个人暴瘦了十斤不止,两眼泛黑,十分虚弱。

“就这里吧……”

朱聿键难受的紧,此刻不想争论什么船舱的位置问题,只想早早顺流而下,抵达亚南修养。

“是……”虽有不甘,但毕竟朱聿键开了口,因此朱聿鏼等人只能在安置好朱聿键后下了船。

倒是他们下了船后不久,这艘船只便带着满船的士卒顺流而下,而病床上的李自成和朱聿键也此起彼伏的咳嗽了起来。

两人的病情倒是类似,都是受了风寒加丘疹和湿疹。

他们倒还好,虽然生了病,但船只上的士卒还会时不时来照看他们。

相比较他们,那些住在其他船舱的普通士卒就难受了。

他们大多八人挤一间,咳嗽不断。

按照戈达瓦里河的流速和船速,这一船的人估计会在两天后抵达海边的亚南。

到了亚南后,他们的身体会慢慢养好。

不过要是连亚南都养不好他们的身体,那基本上就只能送往锡兰,或者直接坐皇店的船只返回大明本土了。

一船船的士兵被送走,几乎每天都有上百人。

这样的非战斗减员让戚元辅十分头疼,同时前线的明军压力也逐渐增大。

好在火药运送的充足,明军可以依仗火炮来反压制莫卧儿军队。

不过随着夏季的慢慢到来,前线的双方都清楚,距离双方短兵的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又下降了一尺二,看样子最多一个月,戈达瓦里河就挡不住南虏了。”

句偻着身体在河畔边测量水位,已经五十六岁的戚元辅紧皱眉头。

在他的身边,因为将领不足而从亚南调回的朱常清趁机开口道:“亚南那边传来了消息,黄都督领兵四营返回了亚南,正沿河北上,为各防线增兵。”

“不够……”戚元辅摇了摇头,在陆地指挥,他的经验甚至比黄龙还丰富,因此他对朱常清、李自敬等人解释道:“防线太长了,仅四营兵起不到什么作用,不如寄希望于另外的三万援兵和南边卢监察使的五万兵力。”

戚元辅说得没错,长达二千五百余里的防线对于明军来说,想要守好确实困难。

春季和雨季他们可以靠河网来阻击莫卧儿军队,但夏季就不行了。

莫卧儿的骑兵人数太多,北方六万明军之中只有一万骑兵,而双方火炮数量又不分上下。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新的变数,哪怕明军能赢,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然而在各种政策下,明军的将领注定承受不起太大的死伤。

远征军兵马阵亡抚恤金二百两,加上十亩原籍的抚恤田,抚恤基本在三百到四百两之间。

目前小西洋远征军已经付出了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近一万二千人,也就是说国朝那边得发三百六十万两到四百六十万两左右的抚恤银。

大明本土的情况,戚元辅是清楚的,本土八省大旱,数千万人受灾。

这种情况下,哪怕小西洋远征军先后为大明运送了近四千万两银子,也很难填补空子。

因此,如果这一战他们再打出大伤亡,那所有人估计都要遭受朝臣的弹劾和非议。

即便他们歼灭了对方十二万大军,但自身只要折损超过三分之一,大明就难以承受。

当然,此刻的戚元辅还不知道大明本土的旱情消减,杨文岳覆灭德川幕府,开发石见银矿和左渡金矿的消息。

如果他知道了,那他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这是时代讯息受限的问题,即便是朱由检也无法在电报和电话发明出来前解决这个问题。

“将军,那群南虏又开始侦查我军了。”

与戚元辅等人站在河边的李自敬看到了河对岸莫卧儿军人在用千里眼打量他们,于是立马回禀。

戚元辅闻言,也拿起了自己的千里眼,在李自敬的比划下,看到了站在河对岸的莫卧儿将领。

那人看上去很年轻,虽然看不清容貌,但从对方的形体姿态来说,应该是一个年纪并不大的人。

年纪不大代表作战经验不足,尽管戚元辅知道不能轻敌,但还是松了一口气。

自然,在他看出莫卧儿将领十分年轻的同时,河对岸的莫卧儿将领也看到了他。

“没想到我居然会在印度和汉人交手……”

戈达瓦里河北岸,一个手持单筒望远镜的莫卧儿贵族用打趣般的口吻开口,下一秒便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露出了真面目。

他身着具有蒙古和清真文化的服饰,留着卷卷的络腮胡,整个人长得十分具有民族和地理特色,一看就能知道他有波斯血统,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米尔扎·阿布·塔利布,这一年的他刚刚三十岁,相比起他的名字米尔扎,他更为人所知的名称是“沙尹斯塔汗”。

