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467章

作者:北城二千

从天启六年开始,朝鲜国王李倧便开始选拔秀女,仅仅第一次就选拔了三千多人,后续留下一百人后,朱由校却按照朱由检的话,劝退了李倧想要送秀女的想法。

但架不住李倧不死心,第二年又选秀女三千,留下一百人,再次申请,再次被拒。

第三年,李倧又选秀女九千,只留下一百人,联合前两年选拔的秀女,合计三百送往天津。

人言事不过三,朱由校一是无奈,二是朱由检的年纪也确实“大”了。

藩王之中,从未有二十还没有婚配的存在,因此便答应了下来。

朝鲜不是个例,各国实际上都在准备,哪怕西域叶尔羌这种名义朝贡的汗国都送来了西域的秀女。

外藩秀女六百二十七名,国朝自然不能太差。

况且,朱由检的正妃只能是大明女子,因此哪怕规矩在前,张嫣和刘太妃也没有办法,只能破例。

“九百名如何?从天下选拔,最多七月便能尽数进京。”

坐在主位的刘太妃和张嫣沟通,张嫣闻言也没有什么拒绝的理由,不过她还是记得朱由校的交代,因此说道:“九百名里,只允给勋贵文臣三百名额,剩余六百从各府选拔。”

“不错……”刘太妃性情敦和,知道张嫣的话实际上便是皇帝的意思,因此没有拒绝。

二人商量了一下,随后用太后的印玺写了懿旨,将懿旨发往了内阁。

这份懿旨送抵内阁的时候,当夜文华殿班值的内阁、六部、六科、都察院、五司等上百名官员都下意识的攥紧了手。

诸党等了十年的事情,总算来了……

第398章 官学开办

“铛……铛……铛……”

“啪啪啪啪——”

三月初一,这本该是丝工祭祀嫘祖、兴蚕事的日子,然而由于北直隶官学的开学,这天成了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卯时的晨钟刚刚作响,北直隶城镇的之中,各家各户便踩点纷纷挂上了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为自家的孩子庆祝了起来。

“娘!我饿……”

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拖着一个滚轮式的书箱,站在自家院子门口,委屈巴巴的往院里看去。

一妇人闻声,火急火燎的走出院子,将手里的白布包往孩童的胸口一塞,急切的催促道:“路上吃、今日不能迟到!”

“喔……”小屁孩吸了吸鼻涕,然后拉了拉自己头顶的虎头帽,就拖着空空如也的书箱朝着南城宣北坊的官学走去。

一路上、拖着书箱的孩子不少,这都是皇店统一售卖的书箱,总体来说,比背负的书箱要好。

书箱的滚轮在宣北坊的西斜大街青砖上轱辘作响,满街拖着书箱的孩童,不过也可以见到一些十四五岁的少年。

一些无聊的百姓打开门,靠在门口,瞧着这“浩浩荡荡”的上学大军,还有的则是打开二楼窗户,趴在窗台望着他们。

总之,上学大军吸引了所过之处的所有目光。

不管是子嗣超过十五岁的,还是没有子嗣的,他们都很关心朝廷的这个官学能办多久,会不会像万历年间一样,渐渐办不下去。

只不过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朝廷为官学推广下了大力气。

京城的人口,明代自弘治年间开始便是一直控制在八十万左右,到万历时期,内外城人口飙涨至八十五万。

算上城外四个集市的人口,总共接近一百万。

然而随着东西城的兴建,以及地方卫所军官的举家迁移,京城人口骤然飙升至一百二十万。

之后五军都督府革新,六军各自征战,许多将领晋升调来京城任职,便也带着家人前来。

至眼下,整个京城的城内人口以及达到了一百三十四万,而城外的集镇人口依旧有二十二万。

北直隶七百八十二万余人,仅仅京城内外人口,便占据了北直隶五分之一。

这一百五十六万人口,几乎只有十五万人从事农业,其余人皆是短工、长工、或者各府奴仆。

这样的人口,不仅让京城粮食难以保障,也带来了许多的治理问题。

如眼下,整个北直隶学子近九十八万,而京城一城便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学子数。

北直隶官学一千六百余座,而京城内外,仅仅一城便坐拥官学三百八十六座,仅南城便直接坐落九十座,而宣北坊更是坐落八座。

每座官学占地六十余亩,校内建筑可容纳不超过一千人,当然要是有需求,可以利用空地再建设。

虎皮帽小孩与众多同为宣北坊第一官学的学子们向着官学赶路,不过与其他学子不一样,虎皮帽小孩的父亲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北军都督府伤病退役的总旗官。