这是莫卧儿前任皇帝为了感谢他的家族三代服侍而赐下的称号。

眼下的米尔扎作为莫卧儿帝国德干总督前来收割战果,不过明军的战斗力让他有些忌惮,加上戈达瓦里河网不利于莫卧儿军队作战,因此他在等待夏季。

事实上,莫卧儿这个称呼,实际上是中亚地区突厥化蒙古人后裔的自称,也是已接受了高度伊斯兰文明的蒙古后裔的突厥农耕居民对游牧民的蔑称。

莫卧儿帝国是由帖木儿后裔巴布尔建立的,而他们这一脉源于蒙古巴鲁刺思部,并非成吉思汗后裔的黄金家族。

由于没有黄金家族血脉不得称汗,因此在帖木儿建立“帖木儿帝国”之后,他们也开始编造家世,将自己的追朔祖先为成吉思汗部将哈剌察儿。

随后又编造出“祖先曾和成吉思汗约定,为成吉思汗后裔交替执掌天下的传说”来抬高自己的家世背景。

因此,帖木儿终生未能称汗,而是称大异密(埃米尔),挟天子(傀儡汗)以令诸侯,之后娶了黄金家族的女人作为妻子。

所以建立“莫卧儿帝国”的巴布尔身上有帖木儿和成吉思汗两大征服者的血统。

不过就他本人来说,他是一个受波斯文化影响的突厥人,并且对莫卧儿人持蔑视的态度。

建立“莫卧儿帝国”后,巴布尔等人并未遵循蒙古人的习俗称汗,而是称“帕的沙”(皇帝)。

由于印度本土居民对蒙古时代察合台汗国的多次入侵记忆犹新,因此也对来自西北的巴布尔等入侵者蔑称为莫卧儿。

尽管巴布尔自认为自己是察合台人,而不是落后的蒙兀儿(莫卧儿)人,但一些印度贵族和波斯贵族依旧用此来嘲讽他们。

明军倒是不知道“莫卧儿”一词有嘲讽含义,因为他们对莫卧儿的历史和文化并不了解,或者说不屑了解。

因此他们才不管什么“蒙兀儿人”、“突厥人”、“察合台人”,总之一并归做孤毛饮血的“虏”。

游牧民族,在南就是南虏,在北就是北虏,在河套就是套虏,在西北就是西虏。

因此,明莫双方都在不了解对方文化、详细军事力量的情况下发生了碰撞,不过明军的优势在于,军中所有人都是汉人,也不存在异族仆从军,少了许多勾心斗角。

但在米尔扎这边就不行了,莫卧儿内部的上层贵族中只有少数蒙古人,其次是突厥人、阿富汗人与波斯人,印度人。

政治有这么多的人种和民族也就算了,偏偏莫卧儿还喜欢招募一些欧洲的火枪兵和炮兵。

这么一来,莫卧儿军队内部就成了诸多民族、诸多人种,诸多宗教争权夺利的战场,也导致了他们各自担心死伤,因此耽搁了对明军实施打击的最好时机。

米尔扎虽然是统帅,但面对这样内斗严重的莫卧儿军队也没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

好在他一直观察明军的炊烟和营垒,根据他的观察,明军的炊烟进来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一,这代表明军的军队应该因为一些原因,非战斗减员了一些兵马。

不过明军不好受,莫卧儿这边也不好受。

德干高原的闷热、潮湿让许多莫卧儿士兵也水土不服,患上了丘疹和湿疹。

战争还未开打,莫卧儿军队就有将近四千人被送回了北方。

为此、米尔扎向皇帝沙贾汗再度申请了兵力……

“总督,我们已经准备了足够的砂石,只要您下令,我们很快就能在一些水浅的地方搭建浮桥。”

米尔扎沉浸在自己的战略布置中,而他身后的军官打断了他的想法。

“嗯……”米尔扎没有生气,而是微微点头,随后继续打量着明军的营垒:“这群汉人不好对付,等拉合尔的消息传回,我再考虑要怎么对付他们。”

米尔扎深深看了一眼戈达瓦里河南岸的那几个“渺小”身影,随后转身离去……

第402章 明莫战争

“铛……铛……铛……”

三月二十五日,在明、莫两国军队对峙的时候,位于印度河上游平原的一个城池响起了钟声。

这座城池矗立在印度河上游平原之上,城池由两丈高的红色砖石城墙环绕,有十四座城门,城墙外是宽阔数十步的护城河,整个城池看上去十分崭新,似乎在不久前才经过了修葺。

仅仅看外表就足以看出他的繁华,而城内许多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以及街道两旁是摆满各种当地小吃的摊位更是说明了该城的繁华。

这样的城池在南次亚大陆并不算多,而它恰好是最为繁华的一座。

这座城池,便是莫卧儿王朝的首都,拉合尔……

它在莫卧儿历任“帕的沙”的修葺下,竖立起了数十座清真寺,墓葬,神社等宗教设施,达到了南次亚大陆的城池文化顶峰。

尽管对比北京城、南京城,甚至成都、扬州、苏州等城池,它显得并不是那么繁华,但对于莫卧儿的君民来说已经足够。

作为王朝的中枢,事实也证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繁忙来说,它并不输北京城……

“增兵?明国人不是远道而来吗?他们能有多少兵力?多少火炮?”

“米尔扎手里已经有了十二万兵力,七百三十门火炮,难道他没有自信吃下明国人的军队?”

“回信告诉他,各方的野狗对我们蠢蠢欲动,让他自己解决明国军队,不要错过这个攻下南部的好机会。”

在城中最高建筑的拉哈尔城堡内,一个几乎没有任何蒙古特征,相反有些波斯化,衣着华贵的男人将手中的信纸丢到了桌上。

这长相波斯化的男人,便是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沙贾汗。

已经三十八岁的沙贾汗正值壮年,正是一个帝王对于开疆拓土痴迷的年纪,而明军的出现给了他占领整个南亚次大陆的机会。

无法融入南亚次大陆宗教氛围的大明,注定了会成为全民公敌。

在他们剿灭南部几个信仰印度教的国家时,这个气氛尚不明显。

但当他们对五大伊斯兰苏丹国动手后,整个地区的气氛就发生了变化。

曾经这些因为宗教“分歧”而对莫卧儿阳奉阴违的国家纷纷投来了橄榄枝,五大国更是臣子北逃,一边在明军后方制造叛乱,一边怂恿莫卧儿大军南下。

对于这群人来说,宗教代表了立场,他们不想臣服莫卧儿,是因为两者对于教义有分歧。

可当这种分歧面对什么都不信仰的外来份子时,瞬间便被人抛到了脑后。

比起大明,他们更愿意投入莫卧儿的怀抱。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