退役之后,他被五军都督府安排到了京城兵马司担任总旗官,手下管着九十几个人。

由于今天是开学,而京城又是天子脚下,因此京城兵马司的所有人都提前半时辰上岗,早早的在城里维持起了秩序。

没走几步、虎皮帽小孩就看到了自家提早出门的顶梁柱,忍不住拖着书箱跑到了对方跟前:“爹——”

见到自己穿着布面甲的老爹,小屁孩书箱都不管了,松开手直接一下子扑在了男人的腿上。

“还在这里磨磨蹭蹭,赶紧给老子进官学去!”

比起小屁孩高兴的模样,总旗官反而狠狠的揉了揉小屁孩的头,笑骂着小屁孩,让他别迟到,赶紧进官学。

“喔……”小屁孩一大早就挨骂,心里也委屈,脸上也委屈,顶着委屈的脸,只能应了一声后,便拖着箱子就朝着官学走去。

低着头、拖着箱子,没走多远,就一头撞在了一个穿着圆领袍的男子身上。

“额嗯……”

捂着自己的头、其实也没有多疼,但是小屁孩就是觉得疼,因为他认为撞到了东西就会疼……

“小门生,你若是再叫疼,可真就迟到了……”

穿着圆领袍的朱由检蹲了下来,帮这小屁孩戴正了虎头帽,随后扶着他站了起来。

倒是这小孩十分胆大,起身后不但不害怕朱由检身后跟着的一堆人,反而是带着委屈的眼神,“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委屈和瞪,本来是两个意思,结果这小孩居然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出来,逗得朱由检一笑。

“这算给你赔不是,下了课买个饴糖吃,算是我向你道歉了。”

朱由检拿出一枚铜币,笑逗着虎皮帽小孩,然而虎皮帽小孩看了朱由检手里的那枚铜币后立马骂道:“你才是潮跋(傻子)!”

骂了一句,他便拖着书箱小跑进了官学里,而朱由检则是拿着手里的钱币哭笑不得。

他手里的是铜币大平钱,小孩估计觉得他是在骗人,因为一枚不可能抵十枚。

至于朱由检之所以拿着这枚大平钱,也是因为他刚刚从宣北坊的银行走来。

银行并没有开业,他只是过去视察了一番,因为制作户口本和存折的工场还在建设。

按照李长庚的话,大概要到六月工场投产,随后发放机器给银行,银行才能办理户口本和存折。

朱由检也不着急,因为铸币厂每日都在铸币,目前的新币还有些不足。

比起银行,他更关心官学。

由于朱慈燃不能固定在官学读书,作为伴读的李定国自然也就不能就读官学了。

这一点,倒是让朱由检略微遗憾。

不过一想到朱慈燃对机械感兴趣的模样,朱由检倒觉得这事情也没有那么坏。

最少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朱慈燃还是得老老实实学各种国学和政治学,战争学。

如果入了官学,朱由检反倒怕这小子一头栽进物理课,怎么拉都拉不回来。

“殿下,有些消息您恐怕得知道……”

崔应元从后方快走上前,双手呈上来一张信纸,看到这张信纸,朱由检都不用想便知道大概是什么内容。

在他这里官学很重要,而在其他人眼里,昨夜的消息恐怕才是最值得所有人关心的。

知道自己选妃将带来轩然大波,因此朱由检一早便匆忙回了京城,留着朱由校还在南苑行宫赖床。

事情也不出他的预料,想要攀龙附凤的、要想作壁上观的人络绎不绝,数不胜数。

仅仅他手中纸张,出现的人名就多达上百,清一色的都是五品以上大员。

在纸上,勋贵们大多都是准备攀龙附凤,文臣们大多是想要看戏站队。

会这样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大明那不成文的规矩,即藩王冠礼婚娶后,大多会被示意就藩。

尽管百官都清楚朱由检不可能就藩,但他们还是想看看,皇帝会怎么处置这件事。

大多人都当笑话来看,因为谁都清楚朱由校的权力尽数系在朱由检身上。

不过,倘若如果朱由检真的离开就藩,他今日走,明日百官便会弹冠相庆。

等朱由检上船前往齐国,百官就要开始拉拢武将了。

五军都督府里,除去齐王,心在皇帝的只有秦戚马三家,而三家又划为两派,即西军和南军。

西军和南军距离京城遥远,山高道长,而北军和东军、上直三军又是齐王嫡系,齐王一走,他们就十分尴尬。

因此百官基本都猜到了皇帝会怎么做,无非就是下旨说国朝不稳,依旧需要齐王主持大局的话,然后找出一个借口。

这个借口,可以是天灾,也可以是外敌,反正大致如此。

走是不可能走,该当乌龟还得当,这便是眼下文官的态度。

即便他们都知道,基础教育是用来对付他们和士绅的,可他们却也毫无办法。

朱由检很清楚,于是草草一看便将信纸递回给了崔应元:“把人都查清楚,家世背景,和王安好好交接。”

“是!”崔应元连忙应下,而朱由检则是看了一眼宣北坊的官学,旁若无人的走了进去。

和燕山学府是一样的,官学内部有操场、跑道、角抵和剑术、弓道等官,也有图书馆,学生宿舍。

宿舍是两层的土木建筑,都做了排污和火墙、地暖等供暖设施。

宣北坊第一官学有十四排宿舍楼,旁边还有数亩空地,日后可兴建六排楼。

每排宿舍楼分上下两层,每排十二间屋,上下二十四间,每间四人,空间四十平,国朝统一标准。

这不是官学司财大气粗,而是学子需要放置的东西有很多。

个人的弓箭、钝剑、马球棍、乐器,还有衣物之类的各种东西,因此个人空间不可能太小。

明代房价由于朱元璋吸取了宋元两朝教训,因此在官府的控制下,一直不算高。

如官学司收购这六十余亩地,也不过花费五千两银子罢了。

若是个人购买房屋,即便是皇城脚下,可以看到紫禁城的四合小院,价格亦不过百二十两,面积约半亩左右。

按照京城的工价,哪怕是最底层的力夫,基本不吃不喝十年就能买得起,而有些技术傍身的工匠,则是只需要三年时间。

这还是紫禁城脚下,若是像东、西、南这三处外城,一个两间门面的二层小楼,花费亦不超过三十两银子,力夫不吃不喝三年就能买下,而工匠只需要一年不到。

对于学子们来说,人均十平确实不大。

宿舍如此,教室自然也不可能小到哪里去。

官学内的所有教室,都是按照“回”字型建设,中间的空地约一亩,是放松的地方。

教室只有一层,使用砖木结构,每间容纳学子三十人,面积六十平,较为宽阔。

官学开学前,朱由检就亲自测试过一些教室的隔音。

由于墙壁厚度和玻璃窗,以及黑板都建设的差不多,隔音并不算差。

如眼下,在学子们单个在讲台自我介绍的时候,在木质长廊上的朱由检基本听不教室里的声音。

当然,如果是整个教室整齐的朗读,那就能听得十分清楚了。

“各勋贵,文臣子弟,有多少入学?”

慢悠悠走在长廊视察的同时,朱由检头也不回的询问。

面对询问,崔应元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不足万人,且大多是勋贵子弟,文臣们大概只有……两千人不到。”

“呵……”听到这数目,朱由检轻嗤。

要知道北直隶的官员数量多达四万,四万官员有子嗣者近万。

这样的局面下,许多官员依旧不愿意将子嗣送到官学,显然是觉得官学的教学质量不行。

倒是勋贵,他们多少是挨打多了,涨了记性。

但凡他们在天启二年的时候听从朱由检的话,眼下也不会混的这么尴尬,不上不下。

现在看来,在发现二代已经废了后,许多勋贵都将心神放在了三代子弟上。

这入学的子弟,基本都是三代子弟。

这也不奇怪,如果三代子弟还不能崭露头角,那数量众多的“伯府”顶多也就维持数十年便要跌落阶级。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